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虽然拥有辽阔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大片肥沃的土地只能任其荒芜,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价值与利用潜力。
尽管“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但土地沙漠化的不断加剧,迫使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行动。于是,一批又一批的治沙先锋毅然投身于这片荒漠,掀开了漫长而艰辛的“沙漠改造计划”。
经过人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中国第一个濒临消失的沙漠——毛乌素沙漠,终于出现了转机。它的面积比海南岛还要广阔,且被誉为“最年轻的沙漠”,如今80%的区域已被绿色覆盖,堪称一次极为成功的生态转型。
毛乌素沙漠,又被称为鄂尔多斯沙地,其蒙古语意为“坏水”,名字源自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海则滩毛乌素村,因此这里可以视作毛乌素沙漠治理的起点和象征。
这片沙漠的总面积大约为4.22万平方公里,比海南省3.54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稍大一些。实际上,毛乌素沙漠横跨内蒙古、陕西和宁夏三省区,但目前陕西省的治理成效最为显著,因而最常被提及和展示。
当然,宁夏和内蒙古地区的治沙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农民们广泛种植沙柳,不仅有效地绿化了沙漠,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那么,追溯到治沙之前,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严格来说,中国的八大沙漠中并没有单独列出毛乌素沙漠,它通常被归入中国四大沙地的范畴。由此可见,毛乌素沙漠并非完全是天然形成的。古代时期,这里的沙漠面积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地方还是绿洲遍布。
考古数据显示,距今3500年至2200年前,毛乌素沙漠地区曾经孕育出鄂尔多斯青铜文化,这一文化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通过对土层中化石炭屑含量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当时的土壤条件相当良好,虽然肥力有限,但至少水源充足,根本不存在严重缺水的问题。
中国古代史书中也有不少关于毛乌素沙漠的记载,最早的记述见于《太平御览》,从匈奴首领的赞美词中可以推测,那时的生态环境相当优良,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唐朝贞观年间。
然而,自唐朝中叶开始,毛乌素沙漠逐渐走上沙化的道路。短短百年间,这片曾经绿草如茵的绿洲逐渐退化,成为“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的荒芜之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唐贞观四年,东突厥归降并定居于此,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
此后,宋、元、明、清各朝代毛乌素沙漠的面积稳定扩张,尤其清朝时期,气候条件利于沙漠扩张,同时政府政策也在无意中加剧了这一趋势。早期,清朝鼓励大量人口迁入内蒙古西部开垦农田,后来又因帝国主义入侵而实行“开放蒙禁”政策,进一步加重生态压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乌素沙漠依然问题重重。公开数据显示,解放初期榆林市仅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不足1%,流沙吞没农田120万亩,沙区农田165万亩被沙丘包围,牧场390万亩出现严重沙化和盐碱化现象。
那么,毛乌素沙漠究竟经历了哪些变化,才能成为中国第一个濒临消失的沙漠?如今它的绿化成果又如何呢?
其实,毛乌素沙漠的治理起步很早。上世纪60年代,国家将治沙列为重点工程,几十年来,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到本世纪初已有超过600万亩沙地得到治理,80%区域呈现绿色景象。
这里主要以陕西榆林市的治理为例。上世纪50年代,陕北防沙造林局成立,标志着毛乌素沙漠治理的正式开始。最初,治沙措施以固沙、引水、灌溉为主,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通信条件差,治沙任务异常艰巨。
1959年,榆林政府推出治沙补贴政策,建立国营林场,动员全民参与植树造林,毛乌素沙漠的治理进入了全民参与的新阶段。大量农民携树苗深入沙漠腹地,开始种树固沙。
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坚持使防风林带逐渐成型,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除了植树外,在部分尚未绿化的地区,还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以涵养水源。
回顾毛乌素沙漠绿化的历程,不得不说其中既有天时,也有人力。所谓“三分靠运气”,指的是这里的自然条件。历史上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绿洲,作为“年轻”的沙漠,地下还保留有天然的“海子”水源。
此外,毛乌素沙漠地下水位较高,只需浅挖便可触及湿润的沙层,这极大地便利了植树造林的生存条件。
“七分靠打拼”则是对无数治沙人的辛勤付出的肯定。六十多年来,涌现了无数治沙英雄,比如1974年成立的榆林补浪河女子治沙连。队伍中54名平均年龄仅18岁的女性,毅然踏入荒凉沙漠,带着干粮和水,仅凭肩扛人拉,推平800多座沙丘,种植了33条防沙林带,开辟绿洲1.44万亩,成功绿化超过2万亩沙地。
毛乌素沙漠从荒漠变绿洲的壮举,是无数治沙人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的丰硕果实。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中国人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信命运,只要有机会,必定奋力前行。
如今,毛乌素沙漠不仅逐渐变绿,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治沙与扶贫相结合的典范产业。以榆林市为例,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进入生态建设快速发展期,建立了沙化土地资产产权制度,吸引50多家治沙企业参与,目前治理面积超过100万亩。
此外,当地高度重视科技治沙,林业部门不断探索更科学的方法和适合的植被品种。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在采访中提到,早期治沙面临许多困难,种树过程中遇到诸多意外问题。
他四处寻求科研支持,逐渐认识到沙漠植树的关键是保持水分,只有这样灌溉才能真正让树苗存活。如今,治沙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甚至治沙基地的长柄扁桃种子曾随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象征着治沙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
正如我们常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年来人们在毛乌素沙漠的努力,真正把这里的黄沙变成了“黄金”。我们应当向所有为治沙事业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