山东地质旅游发展分析三篇

随着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和日益显著的“后事件效应”,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大型会议、展览会、交易会等形式对地方或国家旅游业乃至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据权威的国际会议组织———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 (ICAA) 的统计, 每年全世界举行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展达40万次以上, 会议总开销逾2800亿美元。在会展旅游1:9的经济带动系数诱导下, 一股会展兴城的热潮正在悄然涌动。

山东省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在一定范围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从目前发展来看, 山东省的旅游优势并没有充分转化成产业优势。为保持山东省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全国的发展地位, 山东省需要丰富现有旅游产品, 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 形成自身独特的产业优势。因此, 大力发展会展旅游等非观光型旅游产品, 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会展旅游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

会展旅游, 国际上通称为MICE, (即英文Meeting、Incentive、Convention、Exhibition的简称)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 包括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等。与常规的观光旅游相比较, 会展旅游具有出团规模和数量大、消费力强、经济效益显著、行业带动性强等特点。

据统计, 截至到2012年5月, 我国现有会展场馆376个。2011年全国共举办展会7333场, 呈现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的态势。上海、江苏、北京、广州、浙江依次为会展数量最多的地区。就数量而言, 我国已成为数一数二的“展览大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会展经济蓝皮书 (2011) 》, 预计未来在中国, 会展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会有所改善, 在目前已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核心会展产业群基础上, “会展兴市”的作用将更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近年来山东省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 成功承办了奥运会青岛奥帆赛场、济南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活动, 办展数量也名列前茅。2002年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山东省会展业协会, 会展组织者和服务商健康发展, 已经具备相当的实力。但就综合办展实力上来讲, 与北京、上海、广州、海南等地还具有很大差距。

三、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 会展本身是吸引人们前来某地的核心因素, 而目的地的特征则对会展规模产生影响, 从而使会展给举办地带来利益上的差距。因此, 山东省会展旅游应以自身会展特色为核心, 以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为依托, 完善产品类型。经过资料搜集和总结, 依据核心吸引物和目的地特征两方面, 将目前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归纳为三类, 如表1所示。

(一) 大事件型

这一类型的会展旅游在原本没有基础或基础薄弱的地方发展起来, 通过举办一次或一系列的大型会展活动, 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知名度, 会展旅游收入大幅增加。会展旅游属于这一类型的很少, 在山东省只见于济南、青岛、海阳等地, 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案例较多, 如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2009年全国运动会等。山东省内济南作为这一类型的案例更为贴合。一直以来,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政治中心, 对经济发展的关注一直排在青岛之后, 但在2009年全运会期间, 国内各方对于泉城济南的宣传超过了过去十几年, 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为济南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收益。

(二) 品牌型

这一类型会展旅游是立足于自身成熟的各方面条件自然发展起来的, 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丰富, 基础设施完善, 地理区位可进入性强, 从参展商和办展质量来看都形成了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会展品牌, 发展比较成熟。此类型将会展与旅游高度结合, 依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和会展品牌, 为本地区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2010年第十一届山东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共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 30个省、市、自治区171万人次参展参会, 实现各类贸易额161亿元。如此大的参观人数带动着旅游业的发展的六大方面。在山东会展旅游中, 此类型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如潍坊国际风筝节、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 (曲阜) 国际孔子文化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等。

(三) 政府主导型

这一类型的会展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较好, 但优势不明显, 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基础设施的大手笔开发, 使这些地区会展旅游得到了助推式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国际化水平不高, 发展不成熟, 缺乏特色, 多个方面过多依赖于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山东会展旅游中, 此类型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如济南千佛山民俗文化庙会、泰安东岳会庙会等。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此类型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山东省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会展业吸引国内外的参展商, 会展的成功举办又为旅游业带来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收益。如2012年第11届泰安肥城桃花节以“举办一个节庆, 带动一方产业, 服务地方经济”为思路, 将会展与旅游促销、商务活动良好结合, 推动三方在当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分析

(一) 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自身条件

1. 经济基础好

山东省作为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和工业大省,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国内各省份中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 年增长20.7%。在提升农业、优化工业的同时大力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发展, 开发蓝色海洋经济, 为经济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发展契机, 这为发展会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 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

在旅游资源方面, 山东省可谓造物者的恩赐。从泰山到崂山, 从黄河到沂水, 从第一大海港青岛港到不冻港烟台港, 再从儒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 山东为前来旅游的人奉献着一出绝美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盛宴。因此, 山东省以其独有的资源和宜人的气候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3. 配套设施完善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设施完善, 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里程最长的省份, 陆路交通安全方便;航空方面, 济南遥墙和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已开通了数十条国际航线, 烟台、日照等国内机场的服务也正逐步提升;铁路方面京沪、京广铁路纵横济南, 将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会展城市连接起来, 2011年6月运行的京沪高铁将更加方便快捷的适应会展旅游的发展;会展场馆方面, 除了泰安等少数城市外, 各市都建设了会展中心, 如济南国际会展中心、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威海会展中心、烟台淄博会展中心等;在内外资的共同推动下, 山东酒店业迅速发展, 截至2010年山东省五星级酒店有24家, 不仅总数名列全国首位, 服务质量也不短提升, 其中不乏Marriott、Grand Hyatt、Starwood、Inter-continental等知名酒店集团。

(二) 山东省发展会展旅游的环境条件

1. 全球经济形势

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波逐渐平息, 世界各国都在以快马加鞭之势恢复本国经济。在这场金融危机中, 伴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以实现“用最少的钱, 享受最好的服务”的消费理念。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 (ICCA) 主席阿纳尔·纳多恩预测, 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展旅游的首要目的地。作为中国各省的龙头老大, 山东省更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积极将山东旅游业推向世界。

2. 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讲, 会展旅游都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21世纪以来, 作为一种趋势, 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政府普遍出现了重视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局面。在接下来的10—20年间, 会展旅游业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 将有更多的旅游企业进入会展市场, 更多国际会展组织和企业进入中国。

3. 国家政策

2004年中国贸促会提出的三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 其中山东省正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国家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规划中把会展业和会展商务旅游业当作重点的产业加以扶植, 会展旅游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五、山东发展会展旅游的策略

根据上述总结的三种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模式和山东省自身优势条件及环境条件的分析,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提出“山东省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即坚持以大事件型为龙头, 以政府主导型和品牌型为基础, 三种类型平衡发展, 稳步推进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发展。

将政府主导型和品牌型作为发展的基础, 是为了更好的夯实和稳固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发展结构, 利用政府型整合资源、强力推进的优势和品牌型的综合效益, 确立其发展的基本保障。

大事件型会展旅游作为目前会展旅游发展的捷径之一, 不仅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人文的推动与促进、影响力的塑造与提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也为举办地的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的完善等方面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且在各类中见效最为明显。因此, 山东省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到申办大型赛事、会议和博览会的队伍中去, 为山东省大事件型会展旅游争取良好的发展机会。

摘要:与传统旅游相比较, 会展旅游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效益巨大的市场。目前, 会展旅游在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针对目前山东省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将其归纳为以重大事件为推动力的"大事件型”、发展较为成熟的“品牌型”和有关部门大力扶持的“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 总结优势, 扬长避短, 实现合理布局和调控各种类型的发展, 推动山东省会展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质旅游;地质遗迹;发展分析

1. 山东省开展地质旅游的必要性。

山东位于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全省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全省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更佳。全省地质旅游资源丰富,如有被称为 “五岳至尊”泰山,有世界化石宝库之城的三旺化石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等,为开展地质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随着山东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地质公园建设的迅猛发展,以及省内高速铁路交通网的整体建设实施,山东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5年至2011年,山东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从1.425亿人次增长到4.2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1038.7亿元增加到3726亿元。旅游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也又5.6%升至8.1%。当今游客的旅游需求已发生较大变化,只为休闲,观光的旅游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新生代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方式正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流。。

2.条件分析。

山东省地处华北板块的东部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本区地质遗迹以地质地貌遗迹,水体景观,地质灾害遗迹为主。其中世界地质遗迹有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有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枣庄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五批21个,地质遗迹保护区4个,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278个。

3.山东省地质公园SWOT 分析。

山东地质遗迹种类多,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相当一部分景区在国际上据有一定代表性,由于交通便利,具有相当发达的交通网络。几乎所有地质公园都处于公路,铁路沿线附近,另外,多数公园景区以初步开发完善,个别公园的建设以达到相当大规模,具备了接待大量游客的能力。

4.地质遗迹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充分利用巨大的市场潜力,山东省客源量的与日俱增并未充分激活地质旅游市場的发展。山东省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并不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持平。尽管相关旅游部门对地质旅游做了很多宣传工作,但相当多有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公园却并不广为人知,比如临沂郯城断裂带的壮关景象并不逊于某些国外风景区,但来山东省旅游的众多游客对此知之甚少。山东省旅游发展已由开发热点景区到强调精品路线,并形成了几条较为出色的旅游线路。但地质遗迹旅游景区在这些线路中的体现并不大;二是地质遗迹开发力度差异大,山东省地质遗迹众多且多数遗迹具有地方特色,在国际上据有一定代表性。但省内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力度多集中在最据代表性的景区,如泰山国家地质公园,东部沿海岸带风景区等,对于相对价值较上述景区有明显不足的景区缺乏投入。造成了某些地质资源的极大浪费,且游客对这些地质遗迹的保护意识不强,也造成了许多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地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三是地质遗迹开发层次低,科学内涵不突出。目前,地质遗迹的开发呈现一种急功近利的盲目状态。多数遗迹一经开发,大多着眼于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势必会造成地质遗迹不可逆转的破坏,最终影响地质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同时目前省内各地质遗迹景区严重缺乏专业性的地质解说人才,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解释多为传说神话等的现象,或过多专业性语言,晦涩难懂,降低了旅游者探寻地球科学奥秘的心理,使游客丧失了了解深层次的,科学性的地学知识;四是地质遗迹科研力度有待加强,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搜索,除泰山国家地质公园外,其他地质遗迹只有少数几篇专门研究论文,大多在接受山东旅游资源时有所涉及。关于这些地质遗迹的开发研究,有关问题对策的文章更是很少。

5.地质遗迹发展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要想将地质旅游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对宝贵的地质资源的保护。建设地质公园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利用好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好本地的地质遗迹,以促其发挥应有的科普,旅游等功能。具体包括以下措施:突出地质科学特色,争做科普教育基地。针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作为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地质公园要有选择性的宣传地质旅游的知识性,观赏性。把握住特定群体游客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年轻游客的猎奇心理,凭借着先天优越的地理条件,开发新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旅游,以吸引青少年群体;依托省内旅游线路,开发地质旅游网络。在现有的几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省内各地质公园的潜力把世界地质公园与国家地质公园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点,线,面相连接的旅游规划体系。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尽量将省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联合起来,打造山东特色的地质旅游线路;实现地质旅游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地质旅游虽然独特、新颖。但仅靠地质旅游的吸引力难以聚集起足够的游客数量,这就要求在开发地质景区资源的同时,兼具开发当地具有规模和影响的旅游资源,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单一化,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旅游高峰期地质公园面临的游客压力,还可以达到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丰富旅游内容的目的;开展跨区域旅游合作,拓宽客源渠道。旅游业是一项开放度,合作性极高的产业。要充分发挥山东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发展跨区域合作北向可与辽宁省筹建环渤海海洋地质旅游区,充分发挥辽宁省大连市至山东省烟台市两大旅游热点地区的跨海合作潜力。东向可与韩国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打造山东半岛至韩国一线的跨国际旅游圈,从而带动山东半岛部分地质公园及沿海地带的发展;提高导游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养,加强导游及相关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好做好服务,进而提高旅游者的科学兴趣。

结论。山东省内众多的地质遗迹为发展省际地质旅游,深度开发地质公园项目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一)临沂旅游业具备优势分析(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组合较好。临沂市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类型组合较好,现行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8种资源类型均有分布。许多旅游区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据临沂市旅游局等对本市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旅游资源11大类30多个亚类,旅游景点300多处,资源丰度与景点密度较好。

2、内外交通发达。临沂市交通便利,已形成稠密、便捷、立体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目前已形成了以一场(临沂飞机场)、二港(日照港、岚山港)、四纵(205、206国道,京沪高速公路、沂蒙公路)、四横(327国道、日东高速公路、文泗公路、兖石铁路)为骨架的立体 交通网络,通达性好,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旅游中心城市临沂到各区县以及主体景区蒙山的距离最远不超过100km,且临沂为山东省最大的公路客运中心,通达性强,方便的区内交通,为本地基础客源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客源来源广,本地客源稳定。临沂市旅游客源市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当地客源,2008年临沂市人口已达1142万,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2009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10.18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849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82.5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586.68元,“人们已具备了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这是临沂市旅游最稳定、最主要的客源;二是周边客源,由济南、济宁、徐州、连石港、日照、青岛围成的区域人口多、经济较发达,距临沂市近,是一股重要的客源;三是线路客源,便利的交通使京津沪、宁杭及陆桥沿线的重要城市具备了来临沂市一日游的条件,这是一股重要的线路客源;另外还有商业客源,探亲客源等。

(二)临沂旅游业存在的劣势分析(weakness分析)

1、产品单

一、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临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蒙山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数量少,种类单一。如蒙山游览区分布于四个县的范围内,虽然资源各具特色,但是主峰龟蒙顶位于平邑县境内,其他三县(费县、沂水、蒙阴)的游览轴线较难与极顶相互沟通,难以满足游人“登峰造极”的心理需求和旅游欲望。而且临沂现拥有星级宾馆数偏少,高档次接待设施不足,妨碍了临沂开拓高质量的客源市场。而低档次结构,导致部分国内中高档消费市场的流失。

2、临沂旅游发展不均衡,城市旅游相对薄弱。临沂旅游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市旅游相对薄弱。城市旅游落后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上不到位,城市对旅游区点尚形不成辐射作用。黄金周期间,沂水、蒙阴等地宾馆饭店爆满,而鲜有游客到市区来。另一方面,城市规划考虑旅游功能的力度不大,城市夜生活亟待改观。从旅游城市功能来看,普遍存在“白天看山、晚上睡觉”的现象,从而减少了旅游收入。

3、旅游要素的开发不够协调,旅游购物品开发落后。临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开发不够协调。旅游购物品的开发落后,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0%,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而在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平均达到40%以上,成为提升旅游业经济效益水平的主要因素。

4、空间布局不合理,制约区域旅游优势的发挥。合理的旅游区空间布局能够促使区域旅游业的实现良性循环。长期以来,由于区位与交通等多方面的原因,临沂旅游发展呈明显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只有蒙山及沂水旅游两个亮点,不能形成稳定旅游产业集群。临沂旅游要取得全面竞争优势就必须处理合理布局这一现实问题。

5、市场开拓力度不够,旅游效率低。临沂市的客源大部分为过境客源和周边客源,且大多以散客为主,市场占有份额较小。据初步测算,临沂市地方旅游客源占85%,周边和其他省区占14.9%,海外游客仅占0.1%,反映出临沂市客源地域性较强、客源开发力度不够的特点。临沂年接待国内游客在全省虽居第五位,但国内旅游收入排在第九位,国内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却屈居第11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临沂旅游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在系统分析临沂旅游业内部环境因素基础上利用 IFE 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来确定其对临沂市旅游业影响的强度,其分析结果是一个正数,说明临沂旅游业内部优势强于其内部劣势。

(三)外部因素分析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入世”促“接轨”,“假日经济”带动旅游发展。中国加入WTO后,外国旅游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中国旅游业以更快的步伐与世界接轨: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加速临沂市金融、信息、汽车等旅游相关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从而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扫除诸多障碍,带来直接利好;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

十一五期间,国家全面实行带薪假期,我国公民享受的假期除了公共假期外,还享有一段可以自主的假期。目前这种出游时间十分集中的“假日经济”,将逐步发展为更加均衡的旅游经济。同时,旅游需求也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增长,旅游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2、临沂城被评为优秀旅游城市及“沂蒙”等影视剧热播更增名气。临沂市2004年底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给相对薄弱的城市旅游带来了融融春意。影视剧《沂蒙》、《沂蒙六姐妹》、《南下》等热播,极大地提升了临沂的知名度,这将为临沂区域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3、商业贸易发达,人流物流通畅。商贸物流是临沂的传统经济优势,国内批发市场已初步形成“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市场格局。近年来,临沂市把商贸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坚持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相结合,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商贸大市向现代物流强市的转变提升。据统计,目前临沂市已形成了10大配载市场、2000多家配载联盟户、10多处停车场、8个客运站、每天2200多个班次的运输网络。人口的流动是旅游和商贸的共同点及结合点,发达的商贸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同时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大量的流动人口在这里汇集,不但带动了临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临沂商贸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投资结构转型,其他资金介入解决资金瓶颈。临沂旅游业发展实行社会参与、多元化投放、市场化运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吸引了各方资金。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沂水县立足旅游资源优势,集个人投资、股份合作、外部资金等多形式投资渠道积极兴办旅游产业的举措,有效激活了社会力量投资开发的热情,在全县形成全社会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格局。

(四)外部发展面临的挑战(threat)分析

1、“四面夹击”,目的地竞争激烈。临沂市旅游业面临“四面夹击”的挑战:其一,从空间位置看,临沂市偏离山东省当前的旅游热线(山水圣人,千里民俗,滨海风光)较远,因而在客源市场的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其二过境游客多,客流量不稳。临沂市为全国最大的商业批发中心之一,市区每日的客流量达30多万人次,但其中大部分人主要是为了经商与贸易,旅游动机不明显,客源预测难以把握,客流量不稳。其

三、屏蔽现象会在此产生。临沂周边部分区域的旅游业已处于成熟期而临沂还处于成长期,根据陷阱理论(容易带来我们常说的热点更热,冷点更冷的现象)会影响到临沂旅游客源的进一步壮大;第四、临沂市地处苏、鲁两省边界,受行政区的限制,客源市场半径随行政区变化会急剧缩短。这种陆缘地域劣势,给客源市场的开发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旅游利益矛盾初露端倪。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如果协调不好政府、企业、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会在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激化,变得尖锐。在临沂旅游区,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已经在旅游发展较快的云蒙旅游区的百花峪景区、龟蒙旅游区的大洼景区开始显现。

3、环境保护乏力。近年来,临沂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逐渐加大,但因资源保护力度不足,部分旧址损坏严重,加之专门的研究人员较少,旅游资源文化性开发不足,造成景点内涵单薄、文献损坏流失。

在系统列举临沂市旅游产业外环境要素的基础上,EFE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分析结果是一个正数,说明外环境机会对临沂旅游业形成的影响大于外环境威胁对临沂旅游业形成的影响。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与发展的对策

以上SWOT方法对临沂旅游业内外环境分析表明,临沂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是,总体来讲,机会强于威胁,优势强于劣势,因此,临沂市旅游产业应以增长型发展战略为主导,以扭转型战略、防御型战略、多种经营战略为必要的补充。

(一)构筑临沂旅游业发展的外部支持体系.1、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采取错位发展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地域间协作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临沂旅游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对于周围著名旅游区的形象屏蔽,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就成为其重要策略。例如蒙山应对泰山就可以采取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养生旅游与山地度假旅游为产品转型主要方向的错位策略。当然,价格竞争也是临沂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2、理顺旅游关系,社区参与旅游。旅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侵入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协调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矛盾冲突的手段之一是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通过利益的获得缓解或者消除矛盾。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蒙山旅游区,社区参与旅游还多了一层通过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的意义。协调旅游地政府、开发商、本地居民的利益关系,由政府主导制定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则,与开发商、本地居民“约法三章”,确定利益与义务,理顺发展中的问题,避免尖锐矛盾的发生。

3、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发展旅游业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另外还要加强环保的宣传。

(二)强化临沂旅游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微观)

1、创新旅游产品,加快产业优化。临沂市旅游商品资源丰富,要有意识地建立与旅游业发展规模相当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使其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而要提高效益与质量以及旅游产品要从由粗放型向精品化发展。

2、重视旅游规划,抓好城市旅游。临沂市旅游要努力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积极打造滨河景区、江北秦淮河项目,开展会展旅游、水上旅游和商务旅游项目,并把这些项目纳入全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大格局中。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旅游交通标志牌和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城市停车场、公用信息图形符号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展销中心、休闲购物街,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使临沂城真正成为特色鲜明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3、加大旅游购物品开发力度,提升旅游效益。主要开发对策有:1)完善旅游购物品开发的管理、协调体制和机制;2)突出特色,培育拳头产品的支撑作用;3)搞好市场调研,强化研究设计能力;4)建立生产基地,提高促销力度;5)建设规范的旅游购物品市场体系。

4、优化临沂市旅游业空间结构,推动区域旅游发展。临沂资源空间分布已具备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基础。许多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互叠置,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具有沿线(交通线)、成片的分布特征,以市区为中心,以兖石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为主轴,构成米字型的空间格局,且类别组合自成体系,这一方面决定了临沂市区应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枢纽地位,另一方面也便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应发展既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又具有独特外在形象的旅游系列产品。

THE END
0.崂山地区青山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其危险性发生滑坡当天的降水非常大,达到126.3 mm;前3天的降水量为零;前10天中只有一天降大雨且雨量为51.5 mm,有一天降小雨,其它几天降雨量为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日降特大暴雨(图2)。 4.2. 人类工程活动 崂山风景区的开发、频繁的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是滑坡地质灾害及隐患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已发jvzquC41yy}/jjsurwh/q{l1lq{spjq1rcvftrshqtsbvrtp0cyqzHucrgxjfF6::59
1.青岛崂山风景区简介崂山风景门票价格崂山旅游攻略青岛崂山耸立于黄海之滨,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名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转,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崂山是中国重要的海岸山岳风景胜地,崂山兼有山海林泉之胜,囊括奇险秀朴之姿,山色为胜,怪石奇绝,登顶崂山极顶,可远观沧海,极目天海一色。崂山风景区由jvzquC41yy}/eqnpcrv/exr1ev5{logfW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