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田”在阿拉善:一个生态农场对抗荒漠化与干旱的十年沙漠

全文4000余字,阅读预计10-15分钟

写在前面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荒漠化是当今时代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

荒漠化是指旱地生态系统的持续退化,一部分原因是气候变化,而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不可持续的耕作耗尽了土壤的养分、采矿、过度放牧和皆伐。风蚀和水蚀加剧了对土壤的损害,带走了表层土,留下灰尘和沙粒混合而成的极度贫瘠土层。这些因素相互结合,导致退化的土地演变为荒漠。

——摘自联合国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网页介绍(更多信息可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阿拉善,内蒙古最西部的一个盟,也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中国总共八个大沙漠,阿拉善就占了三个。2000年左右, 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暴之后,阿拉善才被更多的提及和认识。因为专家们认为,这里是沙尘暴主要的策源地和通道之一。这里90%以上属于荒漠化土地,一整年降雨量,往往还比不上北京的一场雨。在生态学家看来,降雨量低于400mm的区域,更适合发展牧业,而不是农业。

作为传统的牧区,建国前阿拉善的耕地只有1万亩,主要为牲畜提供饲料。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饥荒问题导致“移民”开始到阿拉善安家落户,耕地面积也随之开始跨越式地扩张,高峰时期曾到了近100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是玉米,灌溉以漫灌为主。可在阿拉善这个如此干旱的地方,靠那点儿降雨量肯定没办法种地,于是农民们就开始打井抽地下水。问题随之而来:地越开越多,地下水也就越用越多,这就造成每年新补充的地下水根本赶不上消耗的水量:地下水位开始迅速下降,每3年降1米!

水位下降导致水的盐碱度升高,而且过量使用化肥,土地很容易盐碱化,以至于无法耕种只能朝荒漠化发展。如此一来,沙尘暴的两个必要条件就凑齐了:大风和裸露的沙土。

2004年,马彦伟第一次来到阿拉善,当时他还在北京读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来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志愿者工作。第二年,他重返阿拉善,在SEE开始了全职工作,这段经历让他真正了解了这片土地,也坚定了他运用生态学知识改善当地环境的初心。

10年前:2015年

经历阿拉善多年的生态保护工作之后,2015年,马彦伟和朋友们希望用行动回应所知,他们归纳出一个自然保护的框架。要做的工作需要有科学性,有当地人参与,有多方协作,可能还要有一些可持续的商业运作。

基于这样的思考,马彦伟和朋友们在腾格里沙漠边租下一片土地,致良田生态农场诞生了。

腾格里沙漠的夕阳

图源:致良田在阿拉善公众号

那一年,他们主要做了三件事:

1. 四十亩节水种植试验

试种了八种节水作物:黄豆、黑豆、藜麦、燕麦、早熟糯玉米和三种不同品种的谷子。比起阿拉善主产的大田玉米,这些作物都至少会减少两次灌溉。一年下来,统计数据也证实:节水杂粮比邻居的大田玉米节水1/3以上,而节水30%是阿拉善灌区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分界线。当然,试验往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农场种植的10亩藜麦几乎绝收,黑豆和燕麦的产量也低的可怜。

2. 使用本地有机肥

马彦伟和朋友们以前一直疑惑:作为传统牧区,阿拉善有大量的牛羊——这样天然优质的有机肥来源,为什么本地农民很少将牛羊粪用到农田?种地之后他们才明白,主要是成本太高。每方的牛羊粪+各钟运费成本将近80元,试验田每亩地至少10方牛羊粪,就意味着:光是有机肥,每亩的成本就超过了800元。而其他农民,一亩玉米全年的投入都不到这个数字。问题是:常年使用化肥,对土地的有机质没有任何的补充,只会让土壤慢慢的板结。而生态农业的根本是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3. 相应的生态农业技术,一个也不能少

比起理想和理念,如何将生态农业落地更重要。一年里致良田农场尝试了很多方法:堆肥、酵素、间作、覆盖、沼液等等。不曾想临近收获,麻雀泛滥成灾,近1/3谷子被当成了鸟粮。

如果没办法避免,那就只能接受。忙碌一年,累死累活,估计多少还得赔点儿。

10年后:2025年

十年后,致良田农场从第一年的40亩土地,发展为两块总计260亩的种植基地,种粮食和蜜瓜,并且也和阿拉善的一些农牧民合作,种小米和养羊。农场不仅推广生态种养殖的实践,还开展了农场和沙漠的研学教育,帮大家系统地了解农场、了解沙漠,了解阿拉善的问题。这家生态农场在沙漠的干燥土地上扎下了根,而且还越扎越深......

如今,农场已成为链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农业的实践样本。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气候,马彦伟和团队积累了哪些经验?对于荒漠化治理与气候变化,他们又有怎样的观察?

*以下文字根据自然之友与马彦伟书面采访整理而成

下文中“我”指代马彦伟本人

Q:2015年您写了十年过去了,农场也十岁了,直观上,您感觉到阿拉善现在的气候与那时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一些数据和研究支持这种直观感受吗?

A: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例如霜冻,往年规律且相对稳定,但近年来却常出现提前或特别晚的时候。今年春季的持续大风也格外严重——虽然阿拉善的春天刮大风是常态,但今年的强度显然超出了以往。类似这样打破常规的极端气候现象,正变得越来越常见。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具体的研究数据来支撑这种直观感受。事实上,我原本计划今年拿出一些精力,去做一点点气候变化对我们农业生产影响的相关研究。然而,农场自身的日常运营事情也挺多,所以目前还没能顾得上拿出大块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Q:近年来农场遭遇了哪些极端天气导致的灾害?

A:我记得在2018年5月上旬,农场遭遇了一场倒春寒。当时气温骤降,有些刚出的苗被冻死了。后来还有两次比较严重的灾害,一次是去年,另一次是前几年,都发生在夏末秋初,8月底到9月份的时候。那两次都是持续降雨,差不多二十多天都在下雨,导致部分作物直接受灾。去年春天还遇到两场大风天气,跟以往不太一样,虽然我们农场经常刮西北风,沙尘暴也主要是西北风带来的,但去年那两场是特别强的东北风,沙尘特别大,直接把一些刚出的苗打死了,影响挺严重的。

Q:农场在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增多方面是否有应急预案?经验是什么?

A:我们现在主要是提前做些准备。总结下来,最重要的有两点:

第一,种植多样化,不单独依赖某一种作物。如果只种一种作物,极端天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特别大。

第二,针对某些容易受影响的作物,比如蜜瓜,我们会分批次种植,避免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另外,也会提早利用一些农业设施,比如提前在工棚育苗,让生长期提前二十多天,在作物的成熟季时尽量避开雨季。

另外,我们长期做的土壤改良也有帮助。这些年土壤有机质提高了,植物的根系扎得更深,对各种灾害都有一定的抵御能力。这算是生态农业本身的优势吧。还有就是,我们发现一些老品种的作物,抗逆性反而比某些新品种更强。

Q:早期您选择了小米、大漠蜜瓜等耐旱植物来种植,现在有了更丰富的种植经验,阿拉善的气候状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作物方面有没有一些新的选择?

A:其实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尝试种植不同的作物,一直到现在也在试验。不光是考虑气候变化,首先还是优先去选择一些耐旱的作物,因为不管气候怎么变化,我觉得这边土地相对比较干旱,这就是它气候的底色,这是一个大的背景;除了这个之外,其实我们还考虑另外两个因素,一个是作物本身适合阿拉善,另一个是作物要有市场,这两点很重要。

所以综合考虑了耐旱、适合在阿拉善种植和有市场需求这三个角度,我们就不断去尝试做不同的作物实验。除了大漠蜜瓜、小米之外,我们这两年种的比较多的那种花生,也是实验了三四年开始种的。现在,农场也开始种一些果树,我们会选择耐寒耐旱表现好的树种。所以我们这两年也会去做新的西梅果园。

Q:在自然教育项目中,如何让孩子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认知气候变化和荒漠化议题,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A:我们目前的自然教育项目里面,更多的是整体节水的议题,这会让孩子们了解沙漠的形成、农场的水和沙漠里头地下水的关联,也会带他们做一些实践。比如在沙漠怎么去寻找水源,看这水跟沙漠植被的关系,去看沙漠里的水渠,亲眼看到水渠里的水位下降。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孩子们的节水跟环保意识会增强。另外,农场也有想法再增加一些和气候变化议题相关的自然教育内容。

Q:您是否去过国内外其他一些生态农场?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什么独到的经验吗?

A:是的。我去看过国内外一些其他生态型农场,不同地方确实不太一样,当然整体反馈都是:极端天气出现的原来越频繁。好多农场也都会采用多元化种植,包括用堆肥等不同方式做土壤改良这种基础性工作。这个我们也都在做。

当然有一些南方的地区,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要考虑更多的是涝灾,他们要做一些防水方面的工作,比如做一种整个农场的大型排水系统。这些跟我们做的就不太一样。但是多样化的种植和改良土壤是基础性、大家都有共性的工作。

Q:2025年是致良田农场成立10周年,如果可以和10年前刚开始从事这项事业的自己对话,您想对他说什么?

A:可能就是两句话吧。

第一句是:“嗯,这条路,很不容易,要多做一些准备,确实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

第二句是:“但是这条路还是很值得的啊,过程中你会有很多的乐趣和收获,所以不管多难,还是特别值得去努力把它做好的。”

Q:对于更多立足于土地、深耕食农行业的行动者您有什么寄语?

A:对于其他的同行寄语可能谈不上,要说点儿什么,那就两点吧。

第一点我想说,我觉得要像我们种的作物一样,把自己的根扎得足够深,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稳,生命力更强。这是一个不断向下深深扎根的基础,就是把自己现在的事情做好,不断去深入研究它。

第二点呢,除了深深扎根之外,也要去长出足够繁多的叶子,就是要跟外界去交流,去了解外面发生了什么,这是很重要的。

写在后面

改变,就始于我们脚下的土地。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在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绿色。在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愿更多人能看清荒漠化背后的危机与希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因为,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真心实意地付诸实践,“让世界更好”才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现实。

深深扎根在沙漠边的生态农场

图源:致良田在阿拉善公众号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公报2.荒漠化类型动态变化。与2009年相比,风蚀荒漠化土地减少11.98万公顷,水蚀荒漠化土地减少5.98万公顷,盐渍化荒漠化土地增加602.3公顷,冻融荒漠化土地减少1.24万公顷(图3-2)。 图3-2甘肃省荒漠化土地类型动态变化柱状图 3.荒漠化程度动态变化。与2009年相比,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11.07万公顷,中度荒漠化土地增加5.67万公顷jvzq<84icpyv0pxep0ipo7hp1utvnr1427719;138513:9286;70|mvon
1.内蒙古官方公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减少根据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60.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51.5%;沙化土地总面积为40.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4.48%。 据统计结果显示,内蒙古境内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内蒙古气候干旱、多风,荒漠化国土面积中风蚀荒漠化土地占9成以上。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mk1427719;/3858;9;;954tj}rn
2.高考地理小专题——土壤风蚀风蚀荒漠化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风可将表层肥沃的土壤带走,进而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进入大气的尘土还会形成大气污染,影响生产生活。下左图为美国农田风蚀危害严重区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甲区域各月风蚀危害强度变化图。 (1)说出图中甲区域风蚀危害集中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29:::7?:3a368:=>7877/j}rn
3.青春华章|江苏扬州:让流动沙丘长出“皮肤”为荒漠化治理开出在全球荒漠化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的今天,一场源自扬州大学的“科技增绿”正悄然改变着“沙进人退”的格局。日前,记者从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获悉,该院一支青年科研团队化身“荒漠医生”,独辟蹊径地利用在沙漠中顽强生存的蓝藻,融合工业固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全固废基固碳缓释肥”。这jvzquC41yy}/l||0eqs/ew4424;0396713?36<;70unuou
4.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和田以“四翅滨藜”为新引擎开启治沙富民新和田市融媒体中心6月18讯(记者 刘海雄 报道)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新疆和田地区向风沙宣战“绿色答卷”再次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6月16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一行赴和田县,深入考察调研以四翅滨藜为核心的治沙富民产业。这是杨文斌副会长继此前考察后,第二次亲临jvzq<84yyy4yl7hjkpgog€x0eqs/ew4fk|npw8724731866;1fkucrq/kjktp{h34>4;?:0ujznn
5.如何解决中国土地沙漠化,干旱,高温,水灾,泥石流,龙卷风,沙尘暴目前,中国荒漠化面积有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还新增2460平方公里,遍布东经74度到119度、北纬19度到49度的广阔空间,涉及18个省、471个县(尤以西北及内蒙古6省区最为严重,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71.1%)。受荒漠化影响,全国40%的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800万公顷危在旦夕,1.07亿公顷jvzq<84hvq{sew3kugtmkw3ep1yiq€kkng4ivvqArtukglykf?858/zugttbonB{wlobp:8948>'c{ykenkjfF97H5915?ID47:72A>C3C?G2?7:63K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