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鄂尔多斯,是什么样

是一个以羊绒与煤炭著称的西北城市

似乎它的地表景物

无非牛羊养殖、矿井深坑

但事实上

它拥有着

多彩大地

鄂尔多斯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它每年可生产

占中国总量1/6的煤炭和天然气

也可生产占中国的22%

全球13%的羊绒

资源和物产都极为丰富

但在地理的视角下

它还有着极致的自然风光

黄河在这里画出几字形大弯

丘陵在这里显露出缤纷色彩

草原在这里被嵌满彩色宝石

沙漠在这里隐藏了无数绿洲

未来的鄂尔多斯

更将凭借这些北国“风光”

点亮中国,温暖世界

如果你已经开始好奇

就和我们一起出发

去发现一个

真正的鄂尔多斯

(航拍鄂尔多斯多彩土地,摄影师@任世明)

流沙戈壁

(堆积的流沙与裸露的岩石,摄影师@苏大)

嫣红盐湖

(乌审旗毛乌素沙地中的盐湖,摄影师@任世明)

大漠飞雪

(鄂尔多斯文贡芒哈国家沙漠公园的雪景,摄影师@任世明)

黄河蜿蜒

(河套平原、黄河与阴山,摄影师@陈剑峰)

云蒸霞蔚

(晚霞下的骏马,摄影师@苏大)

无数极致风光

成就着鄂尔多斯的

丰饶与多姿

却鲜有人为此而到访

这片自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

也许一直在等待着

等待着别具慧眼之人

来此欣赏它的

瑰丽、苍劲、缤纷与壮阔

(鄂尔多斯地形与位置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01

硬核大地

当我们踏足鄂尔多斯

便会发现

这是一片敞天敞地的高原

夕阳西下

如熔炉流金

夜幕降临

则星汉灿烂

(库布齐沙漠的满天星辰,摄影师@黄登一)

层云蔽空

便暴雨如注

(请横屏观看,草原风暴,摄影师@苏大)

它这种

暴烈而野性的气质

可以追溯至远古的

洪荒时代

距今约30多亿年前

鄂尔多斯这块土地

便从属于地球上

最原始的古陆之一

“鄂尔多斯古陆”

(从桌子山地区挖掘出的片麻岩系距今已有20多亿年,摄影师@苏大)

在之后的近20亿年里

它经历了无数次地质构造运动

逐渐在地底深处

形成了一块极为刚硬

极为稳定的基底岩石

地质学家称之为“克拉通”

意为“陆地的核心”

而地表之上

原始的热带森林曾遮天蔽日

恐龙家族在此称霸一时

成吉思汗鄂托克鸟等

史前化石的首次发现

便在鄂尔多斯境内

彼时的茂密植被

经历上亿年的埋藏、演变

转化为今日的

巨厚煤田

与此同时

数以亿年计的光阴中

最活跃的地质、最繁茂的生命、最极端的环境

全都零落成泥辗作尘

化作大地的缤纷

安放于稳固的基岩之上

当地称之为“砒砂岩”

其遇水为泥、遇风成砂

极易剥蚀、裸露

表面呈现深深浅浅的沟壑

当漫山遍野的层层色彩

映入眼帘

我们犹如在阅读

一部土石谱写的地球史诗

(砒砂岩,摄影师@郭宇)

沧海桑田

地球板块运动、乾坤再造

鄂尔多斯的核心块体

却始终如一、恒常不变

地震

远离此地

只能在其边缘搞搞“破坏”

众多的远古遗迹

由此保存下来

(中国近年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燕山运动

与塑造出世界第三极的

喜马拉雅运动

面对此地的“硬核”

也败下阵来

只能在其周围

撕扯出一众盆地

(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块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鄂尔多斯则凭借此力

一路崛起

终于形成了

如今海拔1100-1500米的

鄂尔多斯高原

其地表最高峰为

乌仁都西峰

由于峰顶极为平整

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

“桌子山”

(请横屏观看,桌子山,摄影师@苏大)

地球造化之伟力

实在难以将其撼动

那么

当这片硬核的大地

遭遇自青藏高原

呼啸而下的黄河

胜败又当如何

02

驯服黄河

当我们从太空审视中国

便会发现黄河

在冲出甘肃、宁夏之后

竟然直接北上

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弯

究竟是何种力量

让黄河行路如此曲折

答案便是

鄂尔多斯高原

(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喜马拉雅运动

让硬核的鄂尔多斯高傲地崛起

其地表远远超出水面

黄河只能眼巴巴地仰望着

两岸相对少水的土地

(鄂尔多斯为高出黄河水平面的大地,摄影师@李平安)

故而

这块倔强的高地

既有着独立于外流区的内流区

也有着被黄河流域所包围的

非黄河流域

(内流区与黄河流域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拒绝了大河的滋养

这片土地的大部分景观

几乎完全由大气降水

一手调控

四条等降水量线

从鄂尔多斯横贯而过

自东南向西北

大地愈渐干旱

(鄂尔多斯年降雨量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从雨水冲刷黄土而成的

千沟万壑

(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摄影师@苏大)

到辽阔的草原

(请横屏观看,鄂尔多斯草原牧羊,摄影师@苏大)

再到黄沙与草原交织的

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沙面上如同划痕的印记,是汽车的车辙印,摄影师@任世明)

终于

在雨水与黄河都顾及不到的

鄂尔多斯内陆

诞生出中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摄影师@樊辉)

(库布其沙漠与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当然

黄河也并非不想征服

这片土地

库布其沙漠之中

至今仍保留着

黄河与这片土地

战斗过的痕迹

即七星湖

其作为黄河故道的遗存

犹如孔雀的羽翎

在荒漠上绽放

(请横屏观看,七星湖,摄影师@杨孝)

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

红碱淖[nào]

也位于鄂尔多斯边境

其深层地下水

可能与黄河支流相连

(请横屏观看,红碱淖,摄影师@任世明)

流经鄂尔多斯的

乌兰木伦河

都思兔河、无定河等等

均与黄河水有直接联系

但是

上述的河流与湖泊

最多也只能蚕食着

鄂尔多斯的边缘地带

黄河之水

始终无法侵入其腹地

(鄂尔多斯闭流区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自青藏高原闯入人间

而来势汹汹的黄河

实在对这块硬核之地无计可施

只能顺从地绕道而行

七百里黄河

如同一条黄色的巨龙

匍匐在鄂尔多斯的脚下

并由此形成了一条融合

冰雪、沙漠、草原、湿地、峡谷

等等无数极致美景的

“沿黄河风光带”

(黄河,摄影师@陈肖)

自西北向东南

黄河从远方狂舞而来

所过之处奇迹般万物生长

(河套平原与鄂尔多斯交界的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洪流滋润而成的

巨合滩湿地

盛产黄河鲤鱼

(请横屏观看,巨合滩湿地,摄影师@张洪科)

而生机勃勃的湿地之畔

黄沙地块赫然耸立

当我们变换方位与视角

沙地与湿地共存的奇观

便呈现在眼前

(库布齐沙漠与湿地共存,摄影师@叶长春)

也是在此

黄河跨越了

其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

此后中游河段增加的沙量

约占总沙量的92%

沿途的泥沙

不断注入水体之内

黄河踏入此地之后

才真正成为“黄河”

(图中前景河流为黑赖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最后汇入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这里的黄河每逢冬季

便因直面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

结出冰凌、洁白一片

黄河与流凌的对比

极具视觉冲击力

(鄂尔多斯的黄河进入凌汛期,摄影师@张世瑜)

大河继续逶迤前行

很快便到了库布其沙漠

与黄河的分别之地

黑圪[gē]崂湾

固守高地的黄沙

默默目送着

“败者”黄河的远去

无声的宣告着胜利

(黑圪崂湾,摄影师@李琼)

反观黄河

无波无浪的水面

恍若幽幽平湖

选择安静的离开

可是黄河毕竟是黄河

在与后续地块短兵相接之时

它的巨流又化作利剑

将两岸的悬崖峭壁

劈砍得工工整整

形成峡谷景观

(请横屏观看,黄河乾坤湾,摄影师@李平安)

继续向东南

便是著名的老牛湾

黄河又逐渐接触到

黄土高原

(老牛湾,长城与黄河的交汇处,摄影师@崔永江)

不过受到前方

万家寨水利工程的蓄水影响

水流逐渐缓慢

其中裹挟的泥沙有所沉淀

浑浊的大河也在行进过程中

逐渐清澈变蓝

(请横屏观看,包子塔大峡谷,摄影师@行影不离,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

观察同一处峡谷

便会发现其如同

大地伸出的“小脚丫”

俏皮又可爱

(包子塔峡谷地形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此后

黄河一路

闯过大坝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摄影师@翟鸿宇)

闯过大桥

(鄂尔多斯过黄河的大桥,摄影师@陈剑峰)

山羊相对而立

(圆雕双山羊饰件,摄影师@刘璐、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THE END
0.真正的鄂尔多斯,是什么样?(鄂尔多斯年降雨量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从雨水冲刷黄土而成的 千沟万壑 (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摄影师@苏大) ▼ 到辽阔的草原 (请横屏观看,鄂尔多斯草原牧羊,摄影师@苏大) ▼ 再到黄沙与草原交织的 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沙面上如同划痕的印记,是汽车的车辙印,摄影师@任世明) jvzquC41yy}/{smnpg}t0ls1rqyuu8899:>
1.万里高空看大美中国丨一增一减间看蝶变中的绿色中国特别是近十年间,绿色增速不断加快。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数据显示:2012—2021年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由34.57%增长至38.65%,提高了4.08个百分点,约83%的植被区域覆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 卫星图上的毛乌素沙漠,沙地逐渐变成了绿洲。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30多年来,这里的人们治沙造林60多万亩,控制流沙面积100多万亩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87:;=58;;:38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