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又上央视啦!连日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栏目连续三天播出纪录片《大娄山下》,分别用时29分20秒、28分57秒、28分41秒,你们收看了吗?
让我们跟随央视记者走进大娄山,探寻仡佬族与大娄山之间的特殊渊源。
大娄山西起贵州毕节,向东北延伸至四川、重庆,为东北—西南走向,呈现向南东凸出的弧形。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地处大娄山系中支和东支余脉,距离省会贵阳市约330千米,是我国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全县35万多总人口中,仡佬族人数接近一半。
仡佬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留下大量神话传说,由于仡佬族没有民族文字,许多文化靠口口相传。
道真仡佬族傩戏常用的面具有35面,角色众多,形制各异。因此,道真傩戏面具制作的过程更为复杂。傩戏,这种艺术形式在道真已经流传了数千年,是一种以驱邪逐鬼、祈福纳吉为主要表现内容,兼有巫教仪式、戏剧表演的民间艺术。
道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道真地区石灰岩的下方,存在着一个由泥岩、页岩等岩层构成的隔水层,由于地下隔水层的存在,地表水往下渗透极为缓慢,形成了一定的地表水资源,然而,由于地质运动的原因,这个隔水层并不均匀分布,时断时续,这就使得有些地方会往地下漏水,有些地方低洼处却能储存生活用水。
正是道真地下有一个隔水层,使得山体岩石中也储存下大量水分,这为岩石上植被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植被的大量覆盖,又能涵养部分大气降水,由此形成一个自然循环系统,终究让这片区域绿色遍野,山木苍翠。
大娄山在贵州境内延绵300多千米,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山中无数大小不一、形态不同的“坝子”,成为仡佬族先辈理想的栖身之所。而这一区域石灰岩的下方,沉积形成的厚厚泥岩、页岩隔水层,不仅为仡佬族先辈提供了存储于地表的水源,更让这一片喀斯特地区孕育出繁茂的石上森林。
仡佬族先辈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这一区域地质、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合理利用这里难得的地质条件,开挖石井,平整田地,与山水为伴,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建设成为自己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