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广义的荒漠化是指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现象。
沙漠化
沙漠化: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前提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沙漠化强调的并非是沙漠本身,而是突出说明了人类不合理活动在沙漠形成中的作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属于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石漠化: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和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由于石漠化的出现,这一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集中连片贫困区。
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由于人类活动使得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之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从而呈现出石漠化现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红漠化
红漠化:发生在江南丘陵基岩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在高温多雨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酸性强、土质黏重,属低产土壤)因水土流失,露出红色基岩,造成土地贫瘠,逐渐形成荒漠。
可见,红漠化跟石漠化有相似之处,主要成因都是水土流失,都属于水蚀荒漠化。
盐碱(渍)化
盐渍化: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干旱缺水和蒸发强烈是盐渍化的主要推动力,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叫做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少雨,缺乏灌溉时,由于地表蒸发强烈,会导致土壤深层的水分随毛管向上运动,溶解于水中的盐类聚集于土壤表层,形成旱季土壤盐分向上运动,雨季又随重力水向下运动的现象。
认识荒漠化
【特别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特别提醒】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跟踪训练】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答案】1.B 2. C
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4.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强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答案】3. B 4.A
【解析】
3.两桥的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风沙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风沙堆积。
4.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式芦苇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风沙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较为肥美的草原。近年来,该地斑点状荒漠化不断发展,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减,湖水变咸。图示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区域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沙地形成的人为原因包括( )
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农垦 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④过度樵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呼伦贝尔地区的发展方向是( )
A.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退耕还草,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和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D.建设自然保护区,变畜牧业为旅游业
【答案】5. A 6. B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Ⅰ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Ⅱ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7~9题。
7.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8.风影沙丘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9.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说明当地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增加
【解析】
7.根据题意可知,风影沙丘是因为灌草丛阻挡使风速降低,从而在灌草丛的背风面形成沙丘;依据图示灌丛、沙丘位置以及指向标,可判断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8.风影沙丘因灌草丛阻挡而形成,则灌草丛迎风面积与沙丘的宽度呈正相关;植株高度与沙丘长度从图中无法判断,图示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是正比关系,灌丛叶片大小对沙丘高度影响较小。
9.植被有固定风沙的作用,风影沙丘数量增加,会使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会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一个地区降水短时期不会改变,不会使大气降水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