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破除西方中心论,构建中国自己的世界史理论体系马克思中国史科学家世界历史历史学家

“相对于中国的中国史学科来说,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是一个新学科,历史非常短,底子非常薄,可以说中国的世界史,无论是它的写作还是知识的传播,都是舶来品,是从外国引进的,在知识体系方面基本上采用了别人的东西。这样的情况跟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自身的状态是密不可分的,这点我们必须要承认。”

在前不久北京大学出版社举行的《新世界史纲要》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主编钱乘旦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我国世界史学科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中国,世界史学科成为一门学科非常晚,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以后,世界史学科才正式成为一个学科,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时间,因此受到国外史学体系的影响比较大,其中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西方的来源,特别是英国、美国的来源;另一个是前苏联。

钱乘旦指出,这两个来源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都起过一定作用,但都有缺陷和问题。从英美这个来源去看,主要的问题是西方中心论,影响也比较广泛。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史学对中国整个史学界都产生很大影响,但它存在绝对化、教条化的问题,比如说把阶级斗争绝对化,把历史上的所有现象都说成是阶级斗争。苏联体系还存在否定文明多样性的问题,否定了历史的多样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就成为中国几代世界史学人长期以来的共同夙愿。钱乘旦仍记得,30多年前有一天,已故的前辈齐世荣先生和他聊天,谈起中国世界史学科要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很难,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齐先生说:‘我们这代人大概是做不了这件事了。’那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给我很深印象。现在30年过去了,到了我们这代人,我们应不应该做这件事? 我觉得应该做,需要做,因为我们又有了30多年的积累,世界史同仁又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的条件比那个时候好多了。”而这些,也正是《新世界史纲要》从编写到出版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日前,借《新世界史纲要》新书出版之际,本报采访了钱乘旦教授,听他回顾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现状,前辈学者筚路蓝缕的探索以及由其担任主编的《新世界史纲要》一书的创新及其对当下的意义等。以下为钱乘旦自述。

01

中国有深远的历史学渊源,有非常好的修史传统。如果从孔子算起,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历史非常悠久。但中国史学缺少“世界”,比如说在《史记》《资治通鉴》这些书里,虽然对域外有一些记载,但严格说来不是研究,而是一些道听途说。因此,中国的历史学尽管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它缺了世界史。这跟中国的历史特征有关系,中国人持“天下观”,“世界”的概念出现得很晚,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的世界意识才出现。那么有了世界意识以后就需要去了解世界,即所谓的“睁眼看世界”(魏源语)。19世纪中叶,魏源、林则徐这批人对国外开始有一些介绍。这个过程延续了半个世纪左右,到19世纪下半叶基本上都集中在介绍英国史、法国史、美国史这些大国历史上。最早介绍“万国史”的是一批传教士,比如李提摩太。李提摩太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也是山西大学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定地位。传教士的介绍内容非常简单,只是一个大体的脉络,西方历史当时叫西洋史,也有专门介绍某个国家的,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世界史”。

中国最早了解的外国历史,主要是几个大国的历史,如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后来又有俄国,差不多就是这六个国家。这六个国家都是当时的列强,对中国造成侵略性后果,所以大家比较关注这几个国家。后来清政府开始向外派留学生,民国建立后继续向外派留学生,大部分留学生都是学理工的,也有少数人学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有一批留学生系统地学习外国历史,这批人中有我的导师蒋孟引,以及雷海宗、周一良、齐思和等。一般人只知道周一良做中国古代史,其实他在日本学的是东洋史,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留学时学的是外国史,回来以后做的却是中国史,必须去写中国史论文。

蒋孟引(左上)、雷海宗(右上)

周一良(左下)、齐思和(右下)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当时中国不承认有“世界史”这个学科,不做中国史就评不上职称,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他们的国学功底也非常好,所以做中国史也做得非常好,这样就成了中西贯通。他们在学界用以立身的是中国史学问,但同时又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这种情况延续到四五十年代,西方史学体系占主导地位。1949年以后情况发生变化,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一边倒,历史学也把苏联历史学的思想和理念全盘接受下来,引进苏联体系。

因此,中国的世界史就有了两个不同的来源,一个是刚才说的最早留学欧美或日本的那批人带回来的西方史学传统,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引入的苏联体系。这两个体系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最早来源。

02

前辈学者的努力和遗憾

引进苏联体系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全盘苏化。当时中国世界史主要的参考书是苏联科学院编写的10卷本《世界通史》(后来又增加到13卷)。这套教材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两点,一是五种社会形态,一是阶级斗争理论。这两条我们全盘接受了,当时苏联派专家到中国来讲授世界史,还设立了独立的世界史学科,这对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来说当然是决定性的。当时使用的教材是北大周一良教授和武汉大学吴于廑教授主编的世界史(即“周吴本”),这套教材基本沿用苏联教科书的观点和体系,也加入了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文革”结束后吴于廑和齐世荣两位教授主编了一套新教材,即“吴齐本”。“吴齐本”对苏联的世界史学科框架有所反思,对不少问题进行修正,比如历史分期问题。我们这一代人上学时用的基本是周吴本和吴齐本这两套教材。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史学体系,包括写作方法、结构等对中国史学界的冲击特别大,西方史学思想再次成主导之势。虽然这些西方史学著作不一定是教科书,但却导致教材编写工作出现混乱。90年代齐世荣先生受教育部委托,接手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这套教材共6册(4册中国史,2册世界史),我当时也参加了这项工作,参与审定教材。这样,构建中国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问题也就提上了日程。

关于构建中国世界史知识体系的问题,吴于廑教授早在编写“周吴本”时已经在思考了。但是在那套教材里面,他的想法还不成熟,而且客观条件也不允许。“文革”结束以后,学术氛围开始变化,他接着以前的思考接连发表了好几篇文章讨论这个问题。他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撰写的《大百科全书》中“世界历史”词条中,这篇文章后来也成为“吴齐本”的序言。中国世界史领域的学者几乎都读过这篇“序言”,有的甚至读过很多遍。吴先生的基本思想是:人类历史除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外,也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他的几篇文章都在表达这个思想。吴先生在80岁时离世,如果吴先生能够活得更长,他一定能做更多的工作。

03

我们的努力和愿景

这以后,虽然世界史学界大多都接受吴先生的看法,但因为把想法写成一个体系的难度太大,所以后来就无人接着再往下做。这次我们受委托探讨世界史新的知识体系,既要克服西方体系的弊端,又要克服苏联体系的问题,这项工作确实太难了。《新世界史纲要》虽然只有十万字的篇幅,但编写团队在三年里七易其稿,经反复斟酌和修改,最后才形成这本书。

苏联教科书强调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但把它绝对化了,认为全世界所有地区、所有国家都经历同样的过程,这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人类社会确实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但具体到每一个地区或国家,情况就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在《新世界史纲要》里就要说清楚,指出文明的多样性。苏联教科书的另一个问题是它没有意识到人类历史也是从点到面、从面到片最后形成“世界历史”的过程,在苏联体系里只有纵向发展,没有横向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体系既不承认纵向发展,也不承认横向发展。

兰克学派出现后,西方体系基本形成,它是以一个一个民族国家作为单元,作为中心来写的,兰克是普鲁士人,他就把普鲁士作为人类历史的中心,把它说成是历史的终点。西方体系认为文明是从东方开始的,但西方文明是历史的顶峰。这个体系是从黑格尔《历史哲学》那里来的,兰克继承过来把它变成民族国家的历史。兰克史学写民族国家如何从最原初的状态,发展到后来。民族国家的历史成为西方史学的标准历史,西方大国的历史则被写成是整个世界的历史。

利奥波德·冯·兰克

19世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的创始人,近代客观历史学派之父

20世纪60年代,西方史学界开始出现“全球史观”,全球史观试图打破兰克体系,强调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民族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试图写一个完整的世界历史。但无论是兰克史学,还是后来的全球史观,都不存在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的论述,更不会说这两个发展是交叉并进、构成完整世界历史的。

在《新世界史纲要》中,我们遵循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形成”的理论,尝试建立一个新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要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用历史的事实勾画出来,写一个立体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就是本书写作中最大的难点,确实非常难,因为人们习惯于苏联体系或西方体系了。长期以来,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形成”的理论被忽视了,不仅西方历史学界不接受它,连自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苏联历史学界也忽视了它,甚至忘记了它。

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地区分散的状态逐步消失,地域限制被打破,带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全世界成为一个共同体,世界历史才形成。这个理论就是我们撰写《新世界史纲要》的指导思想,我们希望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

钱乘旦老师的观点给了你哪些启发

留言点赞最多的2位读者将获赠此书

新世界史纲要

作者:钱乘旦 主编

本书旨在探讨我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为书写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教科书搭建框架,提供思路。全书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阐释世界历史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交叉并举的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作者强调在世界史书写中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这些理念将有助于我国新的世界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为读者提供更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传播正确的世界史观。

-End-

搭建中国自己的世界史框架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陈恒读《牛津历史著作史》|帝国的历史与科学的历史|时代|史学|世界史《牛津历史著作史》是全球首部时间和空间跨度完整的、集体创作完成的学术性历史著作史,由众多世界一流学者合作编撰,以编年的体例,全方位挖掘、恢复和叙述全球历史书写的历史,同时特别关注不同的全球书写传统,以及这些不同传统与西方历史编纂的可比之处。每一卷都涵盖某个特定时期,并且着力避免过度夸大西方历史分期概念的优越性。《牛津历史著作史》为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RIVMIKO273:S;Y90jvsm
1.高小芳:社会变迁视野下党内法规的历史演进微观意义上的“三阶段”和“四阶段”历史分期,学者一般以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方针为划分标准。第三,党和国家的领导集体标准,即以国家历代领导集体作为党内法规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标准。每一代领导集体都有各自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与执政风格,投射到党内法规制度上,自然亦会展现出不同的内容、特征等;且历代领导集体所jvzquC41krrs0nhwrn4ff~3ep1814:4232<0e=6:9c788@;21rghg7mvo
2.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 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jvzquC41iwuywn3jvvvdp7hqo1oohx4jvor04959:360MXWPW[^WCc3ujvsm
3.浅论巴蜀科技史的宏观分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青铜器时代是考古学对于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二个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发现认定:青铜器时代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青铜器时代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青铜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世界各地进入这一时代的年代有早有晚。 jvzq<84yyy4tc|x0ep522B5241739A90cuvy
4.【党史学习教育】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谈学习党史学习研究党史的基本思路:历史分期 对历史进行分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毛泽东在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的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来考虑我们过去所走的路和经验,要有系统地去考虑,“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jvzquC41yy}30|hwv0kew7hp1v€c1;5431643B4e69;9c=7455>0rjlg0jzn
5.西史辨|西史辨|董并生: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学基础(《欧洲文明史察疑三、西方伪史是如何设定历史分期的 罗马帝国于476年崩溃,是一个“大谎言” 阶级斗争史观对于世界历史的分期有一种权威的说法:476年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线,换句话说,476年是上古史与中古史的分界线。47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份呢?历史学家们说:那一年是罗马帝国崩溃的标志年。 jvzq<84yyy4je}=:0eun1yfig1|jg€2rquz@kmB888
6.马列主义史学及封建思想综述3.春秋与战国之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分期标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学创立、发展的百余年中,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重要学术问题。革命导师斯大林指出:“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是生产和人们生产关系的发展史。”改革开放,我国走上发展经济、进行“四化”建设的轨道,结束了jvzquC41yy}/i€~qq0ipo8qwpyko1|}||1sluƒ~142732>4746<467mvon
7.历史视角下的开源:精神探索与发展分期按照上一篇文章的描述,我试着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切入“开源学”的话题。所谓纲要,其实就是一个提纲,作为一个历史学的外行,来畅想一下:假设我是一个历史学家,我会如何来研究开源。 一、从历史看开源 我最喜欢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前言中说道:“治国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jvzquC41dnuh0lxfp0tfv8z235794<:31cxuklqg1fkucrqu13843:;7:3
8.人工智能时代与教育(精选5篇)分期对象不同,分期阶段也不相同。 可见,欲统一旅游文化史的分期,必先统一分期标准和分期对象。 我们认为:旅游文化史分期标准还是以第二标准――旅游文化史的阶段性较为科学。进行历史分期,不仅仅为了方便学习历史,更是为了方便把握历史――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规律。旅游文化史也不例外。用社会史的分期标准处理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748;>50qyon
9.第四节人物传的撰写此类人物只要符合立传标准均可立传,实践起来也比较容易。其次是籍属本地,但长期定居外地,并且其主要业绩也与本地无关的人物。对此类人物入志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长期居于外地的本籍人物,他们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多发生在外地,与本地历史活动没有密切联系,甚至全无关系,为其立传与地方志的区域性不合,不主张立传。而另一种意见认为jvzquC41yy}/frkcpi€ik7hp1|z{n8u1|yc|87243661}7243664>d755;94:3ujvsm
10.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水平——访东北师范大学因此,究竟应该如何划分阶段,关键是要找到划分的标准和依据。 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分期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龚育之和石仲泉两位专家的观点。他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从总体上说是同质的。既然如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期,就不能不采用党史的分期”,但这毕竟jvzquC41omyy{7mdwcy/gmz0ep5jpot132711;8;50nuo
11.晏绍祥:70年来中国的世界上古史研究此外,雷海宗还发表多篇文章,就公元纪年、古代历史分期,特别是生产工具与社会形态变革之间联系以及奴隶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后来有关奴隶制和社会性质的争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在当时具有垦荒播种、探幽发微的巨大作用。该书大体确立了中国世界古代史教材的框架,为学者们树起了一jvzq<84kyj4du|s0ep5yull1ulme||ou14632:71v4632:737a;35<6430yivvq
12.民国学界的“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民国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编纂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普遍将民国以前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个阶段。用这种欧洲式的三段历史分期法来编纂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要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范畴,更是为了避免在历史教授过程中因中外历史分期的不同而导致学生对理解中国历史产生困惑:“jvzquC41dp{ij7gpw0kew7hp1u~mn8942c;78kj29e:ecBfhgc=gdjk8cfl46m3jvor
13.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高效历史学习笔记必修上册【课程标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内容概要】 本节主要讲述中国原始社会和中国早期文明的历史梗概。内容涉及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以及夏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882772@d333987==880nuou
14.中华文史网就政治史研究来说,也是不够全面的。此外,在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上,这一叙事体系不是以社会形态作为划分依据,以 1840—1949 年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对象,而是选择 1919 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这也是不够科学的,不利于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jvzq<84yyy4ik|yqt{iikwf0pgz0ux165737;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