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构图:巧用“深度错觉”,为画面增添空间感(理解越深越好)

几个世纪以来摄影师和画家们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如何在一个二维的画面中表现一个三维的物体或场景。因为照片并没有深度,它只是三维世界的二维复制品,但是摄影师需要像魔术师一样,通过特定的技术为照片创造深度错觉。

深度错觉有助于让图像更贴近真实场景,创建空间感的同时让画面更有张力,显示了对摄影构图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将帮助您在照片中传达更强的深度感,以及如何增强这种错觉。

所谓的二维图像,正如字面上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描述的是两个维度“长度”和“宽度”,图片上的物体是平面的。而三维图像增添了另一个维度“深度”,因此对物体或环境的描绘类似于我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方式。

3D电影通过在同一个屏幕上叠加两幅不同的影像,使其产生视差,最终形成立体显示效果。在绘画艺术和摄影领域,我们只能使用透视或一些场景元素之间的联系,给人一种深度的错觉,帮助我们传达思想强调照片的空间逻辑。

在绘画艺术中有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规则在摄影师的创作中也非常值得参考。学习一些有效的技术和设计元素创建深度错觉,可以使作品唤起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将图像中的平面转换为三维的空间。

透视通过线条和图形的布局来表达深度。虽然构图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但以下的技巧和基本原则是所有透视图所固有的。在透视中,表达深度的三个原则是:元素的重叠、规模和线性的聚合。这三个原则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更好地解释空间深度。

重叠透视:

重叠是添加透视最简单的方式,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这有助于观众判断画面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当一个对象位于另一个对象之前时,其后面的部分对象可能会被遮挡,这称为重叠。虽然重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但是也需要我们去合理地应用。例如在风光题材的拍摄中如果我们单纯拍摄一座山,这将很难造成空间感。因为视野可以延伸到几公里之外,所以没有重叠很难判断到底有多远。尝试更换一个角度,拍摄出重峦叠嶂的感觉,这会给人一种纵深的错觉。

规模透视:

透视最基本的规则是比例递减,当物体离观察者越远时,它们看起来就越小。为了在拍摄中更好的显示深度,可以在拍摄场景中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体现可以进行参照对比的拍摄元素。元素不必是相同的,只要观众可识别大致规模即可。

线性透视:

线性透视依赖于使用线条来渲染对象,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最大化深度和体积,从而在平面的拍摄中产生空间和形式的错觉。这是一种结构化的拍摄方式。线性透视图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根据使用了多少个消失点而得名。

解析单点透视的应用:

在特定的有利拍摄位置,存在一个或理论的“水平线”。水平线上的点叫做“消失点”,单点透视使用一个消失点,一旦确定了场景中的空间关系,拍摄场景元素的所有透视线都会延伸到空间中的这个点上,这个点可以被认为是场景元素因为距离而消失的位置。

我们通过改变拍摄角度为场景添加消失点,强化透视关系产生深度错觉。我们所说的汇聚线构图就是应用了该原理。例如上图我们看到的关于包含铁路的拍摄场景,如果想为该场景添加深度,我们可以运用铁轨将其设定为透视线(汇聚线),无限延伸后为场景添加一个消失点,形成单点透视。

解析两点透视的应用:

两点透视同样是先定义“水平线”。这条线在摄影中理论上代表了把天空和地面分开的地平线。然而,在许多场景中,这条线是可能是隐含的摄影师的“视线”。采用两点透视,场景中的水平线上需要包含两个消失点,并且这两点之间是隔开的。这两个消失点不一定都在场景中,只要它们在水平线上。两点透视通常用来拍摄建筑物场景,所以这透视线可以是建筑物的一角。这条线在两个消失点之间,可以越过地平线。

很多摄影师在拍摄建筑时总是觉得画面平平无奇,与眼睛所看到的空间完全不同。在两点透视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的来操纵拍摄预期。试试更换下拍摄角度,看看在哪个方位可以同时产生两个消失点,以营造逼真的空间感。

解析三点透视的应用:

毫无疑问,三点透视使用了三个消失点。第三个消失点不像两点和一点透视那样放在地平线上。第三个消失点被放置在地平线以下或之上。通常,底部消失点被放置在图像之外。

三点透视更接近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但是在拍摄中却成为了使用最少的一种。因为三点透视是一种极端的拍摄视角,该视角通常是仰望一个很高的建筑物,或者从一个很高的距离向下看。三点透视所带来的极端的角度在“爬楼党”或无人机的拍摄作品中极为受用,因为该角度不仅会产生强大的空间感,还会体现出主题的规模感。

拍摄是眼睛与大脑的共同协作,我们可以在几秒钟内解析非常复杂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透视原理是深度错觉的基石。然而,深度错觉的运用是一个大课题,我们还有一些应用广泛且简单的强化技巧值得深入研究,帮助我们在构图时做出更好的决策。

利用“光影”强化深度错觉:

光线和阴影有助于观众更好的理解所看到的三维结构,并强化纹理,尺寸和透视。仅需一些简单的技巧,就可以提高场景的“可读性”。在拍摄中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光从哪里来。强化深度的最佳光线是侧光,这有助于将对象放置在其环境中并为图像增加视觉深度和纹理。

利用“层次”强化深度错觉:

大多数摄影师都熟悉三分法构图,但是在传达深度感时,我们可以运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三分法(前景,中景和背景)会更有帮助。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划分三者,让眼睛穿过这些处在不同层次的景物,并将其联系起来,为图像增添纵深感,强化透视效果。

我们常用的框架构图,原理就是在您和拍摄对象之间添加前景元素,让我们的眼睛有一个穿越到主体的过程,为原本很平坦的图像增添了深度感。相对而言,实际拍摄中没有固定的“规则”,不一定是前景,中景和背景相结合,有很多图像只涉及中景和背景,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和自己的拍摄意图。我们应该掌握适当的构图方法,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利用画面的整体部分为构图服务。

这些提示是一个帮助您创建透视的起点。敞开思维自由地去体验周围的环境和人类的视觉。环顾四周您会发现到处都有制造深度错觉的机会。虽然感知深度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图片都需要有深度才能更生动或更真实。知道哪种技术是可用的,以及如何使用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过程。

THE END
0.9种海报创意构图形式,你掌握几个?F设计它是指版面中重要元素呈曲线排布,其他元素填充剩余空间,曲线具有灵活的属性。所以曲线构图的版面常常显得充实、热闹。 09 框式构图 标题作为绝对重要的元素放置在四角,一眼就能被看到。或将主图放在框内,要做好压住四角的版式设计得进行网格构架,控制好版面之间的比例。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7:42;277mvon
1.艺术风格论文汇总十篇该作采用了纵堆为主、横叠为辅、一线交汇的构图手法,作者先在画面右侧偏中的位置快速勾划出一只斜放的竹篾果篮,果篮篮框呈拱形高高突起,向前倾斜的左侧篮框纵向将画面自然切割为左右两个部分。在左侧的画面底部,作者快速轻勾出一条粗茁翠绿的自果篮中伸出的桃枝,桃枝碧叶以桃枝主干为中线斜向下伸散,而在碧叶jvzquC41yy}/z~jujw4dqv3ep1nbq€jp15929B3jvor
2.摄影中的构图方式对比关系及光线7.边框式构图: 将主体放置在其周围景物所构建的框架中即可。画面中的边框多种多样,如窗户、树木、车门、山洞,或虚拟的色块线条,可以突出框架内的拍摄主体,增加画面空间感。 8. 开放式构图: 颠覆了传统构图观念,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利用开放式构图时,只要将部分主体保留在画面中,而将主体或与主体有关的其余部分jvzquC41yy}/lrfpuj{/exr1r1;53?gc6g?4:B
3.艺术插花东方艺术插花,美就是这么简单倾斜式艺术插花示意图 4.下垂式艺术插花 下垂式艺术插花是指主枝在容器中呈下垂的姿态,最适合表达柔软、袅娜、轻盈、浪漫的风格。 以第一主枝在花器上悬挂下垂,作为主要造型特征,形如高山流水,瀑布倾泻,又似悬崖上的葛藤垂挂。 第一主枝插入容器的左前方,插入角度与垂直线夹角达135°以上,一般第一主枝不从花器口jvzquC41yy}/lrfpuj{/exr1r1<82k7d54jf2m
4.【图文影记】由《火车怪客》读解希区柯克的悬念策略(火车怪客)影评需要说明的是,布鲁诺的远景镜头符合盖伊的主观视角,但盖伊所处的近景镜头却并非布鲁诺的主观镜头(否则也应是远景),故其只能出自一个常常难以被观众察觉的隐藏叙事者(即导演)的视点,而倾斜构图的运用动机便必定与希区柯克力图展现的人物状态相符——盖伊原本渐趋正轨的生活再次被布鲁诺的魔影所扰乱,乃至倾倒。 被呈现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73:>1
5.艺术插花的造型(1)日本插花对基本构图定位甚是讲究,有“天、地、人”和“阴阳五行”等之说,将插花溶入自然天体和伦理道德等学说之中。 不论是古今.还是中外的插花,均不难找到其中的规律。按照插花主枝在花器中装饰的位置.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基本样式,即直立式、倾斜式、悬崖式和平卧式。每种形式都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lcxxjk|nvcwyk1enbj~fmcqyik85983=26><759:4;?d790nuo
6.一看就会的摄影构图法,从初学到进阶摄影中很重要的两个点:用光与构图,本文鱼老师用自己拍的照片,详细说一下常用构图法。我所说到的只是常用方法,并不一定完全遵照就是好。毕竟人有千万,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写这篇文章,旨在展示一些基础知识,解决一些初学同学的疑惑,提供一些拍照时的可能性,请收藏对比其它优秀文章,共同学习进步。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9688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