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二大沙漠将消失,面积相当于三个上海,年降水竟达毫米

你敢信吗?那个离北京直线距离仅800公里,面积堪比三个上海(1.86万平方公里),一度被称为“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的库布其沙漠,快要被“开除”出沙漠圈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如今区域年降水量愣是从不足200毫米飙到300毫米,连绝迹多年的天鹅、野兔都拖家带口地回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办到的?

要说库布其的治理奇迹,咱得先看看它当年有多吓人。

回到20世纪80年代,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那可不是什么旅游景点,是实打实的“死亡之海”。

当时的数据是啥样?全沙漠植被覆盖率不到3%,你开一天车都未必能看见一棵绿树。超过61%的面积是流动沙丘,风一吹,沙丘能每年向黄河推进几十米。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地人有句老话,叫“一年三季吃沙子,一季等着风刮走庄稼”。沙子埋房子、埋路是家常便饭。

但它最大的威胁,是两条“夺命线”:一条是对着黄河,一条是对着北京。

库布其就盘踞在黄河“几字弯”的南岸。每年有多达1.6亿吨的泥沙,就这么明晃晃地倒灌进黄河。这是什么概念?这直接导致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甚至对黄河造成了9次严重的水源断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另一条线,它离北京太近了,直线距离才800公里。库布其是京津冀三大风沙源之一,沙尘暴一起,一夜之间就能刮到北京。说它是“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一点都不夸张。

面对这种绝境,怎么办?

1988年,库布其的治理行动正式启动。

但这次,不再是零敲碎打。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坚决扛起了这个责任,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愣是探索出了一套震惊世界的“中国方案”——“库布其模式”。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套模式的核心,后来被总结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

说白了,就是政府搭台、企业砸钱、百姓参与、科技开路。

别的咱不细说,就说这个“技术持续化创新”有多牛。

治沙初期,完全靠人工,铁锹挖坑,水罐车拉水,效率极低,成本还高,树苗成活率只有30%。

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之后。治沙人气不过,搞出了技术革命,发明了“微创气流植树法”。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是个啥玩意儿?就是用高压水枪,对着沙地“biu”一下,瞬间冲出一个直径几厘米、深度1米的小坑。紧接着,工人把树苗插进去,回填、喷水。

一套动作下来,10秒钟,一棵树种完。

关键是,这种方法耗水极低,每棵树苗仅需3升水,水压还会在坑内形成一个防渗保水层。就这一项技术,直接把树苗成活率飙升到了90%。

光有这个还不够,配套的“螺旋钻植树法”、“无人机飞播”也全用上了。无人机能装10公斤种子,每亩地飞播只需要1分钟,效率是人海战术的上百倍。

光有“点”上的技术突破还不够,必须有“面”上的系统工程。

库布其治沙,靠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第一招叫“锁边”。在沙漠的最北缘,也就是靠近黄河的地方,硬生生筑起了一条长达420公里的锁边林草带。你沙漠不是想北侵黄河吗?这道“绿色长城”先把你锁死。

第二招叫“切割”。沙漠太大了,那就把它“切碎”了再治理。鄂尔多斯市累计建成了4247公里的穿沙公路。这些公路像一把把利刃,插进沙漠腹地,把浩瀚沙海分割成一个个小的治理单元。

这就形成了“以路治沙”模式: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打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

光是近10年,库布其通过治理,就减少了向黄河输沙约3亿吨。

看到这,有人要问了:这得花多少钱?治沙是不是个无底洞?

这恰恰是“库布其模式”最牛的地方——它破解了“治沙=烧钱”的困局,把治沙搞成了一门能挣钱的大学问。

钱从哪来?答案是“企业产业化投资”。

而在所有产业里,最绝的,就是“光伏治沙”。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昭君镇,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从天上看,数百万块蓝色的光伏板,就像在沙漠里铺开了一片“蓝色的海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可不是简单地铺板子,人家玩的是“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模式。

这个模式的科学性在哪?

首先,光伏板本身就是最好的“机械沙障”。研究表明,大规模的光伏方阵,可以减弱近地表风速。

其次,光伏板的遮蔽,能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这在缺水的沙漠里,简直是“开了挂”。

有了这个“小环境”,板下就可以种植沙柳、柠条、甘草等耐旱植物,板间空地上还能发展养殖业。

这套“光伏+生态+农牧”的多元融合,实现了“治沙、增绿、发电、富民”四合一。

这笔账有多赚?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达拉特旗,目前已建成的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523万千瓦,治理沙漠面积25.84万亩。那个最大的领跑基地,一年发“绿电”就能达到20亿千瓦时。

更重要的是,人回来了。

这套“点沙成金”的模式,彻底激活了沙区经济。全市累计带动了10万多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100多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库布其沙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的2483元,飙升到了19250元。

杭锦旗的牧民敖特更花,从一个只想“逃离沙漠”的姑娘,变成了投身治沙造绿的带头人,她带领的治沙队,年均工资收入是本地人均的两倍,她本人还被选为了冬奥火炬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套“中国方案”最终震惊了世界。

库布其模式被写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典型案例,在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联合国官员盛赞其为“东北亚地区最佳模式之一”。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库布其治理成效被标举为“中国样本”。联合国发布的报告确认,截至2015年,库布其沙漠治理已创造出高达4600亿元的生态财富,这里也被确定为“全球沙漠经济示范区”。

THE END
0.科技治沙,中国人是最专业的|极目新闻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广,占国土1/4,但中国人治理沙漠也是世界上最专业、最成功的。联合国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中国人最先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已经将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4%。 事实上,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一代一代做jvzq<84yyy4dvmxd0pku1l6938e32;8261783=<2;0nuou
1.2021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专家从气候系统多圈层解析蓝皮书关键区域生态气候稳步向好。2005-2020年,西北地区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积呈减小趋势;沙漠边缘外延速度总体趋缓。2000-2020年,广西石漠化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生态状况趋于好转。 过去30年中国海域的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0年以来,南海珊瑚热白化现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fup4gr1814:22:/711mte/kqrer~|o2;7:=::0unuou
2.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外媒已经发现,中国悄悄在沙漠里干了件大事|中国目前在沙漠搞的光伏发电项目,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以塔克拉玛干和库布齐等重点地区为准,规划出数百个光伏电站。 在2024年前9个月,中国新增的光伏发电和风电总装机容量就已经达到200吉瓦。 要知道世界性工程三峡大坝,装机容量是22.5吉瓦,这个规模已经相当于三峡大坝的20倍!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7;777299=a3d8e:jh;e2812::n5c4ivvq
3.东西问丨卢琦:跨境沙尘背后,全球荒漠化治理如何破题?卢琦: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2016年至2020年),中国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1097.8万公顷。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中国全年完成造林383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万公顷,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2000年以来,中国实jvzq<84yyy4djrscpg}t0lto1f~x1;545165/;;1;;?88?>0ujznn
4.中国沙漠变绿洲,全球雨林却只剩三成,什么时候沙漠能全部消失?得益于我国防沙治沙的努力与决心,毛乌素沙漠的“即将消失”似乎并不意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6%,森林面积仅有8000多万公顷。经过70多年坚持不懈,累计完成造林5.29亿亩,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28亿人次,义务植树116亿株。 使得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6倍多,到2020年底已达23.04%,森林面积扩大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8867:Ad;:8:35;56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