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1月14日电(牙举成)立冬时节,在广西崇左左江与明江环抱的喀斯特石山之间,几道矫健的身影从头顶的树梢上一跃而过。它们自一根树枝荡向另一根,轻盈跳跃,宛若精灵在晨光中起舞。
在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的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头叶猴在林间飞跃。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这便是白头叶猴,头顶一抹鲜明的白色冠毛,是它们显著的标识。白头叶猴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比大熊猫还稀少,主要分布在崇左市左江和明江之间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石山地区,也被称为“石山精灵”。
白头叶猴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毁林开荒、非法盗猎等原因,白头叶猴栖息地不断萎缩,到20世纪80年代初,种群数量一度锐减至300多只。
猴群在岩壁上休憩。新华社记者费茂华 摄
为保护白头叶猴,2005年,崇左白头叶猴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物种的保护进入了全新阶段。
位于崇左市罗白乡的板利片区,是白头叶猴的核心栖息地之一。每天清晨,不少游客早早来到山脚下的观猴点,期待一睹“石山精灵”的身影。
“白头叶猴是昼行性动物,清晨是它们最活跃的时候,上山觅食、嬉戏,这时候观猴的几率最高。”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管理站站长吴世军介绍道。
一只白头叶猴在吃构树的果实。新华社记者费茂华 摄
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白头叶猴的保护意识,2017年,崇左市在板利片区建立了白头叶猴自然生态景区,通过生态旅游推动物种保护与公众教育的融合。“我们会在确认猴群出现后才售票,门票三天有效,尽可能让每位游客都有机会看到它们。”景区工作人员许益东说,今年国庆期间,景区日均接待游客约3000人次。
生态旅游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白头叶猴,也为当地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成为景区的保安、保洁员,或在“家门口”销售农特产品,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何锦龙是板利片区的一名护林员,与白头叶猴打交道已有十多年。他感慨道:“保护区成立后,乱砍滥伐基本没有了,大家的保护意识也明显增强了。”如今,白头叶猴的种群数量已从300多只增加至约1400只。
从濒危到复苏,从毁林开荒到生态旅游区的建立,这一路,是人类与白头叶猴的双向奔赴,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栖息地修复,石山植被逐渐恢复,保护区建成4个管理站、7个管护点,生态廊道与食源植物园相继建成。保护区还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管护体系,通过远程监控、红外相机与人工巡护相结合,实现对白头叶猴的全天候监测。
一只白头叶猴在林间跳跃。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几十年间,白头叶猴与人类的关系悄然改变。从最初的畏惧躲藏,到如今敢于在游人注视下自由飞跃。
在山脚下的田间,村民收获甘蔗与玉米时,常有白头叶猴在不远处静静守候。
在山林中、实验室里,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一批接一批研究白头叶猴的习性,致力于改善它们的生存环境,将保护的心愿写入论文,也落进每一次实践。
崇山峻岭之间,越过山丘,有人在默默守护这群精灵;守护它们,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