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图解词典:梁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结合式。除了抬梁式、穿斗式和抬梁穿斗结合式的木构架外,还有两种木构架形式就是干栏式和井干式。建筑的规模大小、平面组合、外观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结构类型与材料特性的制约。一般来说,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结构的民居,在建筑规模与平面变化上,比干栏式和井干式为优。各种木构架中的构件都非常多,名称也依据位置和作用各有不同,主要有梁、枋、檩、椽等。

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各个梁头上再架凛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即用前后檐柱承托四椽袱、献上再立二童柱承托平梁的做法。抬梁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

抬梁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凛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采用穿斗式构架,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筑较大的房屋,而且其网状的构造也很牢固。不过因为柱、枋较多,室内不能形成连通的大空间。

穿斗式构架

混合式构架

当人们逐渐发现了抬梁式与穿斗式这两种结构各自的优点以后,就出现了将两者相结合使用的房屋,即,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木构架,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木构架,这样既增加了室内使用空间,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混合式构架

干栏式构架

干栏式木构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层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子。这种结构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侵入。但是后期的干栏式木构架实际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而已。

干栏式构架

井干式构架

井干式构架是用原木嵌接成框状,层层叠垒,形成墙壁,上面的屋顶也用原木做成。这种结构较为简单,所以建造容易,不过也极为简陋,而且耗费木材。因其形式与古代的水井的护墙与栏杆形式相同而得名。

井干式构架

'梁'是中国建筑构架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它是一段横断面大多呈矩形的横木,明清时期基本接近方形,而中国南方的很多梁则采用圆形断面,这样较好地节约了木材。

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依据梁在建筑构架中的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七架梁、六架梁、五架梁、四架梁、三架梁、双步梁、单步梁,还有抱头梁、抹角梁、顺扒梁、十字梁、挑尖梁、太平梁等。大多数的梁的方向,都与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

梁的下面,主要支撑物就是柱子。在较大型的建筑物中,梁是放在斗拱上的,斗拱下面才是柱子,而在较小型的建筑物中,梁是直接放置在柱头上的。

抱头梁

在小式大木作建筑构架中,处在檐柱和金柱间的短梁叫做'抱头梁'。它一头在檐柱之上,一头插入金柱之中。

抱头梁

挑尖梁

在大式带檐廊的建筑物中,主要的梁多由前后金柱承托,除了这些金柱承托的主要的梁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梁,如,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梁,它的形体较为短小,但梁头通常都做成较为复杂的形式,这种短梁叫做'挑尖梁'。挑尖梁并不起承重作用,而主要起着连接作用,就相当于是小式大木作中的'抱头梁'。

挑尖梁

太平梁

太平梁一般用在庑殿顶建筑中。当庑殿顶建筑采用推山做法时,由于两山向外推出,脊檩要随之加长,那么其两端便悬空于梁架之外了。但是这段悬空的脊檩上面负有正吻、瓦等构件,无疑增加了脊檩的荷载。那么为了安全与牢固起见,必须要在脊檩下面加一些承重件,这里的承重件一般就是一梁一柱,这里的柱称为'雷公柱',而梁就是'太平梁'。除了庑殿推山建筑外,在某些较大的攒尖顶建筑中,其雷公柱下也要增设一根短梁作为承重件,这根短梁也叫做'太平梁'。

太平梁

元宝梁

元宝梁是徽州地区古民居中的特有装饰。它主要应用在当地民居天井后侧的堂屋中,在堂屋的中央开间多设有太师壁作为前后隔断,在太师壁左右有一道窄窄的空间可以通行,在通道的上方,就装饰有元宝梁。因为这种梁的形状略似元宝,所以得名'元宝梁'。元宝梁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而没有什么承重作用。元宝梁的中心是图案最为集中之处,图案大多以一个元宝为构图重点,或者是类似小孩所带的锁片形,或者是如意形。总而言之,要表现如意、吉祥或是富贵。

元宝梁

角梁

在建筑屋顶上的垂脊处,也就是屋顶的正面和侧面相接处,最下面一架斜置并伸出柱子之外的梁,叫做'角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层,其中的下层梁在宋式建筑中称为'大角梁',在清式建筑中称为'老角梁'。老角梁上面,即角梁的上层梁为'仔角梁',也称'子角梁'。

角梁

步架

清式建筑的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廊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双脊檩卷棚建筑,则最上面居中的一步架称为'顶步'。在同一幢建筑中,只有廊步和顶步在尺度上会有所变化,而其余各步架的尺寸基本相同。

步架

单步梁

单步梁是架在双步梁之上的短梁,并且是放置在双步梁上的瓜柱上的短梁,因为长度只有一步架,所以叫做'单步梁'。

双步梁

在建筑物的构架中,连接金柱和檐柱的挑尖梁,一般是不起承重作用的。但是,当檐柱与金柱之间的距离过大时,在挑尖梁的正中还可以加立一根瓜柱,上架一条梁和一根桁,此时的挑尖梁便具有了承重作用,同时梁的名称也改为'双步梁',宋代称为'乳栿'。

三架梁

清式建筑物中,上面承托三条桁(檩)的梁,叫做'三架梁',宋代称为'平梁'。以此类推,上面承托五条桁的梁,就叫做'五架梁',相当于宋代的'四椽栿'。而上面承托七条桁的梁,就叫做'七架梁',相当于宋代的'六椽栿'。

三架梁

月梁

'月梁'这一名称指的是两个概念。一是指清式卷棚顶建筑梁架的最上一层梁,叫'月梁',也叫'顶梁'。二是指做成'新月'形式的梁,其梁的两端(肩)呈弧形、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整体形象弯曲得近似新月,所以称为'月梁'。汉代称这种月梁为'虹梁',也是非常形象的称呼。月梁的侧面常常施以雕刻,纹样极为精美,加上梁本身柔曲的外形,真是非常的美观而精巧。宋代以前大型建筑中露明的梁多采用'月梁'做法,到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中已不再使用,但在江南民间建筑中却仍较为常见。

月梁

顺梁

顺梁的形态、作用和一般的梁相同,只是其安放的方向与一般的梁相反,或者说与一般的梁垂直。也就是说,顺梁与建筑面宽是平行的,而不是垂直的,所以称为'顺梁'。在庑殿顶和歇山顶建筑中,常设置有顺梁,它的位置在下金枋的下面。

扒梁

扒梁也称'趴梁'。扒梁和顺梁的方向一致,但是扒梁的两端不是直接架在下面的柱头上,而是扣在檩上或是一般的梁的上面。扒梁既是梁,同时也起着枋的作用,或者说它同时也是一根枋。

顺扒梁

顺扒梁也是我国传统木构架中的构件之一,多用于庑殿顶或歇山顶建筑的山面。其做法一般是外一端扣在山面檐檩或正心桁上;内一端可直接搭在梁身上,也可做榫交于正身梁架的陀墩或瓜柱上。

顺扒梁

梁在宋代时又被称为'栿'。

有些地方将梁或栿称为'柁',并且根据梁在不同的高低层次上而分为'大柁'、'二柁'、'三柁'等,其中处在最下层、最长的梁叫'大柁',第二层稍短的梁叫'二柁',最上层最短的梁叫'三柁'。

平板枋

'平板枋'是清式建筑名称,在宋式建筑中称为'普拍枋'。宋代以后,随着阑额的加厚,普拍枋也逐渐加厚、改窄,至明代时几乎与阑额同宽。到了清代则窄于大额枋或额枋了,同时名称也改为'平板枋'。

平板枋

枋与梁一样是置于柱间或柱顶的横木,和梁所处的高度相差不多。不过,其走向上差别较大:梁是置于前后金柱或是置于金柱与檐柱之间的横木,而枋则是置于檐柱与檐柱,或是金柱与金柱,或是脊柱与脊柱之间的横木。简单地说,大多数的梁是与建筑的横断面方向一致的,而枋则主要与建筑的正立面方向一致。枋因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额枋、金枋、脊枋等。

1额枋:'额枋',也叫'檐坊',宋代之前称为'阑额'。它是置于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矩形横木。南北朝以前,这一构件多放置在柱顶,隋唐以后渐移至柱间。唐代时其断面的高宽比大约为2:1,其侧面略呈曲线形,称为'琴面',转角处不出头。宋代时其断面的高宽比大约为3:2,转角处有出头,出头有一般的出锋或是做成近似后代的霸王拳式样。明清时期,其断面已近于方形,出头部分大多作霸王拳形式。'凸半圆线、两端有两个凹花状头式梁枋枋头装饰。

2金枋:'金枋'是清式建筑构架名称之一,也是枋的一种。枋是搭在梁头与梁头之下、柱头与柱头之间的横木,走向与梁垂直,与建筑的正立面平行。额枋是位于檐柱与檐柱之间的枋,而金枋则是位于金柱与金柱之间的枋。金枋有上、中、下之别,即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

3脊枋:'脊枋'也是清式建筑构架名称之一,也是枋的一种。枋是搭在梁头与梁头之下、柱头与柱头之间的横木,走向与梁垂直,与建筑的正立面平行。简单地说,脊枋就是脊柱与脊柱之间的枋,但有些建筑构架中并没有脊柱,所以脊枋也可以说成是脊瓜柱与脊瓜柱之间的枋。其实,通俗地说,脊枋也就是枋中位置最高的枋,处在建筑物的屋脊位置,与脊檩构成建筑的屋脊骨架。

大额枋

清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在较大的建筑物中,往往有上下两层额枋,其中处在上面的较大的额枋,就叫做'大额枋'。大额枋在宋式建筑中称为'阑额'。

小额枋

'小额枋'也是清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在有上下两层额枋的较大的建筑物中,处在大额枋下面的较小的额枋,就叫做'小额枋'。小额枋在宋式建筑中称为'由额'。

普拍枋

'普拍枋'是宋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相当于清式建筑中的平板枋,它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承托斗拱。普拍枋的位置在阑额和柱头上,而柱头斗拱则置于普拍枋之上,这样一来自然加固了柱子与阑额的连接。

斗拱在不断的发展中,在建筑中的运用逐渐增多,特别是补间铺作的增加,让阑额的负荷增大,因为补间铺作不用蜀柱、人字拱之类,而用大斗,相对较窄而薄的阑额不宜承坐大斗,所以便产生了'普拍枋'这一构件。

普拍枋

'桁'也称为'檩',檩也就是小式大木建筑中的桁。桁放置在枋的上面。确切地说,桁就是架于梁头与梁头之间,或是柱头斗拱与柱头斗拱之间的横木。桁的断面多是圆形,这也是它与枋的不同之处之一。桁根据具体位置的不同,分为檩桁、金桁、脊桁,也就是檐檩、金檩、脊檩。在中国的南方,一般称桁、檩为桁条和檩条。'桁'在宋式建筑中叫做'抟'。

正心桁

在带有斗拱的建筑构架中,处于正心枋上的桁,叫做正心桁。所谓'正心',也就是指在斗拱左右中线的位置。在小式大木建筑中,正心桁也就是'檐檩'。

金桁

在正心桁和脊桁之间的桁都叫'金桁',金桁按上下位置的不同又有'上金桁'、'中金桁'、'下金桁'等之别。上金桁就是距离脊桁最近的金桁,下金桁就是距离正心桁或檐桁最近的金桁,中金桁就是处于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间的金桁。同样,在小式大木中,金桁也就是'金檩',根据上下位置的不同分为'上金檩'、'中金檩'、'下金檩'。

脊桁

'脊桁'就是放置在脊瓜柱上的桁,紧搭在脊枋之上,它是屋脊骨架最上部的一个'桁'类构件。脊桁在小式大木中就叫做'脊檩'。

'椽'俗称'椽子'。椽是密集排列于桁上、并与桁成正交的木条,也就是说,椽子的走向是与大多数的梁的走向一致的,而与枋、桁交错。但是梁的放置基本是水平的,即梁与地面平行,而椽子则是沿着建筑屋顶的坡面铺设,与地面是不平行的。

椽的大小、长短与枋、桁一样,都要依据建筑体量的需要而定。不过,在一幢建筑物中,椽子在粗细程度上一般都比枋、桁要细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椽子的位置在枋、桁之上,排列的又比较密集,如果个体体量过大,则会增加下面构架的负荷,不利于建筑整体的稳固性。

梁、枋、桁几种构件,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每种带有具体名称的构件之间区分比较清楚,尤其是枋、檩之间的距离较大,比如说,额枋、金枋、脊枋,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很明显地让人区分出它们的名称。正心桁、金桁、脊桁等也是如此。而每一根椽子是由上至下,即从屋脊至屋檐连成一体的,看起来就像是一根木料,其实每一根椽子也因上下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脑椽、花架椽、檐椽、椽头、飞椽等。

花架椽

'花架椽'又叫'平椽',也是清式建筑中椽子的名称之一。花架椽就是处在各个金桁上的椽子,也可以说只要是在脑椽和檐椽之间的椽子部分,都叫'花架椽'。花架椽就像金枋、金桁等构件一样,依据建筑物的进深大小、步架多少,在名称上区分出'上花架椽'、'下花架椽'等。

脑椽

'脑椽'是清式建筑中椽子的名称之一,它是椽子的最上一段,即由脊桁到上金桁之间的这段椽子。脑椽的上端插入扶脊木中,下端钉在金桁上或是搭在金桁上的椽椀上。

檐椽

从下金桁到正心桁(檐標)之间的一段椽子,叫做'檐椽'。檐椽的尽端就叫做'檐头'。

飞椽

在大式建筑中,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檐椽的外端,还要加钉一截方形断面的椽子,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就叫做'飞椽',也叫'飞檐椽',宋代时称'飞椽'为'飞子'。飞椽的长短自然是随着出檐深度的需要而定。

扶脊木

在建筑物的脊桁之上有一条和脊桁长度相仿的横木,紧贴在脊桁上方,断面一般为六角形,在其前、后朝下的斜面上,各做出一排小洞,用以承托脑椽的上端,这段横木就叫做'扶脊木'。扶脊木也是清式建筑构件名称。

椽椀

'椽椀'是置于桁上以承托椽子的木头,紧贴着桁并与桁平行,其长度也与桁相仿。椽椀上按照上面要铺设的椽子的密度做出一排小洞,椽子就从洞中穿过,这样可以使椽子固定而不移位。一般来说,椽椀主要是指除了扶脊木之外的桁上的带洞的横木,扶脊木的作用和椽椀是一样的,只不过位置不同罢了。

在有一些建筑物中,也可以不使用椽惋,而只有脊桁上的一根扶脊木,搭在其他桁上的椽子可以靠钉子固定,即直接将椽子钉在桁上。

椽椀

叉手

叉手是宋式建筑构件名称。在抬梁式构架中,从最上一层短梁到脊'抟'(即脊檩)之间斜置的木件,叫做'叉手'。叉手的主要作用就是扶持脊'抟'。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抬梁式木构架中只有叉手而不用蜀柱,宋代时则将叉手与蜀柱并用,而明清时则不再用叉手。

托脚

托脚也是宋式建筑构件名称,并且是宋式大木构件。托脚和叉手的作用相类,只是位置略有区别。叉手是置于最上层短梁至脊'抟'间的斜置木件,而托脚则是置于除最上层梁之外的梁至其上面的'转'之间的斜置木件。

由戗

由戗是清式建筑构件名称。它是庑殿顶建筑正面与侧面屋顶相交处的骨干构架,也就是四条垂脊的骨干,处于两山各檩和前后各檩的相交处。此外,在攒尖顶建筑中,用来支撑雷公柱的若干根斜置的短木,也叫做'由戗'。

推山

推山是庑殿顶建筑的一种屋面处理方法。推山就是将庑殿顶建筑的两山屋面向外推出,这种做法会使建筑的正脊加长,两山的屋面变陡。因此,推山以后,建筑的屋面相交形成的垂脊不再是一条直线,而变成了一条略向外弯折的曲线。推山的做法会使建筑屋顶的线条更富于曲线美。

推山

彻上明造

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如果不用天花板,更不用藻井,而是让屋顶梁架完全暴露,使人在屋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构造,这种室内顶部的构造形式,就叫做'彻上明造',也叫'彻上露明造'。

彻上明造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札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THE END
0.100幅工笔牡丹,太美了(附教程)!!!一、整株牡丹结构图解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1990年被定为中国的国花,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观赏性花卉。牡丹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83285:1:65:A582a722A6945850|mvon
1.图解:上半年财政预算花在哪了?财政增收结构呈积极变化图解:上半年财政预算花在哪了? 财政增收结构呈积极变化 图解:上半年财政预算花在哪了? 财政增收结构呈积极变化--财经--人民网jvzq<84o0ek/ew4el1me1;5392=05:4v42782@83a4:76:=440yivvq
2.收藏了好久的拼花结构图,还可以保存一万年~虽然原作者没有分享图解或结构,但熟悉祖母方格的我们,一眼也能看出来是怎么钩的,玛丽找了一个类似的结构图发给新手朋友看看。 嗯,今天的分享就从这件衣服的结构开始吧。 同样结构的祖母方格斗篷,还可以自己加两个花片,缝合出个帽子来,会更加实用呢。(帽子没有图解,大家可以根据实物图自行设计)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373:85319832:=8;a?5:<7884>/uqyon
3.语文七年级上册三、结构图解 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A、散步的人有: 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72:86516<72:;29a723:9946>10|mvon
4.从认识一朵花的结构开始~~生物实践为了让同学们巧妙地记住抽象易混的生物知识点,近期七年级生物组组织同学们利用清明节假期,动手制作花的标本,并通过摄影或绘画的形式来记录观察、认识的过程。 “结合七年级下册《地面上的植物》一课,让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之计,感受春的到来,按照一定的步骤,解剖花,观察花的结构,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感受植物jvzquC41yy}/uxmw0eun1j499379;>6:a3823;9228
5.一分钟带你图解汽车结构#一人一件车载好物##一分钟带你图解汽车结构 #一人一件车载好物# #我的日常保养# #车载好物# #理想汽车# #汽车# #汽车分享# #汽车试驾体验# @薯条小助手 理想L7jvzquC41o0pqsnc0eun1yfigu5eqwlvck5jpmjzAkj>4B;739614/ktqoettlBdklo`vjg
6.樱花节(科学篇)制作标本之前,要回顾一下花的结构(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花是绿色高等植物的生殖器官(高等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种。前三是营养器官,后三是生殖器官。) 典型的花,在一个有限生长的短轴上,着生花萼、花瓣和产生生殖细胞的雄蕊与雌蕊。花由花冠、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各样颜色,有的长得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7=9258>788
7.讲座回顾王灏:造村地域乌托邦院内新闻记忆结构图解 叁·村-寺结构 天童寺的记忆结构草图 古天童寺是先通过一个繁华的世间烟火——天童街,然后再经过一个洗净心灵的松林甬道——十里松林,最后再到达一个相对比较宁静的佛教圣地——天童寺。这个过程的体验犹如欣赏一幅古画,这是我小时候感受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记忆结构。它把世俗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完美jvzq<84yyy4dcjqcfk4dqv4o1pkxu8sgyue27=50jvsm
8.SpringCloud微服务:基于Nacos组件,整合Dubbo框架本文详细介绍了Dubbo框架与微服务架构的整合实践,包括基础组件介绍、服务结构图解、编码案例实现及技术选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SpringCloud和Dubbo框架,以及Nacos注册中心进行服务发现、配置管理和流量管理。 一、基础组件简介 1、Dubbo框架 Dubbo服务化治理的核心框架,之前几年在国内被广泛使用,后续由于微服务的jvzquC41dnuh0lxfp0tfv8hkecjba|rkng5bt}neng5eg}fknu522@=473<5
9.凤仙花|植物、药材及栽培过程图解▲凤仙花侧⾯观图解 清初赵学敏《凤仙谱》记载我国凤仙有两百多个品种。颜⾊多种多样,有粉红、朱红、淡⻩、紫、⽩清⾊等。 ▲各种颜⾊的凤仙花 花⼤,颜⾊较多,药⽤者为单瓣,园艺观赏者为重瓣。 ▲凤仙花园艺品种 凤仙花园艺品种,花较⼤,重瓣,叶厚纸质,叶⾊较深。 jvzq<84|y{4ol~ho0gjv0ls1428119>521i5:@7c88>448ucig4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