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卫:口述史与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预热(八)土地边巴次仁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

刘军卫,导演、策划、撰稿人

中视协广告艺委会主委,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项目业界导师,北京三多堂传媒联合创始人,北京“四个一批”人才。2019年荣获“第九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特别贡献奖”。主要作品:《国典春秋》《大国崛起》《宋庆龄》《任弼时》《冼星海》《唐之韵》《宋之韵》《汉字五千年》《公司的力量》《走向海洋》《晋商》《大国质量》《旅游中华》《我的时代和我》《国家宝藏》《大工告成》《千年佛缘》《从〈中国〉到中国》《发掘记》《土地,我们的故事》《足球道路》《冰雪道路》《智能时代》《黑钻:焦煤的中国故事》《功在当代》《国宝回家》等等,屡获国内外各种奖项。

《土地,我们的故事》介绍

这是一部属于中国农民的传记

土地百年沧桑的故事

承载的不仅仅是农民的初心

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这是一份属于我们父辈祖辈的回忆录

100年来,几代人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正在变成现实

这是一次关于我们所有人前世今生的驻足凝望

土地我们的故事

央视三农

《土地,我们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摄制组寻找、观察、凝望那些被席卷在历史洪流里的中国农民。不再以偏概全,也不再以一当百,本片只关注8亿个“个人”的生命轨迹。他们或主动,或盲从,经历了兴衰蹉跎,也见惯了政策更迭,始终顽强地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竭尽全力。

《土地,我们的故事》以电影质感的“肖像式”的纪实拍摄手法,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展现那些农村家庭生活变迁过程中无法重现的事件与事实。以当下的乡村振兴、记住乡愁、留住绿水青山、脱贫攻坚以及老百姓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切入点,以百年历史为隐线,强调当事人以“我”的视角讲述自己现在与过去的故事,从民间的视角重新回顾和认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重大意义。与之相配的是受访者不同面孔的影像日记,他们经历了沧桑与沧桑过后的温暖,面对的是亲身经历过的事件,追求“以面孔表达话语无法表达的东西。”

第一季共七集,分别选择全国范围内具有地域特色的7个村庄中的典型农民家庭,以“大时代、小人物”的视角,对比这些村庄百年来农民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展现其巨大的变化,回望初心,以此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的成功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土地,我们的故事》分集简介

1、《青山依旧》

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诞生地。这里的百姓,经历了“上一代种田,这一代开矿,下一代做旅游业”的百年变化,一个山多田少的小村,通过开挖矿山致富,遭遇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之痛,如今,矿区变景区,余村人和土地的关系回归到了和谐共生。

2、《林海苍莽》

马永顺,一个普通的河北孩子。1933年,因为一口猪肉炖粉条子,他和17个同伴一起被骗到了东北林区,成为了伐木工人。先是被黑心把头骗去伐木,又被日本鬼子逼着做工,直到共产党接管东北,马永顺才再一次体会到了作为人的尊严。从此,他化感激为动力,成了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也成了新中国第一代劳模。那时,全中国有无数个马永顺,他们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本事,有得只是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跟着党走的决心。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时,他们把一棵棵大树请下大山,运到祖国大江南北。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时,他们又带领家人上山植树造林,向大山还债。马永顺们其实从来没有变过,伐木能手也好,植树能手也罢,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3、《雪域长歌》

当庄园主的鞭子抽打在十三岁的农奴边巴次仁身上时,他还想象不到,祖祖辈辈盼望的“格巴桑波(太平盛世)”会被一群叫做解放军的人带到雪域高原之上。

如果说西藏民谣歌词唱到的“养我者父母,占我身体和生命者官家”,是边巴次仁13岁前的记忆,那么1959年克松庄园的农奴们载歌载舞庆祝分得田地的情景,则成为他新旧生活的分水岭。边巴次仁生活的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是西藏率先进行民主改革的地方,自此,百万翻身农奴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农田和牲畜。他也见证了这片土地诸多第一的诞生: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等。本集以克松村边巴次仁一家几代人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回顾边巴次仁一家命运的改变以及自身奋斗的历史,思考克松村的过去与当下。

4、《赤水河畔》

上世纪50年代的贵州生机镇,缺水是人们生存的第一大难题,也是这片喀斯特地貌上的普遍现象。1956年底,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水利工程师徐荣,被派遣到生机镰刀湾村考察解决办法。最终,历时两年,他带领当地村民排除万难,修通了使用至今的“卫星大沟”。沟渠修通的那一年,恰好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而他自己、以及女儿的生命,却永远留在了镰刀湾村的崇山峻岭间。此后20多年间,在徐荣精神的鼓舞下,生机人民在悬崖绝壁上陆续修通了数十条天渠,农民也真正实现了用水自由。如今,汩汩泉水流淌在整个生机大地,滋养着数千亩的经果作物,也支持着当地人的富足生活。

5、《山河故人》

江西于都县紧邻瑞金,是万里长征的出发地。苏区时期,因为土地革命运动,这里的百姓获得了渴望已久的土地,30万人口的于都县,共68519人参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百姓们泪送亲人出发长征,1949年,山河平定,他们终于又见故人,红军回来了,大家又分到了田地。如今这里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长辈参加红军、或和红军相处的记忆,红军和长征的精神仍被记在心里……

6、《天山牧歌》

水草丰腴的那拉提草原,曾经一直是草原贵族的私有财产。新疆和平解放后,哈萨克牧民马那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建立了新疆第一个牧业合作社,得以保证温饱。七、八十年代,马纳甫家族摒弃数千年的游牧迁徙在那拉提定居下来。进入新时代,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他们又开始适应大规模的圈养放牧方式。今天,马纳甫的子孙在那拉提草原既放羊牧马又接待四海游客。

从迁徙到定居再到发展旅游,家族的百年生活见证着中国的沧桑巨变。

7、《希望的田野》

1978年一个冬夜,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一举解决了小岗村民的温饱问题,并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转移到城镇打工,土地闲置无人打理,小岗村民又一次踏上“求变”的征程。四十年间,小岗土地几分几合,这谋变过程的背后,是小岗人勇于创新突破的精神,更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深切的爱护。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村变迁史。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中国农民,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过去的一百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奇迹,即完成了一个后发的农业大国的工业化。因为有了这块坚实的基石,才有了席卷世界的中国制造以及中国智造,才有了坚韧而稳步增长的中国经济,才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契机。

在光辉的背后,是亿万农民的默默付出。他们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拖累,恰恰相反,他们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核心的动力。从农业“剪刀差”帮助工业化完成原始积累,到生态经济退耕还林,他们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承担着对于这个民族的责任。这部纪录片,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直面央视的镜头,说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自己的生存智慧。

我们重新关注中国的乡村、农民和农业,并不是单纯的观察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在驻足凝望的过程中,试着去触摸中国农民的精神内核。这是一个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也是一个国际化大台的必然选择。

土地,是财富之母;乡土,是文化之源。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样化、多元化,是乡土文化的天然特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乡村振兴,振兴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精神和文化。来自中国乡土的文化活力和文化自信,将会是乡村振兴最好的注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本期研修班聚焦口述史与商业、国史、非遗、社会学等学科的跨界应用,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口述史的深度融合,探索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等多维呈现方式,分享口述史在村落文化发掘中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了解最新口述史资讯: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THE END
0.国庆必看!5部神级纪录片纪录片青藏高原河西走廊这次,通过镜头,我们去探访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美丽奇景。沿着长江流域,去看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石怪林;去云南的热带雨林,寻找亚洲野象、滇金丝猴;来到青藏高原,奔赴内蒙草地,攀爬山脉,眺望西部边陲。这里,是你我熟悉又陌生的美丽中国。 《航拍中国》 这部纪录片之前跟大家分享过,某瓣9.1高分,已经出到第四季啦。第四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5:52>33A
1.暑期给孩子的10部BBC神级地理纪录片,让孩子坐地日行八万里这次,通过镜头,我们去探访散落在这片土地上的美丽奇景。沿着长江流域,去看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石怪林;去云南的热带雨林,寻找亚洲野象、滇金丝猴;来到青藏高原,奔赴内蒙草地,攀爬山脉,眺望西部边陲。这里,是你我熟悉又陌生的美丽中国。 本片是CCTV和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历时4年拍摄,使用了航拍、红外、高速、延时jvzquC41yy}/|qnrkctccwl0eqs0pn|u1fkucrq/5;655B3jvor
2.喀斯特地貌山村石缝里种出李子树勤劳致富赢赞赏新闻频道春风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不少土地都夹在大大小小的石缝里,当地人在石缝里填土,见缝插针般发展了李树种植,将1820亩石头山变成了“李树山”。每年3月,从石头缝里生长出的一棵棵李树便会缀满雪白的花朵,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游客 胡晓:我们来到这里看到了一片美丽的花海,尤其是这个李子树jvzquC41pg}t0lhvx0io1;5451641:81CTZJh]TSJ[{4u?u3I8MJm^T[45643<3ujvsm
3.建党百年重点题材纪录片《土地我们的故事》艺术上世纪50年代的贵州生机镇,缺水是人们生存的第一大难题,也是这片喀斯特地貌上的普遍现象。1956年底,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水利工程师徐荣,被派遣到镰刀湾村考察。历时两年,他带领当地村民排除万难,修通了使用至今的“卫星大沟”。沟渠修通的那一年,恰好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而他自己、以及女儿的生命,却永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525d6:>5::344;959;8/j}rn
4.纪录片《寻味贵阳》探索水韵奇异美食倾倒众人华语电影网1905电影网讯《寻味贵阳》自3月25日开播以来,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贵阳:这里是享誉中外的夏都,舒适缓慢的生活节奏令人心生向往。贵阳,不仅是中国生态城市和大数据智慧城市典范,更是一座汇集了无数特色美食的风味博物馆。 纵横交错着九十八条河流,和喀斯特地貌使贵阳如同漂浮在水上的城市,第二集《水韵·圆融的饮食jvzquC41yy}/3B570eun1wjyu1814;5623527@6:724tj}rn
5.德国AutenticGmbH制作公司摄制组赴广西拍摄纪录片《伽利略探险记德国Autentic GmbH制作公司6人摄制组于2025年10月15日至18日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景区拍摄旅行探险纪录片《伽利略探险记》。 摄制组在白洞拍摄 本次拍摄旨在通过探险纪实形式,向观众展现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天坑生态奇观。摄制组深入大石围天坑群,重点拍摄了马蜂洞、冒气洞和白洞等典型洞穴系统jvzq<84yyy4dc{kvg0io1poj|1814>4321841:;5:4?27>80jvsm
6.北纬30°·中国行(107)钟灵毓秀美在人文公园内石灰岩广泛分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形成了兴文式喀斯特地貌,是国内发现和研究天坑最早的地方,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嘿!小面》 《与蛇共舞》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热播纪录片推荐 更多 《安全着陆》 《味道云南》 《下南洋》 《来自远古星星的你》 分享jvzq<84yyy4eqlzejktb0ls1427419>1325WKMJ359>8;>542;986>90ujznn
7.《黔之南》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分类:自然 集数:4集 导演:陶练勤 简介:黔南州风景独特,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地区,民族文化多样,生活着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而且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民族文化。 立即观看 图文选集 选集列表 《时代》 20161205 黔之南 第一集 天地 jvzq<84vx0iov3ep1|jfntugv5WUNY322928B=3286@h{to?ixpwyrguug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