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终入海。东营河口,这里是黄河的入海口,这里有黄河故道和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由于某此特殊的缘份,我到过这里三次,行色匆匆,但还是于3年前,拍过一组《黄河“苇客”》。
这里湿地广大,生命灵动,风景壮美,也孕育了一个摄影家的群体,有着黄高潮、丁洪安等一大串令我敬佩的名字。
黄河经过黄土高原之后,裹挟着泥沙奔流向大海。可是这些泥沙很快就会堵塞河道,让黄河难以稳定地在一条河道上流淌,往往溢流改道,四处蔓延。出三门峡以后的黄河,在下游左右横扫,制造出了中国人曾经唯恐避之不及的黄泛区,令人闻之色变。
马远《水图》-黄河逆流
在清代前期国库充盈、资源丰沛时,河道总督能起到的作用很大。他们能够绕开封疆大吏的控制,以皇帝的名义治理水患。由于治理河务的高度技术性和复杂性,这类官员一般任期还比较长,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今天人们所说的技术官僚。在他们的治理下,黄河虽然时不时耍耍脾气,还在控制之中。
从此,河口与摄影又增进了一层缘份。丰富的摄影资源和良好的摄影基础,为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先后成功举办三届全国摄影大展,省级以上会员达到80多名。“中国摄影创作基地”的命名,将大大提高河口知名度,在更大范围全面地宣传、介绍河口,吸引更多摄影爱好者到河口考察、采风、旅游。
《雪中天使》 丁洪安于2010.12拍摄于黄河入海口湿地,大天鹅顶风翱雪,穿梭于麦田与黄河故道之间,给冬天的黄河口增添了生机。
这张题为《飞向未来》的作品由 张英然于2006年12月拍摄于黄河入海口的黄河故道,这里是大天鹅栖息越冬地。
《故道晨曦》 卢峰2011.10拍摄于黄河故道,这里虽然是深秋,但依然生机一片。
故道天使》 韩传华2006年冬天拍摄于黄河故道,上千只大天鹅集聚在黄河故道抵抗着风雪严寒的袭击。
《鹳舞黄河口》由秦金武2013年11月拍摄于黄河入海口保护区,东方白鹳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山东东营市的市鸟,黄河口是东方白鹳等鸟类迁徙的必经之路,也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大的繁殖地。
《海河交汇》由于绍源2009年10航拍于黄河入海口,这里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也是全球湿地面积增长速度最快的地方。
《红毯迎宾》由丁洪安于2010年9月航拍于黄河入海口湿地,红色的是一种叫黄须菜的植物。到了秋天黄河口一望无际、火红一片。
《黄河故道秋韵》 丁洪安于2011.10拍摄于黄河入海口的黄河故道,芦花盛开的金秋时节,被时隐时现的晨雾所笼罩,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黄河龙》黄高潮2013.9航拍于黄河入海口,黄河与渤海汇集处,不停的涨潮退潮,形成了各种形状不一的潮沟,他们是龙的象征。
《蓝调圆舞曲》张振祥2011.12拍摄於黄河故道,这是数不清的灰鹤集聚在黄河故道里越冬的场面。
《迁徙的鸟》孙崇伦2010.4拍摄於黄河入海口保护区,这是黑翅长脚鹬等各种鹬鸟集中迁徙的场面,它的到来,预示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
《湿地之韵》黄高潮2011.10航拍于黄河入海口湿地,黄河水的流经和海水光顾,形成了非常壮观的湿地之韵。
《仙鹤闹春》于绍源2013.2拍摄于黄河入海口,丹顶鹤集群鸣叫,呼唤着春天的到来。
长江入海口
长江入海口在上海。
长江的入海口在上海市崇明岛,而长江口是长江流入东海的一段水域,全长约为323公里,呈现喇叭形状。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同时兼具工农业取水、通航、纳污、围垦、生态等多种功能,长江口已成为上海市建设世界级城市的重要支撑之一,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长江口
长江口,是指长江在东海入海口的一段水域,从江苏江阴鹅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鸡骨礁为止,长约232公里,长江口平面呈喇叭形,窄口端江面宽度5.8公里,宽口江面宽度90公里。
长江口一段长江干流,汇入的较大支流有黄浦江、浏河、练祁河等,是一段由岛屿、沙洲分割的多支汊河段,主要由北支、南支、北港、南港、北槽、南槽等构成。长江口是长江出海和远洋航运的口门,航道、港口众多,给上海市及江苏东部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唐代时期
唐代时吴淞江的出海段,与现在的杭州湾非常相似。出海口形似喇叭,上游小口在青龙镇,下游大口在浦东中部。河口很宽,有20里,南边在现浦东新区曹路镇境内,北边在高桥镇境内。因其幅员辽阔,波涛万顷,形似大海,故被称为华亭海。一年四季,没有淤塞,江水浩浩荡荡,直泻东海。每逢海潮大涨时,由于喇叭口式的特殊地形,常会造成“海宁观潮”似的景观。《》描述的就是这种景象。华亭海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海外商船直抵青龙镇,贸易兴旺,集镇繁荣,青龙镇成为盛极一时的贸易港口,也是古代上海地区的第一个大镇。
《宋会要辑稿》的记载让人们得以一窥当年青龙镇的经济情况: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税收为15879贯400文,几乎占华亭县税收的一半。商船自福建、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汇聚而来,同时,还有来自广南、日本、新罗的商船穿梭来往于青龙镇。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有“小杭州”之称。
二、北宋时期
吴淞江出海口仍在东面,河道变窄有9里、5里,开始有淤塞。北宋时,太湖其他泄水通道都已阻绝,只有吴淞江一个主要出海口,郏侨云“惟吴松一江存焉”。郏亶水利书记松江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等,间距5里、7里。旧志云上海浦在县治东,后为今黄浦所并,则河口已东移至今复兴岛以东内高桥附近的南跄浦口。
庆历二年(1042年),以松江风涛,漕舟多败,遂筑松江长堤,界于江湖之间,堤东则江,堤西则湖,横截江流五六十里。八年,又在吴江城东建利往桥(亦名垂虹桥)东西长130丈,俗称长桥,太湖口又称长桥口。庆历后,下游愈益淤浅,河口亦浅狭为五里、三里。嘉佑六年(1061年),在今黄渡北开一新河自白鹤汇北至盘龙浦北,新河较旧河缩短40里,旧河道废。熙宁六年(1073年),郏亶又将新河疏浚。
绍熙《云间志卷中·水·松江》云:“若夫新江、旧江之别者,嘉佑间,吴中水灾,时李兵部复圭为转运使,韩殿省正彦宰昆山,开松江之白鹤汇,如盘龙之法。熙宁中,漕使郏?又浚治之,遂为民利。尝询之父老所以然者,松江东注,委蛇曲折,自白鹤汇极于盘龙浦,环曲而为汇,不知凡几,水行迂滞,不能径达于海。今所开松江,自白鹤汇之北,直泻震泽之水,东注于海,略无迂滞处,是以吴中得免水患。”
崇宁二年(1103年),因青龙镇所傍旧江(亦称青龙江)淤浅,曾为浚治,“自封家渡古江(今黄渡东封家浜一带)开淘至大通浦,直彻河口七十四里”。大观三年(1109),两浙监使请开淘吴淞江,复置十二闸。
三、南宋时期
河道出海口仍在东面,河道变窄有3里,河道从现在的江湾绕道,形状如“c”字,淤塞严重。南宋初,东江下游的出口大都由海塘所捺断,仅新泾塘(即旧小官浦)一口,乾道七年(1171年),秀州守臣丘宗奏请在新泾塘向里20里运港修建运港堰堤,至此,浙江及淀山湖泖淀区水流汇于黄浦(指今闸港向北通上海的旧城东接上海浦这一段河道,上游原名横潦泾,正源自淀山湖,下游段至上海旧县东合上海浦),合流入吴淞江。河口在南跄口,即南跄浦口,《云间志卷中·水·南跄浦》云“南跄浦在县(华亭)东北一百里”,“旧图,沪渎江口在县东北一百十里”,则江口在今南跄浦东约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云:“旧志云:(南跄浦)在县(上海)东北三十六里,即永乐中导黄浦由引入江处也。今故址已堙,而县东北有跄港、大跄浜,南近都台浦,相传即南跄旧流”,“都台浦,在县东南,旧名曹家沟”。同治《上海县志》云:“南跄浦,在东虬江东。前志范家浜西吴淞江口曰跄浦,亦曰大跄浦,此以南别之。据顾志云,疑即浦之故道也。……在上海县东北三十六里,其支流为东沟浦、西沟浦、马家浜,今县东北有水曰跄港,曰大跄浜,其南近者台浦,疑此即南跄浦之故迹也。”南跄口外泥沙淤积,形成高桥沙岛,旧志称吴淞江口在高桥沙岛南侧宽五里、三里。
四、元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尚能“海舟巨舰每自吴淞江驾驶,直抵城(苏州)东葑门湾泊”。至大德元年(1297年),《元史·列传第十七·彻里传》“江浙税粮甲天下,平江、嘉兴、湖州三郡当江浙什六七,而其地极下,水钟为震泽。震泽之注,由吴松江入海。岁久,江淤塞,豪民利之,封土为田,水道淤塞,由是浸淫泛溢,败诸郡禾稼。朝廷命行省疏导之,发卒数万人,彻里董其役,凡四阅月毕工。”
大德八年和泰定年间(1324~1327年),数次治理吴松江,开浚江道东起黄浦口,西至千墩浦口新洋江止,宽15~25丈,并置闸10,以限潮沙。黄浦口即黄浦入吴淞江口,约在今虹口嘉兴路桥附近。但仍不能渲泻洪水,又于嘉定赵浦、上海乌泥泾、潘家浜置闸(至正年间闸废)以遏浑潮。
五、明代
明代初期,夏原吉听取当地士绅叶宗行的建议,决定放弃旧出海道,另外开辟新出海道。《明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夏原吉》“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寻命侍郎李文郁为之副,复使佥都御史俞士吉赍水利书赐之。原吉请循禹三江入海故迹,浚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从之。役十余万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言水虽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尽疏泄,非经久计。明年正月,原吉复行,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
明永乐元年(1403年),夏原吉奏云:“吴淞江延袤二百五十余里,广一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大海,前代屡疏导之,然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屡浚屡塞,不能经久。自吴江之长桥至自夏驾浦约一百二十余里,虽云通流,多有浅狭之处。自夏驾浦抵上海县南跄浦一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菱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且滟沙淤泥,难以施工。臣等相视,得嘉定之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之白茆港,径入大江,皆系大川,水流迅急。宜浚吴淞江南北岸安亭等浦港,以引太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江海。又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壅遏难流,旁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疏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
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崔恭主持开浚吴淞江下游段,西起大盈浦,东至吴淞江巡司(今潭子湾附近),又自新泾西南至蒲汇塘入江(黄浦江)阔皆十四丈,深皆二丈。弘治七年(1494年),工部侍郎徐贯主持开浚吴淞江,将吴江长桥一带芦菱之地,疏浚深阔,导引太湖水散入淀山、阳城、昆承等湖,又开吴淞江并大石、赵屯等浦,泄淀山湖水由吴淞江入海。
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抚李充嗣疏浚吴淞江,其奏报云:“吴淞江上流,自吴江县起,至昆山夏驾浦,下流自嘉定县旧江口起,至上海县黄浦口,俱通利无碍。唯夏驾浦至龙王庙旧江口俱淤塞,几如平陆,应该开浚……于嘉靖元年正月兴工,至本年(1521年)二月完工。其夏驾浦新洋江两河与吴淞江交会之处,横引江水,斜趋娄江,以至吴淞水弱,不能冲击淤泥,抑且两河通引浑潮,倒流入江,与吴江下流,日相抵撞,易成淤塞,合于两河交会处,创造石闸,节制江流,使不斜趋,阻遏浑潮,使不倒流,庶几此江无后塞之患。”嘉靖末,下游又壅塞。
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海瑞议开河道十五丈,自黄渡至宋家桥(约今福建路桥附近),长八十里,其下游今之河道开始形成。万历五年(1577年),林应训开浚吴江县长桥南北两滩,浚中段自昆山漫水港至嘉定徐公浦(今黄渡西),又建千墩浦、夏驾口两闸。下游新河宽仅15丈,渲泻太湖之水已相当有限。
六、清代
清以后吴淞江疏浚频繁。康熙十一年(1672年),浚河自嘉定之徐公浦至黄浦口,次年,建闸于宋家桥(二十九年废坏)。雍正十三年(1735年),复建闸于上海金家湾(今大统路桥附近,道光初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浚黄渡至万安渡。道光七年(1827年),浚井亭渡至曹家渡。同治二年(1863年),用机器挖泥,浚曹家渡淤浅。十年,浚黄渡至新闸西江段。光绪十六年(1890年),浚四江口(大盈浦口附近)迤东之横娄口起至新闸大五庙止,形成今之吴淞江。
淮河“入海口”
淮河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之间,是我国中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流入洪泽湖。过去,淮河和其他大河一样,也有自己的入海口,上中游来的水,顺顺当当地通过现在的江苏省涟水县,东流入海。在公元1194年,它的北邻黄河突然决口,离开了自己的河道,冲到淮河流域,同淮河水道合流。直到19世纪中叶,整整过了700多年,黄河才又回到自己的故道上去。在这段时期里,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把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夺去了淮河的出海口。于是淮河只能向低洼处汇流,形成了洪泽湖和高邮湖等。淮河水量大的时候,就经过大运河辗转流入长江。淮河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耕地2亿亩。淮河上游,北西南三面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每到雨季,山洪暴发,危害很大。为了控制洪水,在上游山区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旬、磨子潭、鲇鱼山等30多座大型水库及2000多座小型水库。同时,还大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发展了灌溉、水电、水产等各种事业。淮河中游地区,河道浅窄,水系紊乱。现在大部分河道经过了疏浚整理,在淮河平原上开挖了新淮河、新汴河、茨淮新河、红卫河等许多新河,大大增强了排洪能力,扩大了灌溉面积。在淮河下游开辟和扩大入江入海水道。现在,淮河流域大部分水流可以顺利地经洪泽湖、大运河流入长江,一部分水流经过苏北灌溉总渠、淮沐新河、新淮河、射阳河等许多条新河,流入黄河。
“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一般来说,世界上的大江大河都有自己的独立入海口。
长江的入海口位于上海,在这里注入东海;黄河的入海口位于山东东营,在这里注入渤海;珠江的入海口位于广东,共有8个入海口,全部注入南海;雅鲁藏布江的入海口位于孟加拉国,在这里注入印度洋;澜沧江的入海口位于云南胡志明市,在这里注入南海……
淮河却没有自己的独立入海口。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有5800多万人口居住在淮河两岸。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后,汇入洪泽湖;随后继续南下,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进入长江,跟随涛涛长江水一起入海。
在历史上,淮河可是一条有独立入海口的大河。
淮河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是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的四大河流,有着自己的独立入海口。东周时期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这就是说,最迟在2000多年前,淮河从安徽桐柏发源后,流到今天的江苏盱眙,随即折向东北,经今天的江苏淮阴向东流去,在今天的江苏响水云梯关进入黄海。
那时候的淮河,就是一名安安静静的“美男子”,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着中华文明。
谁能想到,在几百年前,淮河会因为黄河而改变“命运”?
从1189年以后,黄河屡次出现决堤、改道,往南流向淮河。由于黄河的体量远远大于淮河,以至于挤占了淮河的入海河道。这就是所谓的“夺淮入海”。
众所周知,黄河不是一般的河流,挟带了1万多亿吨的泥沙。当挟带如此巨量泥沙的黄河出现在淮河的入海口云梯关后,泥沙淤积在云梯关,竟然使得这一带的海岸迅速扩展,到清朝康熙初年已经扩展了50里。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更是扩展了200多里,远离了入海口。当时负责管理河道的大臣董安国说过:“云梯关以下为昔年海口,今则日淤日垫距海二百余里。”
黄河“夺淮入海”,终结了淮河独流入海的命运。淮河水系出现紊乱。昔日安安静静的“美男子”,变得“狂躁不安”起来,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旱涝丛生,祸害两岸人民。
从金朝、元朝、明朝,一直到清朝、民国,历代统治者都曾经治理过淮河,但没有从根治黄河入手,都陷于治标不治本的怪圈,使得耗尽无数民力之后,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1950年夏季,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百灾害,导致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在那以后,中国下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决心。
河南、安徽两省民众投入到整治淮河的工程中,经过为期一年的整治,初步完成了治淮工程,迎来了大部分地区的秋收。
此后,中国继续开展治淮工程。针对黄河才是淮河水患的根源,在黄河干流先后修建了三门峡水电站和小浪底水电站调洪调沙,疏浚了大运河,开挖了洪泽湖入海排洪水道……通过这些手段,终于“驯服”了桀骜不驯的黄河与淮河。
黄河“夺淮入海”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洪泽湖。
淮河失去独立入海口后,在下游地带蓄积水量,水位越来越高,将江苏等地原来存在的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洪泽湖。淮河源源不断地注入洪泽湖后,又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的三江营进入长江。
洪泽湖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仅次于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面积达到了2069平方公里,容积在30亿立方米以上。洪泽湖湖面辽阔,盛产近百种淡水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每年光是渔业生产的产值就能达到数百亿元,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此外,当地人民利用洪泽湖发展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