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HJ1338—2023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cologicalqualityassessmentindesertificationarea
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
生 态 环 境 部?发?布
HJ
HJ1338—2023
HJ
HJ1338—2023
目 次
前 言 ⅱ
适用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术语和定义 1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2
生态质量指数计算及评价分级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13
ii
ii
11
11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落实我部监督“荒漠化防治”的职责要求,改善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规范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的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分级等内容。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HJ
HJ1338—2023
HJ
HJ1338—2023
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荒漠化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应用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荒漠化区域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化等荒漠化类型的生态质量评价。为简化评价过程和方便生态环境管理,各地可选择区域内的主导荒漠化类型开展评价。其他自然地理区域荒漠化评价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1142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监测〔2021〕99号)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23年第15
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23年第15
号)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荒漠化区域 desertificationarea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出现土地退化现象的区域。
本标准中包括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盐渍化等4种荒漠化类型。
风蚀荒漠化 wind-erodeddesertification
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形成的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 water-erodeddesertification
以水力(降水、流水)为主要侵蚀营力形成的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 freeze-thawdesertification
PAGE
PAGE3
PAGE
PAGE10
在昼夜或季节温差较大的地区,在气候变异和/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出现结构破坏或质量下降,形成植被衰退、土壤退化、地表裸露化、破碎化的土地退化过程。冻融荒漠化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荒漠化类型。
盐渍化 salinization
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以及滨海地区。
生态质量 ecologicalquality
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生态要素的水平和垂直组合,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与稳定性,维持生态功
能平衡,保障人类福祉,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自然环境 naturalenvironment
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生态格局 ecosystempattern
各类不同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通常包括生态系统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