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编辑部: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学术教学科学教育学

2022年是政治大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喜迎和学习党的二十大,成为2022年教育学术研究的主题主线。

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年10月16—22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教育工作成绩——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指出群众在教育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提出到 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科研工作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发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的战略意图,审视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术建构和学理阐释,形成教育指导思想研究的新概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2022年,学术界加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术建构和学理阐释。特别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继红色基因,举全院之力开展学习研究,依托《教育研究》,以每期一篇的节奏,连续发文,引领方向,掀起了学习研究新思想的热潮。一是时代新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形成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研究认为,其核心在于站在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树立大思政观;立德树人要强调全方位多要素协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材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中国底色和发展根基;要明确教师作为国家意志代言人的使命,发挥教师的社会教化功能。二是教育民生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研究认为,这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立场,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将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尺度;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谁发展、为谁培养人的价值立场。三是教育强国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研究认为,其核心在于,新时代教育强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提高各级教育现代化水平:基础教育要突出“中国人”意识、“五育并举”意识、“公平而有质量”意识、“学校主体责任”意识、“家校社协同”意识;高等教育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职业教育要确立“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类型定位,发挥促公平保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功能。四是教育治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坚持依法治教,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研究认为,其核心是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历史方位,实现教育从投入优先到全局优先;要扭转功利化倾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价值导向;管好教育,要从教育法制到教育法治,从教育权力到教育权利,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从实体正义到程序正义;要以教育开放宣示国家开放,推进人文交流,塑造文明新形态,培养创新人才。

(二)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理解教育功能作用的新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意义看,这是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的突出位置;充分反映了党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路径的崭新判断,对教育功能作用的崭新认识,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阐释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从关系看,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具有鲜明的战略价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从落实看,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体系的多维度优化调整为动力,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衔接;特别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自信自强,聚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推动我国英才教育转型升级。

(三)树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探索教育现代化的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教育现代化研究已有时日,但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这方面的研究再成热点。有研究直接提出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个概念,理由和意义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开辟了后发内生自主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为人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世界欠发达国家寻求教育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既然提出来了,就要说清楚其内涵。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命运与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在与教育强国的关系上,有研究认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要以实现教育强国为根本目标。结合已有论述来看,从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后的思维方式是直接迁移和演绎。有没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不要提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教育现代化有没有“中国式”,如果有,哪些方面是“中国式”。这个概念的确立和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关系较为复杂。两个概念是不同时期提出来的,各有各的背景,但却在同一语境下使用。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而教育强国的节点性更强,2035年就要建成;建成教育强国是教育现代化的结果,建成之后,教育现代化应会有新的节点性结果;教育现代化侧重教育内部,而教育强国更侧重教育的外部,注重与科技、人才联动,注重与经济、社会联通,突出教育报国,突出服务民族复兴;教育现代化既有宏观叙事,也有微观叙事,而教育强国可能更是宏观叙事,侧重国家层面。

探寻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与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教育与共同富裕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教育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撑。

(一)教育与共同富裕关系密切

讨论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本质上是讲教育有用论。不同语境下人们都会讲教育是有用的,当前人们是用热议的共同富裕来反观教育的作用,目的在于引起党和政府在新阶段持续地重视教育、办好教育。实践已经表明,教育是减贫的重要机制。共同富裕是减贫的升级版。教育可以促进共同富裕,是教育可以减贫的另一种表达。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者有多种表述。有条件说,如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有基础说,如教育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有手段说,如实现共同富裕,教育是必须发挥主动融入、主动引领、主动创新作用的“快变量”与“先手棋”;有特定功能说,如教育可以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最广泛、最持久、最有力的精神支持。

(二)教育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核心机制

教育靠什么来促进共同富裕,是研究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参照教育减贫的机制,大致可以把握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机制:做大普及率、延长受教育年限、供给文凭或证书、在劳动力市场有竞争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等等。有研究概括了五大机制:教育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促进经济增长,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教育增进人们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为再分配、三次分配奠定社会基础;优质公平的教育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能力,为共同富裕奠定微观基础;优质公平的教育有利于帮扶低收入群体,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共同富裕;公平的教育促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富裕。如前,教育在促进共同富裕上还有特定的功能,即教育是丰厚的精神财富,能够挖掘人的潜能,使人获得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最大化地实现人的精神富足,是实现人民精神富裕的关键因素和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实现人民的精神富裕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让人精神富裕,也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三)只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促进共同富裕

研究教育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一方面,要搞清楚教育可以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也要思考促进共同富裕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一个基本共识在于,要面向未来,用发展的眼光把握教育。有研究指出,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更高。没有高水平、高质量、更全面的公平正义的教育,就没有共同富裕的可能性。所以,要以教育均等化实践为着力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从《“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来看,纳入公共服务的教育事项,主要是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残疾学生免费等,也提出了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扩容的问题,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等。面向未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会不会、要不要正式扩容,怎么扩,扩完之后如何均等化,还需要深入研究。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谁有条件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应重点考虑两大群体及其相应的两类教育。一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国家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大学生总是从小学生来的。因此,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各级教育的普及率和人口受教育年限的问题。截至2022年,我国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义务教育巩固率 95.5%,高中教育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59.6%。受教育年限,全口径劳动力是10.9年,接近初二水平;新增劳动力是14 年,相当于大二水平。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规律是每十年增加一个点。显然,下一步应加快高等教育普及化,继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二是技术工人。这涉及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在知识社会和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要在我国人口规模超大、农业人口占比大、劳动者技能素养整体水平还不高、“三大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明显前提下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特殊作用。职业教育正处于体系化、本科化过程。类型化之后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了矩阵式的人才培养格局。职业教育本科如何更好?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本科化的痛点,职业教育体系会不会从中等职业、高职高专老的两级,向新的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本科过渡?如果职业教育本科更多从普通高中招生,初中后分流会不会变成高中后分流,并催生一批综合高中?这些问题尚需研究继续回答。

转向公共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宏观政策取向从“支持规范”转向“引导规范”。2022年也是深入推进“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的一年。越来越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强调公共教育体系的教育生态正在重塑。

(一)转向公共教育体系是时代趋势

一是时代的公平趋势。时代对教育平等、教育公平的呼声越高,人们对公共教育体系的渴望就越强。教育公平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我国教育在公平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公平将持续是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重大课题。公共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公共教育产生的价值前提正是教育平等或教育公平。研究指出,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防止市场逻辑和资本运作对教育的侵蚀,让全体人民都能平等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应进一步引导教育回归学校,强化学校教育的公共属性。二是时代的人口趋势。新的人口形势给公共教育供给提出了内在要求。人力资本培育主要依托于公共教育,加强公共教育供给可以直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公共教育供给可通过降低教育成本来支持生育;加强公共教育供给能够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人口更加自由地迁移反过来有利于个体人力资本的发展。三是时代的观念趋势。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近年连续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两份报告,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的公共利益功能。第 77届联合国大会期间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以《联合国秘书长的教育变革愿景声明》和各国政府《国家承诺声明》的方式,呼吁各国继续加强教育投资、团结协作、迅速行动,努力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塑人类未来。

(二)转向公共教育体系的意味

转向公共教育体系,意味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教育服务源于世界银行对服务的分类。我国提的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化”是一个过程,至今依然是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研究认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建标准、补短板、缩差距。转向公共教育体系,意味着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的,以公办学校为主。新时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目的的达成,要更多依靠公共教育体系。进行中的“双减”,既有减负的考量,更有重构教育生态的意图。研究认为,“双减”政策通过系统性政策杠杆工具撬动基础教育的转型性发展,重建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校外培训良性补充的新生态。转向公共教育体系,意味着会更加强化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身份,强化教师是体制的一部分。这确认了教师代表国家承担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公共责任。有了这个身份,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就有了更好的制度基础。因此,可以说,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教育价值观的回归与再塑。

(三)转向公共教育体系需要可持续的公共教育投入

公共教育体系需要公共教育投入来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随着转向公共教育体系,这个机制不但要坚持,比例还应稳中有升。各级政府要担负起坚持教育公益性、保障教育公平的法定主责,以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学生资助体系覆盖全学段为施策重点,统筹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着力补齐教育服务项目清单内短板,缩小区域、城乡之间教育服务供给差距,加快形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优质均衡格局。转向公共教育体系后,课后服务由学校提供,应保障学校足够的财政支出,将托管服务经费上升到中央层面,并由政府分级共同承担。研究表明,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对于家庭教育支出存在挤入效应,地方政府增加生均财政经费拨款将会引致更高比例的家庭教育支出。投得越多,带动越大。总的来看,学界对我国教育转向公共教育体系、重塑教育体系、彰显中国教育的文明意义的认识,还需要深化。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数字化首次进入党的报告。教育转型发展进入新赛道、快车道。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技术改变教育的新趋势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有明确内涵的变革

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有研究认为,一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二是创建高质量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三是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变革,四是系统建设教育数字资源,五是整体推进教育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再造。这应该是目前最具共识性的观点。还有一些研究讨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促进公平、教师发展、研究范式上的变革。比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更多地区;探索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数字化特征的适应未来需要的卓越教师;未来与科技对教育的双重入侵,产生了未来考古学分析、科幻叙事、教育现实虚拟等溢出教育学边界的研究方法。如此,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致有八大内涵,其关键词是学生数字素养、终身学习、教学变革、数字资源、数字管理、优质资源辐射、教师数字素养、研究方法。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和全域的数字化过程。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化推进。一要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推进教育数字化全面转型需要升级改造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环境;持续推进建设并充分运用涵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四个子平台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区域和学校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二要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作为重点项目推进,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三要打造新形态的数字化课程、提供高沉浸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虚实融合的多维教学空间、支撑数据驱动的拟真式教育决策。四要明确师生数字化素养标准。总之,教育数字化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不妨用开放的心态来审视。虽然还有不确定性,但有两条是确定的,即技术的突飞猛进和技术一直伴随着教育。至于新技术改变教育的程度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完善时代新人培养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后,我国开启了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朝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今天的在校生是民族复兴的当事人和主力军。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完善时代新人培养体系,是当前教育改革最核心的指向。

(一)完善时代新人培养体系是目标导向的自觉反思

一代人有一代的人的际遇。时代新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在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持续探索的结果,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诠释和表达。其主要内涵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的新人。对照培养目标,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还存在明显短板。比如,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存在发展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又如,教育功利化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唯分数论”积弊的根基仍然存在着,影响学校的办学活力与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大)学生出现急功近利、德行不一、潜能压抑等问题;再如,存在“疏于德、偏于智、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实问题,五育内部逻辑割裂、目标过分分解、过程过于条块割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加注重“完整人”的培养,既是对教育改革寻根清源的整体反思,也是对教育内在终极价值的全面回归。

(二)完善时代新人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落实全面发展

总体看,完善培养体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相统一,坚持“五育并举”和学思行结合。从“五育”的角度看,每一个“育”都有需要加强的地方。德育要树立大思政课思想,推进大中小一体化和课程化;智育要从知识学习升级到思维和素养培育上来;体育要落实“健康第一”基本要求,帮助孩子养成热爱运动的生活方式;美育要满足个体生理与本能的审美体验需要、应对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项审美问题以及获得指导人生的生命美学;劳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有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双向建构的观点。除此,在全球教育发生“情感转向”的背景下,有研究认为,我国应强调促进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和幸福感的全人教育。从各级教育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要体现“学前性”;义务教育通过课程修订,凸显“课程育人”,体现育人为本和素养导向;普通高中要推进以选考选课选学为育人新机制的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变革;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框架构建要关注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平台三个关键要素;高等教育要增强其专业与课程学习的社会适应性,强化培养方案与课程结构的弹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性与差别化发展,构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从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突破

时代新人首先要有使命感、有忠诚度,但还要有真本事。我国人才培养的“平均数”问题解决后,更要在“优秀率”上下功夫。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拔尖创新人才。有研究为此提出要大力发展英才教育,建立国家英才教育体系;具体从政策、管理、课程、鉴别、培养模式、专业化的英才教育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系统的英才教育支持体系。另一个是自主培养。在中美战略对抗的格局下,我国势必转向自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对于自主培养的理解,目前有两个观点值得重视:一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过程中,加大力度吸引全球顶尖师资。两条腿走路不矛盾,也更明智。

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教育的综合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冠之以“新”,必有新含义、新要求;明确讲“加快”,必有必要性紧迫性。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密切。这一次党代会更是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到一起,放到新发展格局之后的部分,更加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新的战略意图下,教育如何更加凸显自身的综合价值,确实是值得讨论的新课题。

(一)完整把握教育的人文和经济社会综合价值

教育是人的事业,具有人文价值是一个天然的命题。自教育诞生以来,其人文价值就被人们不断地认识和拓展。因此,不同历史时期,就有不同理解的人文价值。智慧养成、人格塑造、人性解放、德性教养、理性培育、知识学习、社会交往、人类关怀等,都是人文价值的内容;在新发展格局中,教育要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些也都是人文价值的重要体现。教育是一个多面体的概念。作为“活动”的教育,人们更容易认识到其人文价值。而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不仅是一种“活动”,也是经济社会的一种“事业”。作为“事业”的教育,人们更倾向看到其经济社会价值。也可以说,从教育内部看,人文价值多一些;从教育外部看,经济社会价值多一些。双方谁也无须否认谁。不宜用一种价值否定另一种价值。产生不同价值论的原因,一是对教育的理解不同,二是所站的角度不同。应完整把握教育的人文和经济社会的双重价值。有研究指出,教育的人文属性与经济属性具有独特的相互作用关系。人文属性对经济属性具有活化、赋能的作用,能够放大、补偿经济属性;人文属性是经济属性的人本基础,决定了教育的经济—社会产出的水平。同时研究也提醒,过度强调和追求教育的经济属性会抑制人文属性的作用。

(二)重估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经济社会价值

新发展格局为“重估”提供了深刻背景。第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挥教育的党计国计功能,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教育强国,突出教育对强国建设的贡献。第二,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我国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在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剔除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的贡献之后的残差,也被称为“索罗余值”。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研究表明,教育数量与质量均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教育质量的作用更大;教育数量直接影响技术效率变动,也会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影响技术效率变动,而教育质量通过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第三,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势必要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这不仅需要在国家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对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资源进行调整与配置,更重要的是,要使民族地区积蓄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力量,而这种内生力量是通过教育赋能产生的。

(三)探寻教育发挥经济社会价值的机制

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影响就业市场、增强创新能力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教育发挥经济社会价值的机制具有复杂性。一是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规模与层次结构、质量结构,以及规模和质量要素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特别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不仅直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通过提高人均素养水平、消费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创新水平等路径拉动经济增长。所以,应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二是以投资教育带动产业转型。研究表明,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升级,还推动各次产业内部升级。从教育投入看,各级教育生均经费对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教育产出看,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第三产业内部升级。因此,应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三是以教育开放推动双循环。研究认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显著促进了中国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发展,具有“稳外贸”作用,且相对于进口贸易,来华留学生教育更能通过增加中国出口贸易发挥“稳外贸”作用。同时,来华留学生显著推动了其母国经济增长。因此,应大力推动教育开放。当然,也有研究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元研究,认为这种作用受到估计方法、教育变量和经济增长变量的设定形式、教育变量的测量指标、样本起始年份、区域和控制变量选择等研究特征的显著影响。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机制揭示,在揭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机制上还不够,尚需综合起来进一步研究。

中国教育学:从概念到知识体系建构

(一)最大规模的教育实践孕育着中国教育学

作为学科的教育学是舶来品。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界热衷于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有研究指出,以西方的话语和问题以及“祛情境化”、“空疏无用”的话语体系来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将使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脱离历史根基,势必阻碍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学在中国的话语体系建构,由此导致我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抽象性,使教育学无法真正为中国实践发声。反思是最好的成长。教育学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反思中发展的历史。今天,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在变,作为空间存在的中国教育在变,国家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在变,政策和实践对教育学的期待在变,人文社会学科谱系中教育学的坐标在变。面对诸多变化,我国的教育学又走到了一个路口。教育学该反思什么,该往哪里走?实践是发生着的理论。中国有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实践。2022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1880.36万人。我国教育除了规模大,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如此大体量、巨复杂的教育实践是如何发生的,背后都有什么观念、惯习、文化在支撑,个中又有哪些经验、理论、智慧在生成?这一方面构成了教育实践的“使用的理论”、“隐性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构成了教育理论的最真实、最丰富的样本。中国教育实践是中国教育学最好的土壤。

(二)中国教育学不只是一个概念

过去,教育学中国化讨论了一阵;现在,中国教育学也呼吁了一段时间。教育学界亟待恢复思想能力,构筑新的概念分析视角与表述逻辑。中国教育学不应只是一个概念,应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当基本范畴和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了,中国教育学才算真正建构。建构中国教育学,首先遇到的应该是如何定位,如何区别于已有的教育学。毫无疑问,中国教育学是立足于中国教育实践的教育学,是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学,“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教育传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教育学问题的方法,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学’形态”。特别是,作为“活动”的教育,更是教育本来的样子,这方面的教育理论具有普遍性;而作为“事业”的教育,更有中国特色,更能体现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特征,相应的教育理论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国教育学更多是宏观教育学。从这个定位出发,其基本范畴可能涉及教育方针、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制度、教育普及、教育公平,等等。有研究指出,针对“缺本学科的知识”、“缺本土性的知识”、“缺本时代的知识”等中国教育学知识存在的困境与难题,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人本化”、“用得上”、“独特性”、“体系化”和“引领性”的高质量教育学知识,成为发挥“阐明教育事理”、“引领价值理念”等具体功能的知识,是时代对中国教育学知识供给的新要求。这些方案都具有讨论的意义。关于中国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的研究还需要深化。

(三)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建构中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的建构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中国教育学既然是针对过往教育学的弊端而来,其建构就必然要与实践互动。我国原创性的教育学理论不是完全没有。从产生过程看,这些理论无一不是走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道路。理论有助于改变教育实践者普遍缺乏抽象兴趣,只对具体实例感兴趣,离开实例则无法言说的不足。教育基本理论一旦实现突破和“原创”,新时代中国教育学自会在“新质”的具体化中实现中国气派的整体繁荣。同时,理论如果不与实践互动,往往是文献的、书斋的、别人的。扎根中国本土实践,是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依据。此外,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和检验教育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重要手段。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互动开展教育实验,也是中国教育学建构的重要方法。在愈发复杂的教育改革发展中,教育实验也必将不断更新与发展,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 教育研究编辑部(项目负责人:邓友超;成员:杨雅文、李红恩、郭丹丹、许建争、武芳)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专题报道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jvzq<84ere4qgxung0ipo7hp1p704977127358h67;77869262=78:3jvor
1.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jvzq<84yyy4ozmxy0pku1}gej1€ejm4424;138y424;13;9a;8=84@3jvor
2.人民网评: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但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jvzq<84qrktjqw3rgqvmg7hqo0io1w61428519=251i34<74:/:14B69;24ivvq
3.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必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强化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提升科技支撑力,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 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 jvzq<84yyy4ecwllkct/ew4nney0497613604<4fgvgjnh7246714<<223;737mvon
4.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述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部署一脉相承,进一步阐释了深jvzq<84grcvft7qpf0ipo7hp1ntsdnucrgx0rji1eqt049762:5188hqpvkovh76:9820qyon
5.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不仅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更以高瞻远瞩的系统思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擘画了新的路线图。 基础性支撑,构筑现代化大厦的坚固基石 jvzquC41yy}/l|yjkpqucwp0eqs0|qzcpmgo|qzcpngo1ufqdkgpeqfplkthuqnzkct0gujuugykum14636:71v4636:73;a>55B5420yivvq
6.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紧紧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jvzquC41pg}t0lhvx0ipo8724552486:1CXUKR|8Gk8CfJXocd?cQyR\44924:=0ujznn
7.【理响中国】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项战略以系统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工作jvzquC41yy}/e|xp0et0otx|{1sluƒ~anz€h1;544380v;5443839h:7969:47xjvor
8.整版聚焦!华东师大五位学者热议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要不要建,能不能建,该怎么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总书记的讲话,对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jvzquC41zeh/glsw0gjv0ls1h;5ed8h766:b7;79375qcpj0jvs
9.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与正确处理摘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历史嬗变,先后经历了非同步出现的弱关联阶段、同步存在的明显交互阶段、多元联动的整合发展阶段,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入深度融合的一体推进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对三者关系的重构调整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了一体联动的协同运行关系,其中,教育是协同运行的基础,人才是协同运行的jvzquC41gri/u€z0gf{/ew4kphu03:>716<347mvo
10.张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加快推进“双一流”高3.蕴含着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逻辑 教育现代化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体目标中要求“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jvzquC41h|mi0sxwv0kew7hp14635856475d6=56c3<45<91rcmf0qyo
11.中国式现代化①丨张占仓: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中国式现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所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简单地讲,就是倾国家之力,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培育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类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vzq<84pgyy/jww0ep5so{yv1cxuklqg13527A92:3628>984481:;
12.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湖北日报“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前进方向,jvzquC41grgqg{3jwdkjfjnn{0tfv8ucf1ipp}jpv1814>5512=0exsvgpz`59<2:;4ivvq
13.【教育强国】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jvzquC41h|mie7svw0kew7hp14635855255d4=94c4676:>1rcmf0qyo
14.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方向指引。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9126831l866385/=5:3::377mvon
15.两会访谈|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  编者按: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围绕相关问题,求是网记 jvzquC41yy}/s|yjgqxz0ls142862<5:1d;9;@h2f6h6:=:6:ck98691i/j}rn
16.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勇挑重担,不负历史重托,积极探索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强力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助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902B741e:17<6/62694B890jznn
17.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动力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教育的动力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阐明了教育作为动力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独特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jvzq<84jp0vfqyqg0eun0ls1p4532;9132691l6;73?7/=62226967mvon
18.科技兴国:中国式现代化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三个“第一”并举,凸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这些重要论述和科学判断是对到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深入阐发与路径设置,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表明中国走独立自主jvzq<84yyy4djrscvqjb{7hqo0io1ƒ|423>0dtyi14635971v4635972:a>12<7353>/j}rn
19.“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科教兴国人才支撑”以更高地位更重使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论述,这是把“教育、科技、人才与创新”四者聚合起来、互动起来、融通起来,一起强大起来,教育“优质公平”,人才“拔尖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自主原创”,四个方面共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vzquC41yy}/os3qti4dp8r1ovpk1;544360v;5443632h7784630qyo
20.教育强国强什么?怎么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作者:凌振国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放在首要位置,使我们再一次感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分量前所未有,重要性紧迫性格外显现。进入新征程,我们深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jvzquC41yy}/kluree4dp8sgyuJfvjnna3713B69
21.龙国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落实党中央这一重大部署,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上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jvzquC41euyo0ls1umm{1k|{e1814<531v814<533:e67A88254t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