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山上的十字架》 又称《特辰宫小礼拜堂的祭坛画》
这是弗里德里希的第一幅油画作品,这是应女伯爵图恩之请而绘制的一幅祭坛画。画面构图采用了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的造型,前景是枞树环绕的山峰、立在山上的十字架及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背景是漫天的彩霞。三道探照灯似的强烈光束自山后射出,直指天空。
《雾海中的漫游》
在 《雾海中的漫游》中,弗里德里希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画中,云雾缭绕,群山巍峨,一位背对观者、被有意放大了比例的人物站在画面正 中的高山之巅,其思想者的姿态、“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使人过目难忘。他像是一位引领者,带领观众跟随他越过被他踩在脚下的云雾,将目光投向远处若隐若现 的连绵群山,让思绪自由升腾于浩瀚无边的茫茫宇宙。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汉堡美术馆这幅作品前的情景,仿佛不由自主地被那个神秘的、英雄般的背影所吸 引、迷惑,我长时间地站在那里,深深地沉浸在画家超越自然与宗教、与天地对话、与上帝沟通的浪漫情怀中。那种感觉时至今日仍盈盈于心。这就是弗里德里希 “精神风景”的魅力所在。
《山中观月的两个男人》
1824,布面油画,34x44cm,柏林国立博物院藏。
弗里德里希是一位富有浪漫主义的画家,这一幅油画《山中观月的两个男人》是其最富有诗意的绘画。现在不少人认为画中的两个男人是弗里德里希本人和他的得意弟子奥古斯特·海因利希。创作这幅画以后,作者还作了几幅该画的翻版,其中的青年男子被换成女子,人们认为这是在海因利希英年早逝后,作者把他换成了自己的妻子(《山中观月的男人和女人》)。画面的左侧是大块的岩石和常绿的松树,分别象征基督教中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两位男子站在松树下面,右侧是一位老人,用拐杖支撑着身体;左侧的青年身材瘦削,他将手臂搭在老人的肩上,两人凝神注视着远方的月亮,他们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最终都要走向死亡。画面的右侧是干枯的橡树和半隐在暗处的古代墓石。干枯的橡树根部已经脱离地面,树干向右侧倾斜着,似乎即刻就要完全倒下。橡树的树干粗壮,枝杈繁多、高大,可以看出它生前是多么地枝繁叶茂,就算如此也逃不掉死亡的命运。画中的枝杈形象生动,锋锐有力,直扣人心弦。在枯树的后面是墓石,年代久远,暗示着从古至今永不停息的生生死死,象征着人世间生的虚幻。往左侧前方是一截树桩,暗示着两个人物终将死亡的命运。在画面的中央是皎洁的月亮,象征着基督。月亮把死亡和生命分离开来,象征着基督作为救世主可以拯救人类灵魂的基督教义。此外整幅油画还揭示了生与死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变幻无常。
《海上生明月》
1822,布面油画,55×71cm,柏林国立博物院藏。
在这幅油画中,暗红褐色的大礁石上,默默地坐着三个孤独的人,光线将他们寂寞的背影清晰地凸显出来。碧玉般的海面和被白云遮蔽的天空因天际金色圆月的出现,而被洒上一层金色。在宁静的气氛中,惟有被微风吹拂着驶向岸边的两艘帆船是运动的物体。幽远和孤寂是主宰一切的要素,处于画面中心的三个人物都并没有成为视觉的中心,人物与充满忧伤的抒情诗般的风景相互交融但始终又相互游离的微妙境界,借弗里德里希精美的构图和用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如果将此画与中国古典诗词《春江花月夜共同欣赏,就会发现,在同样美妙的景色描绘中,后者的惆怅充满了跃动的青春活力,而在弗里德里希的油画中却是在对彼岸世界的热切希冀中流露出无法抑制,无法掩饰的感伤和悲凉。
《孤独的树》
1822,布面油画,55×71cm,柏林国立博物院藏。
弗里德里希天性内向,他在很小的时候就令人吃惊地对荒凉的废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孤独和寂寥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主线,弗里德里希把自己强烈的宗教情结、对彼岸世界的渴求都融入自然的风景中,创造了极富感染力的诗意画面。这幅油画是弗里德里希后期的作品,此时画家已逐渐放弃了早期的用色以黄褐色为主调的、被戏称为“乌贼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开始在画家笔下出现。他用淡蓝色处理天空,并加上几抹金色的霞光,藏青色的群山在薄薄的雾霭中显得有些迷茫,联系前景和背景的辽阔草原被赋予亮丽可爱的绿色。前景中,一棵枝干扭曲的橡树茕茕孑立于苍凉的空气中,静静地生长着。这是一幅足以让观众为之怆然涕下的油画杰作,面对如此忧郁深沉的景色,不难理解浪漫主义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塔诺对弗里德里希的评价:“这是可以让野狼和狐狸嗥吼的画面。”
《窗前的女人》
作于1822年
画中,一位背对观众的年轻女子临窗而立,凝视着窗外,画家通过对窗户这一浪漫主义最流行的素材的利用,将内外、远近融为一体。事实上,这幅画中的主人公就是弗里德里希的妻子,而她所在的房间正是画家位于易北河边的画室。事实上,此画所要表现的是对窗外无限广阔的大自然的一种渴望,同时也是对孤独的内在灵魂的一种窥探。从这两幅作品可以看出,即便是在生活最温馨浪漫的阶段,弗里德里希的画中仍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哀婉与忧伤。
《吕根岛上的白垩岩》
作于1818年
吕根岛是德国最大的岛屿,位于德国东北部的波罗的海,是德国的旅游胜地。图中这片海滩的原始之美激发了无数画家、诗人以及作曲家的灵感。德国画家卡斯帕著名的油画“吕根岛的白垩岩”就是描绘这里的白垩岩的。画中一位男子孤独地立在礁石边,目光穿过高耸的白垩岩,投向大海。浪漫的夕阳是这幅油画的背景。
《海边的修道士》
表现的是令人敬畏的自然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卑微与渺小:布满乌云的天空占据了绝大部分画面,将大海与海滩挤压成窄窄的横条。一位身着长袍的修道士小到不能再 小的身影,孤独地立于天昏地暗的海滩。空寂浩渺、沉重压抑的氛围,在观者接触到画面的一刹那,将之带入无边无际的恐惧之中。诗人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曾 于1810年记录下在这幅画前的感受:“我自己仿佛也成了方济会的僧侣,可是在我的目光前方,却看不见一点大海,世上再没有其他东西比画中的这个地方更能 让人悲伤和沮丧了。”
《橡树林中的修道院》
是弗里德里希描绘废墟的代表作,其原型为建于14世纪的埃尔德纳修道院的遗迹。残损破败的哥特式修道院废墟,孤独地伫立在干枯的、张牙舞爪的、稀疏的橡树 林中,冬夜清寂的月光增添了画面冰冷、肃杀的气氛。画中的人物在昏暗的夜幕笼罩下,鬼魅般地移动着。前景中斜插的十字架暗示了死亡的主题,残垣四周也许就 是僧侣们的墓地。画中所表达的,也许就是画家对于死亡的一种宗教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