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推介阿尔特多费尔的耶稣受难图——氛围营造与世俗关怀作品十字架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2019届本科毕业生

指导教师:张敢教授

摘要: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尔(Albrecht Altdorfer,1480-1538)是16世纪初叶多瑙河画派的代表人物。1510年到1526年间画家绘制的5组耶稣受难图像是其宗教画的代表,体现了他不同阶段的风格差异,逐渐展示出其对这个基督教艺术中的经典题材的新理解。斜向十字架构图、背景中天文现象的运用等,都是形式上的创新尝试;1526年的两幅《耶稣受难》则最鲜明地表达了画家的个人特点和成熟期风格。感觉与氛围的重要性超过了传统的叙事结构,作品流露出对人间情感和世俗精神的关怀。另有版画的耶稣受难图像传世,可与油画作品互相印证。在新旧交错的时代,阿尔特多费尔重新诠释了这样一个经典的宗教题材,为北方画坛做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词:

德国文艺复兴;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尔;宗教画;耶稣受难;世俗精神

内容介绍: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阿尔特多费尔在1510-1526年间绘制的五组耶稣受难图像,使用了形式对比、内容分析等方法。研究的两条线索,一是思索变革时代下新的思想是如何注入到旧的题材当中的;二是发掘这样一位本土风格浓厚的画家是如何在绘画中“复兴”北方民族的传统形式和精神的。

阿尔特多费尔

《圣乔治与龙》,1510年

木板油画,27×21cm

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画家早期的作品中个性鲜明地展示了对茂密森林的兴趣和向往野蛮的审美趣味。在整个艺术生涯中,这种抒情的、表现性的品质有如一股暗流,成为他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阿尔特多费尔

《马利亚和圣约翰中间的十字架上的耶稣》

1510-1512年

木板油画,101.5×106cm

卡塞尔美术馆

第一幅作品是作于1510-1512年的《十字架上的耶稣》,显露出不同于早年作品的面貌,主要可以从自然背景、人体造型、人物情绪这三个角度去分析。被风吹飞扬起的裹布也是一个重要细节。这幅画呈现出秩序井然、典雅端庄的面貌,呼应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风格,与德国本土的形式纠缠、排斥轮廓的意愿产生了碰撞。这是对经典题材的一次中规中矩的表达,接下来,他对耶稣受难题材的改造变得更加大胆。

阿尔特多费尔

圣弗洛里安修道院祭坛画内侧

第二组耶稣受难像,是为奥地利林兹的圣弗洛里安修道院而作的祭坛画,时间是1509-1518年。宗教改革前夕,民众的信仰虔诚达到历史高峰。祭坛打开便是耶稣受难的8个场面,总体上具备现实感强烈的、有戏剧性和动感的叙事风格。文章中间分析了最后一幅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景,重点解释了斜向设置的十字架——相比于丢勒、克拉纳赫笔下的倾斜十字架,阿尔特多费尔又向前迈了一步。斜角的存在拉近了受刑的耶稣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强调了对信徒情感的映射;圣母马利亚、约翰望向画外,好像剧场表演似的寻找观众的目光。这种突变可与样式主义类比,让人想到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

阿尔特多费尔

《耶稣被钉十字架》,1509-1518年

木板油画,112×94.5cm

圣弗洛里安修道院的祭坛画,圣弗洛里安修道院画廊

必须注意的还有表现云彩的方式——乌云翻腾涌起于天空一角,凸显了自然的力量。在祭坛基座上的《耶稣复活》一幅中,壮观的日冕与汹涌的云互相混合,神秘的自然力量又一次呼应了人间事件。

阿尔特多费尔

《耶稣复活》,1518年

木板油画,71×37cm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可以感受,阿尔特多费尔在这组祭坛画的创作中较为充分地发挥了他的个人意志,不论是人物的情绪,还是躁动的、情感丰沛的氛围,都与1510年端庄有序的那幅相去甚远。他可能主动地回避了意大利的影响,对现实感的关注也增加了;蕴含动感的场面设计,成为画家很多作品的共性。

阿尔特多费尔

《耶稣受难》,1516-1520年

木板油画,75×57.5cm

布达佩斯国家博物馆

修道院的院长彼得罗斯还委托画家为他的私人教堂制作过另外一幅《耶稣受难》。主要关注三点。第一,虽基本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准则,但众人、错落的长矛形成一个流动的整体。第二,两位天使的华丽衣着与众人的单色长袍形成对比,我们认为,用衣着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实在是人间社会的习惯,画家的表达方式与信众的思维习惯进一步贴合了。第三,使用大面积的金箔背景应是委托人的硬性要求,画家在“戴着镣铐跳舞”。总的来说本幅将中世纪绘画中对神圣性的渲染与文艺复兴式的对现实感的关照结合在了一起。

接下来介绍阿尔特多费尔成熟时期的风格特点,着眼于氛围营造与世俗关怀这两个方面。1526年绘制的两幅《耶稣受难》标志着他画风的成熟。

阿尔特多费尔

《耶稣受难》,1526年

木板油画,41×33cm

纽伦堡日耳曼国家博物馆

纽伦堡的《耶稣受难》仍然使用了角度夸张的斜向构图,并把耶稣普通人化了——远望去他和两侧的强盗一样都只是垂死的肉身而已,值得关注的还有作为情绪传递媒介的马利亚和约翰。柏林的《耶稣受难》的画面构成更加简化,对准的时刻是耶稣受难故事的“尾声”——依依惜别的哀悼成为画面真正的主题。祭坛画的那种表演性质的夸张成分亦已不存,保留下来的是宛如乡间葬礼的悲哀情景,更像是一个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的事件。

阿尔特多费尔

《耶稣受难》,1526年

木板油画,28×20cm

柏林国家博物馆

第一个分析维度是充满意义的风景。美国学者克里斯托弗·伍德认为阿尔特多费尔的独立风景画放弃了传统叙事的意愿,展现出自身的主体价值。由此,我发现将这两幅作品做个对比会很有趣——《有沃尔特城堡的多瑙河风景》和纽伦堡的《耶稣受难》。高大的云杉、蜿蜒小径、冷色调的群山、甚至大面积的积云都很相似,使人感觉画家并不是为宗教场面添加了适宜的自然背景,更像在自然风光里安插了诸个人物。中世纪晚期,画家们已经开始将宗教题材设置在户外甚至荒野,但远方的山峦城镇仍仅是背景板,阿尔特多费尔斜向设置的十字架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它们将近景的进深延长,从而使人群真正融入了自然之中。

阿尔特多费尔

《雷根斯堡附近带有沃尔特城堡的多瑙河风景》

1520-1525年

木板油画,30.5×22.2cm

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在这两幅《耶稣受难》 中,阿尔特多费尔的宇宙观念再次呈现。赖瑞·西尔弗等人的研究表明,阿尔特多费尔基本只在和耶稣本人有关的图像中添加偶发的、罕见的天文元素。一方面它们是上帝意志的显现,一方面又发散出自然本身的力量。耶稣的伟大更多地借由画面的总体感觉扩散出来。

第二个分析维度是人间情感与世俗精神。创作这两幅画时,宗教改革已开展9年,当时对宗教画的一种理性中立的态度是,图像只是讲故事的媒介,本身并非蕴含神性的对象。两幅绘画回归了平凡人性的、世俗感的因死而生的哀伤,在柏林的作品中尤其明显,死去的耶稣不再被注视。斯人已逝,亲友们最痛苦的时刻虽已捱过,悲伤的氛围将长久地笼罩他们。

这样的氛围,在画家的宗教画中并非孤例,作于同期的《耶稣诞生》也蕴含着这种关怀。这一幅耶稣诞生像比1507年、1511年创作的同题材作品都更完善成熟,母亲父亲、天使女仆像普通人家新生儿降生一样欣喜忙碌,马利亚天然的母性尤其可见于手势和眼神。在之前的两幅同题材作品中, 马利亚对圣婴却恭敬得多——因为圣婴是上帝之子。十余年后的转变可以理解为阿尔特多费尔将平凡而本真的人类情感地注入到神圣的故事中,神奇的天文景观与真实的人间事件互相联通,使得耶稣诞生的宗教意义更易使普通人理解。

阿尔特多费尔

《耶稣诞生》, 1523-1526年

木板油画,44.5 cm×36.1 cm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左:阿尔特多费尔,《耶稣诞生》,1507年

木板油画,41.8 x 31.5 cm

不莱梅艺术博物馆

右:阿尔特多费尔,《耶稣诞生》,1511年

木板油画,36.2 x 26 cm

美国国家美术馆

这种关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者玛格达列奈·布沙尔特和托马斯·瑙尔所说的很有道理,画家一直在努力地迎合受者们变化了的审美品位,用世俗感来呈现宗教场景,最终目的是在迎合之上,更有效地激发虔诚的信仰。同时,我认为正是因为中世纪时宗教思维占据了人们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阿尔特多费尔将耶稣受难这个题材也绘制地宛如现实,所以恰好反映了宗教生活与日常生活分离的要求。

左:阿尔特多费尔《十字架上奄奄一息的耶稣》

1513年左右

木刻版画,7.2×4.8cm(下同),系列之30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右:阿尔特多费尔,《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系列之28

北方的木刻雕版技术都比南方发展更快,阿尔特多费尔的版画具有与油画相通的特色,他通过出售版画获得了更多收入。在1513年的40幅微型木刻《人类的堕落与救赎》系列当中,耶稣受难的故事场面彰显了动感的叙事风格和创新的构图,他在这系列木刻画中的表现实际比同时期的油画甚至更成熟。另有作于1510年代中后期的两幅铜版画,其中尺寸相对大的受难图更精彩,紧密的长细线铺排出一个无限运动的天空,与耶稣头顶的光芒对比鲜明,展示了自然对耶稣之死的悲情共振。大量形式细节意味丰富、氛围浓烈,可以称为 1526 年的两幅耶稣受难油画的预告。

阿尔特多费尔

《大受难图》,1515-1518年

铜版画,14.3×9.6cm

美国国家美术馆

在德国文艺复兴时代的诸多大师中,阿尔特多费尔有时被认为是最难以揣摩的一位,其在不同时间、不同要求下制作的五组耶稣受难图像的相似性较弱,并无明晰的、线性的时间脉络。但是基于对它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画风的频繁变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耶稣受难题材的绘画形式要求。阿尔特多费尔受到意大利人、德国前辈、古德意志人森林崇拜的多重影响,这些灵感来源促使他重新理解这个圣经主题。其中斜向十字架构图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二、阿尔特多费尔早期作品中就已经显现出来的浪漫主义和抒情性的氛围,暗示了一种不安定的情绪趋向,与后来作品中蕴含动势、不稳定感强的特点是相连的,这也是对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暗合。

三、文章对1526 年的两幅作品进行了重点解读,它们首先契合了画家在独立风景画中灌注的自然观,也表达了对民间生活和平民精神的关切,是对耶稣受难题材更深刻的革新,可以说是几组图像中最能体现画家本人对北方画坛突出贡献的一组。

归根结底,风格多变也是一种风格,阿尔特多费尔的奇异和复杂恰恰体现了德国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观念和宗教信仰纠结的状态,不同阶段对其他风格的借鉴、对自我个性的挖掘以及个人风格的显现程度各不相同,形成一个动态曲线,间接地反映了 16 世纪初期德国文艺复兴的整体历程。

THE END
0.十三、斜线与交叉构图在拍摄时有的物体本身就是斜的,那就顺其自然,斜着拍吧,如下图: 下图是对角线构图,斜线构图的特例。 2、交叉构图 交叉构图是由两条或多条斜线互相交叉构成的。十字交叉是特例,如十字架。多数也是我们看景物的斜视效果而产生的。交叉点可以在画内,也可以在画外,如下图: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869<:aB<25;=2:<3jvor
1.基本设计构图方法!一学就会画面上的元素或色彩变化呈正交十字形的构图形式,此构图能剩余较多空间,因而能容纳较多的背景和点缀元素,使观者视线自然向十字交叉部位集中。 可分为立式斜垂线和平式斜横线两种,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紧张、危险等场面,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一个固定导向的作用。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5;=39>d324?13;544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