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与管理》生态保护

本文摘自《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与管理》前言及丛书序,内容有所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国是受荒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1.1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20%。以内蒙古为代表的“三北”地区是全国沙漠、沙地和荒漠化土地最为集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荒漠化治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推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沙区生态产业,促进沙区生态保护和居民生计改善的“双赢”,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荒漠化治理技术的研发投入,在荒漠适生植物选育、沙区植被修复、防沙固沙新材料、沙漠工程生态防护、经济型防沙体系构建等领域发展了一批新技术、新模式,为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增收、稳边固边等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为进一步推进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在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支持下,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荒漠化治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有力推动了我国荒漠化防治技术的产业化。

然而,受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以及研发力量布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仍存在技术供需不匹配,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聚集程度不高,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科技、金融、税收政策以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管理机制与制度等不健全等问题,限制了我国荒漠化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沙区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急需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荒漠化治理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书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及政策研究”中课题4“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机制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内涵、特征、分类、路径等进行梳理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政策、金融税收政策以及水土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梳理了国内外促进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并从促进创新要素供需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设计理念、框架与方案。

本书总共分为7章,第1章至第2章阐述了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发展现状、主要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荒漠化治理产业体系建立、类别划分及治理技术和资源开发技术产品形式的归纳,并总结了各类产业价值实现路径及产业化发展的政策需求。第3章至第5章在实地调研、空间分析等的基础上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科技政策、金融税收政策和管理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建议。第6章对国内外生态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各园区内科技创新、金融税收、水土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适用性特征。第7章介绍了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数据平台的设计思路、功能定位、架构模式,并给出了相关案例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针对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政策需求与体制机制障碍,在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内涵、特征、分类、路径等进行梳理界定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定量研究等方法,重点针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政策、金融税收政策以及水土资源管理制度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国家、省(区)、地市(园区)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与此同时,本书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促进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并从促进创新要素供需结合的角度提出了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设计理念、框架与方案,旨在为不同层面的政府管理部门制定促进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政策提供参考,为积极发展沙区生态产业、推动沙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全书目录(下滑查看)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荒漠化及治理现状

1.1.1 荒漠化概念的提出

1.1.2 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与成因

1.1.3 我国荒漠化的治理现状及趋势

1.2 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实践

1.2.1 荒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

1.2.2 荒漠化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1.2.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现状

1.3 我国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问题分析

1.3.1 地理区位:技术供需匹配

1.3.2 投入风险:金融税收支持

1.3.3 资源约束:集约高效利用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小结

第2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路径研究

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概念

2.1.1 钱学森沙产业思想概述

2.1.2 沙产业概念的发展演进

2.1.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概念界定

2.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特征

2.2.1 公益性

2.2.2 绿色化

2.2.3 创新性

2.2.4 高风险

2.2.5 资源约束

2.3 荒漠化治理产业分类体系

2.3.1 沙产业分类

2.3.2 荒漠化治理产业分类体系

2.3.3 典型荒漠化治理产业

2.4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路径与政策需求

2.4.1 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

2.4.2 沙区特色资源开发技术

2.5 小结

第3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科技政策

3.1 荒漠化治理技术供需格局分析

3.1.1 中国北方风蚀荒漠化分布及治理情况

3.1.2 风蚀荒漠化治理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现状

3.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科技政策现状

3.2.1 研发布局

3.2.2 平台建设

3.2.3 成果转移转化

3.2.4 人才发展

3.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科技政策需求

3.3.1 企业

3.3.2 农户

3.4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科技政策问题分析

3.4.1 研发布局有待优化

3.4.2 科研平台建设滞后

3.4.3 技术供需不匹配

3.4.4 人才队伍结构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3.5 政策建议

3.5.1 国家层面

3.5.2 省区层面

3.5.3 地市(园区)层面

3.6 小结

第4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 金融税收政策

4.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金融税收政策现状

4.1.1 面向绿色发展的金融税收政策体系

4.1.2 面向创新发展的金融税收政策体系

4.1.3 面向生态治理的金融税收政策体系

4.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金融税收政策供给结构

4.2.1 宏观政策结构分析

4.2.2 政策工具匹配分析

4.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金融税收政策的认知与需求

4.3.1 企业

4.3.2 农户

4.3.3 政策需求调研

4.4 典型荒漠化治理技术成本效益分析

4.4.1 企业主要技术创新

4.4.2 企业技术成本—效益分析

4.4.3 企业耗水成本分析

4.4.4 企业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4.5 政 策 建 议

4.5.1 国家层面

4.5.2 省区层面

4.5.3 地市(园区)层面

4.6 典型金融政策工具设计

4.6.1 生态资产质押贷款

4.6.2 跨区域生态补偿

4.7 小结

第5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管理机制

5.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与水土资源管理的内在联系

5.1.1 荒漠化治理产业发展可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5.1.2 低效的水土资源管理束缚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

5.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水土资源政策布局与需求分析

5.2.1 政策布局

5.2.2 政策需求

5.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5.3.1 内蒙古自治区

5.3.2 阿拉善左旗

5.3.3 奈曼旗

5.4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4.1 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5.4.2 土地资源价值体现需制度保障与机制创新

5.4.3 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

5.4.4 便捷的支撑与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5.5 政策建议

5.5.1 国家层面

5.5.2 省区层面

5.5.3 地市(园区)层面

5.6 小结

第6章 国内外荒漠化治理与生态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6.1 国内案例

6.1.1 典型案例

6.1.2 典型园区

6.2 国外案例

6.2.1 国外荒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政策

6.2.2 国外典型生态园区的运行模式

6.3 小结

第7章 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数据平台建设

7.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进展

7.2 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数据平台设计与开发

7.2.1 平台定位

7.2.2 平台架构

7.2.3 主要功能

7.2.4 平台开发

7.3 荒漠化治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典型应用

7.3.1 区域产业发展背景

7.3.2 技术供给

7.3.3 技术需求

7.3.4 政策法规

7.3.5 专家人才

7.3.6 投融资机构

7.3.7 科技服务机构

7.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沙区生态产业生产经营调查问卷

附录2 “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部分政策文件及要点

丛书简介

我国西北地区沙地与沙漠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防风固沙重要的生态功能,同时是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属于天然地下水库和生物多样性宝库,构成“沙”与“湖”的生命共同体,也是沙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沙区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构建新空间经济带和新发展格局,推动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意义重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沙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将资源环境禀赋转变为经济发展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拓展沙区生态产业发展空间,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充分肯定。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和产业发展滞后的“两难”问题。沙区生态建设要量水而行,要走出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绿色发展之路。沙区生态产业刚刚起步,正在呼唤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其健康快速发展。例如,沙区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弱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滞后,沙区生态产业有待生态化与绿色化升级、相关理论体系与政策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模式及政策研究”由内蒙古大学联合八家单位共同承担。该项目以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体系为基础,构建市场导向的沙区生态产业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优化与调控沙区生态产业结构与功能,创新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与商业模式,培育新产业模式、新业态模式、新商业模式,推进荒漠化防治技术创新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主导服务于以乌兰布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为示范的产业园区,系统集成典型沙区生态治理、生态产业、生态富民相结合的技术与管理方案。

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与实践丛书重点涵盖沙区生态产业的理论体系与产业创新、技术推广与商业模式,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管理等内容。全书以“理论、模式、政策、实践”为主线,以政策驱动市场、市场主导治理、技术培育业态、模式引领商业、商业带动产业为理念。在理论上,构建沙区生态产业理论体系;在技术上,创新研发并培育生态产业新业态;在推广上,建立沙区生态产业技术推广及商业模式;在政策上,构建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和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体系;在实践上,主导园区试点并对政策、技术和理论进行探索验证。通过多学科交叉,将理论创新、技术推广、业态培育、产业扶贫、政策驱动、园区示范等深度融合,提出沙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多年来,我国沙产业发展已经取得许多重大成就,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方面也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为沙区生态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沙区生态产业健康发展可以有力推动沙区生态环境治理,助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及有效协同,实现沙区农牧民增收致富,成为落实生态文明战略部署、践行“两山理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科学实践,践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建立生存、生态、生活、生产“四生协同”的新型模式,推动在沙区形成以生态化、知识化、规模化、网络化和商业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

丛书各册信息:

购书信息

END

责任编辑:朱丽 董墨

本文编辑:董墨

地球为你而转!

科学出版社地球科学订阅号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公报2.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与2009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11.98万公顷,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98万公顷,盐渍化荒漠化土地增加602.3公顷,冻融荒漠化土地减少1.24万公顷(图3-2)。 图3-2甘肃省荒漠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柱状图 3.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与2009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11.07万公顷,中度荒漠化土地增加5.67万公顷jvzq<84icpyv0pxep0ipo7hp1utvnr1427719;138513:9286;70|mvon
1.内蒙古官方公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减少根据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60.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51.5%;沙化土地总面积为40.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4.48%。 据统计结果显示,内蒙古境内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内蒙古气候干旱、多风,荒漠化国土面积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占9成以上。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mk1427719;/3858;9;;954tj}rn
2.高考地理小专题——土壤风蚀风蚀荒漠化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风可将表层肥沃的土壤带走,进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进入大气的尘土还会形成大气污染,影响生产生活。下左图为美国农田风蚀危害严重区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甲区域各月风蚀危害强度变化图。 (1)说出图中甲区域风蚀危害集中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29:::7?:3a368:=>7877/j}rn
3.青春华章|江苏扬州:让流动沙丘长出“皮肤”为荒漠化治理开出在全球荒漠化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的今天,一场源自扬州大学的“科技增绿”正悄然改变着“沙进人退”的格局。日前,记者从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获悉,该院一支青年科研团队化身“荒漠医生”,独辟蹊径地利用在沙漠中顽强生存的蓝藻,融合工业固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全固废基固碳缓释肥”。这jvzquC41yy}/l||0eqs/ew4424;0396713?36<;70unuou
4.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田以“四翅滨藜”为新引擎开启治沙富民新和田市融媒体中心6月18讯(记者 刘海雄 报道)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新疆和田地区向风沙宣战“绿色答卷”再次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6月16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一行赴和田县,深入考察调研以四翅滨藜为核心的治沙富民产业。这是杨文斌副会长继此前考察后,第二次亲临jvzq<84yyy4yl7hjkpgog€x0eqs/ew4fk|npw8724731866;1fkucrq/kjktp{h34>4;?:0ujznn
5.如何解决中国土地沙漠化,干旱,高温,水灾,泥石流,龙卷风,沙尘暴目前,中国荒漠化面积有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还新增2460平方公里,遍布东经74度到119度、北纬19度到49度的广阔空间,涉及18个省、471个县(尤以西北及内蒙古6省区最为严重,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71.1%)。受荒漠化影响,全国40%的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800万公顷危在旦夕,1.07亿公顷jvzq<84hvq{sew3kugtmkw3ep1yiq€kkng4ivvqArtukglykf?858/zugttbonB{wlobp:8948>'c{ykenkjfF97H5915?ID47:72A>C3C?G2?7:63K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