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教育强国管培俊:加快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之际,很高兴与各位代表相聚郑州,共同参加“中原高等教育论坛”。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长期以来给予学会事业大力支持的河南省委省政府、各高校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谢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承接和服务各级各类教育,承载着亿万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肩负着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教育、靠科技、靠人才。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大学应切实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这一时代课题,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优势,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我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毛入学率达到 59.6%,十年翻了近一倍,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竞争力总体呈上升趋势。进步最快的三个影响因素之一是“高等教育与培训”。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高等教育愈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把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作为9项重大工程之一。当前任务是“两个先行先试”: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上先行先试。高等教育战线要全面推进、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两个先行先试”中担当作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素质人才、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创新人才培养要围绕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基于因材施教理念,促进带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下面,我围绕论坛的主题,讲三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加快培养创新人才,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担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天才少年、优秀拔尖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要牢牢抓住这个关键,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将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规律与促进科研创新,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全方位谋划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拉长板、补短板、锻新板,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为支撑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国家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目前重点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学的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孤立更多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通过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家实施“国优计划”,是更加长远的支持计划,旨在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人才自主培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一流核心实践和高水平教师团队建设为抓手,为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科研命题”同时作为“育人的选题”,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机衔接、相互支撑的平台体系,在有组织的高水平科研实践中开展“实网、实采、实操、实战、实检”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产出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

二、加快培养创新人才,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创新中勇担使命

高质量教育是多元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相统一,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加快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需要政府、高校、产业、社会形成合力。要不失时机地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和组织机制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职普融通、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和全方位育人要素共建共享。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着力培养更多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系统布局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卓越医师学院,分类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三、加快培养创新人才,要从人才引领发展的高度,着力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在建设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中勇担使命

人才是第一资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国家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谁在培养人,谁来培养人”是回答这一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关键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师是保证教育公平、教育供给和教育质量最具影响力、最强大的力量之一,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9月9日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校同时肩负着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的重任,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化评价考核制度改革,让高校教师从种种繁文缛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解放学术生产力,释放教师队伍活力,为学校潜心培养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环境。要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建设高校教师队伍人才高地,要特别重视培养造就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尽快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政策,提高我国高校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中国高教学会成立40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向强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凝聚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桥梁纽带,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成果推广的智库,专家学者和关心高等教育的事业各界人士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服务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力量。学会40年成长发展,始终得到包括河南省在内的地方党委政府、全国高等教育战线的鼎力支持。在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作为高等教育学术社团,中国高教学会与河南省高教学会同样肩负着重要使命。我们非常期待与包括河南省高教学会在内的省市高教学会,一如既往地开展更多更加务实高效的交流合作,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放管服改革,共同为回答好“教育强国,高教何为”这一时代命题,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力量。

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举办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特别是创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对于扩大河南高等教育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祝愿“中原高等教育论坛”圆满成功,越办越好!

学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二层

网站浏览量:30172554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THE END
0.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专题报道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jvzq<84ere4qgxung0ipo7hp1p704977127358h67;77869262=78:3jvor
1.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jvzq<84yyy4ozmxy0pku1}gej1€ejm4424;138y424;13;9a;8=84@3jvor
2.人民网评: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但顶尖科技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jvzq<84qrktjqw3rgqvmg7hqo0io1w61428519=251i34<74:/:14B69;24ivvq
3.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科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必须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强化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大的科技支撑力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提升科技支撑力,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核心使命 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 jvzq<84yyy4ecwllkct/ew4nney0497613604<4fgvgjnh7246714<<223;737mvon
4.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述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部署一脉相承,进一步阐释了深jvzq<84grcvft7qpf0ipo7hp1ntsdnucrgx0rji1eqt049762:5188hqpvkovh76:9820qyon
5.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不仅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定位和新使命,更以高瞻远瞩的系统思维,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擘画了新的路线图。 基础性支撑,构筑现代化大厦的坚固基石 jvzquC41yy}/l|yjkpqucwp0eqs0|qzcpmgo|qzcpngo1ufqdkgpeqfplkthuqnzkct0gujuugykum14636:71v4636:73;a>55B5420yivvq
6.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坚持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紧紧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jvzquC41pg}t0lhvx0ipo8724552486:1CXUKR|8Gk8CfJXocd?cQyR\44924:=0ujznn
7.【理响中国】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项战略以系统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布局,将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工作jvzquC41yy}/e|xp0et0otx|{1sluƒ~anz€h1;544380v;5443839h:7969:47xjvor
8.整版聚焦!华东师大五位学者热议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要不要建,能不能建,该怎么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总书记的讲话,对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jvzquC41zeh/glsw0gjv0ls1h;5ed8h766:b7;79375qcpj0jvs
9.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科学识辨与正确处理摘要: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历史嬗变,先后经历了非同步出现的弱关联阶段、同步存在的明显交互阶段、多元联动的整合发展阶段,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入深度融合的一体推进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对三者关系的重构调整中,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形成了一体联动的协同运行关系,其中,教育是协同运行的基础,人才是协同运行的jvzquC41gri/u€z0gf{/ew4kphu03:>716<347mvo
10.张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加快推进“双一流”高3.蕴含着以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逻辑 教育现代化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体目标中要求“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jvzquC41h|mi0sxwv0kew7hp14635856475d6=56c3<45<91rcmf0qyo
11.中国式现代化①丨张占仓:高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中国式现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所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简单地讲,就是倾国家之力,优先发展科技与教育,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培育更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类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vzq<84pgyy/jww0ep5so{yv1cxuklqg13527A92:3628>984481:;
12.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湖北日报“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前进方向,jvzquC41grgqg{3jwdkjfjnn{0tfv8ucf1ipp}jpv1814>5512=0exsvgpz`59<2:;4ivvq
13.【教育强国】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高等教育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jvzquC41h|mie7svw0kew7hp14635855255d4=94c4676:>1rcmf0qyo
14.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是战略性支撑。 “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方向指引。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jvzq<84i|0vfqyqg0eun0ls1p4532;9126831l866385/=5:3::377mvon
15.两会访谈|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  编者按: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围绕相关问题,求是网记 jvzquC41yy}/s|yjgqxz0ls142862<5:1d;9;@h2f6h6:=:6:ck98691i/j}rn
16.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应勇挑重担,不负历史重托,积极探索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强力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助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902B741e:17<6/62694B890jznn
17.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动力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教育的动力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阐明了教育作为动力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独特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jvzq<84jp0vfqyqg0eun0ls1p4532;9132691l6;73?7/=62226967mvon
18.科技兴国:中国式现代化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三个“第一”并举,凸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这些重要论述和科学判断是对到2035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深入阐发与路径设置,充分体现了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表明中国走独立自主jvzq<84yyy4djrscvqjb{7hqo0io1ƒ|423>0dtyi14635971v4635972:a>12<7353>/j}rn
19.“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科教兴国人才支撑”以更高地位更重使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论述,这是把“教育、科技、人才与创新”四者聚合起来、互动起来、融通起来,一起强大起来,教育“优质公平”,人才“拔尖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自主原创”,四个方面共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jvzquC41yy}/os3qti4dp8r1ovpk1;544360v;5443632h7784630qyo
20.教育强国强什么?怎么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作者:凌振国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放在首要位置,使我们再一次感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分量前所未有,重要性紧迫性格外显现。进入新征程,我们深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jvzquC41yy}/kluree4dp8sgyuJfvjnna3713B69
21.龙国贻: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落实党中央这一重大部署,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上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于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jvzquC41euyo0ls1umm{1k|{e1814<531v814<533:e67A88254t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