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万物生——喀斯特森林中的生命守护

新华社贵阳8月15日电(记者杨欣)烈日当空,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蝉鸣不已,热气蒸腾。罗兴农将防蛇虫的药物和测量工具装进包里,一头钻进原始森林中,开始了这天的工作。“这是我们的固定样线,有两三公里,样线内有151棵样木,我们每次巡线都要对这些样木进行基本数据的测量记录,将数据留底保存。”罗兴农说。

罗兴农是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永康站的队长。记者随罗兴农进入原始森林,目之所及尽是茂密的丛林,路边随处可见色彩斑斓的各类植物。样木上挂着二维码,扫码便可看到植物的种类、胸径、冠幅等信息。“这样的固定样线,整个保护区有14条。”罗兴农说。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现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07科907属2676种,脊椎动物586种,昆虫1589种、蜘蛛144种。

近日,贵州大学组建的团队完成了“中国南方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茂兰动态监测样地(简称茂兰大样地)”的首期调查,在保护区内25公顷的监测样地内监测24万多株植物。“我们共发现460多种木本植物,植物的特有性、稀有性等生物多样性指标也评级较高,还发现了新树种——荔波金丝桃。”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严令斌说。

“喀斯特地貌下土壤的形成极为缓慢,在这样的土地上长出森林,是一个奇迹。”严令斌说,在这样脆弱的生态系统下,能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足见当地的保护成效。“这里的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极为珍贵。”

“森林防火是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副科长费仕鹏告诉记者,按照“管理局+管理站+专职护林员+村组+生态护林员”的管护机制,保护区内的消防工作实现网格化管理,2023年,管理局林业安全隐患排查巡护里程达43716.77公里,未发生森林火灾及林业安全事故。

“我们还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加强保护区内的科研监测工作。”费仕鹏告诉记者,目前保护区内的14条固定样线共监测到样木23种2253株,采集红外相机影像数据30570条,监测野生动物46种。“这些监测数据不仅能让我们掌握保护区内的生物种类、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等本底资源,也利于我们更加科学了解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状况。”费仕鹏说。

THE END
0.[地理·中国]红点齿蟾是喀斯特洞穴中常见的生物0:00 网络开小差了,请稍后再试 [地理·中国]红点齿蟾是喀斯特洞穴中常见的生物 选集 更多 《地理·中国》 20251031 千年运河1 《地理·中国》 20251030 自然奇观·天坑19 《地理·中国》 20251029 自然奇观·天坑18 《地理·中国》 20251028 自然奇观·天坑17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4;9:61k25=88f6:e2?9939g2;:7g8g>b3jg3gd5jpmjz0unuou
1.云南马关发现“迷你龙”新物种!招龙棱蜥揭示喀斯特地貌生物多样性招龙棱蜥揭示喀斯特地貌生物多样性 上图:新发现的招龙棱蜥。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据央视新闻近日报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团队在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的喀斯特丛林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蜥蜴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jvzquC41yy}/mnuwejooc7hp1cxuklqg1cxuklqgkplpAkzukpktuhy{rgC229+encytko~?2(gsari?73916<
2.喀斯特石山中的动物:活在这里不容易|中国国家地理网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峰林、峰丛之中,密布着亚热带丛林。一只罗蛱蝶闭合着翅膀,落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它的身后,则是著名的广西德天大瀑布。喀斯特地区的丛林中,生活着大量独特而神奇的生物,它们栖身石壁嶙峋的石灰岩山地中,过着隐秘的生活。 实话实说,大部分喀斯特地区并不具备形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喀斯特地貌的土jvzq<84yyy4ekun5824dqv4epi5bt}neng5q7<:2e5j7e:92;46/j}r
3.喀斯特地區“神奇”動植物,你見過嗎?  在我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生存着許多獨特的動植物,每個天坑、溶洞、暗河都擁有着獨特的生態系統,保存着完整的生物鏈。近年來,洞穴新物種如盲魚 “貴陽金線鲃”、洞穴植物 “興義報春苣苔”等新物種不斷被發現,豐富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數據庫,也為研究喀斯特地貌生態演化與物種適應性提供了珍貴樣本,更彰顯了這片特殊jvzq<84dki;/pn|u0et0ijyg1doh78|yy0tfy|3ep1rpejq142862@5612;dfl9e8g:b7=k2;:h1:lk24;?7c
4.珍稀洞穴水生物有哪些如何才能有效保护?中国洞穴鱼类100余种,广西洞穴鱼类就有近70种。杨剑认为,研究和保护这些洞穴水生物对于了解喀斯特地貌区物种进化机制和生存状况有着重要意义。这既为研究洞穴动物的适应、扩散和进化机制打下基础,也为开发洞穴鱼类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致危原因有哪些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v4ip1813A423/861A9548?60|mvon
5.洞穴生物的起源之谜丨芳兰葳蕤东亚亚热带地区,特别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拥有大量的洞穴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几十万个大大小小的洞穴。喀斯特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拥有峰林、峰丛、天坑、洞穴、地下河暗等等。素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可以说,我国在研究洞穴生物起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jvzq<84yyy4junsnkp4dp8xhaHLC8NIE5;:G7=8;9:8D9JI9F8:G6OJ39a81;hG27D
6.广西喀斯特山区发现掌突蟾新种中国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广西)创建区雅长掌突蟾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生物地理学现象。它在演化树上最亲近的“姐妹”是250公里外的武鸣掌突蟾,两者被红水河谷及广袤的非喀斯特山脉完全隔开。然而,在其同一条溪流中,却共栖着亲缘甚远的腹斑掌突蟾(L. ventripunctata)。 这种“远亲为邻,近亲远居” 模式,在掌突蟾属中并非个例。研究认为,这背后jvzq<84y0n{z7tti0io1|mqy/?:59>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