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云钰

受访嘉宾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刘宴兵

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 明炬

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部长、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赵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围绕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重庆如何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展现更大作为?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全面提升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刘宴兵介绍,近年来,全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市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24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17个、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105个,持续深化4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精耕一流学科,两所高校5个学科进入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A+学科突破,“双一流”建设实现质量和数量双提升。

同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高校科研人员面向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2022年以来,全市高校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平台15个。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的“1+N”大学生竞赛体系,联合市国资委共建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展校企实地走访对接,高校每年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8000项左右。

刘宴兵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市教委将聚焦推动教育与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迭代构建教育改革目标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效,为教育强市建设凝聚创新活力动力。

具体而言,加强教育联合体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支持高职院校发力“随企出海”,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打造“巴渝文化+职业技能”“留学重庆”等品牌项目,打造世界各国青年来华留学目的地和创新创业优选地,以高质量教育改革引领推动教育高水平开放。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积极争取布局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加强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建设,紧密对接“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教育强市区县行、企业行,深化区域协同协作,搭建校企政产学研服务平台,促进科创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积极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支撑力。

重塑市域科创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近年来,重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着力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积极成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举措新要求,如何贯彻落实?

明炬表示,首先,重庆将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方面,近年来重庆统筹建设“4+5+M+N”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其中,聚焦建设生命健康、数智科技、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打造金凤实验室等四大重庆实验室,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整合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力量共同开展高水平科研。同时,聚焦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的基础支撑作用,布局建设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推动高校跨学科、跨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未来产业着力点。

其次,重庆将持续推进聚焦产业需求的重大科技攻关组织实施机制改革,统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明炬介绍,近年来,重庆开展科技计划改革攻坚,聚焦产业科技创新需求,整合多个科技计划,建立“5+8”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重点)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目前立项支持科技项目137项,总投入近40亿元。其中,企业牵头项目数量、获得财政资金、投入资金占比均超70%。

明炬表示,下一步,重庆将积极探索政策路径,着力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一系列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构建多元、灵活、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探索开展“政银联动服务企业创新”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推进种子基金投资,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聚焦“引育留用”关键环节

打造市域人才发展试验区

赵应介绍,作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近年来,科学城高新区实现人才资源总量以年均15%速度快速增长。

以人才(团队)引进为例,科学城高新区围绕集聚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创新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人才项目”一体化引培模式,实现通过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解决一项关键技术、落地一个科技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学城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人才“双向离岸,四化一体”创新创业机制,打通人才项目“海外预孵化、到岸再孵化、加速产业化、业务国际化”服务链条,授权人才开展离岸研发、离岸服务贸易等经营业务,成功吸引小分子抗肿瘤靶向药物等30余个海外成果落地。创新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双聘制”,打破人才人事社保关系限制,对科技领军人才给予“一人一策”“一事一议”支持。在此政策支持下,金凤实验室揭牌运行两年,已入驻科研团队40个、科研人员400余人。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用好大学城高校院所人才集聚优势,以‘校地融合’新模式探索共建共育青年科技人才机制,每年吸引近万名高校毕业生留在科学城。”赵应说,目前,科学城高新区正在示范实施优秀青年博士“高校在读、在站研发、出站工作”的连续培养机制,与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多个博士后流动站建立长期联合培养机制,贯通博士引进、培养和发展全过程,让优秀博士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全市首批试点在渝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共引共育共享机制改革,助力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与重庆师范大学等结对单位引进市外高层次人才。

赵应说,下一步,科学城高新区将聚焦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发展,推进人才“直认制+积分制+配额制+举荐制”综合评价认定机制改革,创新以攻关项目为牵引的人才调配制,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先投后股”改革试点,健全人才工作数字化治理体系,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举措,打造市域人才发展试验区,为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提升重庆在国家创新版图中的地位,贡献科学城力量。

THE END
0.知与行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立意深远、格局宏大、jvzquC41jghfk7mgdpkxu7hp1463466412?0exsvgpz`:B6655;/j}r
1.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阐释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对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加深认识。 jvzquC41yy}/3;8930io1;5451621:81CTZJ3?<582667B5895880|mvon
2.东方网·教育: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深入学习2023年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这一论断十分重要,之所以要如此强调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是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创新,而创新人才是高水平科jvzquC41yy}/uqtw0qxh0ls142841:72;1i4:<9c;4<738ucig4ivv
3.强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统筹部署、一体谋划,既遵循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又是对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未来的深远谋划,指明了中国式现代jvzq<84xkg}t0lj0ep5wkn|1gpz049752351;8y4249139>a5:945B>;0unuou
4.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战略谋划,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充分认识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jvzq<84yyy4xgwrkpi4dp8xrgeobn|442u5x|87245621}7245622
5.强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民观点)新闻频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合为一个部分作出部署。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作用,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jvzquC41pg}t0lhvx0ipo872445238821CXUK{V5WmHNczu\r8_uwOUs84823<50ujznn
6.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理论解读湖北党史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jvzq<84yyy4idmxy0qxh0ls1vdm{1migufpt1uqlf1814<551v:72>;2;aspd7xjvor
7.不断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人才支撑的目标指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强国战略应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彰显人才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性支撑作用,着眼于培育和集聚世界一流人才,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的理念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jvzquC41yy}/tvqv0eun0ls1428519:381=14@:;0unuou
8.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党的二十大代表热议教育、科技、人才“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被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表述让来自教育系统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倍感振奋。代表们认为,从现在起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确立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jvzquC41lf~z0€}e0gjv0ls1av=11;5441713A4e:39b3?774:5qcpj0jvs
9.主题教育天津大学党委中心组主题教育发言汇编(专题三)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中把握人才工作创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关系进行深入阐释与剖析,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要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要以系统观念推动人才工作模式变革,树立大人jvzq<84yyy4ul~3gfw4dp8nphq526?71:3;70qyo
10.《中国高等教育》刊发校长韩杰才署名文章《全面强化高校有组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部署,彰显了对近代以来全球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中心同构的规律洞悉和科学把握。 从历史演进维度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先后经历四次转移,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jvzq<84pgyy/jry0gf{/ew4424903;761e7279=c45;13@4rcik/j}r
11.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好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从而加快塑造新疆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jvzquC41yy}/ctxzy0ipo8x{1tjyy8}l146359=1v46359=24a762@;547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