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胃热证模型是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常见类型,主要用于模拟中医理论中“胃热”(或“胃火”)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如口渴、多食易饥、胃脘灼痛、便秘、舌红苔黄等。目前多采用辛辣高热饮食联合酒精灌胃以及高温环境的复合造模方法全面模拟胃热证的临床特征,提高模型的可信度和稳定性。
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每日灌胃辣椒煎液(10 mL/kg)。所有模型组大鼠隔日接受夹尾刺激:使用尖端包裹纱布的止血钳夹持尾根部3 cm处(避开主要血管),诱发其与其他大鼠发生攻击行为,以整体激怒笼内动物。每次刺激持续30分钟,每日2次,间隔约6小时,刺激强度以不致皮肤破损或出血为限。
观察指标与样本采集:
每日记录摄食量、饮水量、粪便性状及行为学变化,每3日测量体重一次。
胃热证动物模型的综合评价标准:
为客观评估胃热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效果,采用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判定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行为与体征评价
主症:以典型的“热象”和“津伤”表现为核心指标。包括:
口渴多饮:表现为饮水量显著增加,饮水频率增多,提示体内津液耗伤、内热炽盛;
舌红:通过大鼠舌象观察(如舌体颜色变化),可见舌质红或红绛,为热证的直观体征。
消谷善饥:摄食频率和摄食量明显增加,反映胃火亢盛、腐熟功能过强;
齿龈红肿充血:口腔检查可见牙龈颜色鲜红、肿胀,提示火热循经上炎;
大便秘结:粪便干硬、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
小便短黄:尿量减少、颜色深黄,提示热灼津液、下注膀胱。
脑声常谈建立了多个《动物模型构建与行为评估》交流群,群内分享各种经典和前沿的行为范式,共同交流解决动物实验中遇到的棘手问题,避坑少走弯路!有需要的老师可以扫码添加微信进入讨论群!
2、胃组织病理学检查
大体解剖观察:处死动物后剖开胃部,可见胃黏膜呈现弥漫性充血、潮红,部分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水肿,提示存在急性或亚急性炎症反应。
组织学分析:取胃体或胃窦组织进行HE染色,镜下可见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固有层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符合胃黏膜炎症的病理特征。
模型成功判定标准:
若动物在给药及行为刺激后,同时满足上述主症中至少一项、次症中至少两项,并伴有胃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IL-8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则认为成功复制了符合中医胃热证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该标准兼顾宏观症状、组织损伤,确保模型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大鼠外观变化
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大鼠相比均出现明显外观改变的情况。空白组大鼠舌象一般为淡红或淡红紫色,造模组大鼠颜色较深;空白组、造模组大鼠舌体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区别,未见如齿痕等其他中医诊断中的特殊症状;部分造模组大鼠前切牙间牙龈出现红肿;造模组大鼠耳廓发红,近看可见耳廓血管密布。
参考文献:
杨万斌,文彬,张凌杭,等.大鼠胃热证模型造模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8):3644-3649.
脑声小店基于深度科研洞察,专注为动物实验提供"简器械·精实验"解决方案。我们突破高精设备局限,开发手工定制化仪器及配件,通过科研巧思将基础工具转化为创新实验方案。产品涵盖行为学装置、操作辅助工具等,使实验室在保持操作简效的同时,实现精细化数据采集,助力科研人员以创造性思维发掘简易仪器的潜在科研价值。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