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接受汉字书写训练,买过米字格、九宫格、回宫格练习纸,虽然使用过,但知不知道为什么会用这种画有暗线的纸张来练字呢?如果追求平正,顶多用个“十字格”就行了,后来才知道斜线有它的妙用。
孙过庭在《书谱》有段论述: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又有书论:“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孙过庭提出“奇险”,书论提出“不端正者”,明显都是与“正”相反的概念。看米字格,左右对角有两条斜线,提起斜线构图部分,要么是三角形,要么就是梯形。
我们从大量的书论中可以看到,“正斜”的阐叙,书法上有“正斜奇险之美”的概念。这种由线条组成的正斜的图案,使字势变得灵动。线条倾斜的角度,让字的姿态在不稳定倾斜的状态下,依然感觉“晃动的稳”,微妙的“险稳”更加耐看。这种打破字势的平衡,使整体字法、章法具有一种不稳定性,从而产生动感。“倾斜”可以用来制造带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达到引人注目。
常见的几种倾斜的方法
方法一:横向不水平向上
方法二:向左倾斜
方法三:向右倾斜
方法四:不对中左右倾斜
先讲一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常识,我们在装空调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傅,会让空调的角度略倾斜3至5度,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水更顺利的排走。另外家庭挂照片,如果按水平线来挂照片的话,感觉右边会低一些,视觉审美习惯造成的。
我们看到的古代的法帖,横都是水平向上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定势。王羲之、米芾表现的特别明显,我们来看两张图例:
这种倾斜,就能给人一种动感,象一根竹杆的放在地上是没有力量感的,而一旦把它折弯或者支撑起来就会给人一种力量感,给人一种力量,古代书法又叫“书势”,一种动态的书势。
方法之二:向左倾斜
欧阳询大神是“弄险”的高手,字不正中求正,平正中求不正。
方法三:向右倾斜
下图一和图三是黄庭坚的作品的局部,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向右下倾斜的姿态。
方法四:左右不对中倾斜
从字法到章法不对中原则在书写时利用的最多。
通过字体左右不对中,倾斜摆动,这也是我们看很多古今书法家写的字很有动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