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12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广东省农业对外经济与农民合作促进中心承办的广东薯业全产业链合作大会、广东薯业全产业链综合展在广州举行。大会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来自政、学、农、商等各界代表共聚一堂,纵论广东薯业如何打造全链条、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格局,促进广东薯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加速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甘薯和马铃薯产量已分别达428万吨和107万吨(鲜薯)。今年10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广东甘薯产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6年)》(以下简称为“薯六条”)进一步提出,到2026年力争全省甘薯产量比2022年提高20%。
广东薯业如何再提产量,又如何顺利实现从增产到增收的价值衔接?在推动薯业农产品商业化、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方面,广东“新招式”频出,打造薯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
广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棕会表示,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作为,从人才、技术、装备、链条市场和营养增效等方面着手,全方位谋划推动薯产业多元化、积聚化发展,助力提升“广薯”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广薯”成为农业增收、农户致富的“金豆豆”。
□ 小薯全身是宝 不断拓展全生态链
近年来,甘薯的营养价值逐渐为人所熟知。特别是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对甘薯及其产品的营养价值研究,把甘薯视为营养均衡全面的绿色保健食品。
引入广东的重要品种火山一号更是具备糖化速度快、商品率高、甜糯无丝、香气浓郁等特点。广东佳淳农业总经理宋景标介绍,湛江特有的火山红薯土富含丰富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这些元素对于红薯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火山土壤中种植的红薯营养丰富,皮色红润,口感甜美。大会为“十大名薯品牌”颁牌,火山一号成功入选“十大名薯品牌”行列。同样获得颁牌的还有普薯32(西瓜红),该品种由普宁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目前已凭借其上佳的口感在全国多地获得推广,并在多个线上农产品销售平台中夺得甘薯品类销售魁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活动特设的圆桌沙龙分享环节,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主任李小波透露,省农科院最新培育出了马铃薯耐寒品种“粤薯1号”,可扩大广东冬季种植范围,将对广东冬种马铃薯产业全面发展起到巨大支撑作用。
在广东,甘薯是水稻之外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品牌效应愈发显现,全省有29个“粤字号”薯业品牌、3个薯类特优区、11个区域公用品牌,潭布番薯、五华高山红薯、恩平马铃薯、白水寨香薯、恩平马铃薯、南澳金薯等薯类知名度不断提升,已成全国薯业“后起之秀”。且根据大会发布的广东薯业地图,甘薯在全省区域均有种植,且产量喜人。
大会还公布了“十大薯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分别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主导的“‘冬种马铃薯-鲜食玉米-中晚稻’三熟轮作高效栽培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导的“甘薯精深加工系列技术转化方案”、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广东一人一亩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导的“薯业数字化基地共建案例”、雷州市那毛福平种养专业合作社主导的“那毛村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湛江市遂溪县农业农村局主导的“‘稻稻薯’(早稻+晚稻+冬薯)高效产粮模式”、陆丰植物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导的“甘薯种苗脱毒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深圳紫心种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导的“‘产业+科技+金融’甘薯全产业链服务案例”、广州生长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导的“红薯产业垂直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佛冈县宝运种养专业合作社主导的“区域公用品牌创新运营模式”以及汕尾市农业农村局主导的“‘汕尾粉签’速食加工与便携化应用”。这些创新案例为广东薯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优秀模板,以“稻稻薯”高效产粮模式为例,该案例在实现农业产出效率大大提升的同时,还实现了薯业跨区域的“北薯南种”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还发布了《广东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广东薯业市场行情分析报告》,以协助广东省薯类种植户和薯业企业更好把握广东薯业市场的价格走势,做出科学决策。
此外,广东薯业新动能还在不断涌现——共计5组项目在大会期间举行了现场签约。签约方涉及农业龙头企业、农科院所、媒体等多元主体,合作囊括薯业数据共建共享、科研试验、采购等多个领域。这意味着,广东薯业全生态链正形成紧密联合。
□ 种业大会上 薯业展C位“出道”
12月12日,广东薯业全产业链综合展同期在第二十二届广东种业大会柯木塱会场特别举办,现场特别设置了红薯种植区与洽谈合作区,将薯田搬到了展馆,让与会嘉宾亲眼看到小红薯的成长之路,体验采挖薯果的乐趣。
“没想到广东也有这么多红薯,还做成了各种美食小吃。”一位前来参观的北方嘉宾表示。在薯业综合展现场,记者看到,由甘薯、紫薯、马铃薯等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的甘薯烘焙糕点、甘薯益生菌饮料、甘薯花青素护肤品、紫薯代餐、马铃薯预制菜等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与品尝。
为推动薯业可持续发展,并提升附加值,广东省甘薯马铃薯体系加工岗位专家温婧提出,除番薯干、粉丝等初级加工品外,薯类产品加工还可朝着营养保健品开发,如代餐、营养品、护肤品等,通过科技与加工创新,将为广东薯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围绕薯业发展,《广东甘薯产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6年)》等政策相继印发,制定了推动甘薯加工产品多样化、加强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等六大措施,以补齐甘薯产业突出短板为主攻方向,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在此背景下,企业也纷纷各出奇招,进一步扩大薯业市场。
例如,广东农垦集团便已布局薯业分选、清洁、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并适时谋划发展甘薯加工项目,发展休闲健康食品、综合利用等下游产业;佳淳农业则实行联农带农合作种植+订单回购模式,发挥龙头带动和“工匠小组”指导作用,并对回收红薯进行低温糖化、智能包装等处理,畅通其销路,企业2024年度计划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将达到6万吨,产值将达到3亿元。
据介绍,目前全省共建设薯业产业园两个,薯业特优区3个,培育省级以上的薯业龙头企业达87家,示范合作社12家,构建起完整的产+销产业体系。
在一众龙头企业的努力下,目前,围绕薯业,从主导品种的推广到脱毒种苗繁育的日益强大,从“稻稻薯”高效产粮模式的应用到薯类预制菜的开发,广东薯业已形成全链条、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新格局。因此,大会同期还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举办了广东薯业全产业链综合展,在展出成果的同时,也探索推动“广薯”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的创新方案。
而随着广东薯业产业链日渐延长,“接二连三”效应不断凸显,逐渐形成一项具备强价值带动作用的特色农业产业,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将助力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找到经济新增长点。
以湛江市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为例,在省农业农村厅帮扶期间,当地建立起了番薯加工厂、田头保鲜冷库分拣场、秸秆综合利用化车间等设施,补齐了那毛村番薯产业加工短板,并为种植户提供包括无人机植保、挖掘收获等环节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托管以及适当全量保价收购的优惠政策。在“福平品牌”加持下,那毛村番薯产品成为众多展销现场的“香饽饽”,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产增收。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耿旭静、董业衡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