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沙漠下藏亿吨水,新疆那么缺水,为何国家严禁开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塔克拉玛干塔里木盆地大沙漠罗布泊

然而,尽管这个地下水源如此庞大,国家却下令禁止开采。为什么?

从湖泊到沙漠

但地球从来不会让美好永远持续下去。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了一场世纪大碰撞,这次碰撞的结果就是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拔地而起。

这些高山就像一道道屏障,把海洋的水汽挡在了外面,也切断了河流的补给。没有水源进入,蒸发却在加剧,湖泊开始一点点干涸。

不过,大自然总是有它的智慧。在湖泊消失的过程中,大量的湖水和周边河流的水渗入了地下,再加上盆地地势低洼,水流不出去,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库。经过数百万年的积累,这个地下"海洋"的规模让所有人都震惊了。

现在这个地下含水层覆盖面积达到28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沙漠面积的80%,最深处有1000米。

这些水到底有多宝贵?

3600亿立方米的水是个什么概念?咱们来算几笔账。

首先说饮用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每天基本用水量50升计算,这些水够14亿中国人喝上353年!

再说说农业灌溉,新疆现在的棉花种植面积是3700多万亩,每亩棉田一年大概需要31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而这些地下水足够灌溉13亿亩棉田,是现有面积的33倍!如果真的能开发利用,新疆完全可以成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如果用这些地下水来恢复罗布泊,按照原来的面积和深度计算,大概需要1000亿立方米的水,而塔克拉玛干的地下水库完全有这个能力。

从2000年开始,国家就启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通过在沙漠边缘种植防护林带来阻止沙漠扩张。

到目前为止,这个工程已经投入超过百亿元,完成了500多万亩的治理面积,计划到2025年达到780万亩。

还有那个备受关注的"引藏入疆"工程,这可是个大手笔。工程计划从雅鲁藏布江引水,通过隧道和管道输送到新疆,年引水量预计达到20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预计投资达到万亿级别,施工难度堪比南水北调工程。

既然地下就有这么多水,而且就在脚下,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从千里之外引水?为什么不直接开采这个现成的地下水库?

严禁开采的考量

答案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并不简单。地下水层深度在200到1000米之间,这意味着需要进行超深钻井作业。在沙漠环境下进行如此深度的钻探,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这些地下水的矿化度还非常高,含盐量超标,需要复杂的净化处理才能使用。沙漠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要建设大规模的开采、净化、输送系统,几乎要从零开始。

全世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类似规模的地下水开采成功案例。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技术极限问题。

并且开采有严重的生态风险,塔克拉玛干沙漠看起来荒凉,但它有自己微妙的生态平衡。地下水是维持这种平衡的关键因素。一旦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面沉降、沙丘活化、植被死亡。

沙漠边缘那些珍贵的胡杨林,就是靠着浅层地下水才能顽强生存。这些沙漠卫士一旦失去水源,整个绿洲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更可怕的是,沙漠化会加速扩散,吞噬周边的农田和城镇。

至于经济账,那就更不用说了。开采每吨地下水的成本高达30到50元,这是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成本的10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维护、净化处理等各项费用,这笔投资根本看不到回报的希望。

花这么多钱,还要承担巨大的生态风险,任何理性的决策者都不会选择这条路。

中国方案

既然直接开采地下水行不通,那中国是怎么解决新疆缺水问题的?答案是:科技创新加生态优先。

在节水技术方面,AI智能滴灌系统已经在新疆大范围推广,用水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这比传统的漫灌方式节水70%以上。人工增雨技术也在不断完善,通过科学的云层催化,可以有效增加降水量。

而且国家出台了九条措施支持"光伏+治沙"项目,在沙漠里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同时进行治沙。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为下面的植物遮阴保湿,形成了发展清洁能源和生态治理的双赢局面。

生态修复工程也在稳步推进,锁边工程通过在沙漠边缘种植梭梭树、胡杨等耐旱植物,建立起一道道绿色屏障。这些沙漠卫士不仅能固沙,还能改善局部小气候,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引藏入疆"工程虽然投资巨大,但它是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调配,既能满足新疆的用水需求,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中国的这套组合拳体现了"保护即发展"的战略定力。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要马上开发利用,有时候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保护。

塔克拉玛干地下水就是这样一个生态压舱石,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整个区域生态稳定的保障。

克制开发冲动,用技术创新换取生态韧性。这不仅是对当代人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明智选择。

THE END
0.我国最大沙漠突现洪水,数十辆车被淹,3万套设备被泡,哪来的水我国最大沙漠突现洪水,数十辆车被淹,3万套设备被泡,哪来的水 全部 洪水可是宝,想要要不到。 图集热榜 已显示全部内容jvzquC41o0ypj~3eqo5qklywtg55:9;93;=9
1.研究表明我国北方沙漠相比两万年前有较大收缩新华社南京11月22日电(记者朱国亮)记者从正在南京大学召开的“2017年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上了解到,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沙漠相比2.6万年至1.6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有较大幅度的收缩,而相比9000年至5000年前的全新世大暖期又有明显扩大。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鹿化煜介绍,由他主持的这项研究显示,在末jvzquC41pg}t0lhvx0ipo8r1c1oofn}0ujznnHnf?CXUK:6nP5MHt}pXl9:S[WiDc3=23;7
2.沙漠变绿地、变耕地我国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始终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792:87:<4;:;74A>5(vxbetdkf??7::J:963D6LJ/69=F/A>H2/G92O5D52=E7Od967;64<=6696
3.沙漠蝗是否会迁入我国?如何防范蝗灾入侵?听听专家怎么说沙漠蝗是否会迁入我国?如何防范蝗灾入侵?听听专家怎么说 推荐视频 02:02 打开APP阅读 关税和停摆大山压顶,美经济面临何种考验?02:05 打开APP阅读 巴西原住民联合国贝伦气候大会场外示威 05:07 打开APP阅读 一切都是生意?储殷:赵长鹏是特朗普家族的印钞机 04:55 打开APP阅读 人形机器人开始卷价格,我们买到的是“全jvzquC41x0oggwl0eqs0e8
4.中国治沙把沙漠变绿洲近十年来,我国沙漠沙地治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人与沙斗”的被动局面被“人指挥沙,人利用沙”的主动局面所取代。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点沙成金,黄沙漫漫展新颜。我国通过积极推动沙产业发展,利用沙区光热、物种、土地等资源充足优势,适度发展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jvzq<84yyy4ykwmwcpku0lto1uijgwhg146359<351he:?<2g27dc<9388g54Bf42gl67m59395d0qyon
5.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主要是受下列哪项生态因素的影响()A解答解: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分,水是植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如化学反应的溶济,物质的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等.因此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而我国戈壁大沙漠,干旱缺水,因此导致植物稀少主要是受水分的影响.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1ujoukhnfa;>38;f8d3=9h?h2f9>gg:86;g8b;j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