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过渡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任务、问题、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语言。一堂课是由若干教学环节(任务、问题、知识点等)组合而成的,之所以一堂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因为课堂过渡语在这些环节(任务、问题、知识点等)的组合衔接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各个教学环节(问题、任务、知识点)比喻为城市的一座座大楼,那过渡语就是连接每座大楼的道路。因此,课堂过渡语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即上一环节结束,合理、有效地进入下一环节,让环节之间紧凑自然,学生轻松自如地从前一个知识点进入到下个知识点的学习,在不知不觉间进入学习状态。 名师的每一节课几乎都前后衔接,结构完整,思路贯通,学法上忆旧探新,心理上迁移接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
总之,一节过渡自然又精彩的课,如一首美妙的乐曲,行云流水,流畅自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聚气凝神,让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起承转合,也能让听课者感觉整节课自然天成,奥妙无穷。
一堂课,一般可能涉及若干个互相连贯的知识点,创设自然的过渡性言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一)如设计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点的过渡语?好的过渡语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连接新旧知识的关系,整合自己原有知识,构建生成新知识,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过渡语点拨、启发和引导学生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遇到疑难时,一经教师提醒,学生就会产生灵感,获得释疑解惑的钥匙。
例如,张丽芳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时,当教学完例1后,学生将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65+45)x5=65×5+45x5,并照样子写了几个这样的等式,如(3+6)x8=3x8+6x8,(16+36)×7=16x7+36×7等。
师:你能根据等式中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可以采用语言、文字或图形等方法来表达。下面是学生的表述方法:
(1)(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丙数+乙数×丙数
(2)( ○ +△)□= ○ ×□+△×□
(3)一个数加另一个数的和乘以第三个数等于一个数乘第三个数加另一个数乘第三个数。
从回答中,学生用文字和图形表达的比较多,却没有用字母 a、b 、c 来表达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用字母代替数字。这种情形下教师就要利用启发式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思考用字母来表达上述等式。
师:同学们很不错!想到这么多表达这个等式的规律的方法。不过,这里边有的等式似乎只有中国小朋友才能看懂哈!你们能否想个办法,让外国小朋友也能看懂咱们的等式呢?(几位学生举手了)
生:( a + b ) xc = axc+ bxc
师:说得真好!我们还可以用字母 a、b 、c 来表达这个规律。这样,外国的小朋友也能读懂了!
由于用字母表示数学生还没有学过,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学生都没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只是习惯性地用自己比较习惯的方法,如甲数、乙数、一个数、另一个数或是○、△、□这些比较常见的符号。而当老师说到“外国的小朋友”,有的学生马上反应到英语,于是字母a、b 、 c 便从脑海中跳了出来,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又脑海之中浮现出来,下一环节的教学也顺利开启。
张老师的这一设计非常精妙,过渡自然,顺理成章,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就由具体数字式生成为字母代数式。
(二)如何设计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一节课中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知识点间,也需要处理好知识的衔接和转折,站在听课教师的角度看,自然流畅的衔接语,课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如果转折突兀,感觉就会生硬。
案例1:在《空气的污染》展示课中,从“煤的燃烧”过渡到“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有三位教师分别是这样转折衔接的:
教师1:“在车水马龙的市区燃煤量不多,空气污染却很严重,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脱口而出,是汽车尾气,教师随即播放汽车尾气污染的视频。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教师2:“当然,或许我们并不会每天都面临酸雨,但是,我们却每天都会面临着以下问题。”播放完“谁来拯救空气污染的世界”的视频后提问:“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教师3:“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样的一组城市照片。”随后也播放空气污染的场景。然后设疑:“城市几乎不使用煤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三位教师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其实大同小异,第一位教师设置了一个“冲突”,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转向下一环节,从实际效果来看,互动性强,也最为自然。第三位教师,“下面......”一出口,便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看空气污染的场景,学生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并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效果相比之下就要差一些。
(三)如何设计串成课堂知识点整体结构的过渡语?有梯度的过渡语,能使学生明白此知识点是如何源于上一个知识点的,体现整堂课各知识点的连贯关系。《认知天性》一书提到,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将新学习的知识与先前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在通常的相遇问题中,一旦得到上面这样的结论,事情便完了。然而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有多条可能的道路,因此有多个可能的相遇地点。所以设计过渡语:“谈恋爱与数学有关的呢?他们俩可能相遇的所有地点是数学意义的什么点?”学生想到数学模型后,过渡:“恋爱中的人,会创造一切条件,让自己相遇,看看他两的缘分”提示学生分析点的个数。“图上这么多点看上去象什么”同学们直观地得出:直线x+y=4。如此设计,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学生们踊跃参与合作交流。
这样的设置情境引导过渡,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可操作性强,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规律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3.表格梳理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有效的过渡语,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达成课堂好的教学效果。
(一)如何设计过渡语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矛盾情节”,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先向学生提出似乎不合理的事实,然后让学生思考其合理的原因,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和启发学生去思维。
设计一些激励性的言语,比如“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非常赞赏你们这种学习态度,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位同学,从线的情况推广到面的情况,从而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其想法非常巧妙!”“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思维很敏捷,分析问题很有见解!”等。
(二)如何设计过课堂过渡语启迪学生思维?
案例: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个过渡语设计如下:
(三)如何设计课堂过渡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师的组织中漫漫养成,下面罗列一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常用过渡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一找计算......的好办法,在研究中,看谁的方法多、方法好。
同学们猜想出了......的特点,但是,你们的猜想对吗?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一下,试试看。
同学们,在过去的许多课中,我们都是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自己归纳出新知识的,这节课,老师希望同学们继续发扬过去的探索精神,自己来推导......方法。
谁能说出刚才学过的这道例题中最关键的是什么?现在我把这道题中的“多”变为“少”你会做吗?
同学们不仅得到结果,还能说出解题依据和解题过程,这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习知识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
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位置与数量不一致,于是对前面的结论产生怀疑,这是在质疑,这很重要。
你知道吗?同学们刚才所使用的这种推理的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非常有用的一种方法,叫做“归纳法”。
你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什么建议?你的解题方法和他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