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认证主体:王**(实名认证)

IP属地:天津

下载本文档

1、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3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敎材分新本节课选取的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是地形地貌的第一节,包括“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三部分内容。其中“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重点也是难点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让学生对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态、成因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从而了解不同的外力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学生清楚知道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要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因地制宜。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工作生活,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开发河流,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和措施,达到可持续发展。敎学目标与核心雷养地理实践力:学生能运用地图或视频观察、识别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进而具备一定的观察、调查意识和能力。综合思维:能运用基础知识,说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特定区域(如居住周边、旅游地区等)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并简单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1.运用资料,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重难点)2.掌握并能说明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景观的主

3、要特点。(重点)课前堆备1导学案(预习、探究、拓展)2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数学过程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卡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引起学生感官上的兴趣,并介绍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怪石嶙峋,发育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怒涛拍岸,发育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冰川地貌。请学生思考问题:1.上述地貌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貌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教师点拨: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的作用有关,但又各具特点。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一、喀斯特地貌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喀斯特地

4、貌的两种类型,即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并给学生布置任务,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又分别包括哪几种形态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学会从材料当中提炼重点。学生活动:找出喀斯特溶蚀地貌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喀斯特沉积地貌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教师总结,并多媒体展示每种类型。喀斯特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典型形态及成因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溶蚀洼地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沉积溶沟和石芽:峰林:孤峰: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石钟乳、石笋、石柱等:针

5、对性练习: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TOC o 1-5 h zA.B.C.D.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A.B.C.D.景观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1)A(2)D(3)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图示可知,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钟乳石,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景

6、观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沉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海岸地貌教师活动:视频展示海陆交界地带,海浪冲击海岸的过程,在感官上引起学生注意。观看完视频后,给学生布置任务,了解海岸地貌的概念和分类。学生活动: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交接的地带。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类型。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师生共同总结:海蚀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海积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教师补充:海岸地貌的主要类型主要表现主要分布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平台以基

7、岩海岸为主,在我国山东、辽东半岛较为典型海积地貌沙滩、沙洲、贝壳堤及泥质滩涂等以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主。在我国的杭州湾以北比较集中多媒体展示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滩:沙嘴:针对性练习: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回答(1)(2)题。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图中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1)A(2)C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分析,该地位于海边,每日受海浪拍打,

8、因此鼓浪石是受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岩洞、岩礁、海岸的形成都受到海水侵蚀作用。三、冰川地貌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图片,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布置任务:冰川的类型、分布及形成的地貌形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和教材,找出相关知识点。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高海拔地区。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

9、为冰川地貌。一般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两类。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学生活动:阅读冰川的“力量”,理解冰川运动对地貌的塑造过程。教师总结:常见的冰川地貌1冰斗:在冰川源头,由于冰雪侵蚀形成的斗状洼地叫作冰斗。2.U形谷:冰川对地面侵蚀形成的谷地叫作冰川谷地,冰川谷地多呈U形,故称为冰川U谷。3角峰:多个冰斗之间的尖锐山峰叫作角峰。刃脊:两条冰川谷地之间的陡峭山脊叫作刃脊。冰蚀湖:由冰川掘蚀作用产生凹地积水而成的湖叫作冰蚀湖。冰碛丘陵:冰碛物在冰层内通常分布不均匀,冰川融化时沉落成了厚度不同并且有波动起伏的冰碛盖层,即冰碛丘陵。针对性练

10、习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A.中国B.巴西C.加拿大D.澳大利亚(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A.湖泊B.冰面河C.塌陷沉积D.冰下河道(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C(2)D(3)B第(1)题,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大陆冰川;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第(2)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会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第(3)题,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教学反思1、这节课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因为事先准备的视频资料比较充分,许多同学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喀斯特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2课时教案2025《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2课时教案 学科 高中地理 年级册别 必修第一册 共2课时 教材 湘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承接上一课时对喀斯特地貌的深入探究,聚焦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两大典型外力地貌系统。教材通过图文结合方式呈现海浪侵蚀与堆积作用的动态过程,以及冰川刨蚀与沉积的jvzquC41yy}/|}m0eun1|thv1;4:>:3584ivvq
1.新湘教版必修一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案设计.docx3页VIP影响教学重点、难点: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创设情境展示画面:我国山川掠影、桂林山水、黄龙彩池欣赏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多媒体 2分钟温故知新提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回顾、思考、回答铺垫新课 4分钟新课讲解提问:喀斯特地貌从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722:4:24=17?5592652<50ujzn
2.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一课时教案2024教案 主备人 参与人 执教人 年级 高一 班级 审核人 课题 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第一课时) 课时 1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 结合视频、图像,描述喀斯特地貌的含义和特点。 关键能力 结合实践观察,辨认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及成因。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运用景观图与地图,了解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形态和分布特点jvzquC41yy}/|}m0eun1|thv1:98A<7264ivvq
3.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教案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武威一中教案第 周第 课时 章节及课题 2.3.3冰川地貌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各种冰川地貌并描述其特点。【地理实践力】2.归纳冰川地貌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区域认知】3.从地理环境jvzquC41yy}/|}m0eun1|thv1:97;9;524ivvq
4.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案2023教师姓名 沈麟颖 学校 北师大台州附中 课程主题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学科融合知识点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湘教版 课程类型 片段课 融合片段位置 课前课尾 融合片段教学时长 10分钟 所属章节:必修一第二章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知识点:冰川地貌教材内容分析(分析教材与融合点的关系): 生涯jvzquC41yy}/|}m0eun1|thv1:4;997:94ivvq
5.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2021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第四课时 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行为条件是“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指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要通过视频、图像等帮助理解,学会识别图片或视频中的海岸地貌、冰川地貌景观。“识别”“jvzquC41yy}/|}m0eun1|thv1957=>6834ivvq
6.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设计)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同步练习)-【刘群地理课内外】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课堂(湘教版)2057 ¥2 2 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刘群地理课内外】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课堂(湘教版)116528 ¥2 3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同步练习)-【刘群地理课内外】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第jvzquC41yy}/|}m0eun1|thv1914?<:784ivvq
7.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学案2022贵阳市北大培文学校 高一地理《喀斯特等地貌》教学案 编号:2022DL10 编写人:石永赟 审核人:石永贇 班级: 姓名: ( 笔记内容: 1 . 老师举的例子; 2 . 核心概念; 3 . 突发奇想; 4 . 论据、数据等; 5 . 其他 ) ( N ICE 随堂笔记( N O.1 ) )第二章 地球地表形态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jvzquC41yy}/|}m0eun1|thv1982?<3;4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