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年代——广东地名——旧书分享(海康县:雷城镇,北和镇)

在广东省西南、湛江市雷州半岛中部。面积3532平方公里。人口102.4万。海外华侨0.4万,港澳台同胞0.3万。县人民政府驻雷城镇(北纬20°55',东经110°05')。

辖雷城、乌石、企水、沈塘、客路、唐家、南兴、纪家、松竹、东里、调风、雷高、英利、北和、尤门、杨家、覃斗17镇及房参、海田、白沙、附城4乡。以祈求海疆康宁而名。

秦属象郡。汉属合浦郡徐闻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析隋康县地置海康县,为合州治,大业初废合州改属合浦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南合州,后改东合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雷州,县为州治。宋改雷州为雷州军,元改雷州路,明、清改雷州府,均治县。

1914-1920年属高雷道,1947年属广东第九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南路专区,1950年属高雷专区,1952年属粤西行政区,1956年属湛江专区。1959年撤县,析南渡河南部归雷南县北部归雷北县。

1960年撤雷南县,1961年撤雷北县,恢复海康县,乃属湛江专区。1970年属湛江地区,1983年属湛江市。

台地地貌。南为玄武岩台地,海拔70一170米,最高石峁岭259米为火山锥;北为北海一湛江组堆积台地,海拔35米。南渡河东流出海流域,其下游为东西洋平原。海岸线长406公里,东岸临雷州湾,西岸有企水、海康、乌石、流沙等港湾。

属北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3℃,1月平均气温15.6℃,极端最低气温-0.8℃,7月平均气温28.5℃。年平均降水量1617毫米。11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各月雨量20一30毫米。每年受≥8级热带风暴和台风2-3次吹袭。

热带常绿季雨林与次生林分布东南部,大面积台地上为旱中生性热带草原。有砖红壤、水稻土、滨海砂土等土类。农业为主。海洋渔业及畜牧业具一定地位。产稻、甘薯、西瓜、菠萝、剑麻、蒲草。

有10个农林场,栽木麻黄、桉、橡胶,龙门镇竹荣有1200亩樟树林。特产有蒲草编织品、“海康牛”、北和杧果、流沙珍珠。工业有食品、化学、机械、建材、纺织等部门,以制糖和制盐突出。广海公路纵贯县境中部。完全中学18所。

名胜古迹有三元塔、天宁寺、雷祖庙、雷州西湖公园等。

雷城镇。

海康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东北部。面积19平方公里。人口5.57万。古为雷州府城。1957年前称县城镇,1958年属超美公社,1961年属附城区。1963年为雷城公社,后改称雷城镇。1966年改为海康镇,1979年复今名。

处雷州半岛中部东侧,东西洋河海积平原与北海组一湛江组堆积台地交接处。产稻、蒲草织品。镇区聚落长块状,多砖混结构楼房。街道呈经四纬三方格状。

纵向广朝街与横向镇中街通古城四方大门外。十字街口为商业区,有百货大楼、新海酒家等。南门外南亭街为旧城闹市区之一;农贸集市兴旺。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

纵向雷州大道原是古城西墙。新城区在城西兴建。剑麻工艺厂、雷城炮竹厂产品具特色。中学4所。

雷州师范前身为省立第十中学,具革命传统。广海公路与霞海公路在此交会,设夏江码头,公路与小型水运方便。名胜古迹有三元塔、雷州西湖、苏公亭、十贤祠、寇公祠、菜泉井、天宁古刹、浚元书院、陈滨庙等。

城角。在海康县城旧城墙西北角。属雷城镇。人口1020。聚落沿霞海公路西侧呈块状,砖瓦平房。清代出文举陈兆棠、武举陈同仰。西靠西湖水库,灌溉方便。产蔬菜、稻、塘鱼。有制砖、运输业。

雷州大道。在海康县城东部。北起城角桥,南至关部港仔。长1716米,宽14米,沥青路面。北段有政府机关,中南段为商业区。南段30年代时称迎秀路。

1963年废旧城墙,扩建中、北段,分别称前进、前进一、前进二路。70年代三路合称人民大道。1984年7月以雷州古城意改今名。

北和镇。

海康县辖镇。在县境西部海岸。面积255平方公里。人口5.49万。50年代初为县第四区,1957年析置北和、海康、交寮3乡。

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设北和区,1966年改称北和公社,1984年复北和区,1987年撤区建镇。

北侧为海康港,境内大部为玄武岩台地。产蒜头、杧果、稻、甘蔗和人工养殖珍珠。镇区在县城西南34公里。人口4614。宋末建。原在东南2公里的北和营,清康熙元年(1662年)迁此。

聚落东西向带状,街道三列平行,砖瓦房屋。有糖厂。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多葱蒜种籽、甘薯、猪苗、竹器上市。龙乌、北康公路经此。

刘张。在海康县城西南44公里。属北和镇。人口1614。姓氏地名。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成村。聚落靠海岸呈块状,多茅房。以渔、盐业为主。盐场单产高。有自来水塔。

英灵。在海康县城西南33公里。属北和镇。人口1763。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建。聚落块状,多草房。种稻。

盐庭。在海康县城西南44公里、北部湾东岸。属北和镇。人口2107。以晒盐、煮盐为业,故名。明永乐年间(1403-1424)成村。聚落块状,多茅房。多盐场,高产。

康港。在海康县城西南41公里。属北和镇。含十多个自然村。人口1820。古为雷州府海康所城,曾名海康港,因与县重名而去“海”字。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清雍正年间(1723一1735)海盗袭扰而废圩集,1929年复圩。聚落块状,石木瓦房。逢农历二、五、八、十为圩日。水陆交通方便。

THE END
0.不止五龙入湛,高速湛江“花开五瓣”湛江地貌的多元与经济发展的快进程 跨越山海 气贯长虹 在地图上看湛江的高速交通 渝湛、广湛、玉湛、汕湛、湛徐 构成高速公路“花开五瓣”的新格局 串联起沿途的村庄、庙宇、农田 构筑成独一无二的风景 玉湛高速黄略竹园互通。 东雷高速与一旁的湿地美景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画面。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486516635=876a?:7:<4356/uqyon
1.湛江市地图卫星地图实景全图这是湛江地图网页,提供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卫星地图高清版,包括可以看到城市、村庄、房子和真实地貌景观的湛江市3D实景地图全图,是在线的超清晰卫星遥感影像地图,可放大全景图像。 使用方法:可用鼠标或手指拖移、放大、缩小地图;点击地图获取经纬度。 以上湛江市地图会定期更新,欢迎回访。jvzq<84fkv{/djokw0io1Hnf?3:9(r{maug>3976546v
2.我的家乡湛江湛江地貌大部分属台地海岸,北部有丘陵地区。湛江的山岭不见高峰,也不算险峻,独有一番苍绿滴翠风彩。有双峰嶂,谢鞋山,鹰峰山,笔架岭,石门岭,三岭山,交椅岭,石岭和高山岭。其中双峰嶂位于廉江塘蓬镇西北面,海拔382米,是湛江市境内最高的山。九洲江两岸,田园风光美不胜收。稻田蔗海,蕉园橙林,绿树修竹,郁郁葱葱。jvzq<84yyy4vpsx0eqs0|~tygpqv1:<635>/j}rn
3.不止五龙入湛,高速湛江“花开五瓣”!南方plus湛江地貌的多元与经济发展的快进程 跨越山海 气贯长虹 在地图上看湛江的高速交通 渝湛、广湛、玉湛、汕湛、湛徐 构成高速公路“花开五瓣”的新格局 串联起沿途的村庄、庙宇、农田 构筑成独一无二的风景 玉湛高速黄略竹园互通。 东雷高速与一旁的湿地美景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画面。 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39>1345d7@883;6/j}rn
4.黄日辉老师所获省级课程思政项目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地貌学原理和相关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前沿,增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兴趣,引导学生投身科研和考研深造;又加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地貌认识,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科研基地和红色遗址设为实践考察基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关注湛江地区火山地貌资源,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jvzquC41f0rjppscp0kew7hp1fry{8nphq523=9179820qyo
5.湛江地貌 湛江的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多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阶地。全市总面积中,平原占66.0%,丘陵占30.6%,山区占3.4%。 北部低丘陵区,地势最高为廉江市北部、西北部,以海拔80~250米的低丘陵为主,有湛江最高点双峰嶂(海拔380米)与数十座100~300米的峰岭并排,形成一道屏障。其余山地多呈扁馒头形小山丘jvzq<84yyy4vpsx0eqs0z~jzk1wvcwpg146269:48261295a32<82?8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