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21日,世界森林日。
作为世界上营造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近十年内,在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积中,贡献了四分之一。
全世界范围内,中国大规模提高森林覆盖面积,“绿化”地球,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生态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在中华大地上固执“追绿”的人。
不管沙漠里还是荒山上,石缝间还是陡崖边,他们把这些“不毛之地”都改造成了绿洲, 在华夏大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沙海变绿 洲,荒山变青山”的 绿色奇迹!
今天是世界森林日,咱们说一说这些“种树狂魔”,说一说种树这件事。
01
毛乌素沙漠是一片形成于唐代、存在了上千年的荒漠,位于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面积足足有约 4.22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
曾经的毛乌素沙漠是什么样子呢?
在“老榆林”们的记忆里是“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这里风沙肆虐、土地贫瘠、寸草不生,自然条件特别恶劣。
别说种粮食种树了,当地人民被风沙折磨得生活都难以继续,被迫远走他乡。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再也不想被沙子欺负了,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要向沙尘低头!”
治沙,成了当地人共同的目标。
于是从1959年开始,当地人开始了与毛素乌沙漠的“战争”。
1974年,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向沙而行,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补浪河乡黑风口安营扎寨,组建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长城姑娘治沙连”,开启了治沙造林的征程。
1974年,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沙地里挖坑栽柳
没有住处,她们就自己动手用柳条和泥巴搭起柳笆庵;没有工具,她们就各自从家里带来独轮车和铁锹;没有合适的土壤,她们就从10公里外的地方一趟一趟背土……
凭着愚公移山式的执着,她们搏风斗沙,硬是让黄沙漫天的毛乌素沙漠,染上了绿色。
牛玉琴,一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农村妇女,一个创造了“从0到1”治沙奇迹的农村妇女 。
17岁嫁到金鸡沙村,新婚之夜,一阵风卷来黄沙,在门口堆积成了“沙门槛”,她从挥臂铲出第一捧沙子开始,就下定了决心——治沙!
从此,牛玉琴吃在风沙里,住在风沙里,用驴驮、用肩扛、用手挖,硬是顶着狂沙种下一棵树。
有了第一棵就有第十棵,第一百棵,一千棵……她带领村民种下2800万棵!从1棵树到2800万棵,从1万亩到11万亩……这是属于牛玉琴的治沙奇迹。
7300公顷黄沙在她手下变成了绿洲,硬生生把风沙逼退了10公里!
殷玉珍,19 岁嫁到内蒙毛乌素沙漠腹地,丈夫家很穷,一间半掩在沙漠中的小地窖,是她的婚房,她绝望了。
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沙漠里长不出粮食,也没有人烟,家里甚至揭不开锅,殷玉珍眼泪快流干了。她横下一条心:只有种树治沙,人才能活下来!
她用家里最值钱的羊换回600株树苗,给人掏粪干活不要钱也只要树苗, 种上被吹倒,吹倒再种上,她为种树赌上了全家性命。
32年,7万亩沙地被她种成了绿地!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双手,一铲子一铲子种树,一个坑一个坑固沙,让千年毛乌素沙漠,40年变绿洲。
这更是千万中国人民,搭上半辈子光阴甚至性命,创造的生态奇迹。
02
不止殷玉珍,也不止毛乌素沙漠。
在上世纪中叶,沙尘暴是困扰北京的大敌。北京年均沙尘天数高达56.2天,春季一来,老百姓就要被迫“吃土”。
为了阻止从浑善达克沙地吹过来的沙尘暴,1961年10月,林业局的先期考察人员抵达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前沿:塞罕坝。
如果在这里种起一片树林,就能拦住吹往北京的沙尘暴。
1962年,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满怀着青春激情,在誓将荒原变绿洲的使命的召唤下,来到了这片陌生的荒漠上。
“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这是最初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他们住在自己动手搭建的牛顶架窝棚、马架子里,有的人甚至在沼泽地挖草坯盖“干打垒”,或随山就势挖地窨子住。
当年创业队伍的干部职工留影
为了塞罕坝的荒漠再次出现绿色,沙尘暴不再肆虐,造林人们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都心甘情愿!
寒冬也好,酷暑也好,人受罪没什么,只要树苗活了就行!老一代造林人的精神,是塞罕坝中最宝贵的传承!
由于条件恶劣,疾病和意外事故叠加。第一代在塞罕坝的造林人平均寿命仅仅只有52岁。他们把青春和生命,都给了塞罕坝!
直到现在,塞罕坝上的造林人传承了三代,整整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越来越多人以老一代造林人为榜样,在荒凉的塞罕坝活出滚烫的人生!
如今的塞罕坝,已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这是几代人奉献了青春,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创造的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0 3
华夏之大,绿色奇迹何止毛乌素和塞罕坝。
湖北黄石的大冶铁矿因长期采矿,寸草不生,就算想复垦,也只能在石头上种树。
“在石头上种树”,听起来好像是天方夜谭。
当地职工们偏不信邪,他们一年一年试着种植各种树木,种了死,死了换。
终于找到了可以种的树木种类——刺槐!于是他们又一年一年地种刺槐,死了就补,不停地种。
功夫不负苦心人,贫瘠的铁矿山真的被他们“种绿了”,堪称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贵州喀斯特地区,村民在石缝里种树。
太原市玉泉山,当地人在悬崖峭壁上打坑种树。
有“南海戈壁”之称的中建岛位于西沙群岛西南端,这里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缺土缺淡水又多台风,不适合植树生存。
但是,在聪明智慧的中国人手下,没有种不了树的地方。
驻岛的海军官兵运用“反常识”方法,借助“反常识”植物,生生把中建岛改造成了绿沙洲。
位于重庆巫溪的宁厂古镇有着4000多年的熬盐历史,烧煤产生的灰尘和盐熬出来的碱,把生态环境熬坏了,当地土地出现严重的石漠化、盐碱化。
为了在这片已经石漠化的石头山上种树,林云喜和工友们肩扛手提,先是把水泥、石块、泥土运上峭壁,筑成一个个石窝子,再把树苗一棵棵背上山,种在石窝子里。
这些树苗“不负众望”,长成了人肩背上的陡崖森林。
沙漠也好,悬崖也罢,不管当地环境如何,中国人都会想方设法把树种上,是因为喜欢吗,我想,更多是出于对生态环境的心疼,和对地球的爱护。
有时候,中国人在环保这件事上太低调了。“偷偷”种树,默默治理沙漠化,只会闷头干大事, 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
我们不图名,不图利,只因为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必将造福全人类。
—THE END—
给北洋君点个“在看”
放到朋友圈
就是最好的鼓励!
编辑丨 路冉 王亚伟 李若星
校对 | 张亚微
责编 | 李萌 审核 | 鲁开盛
监制丨 张玉锦 蔡丽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