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你可知道
这些词描述的竟是同一个地方
塞罕坝
有图有真相↓↓
可是,你知道吗?
半个世纪以前
这里其实是
渺无人烟的荒漠之地
从沙漠到绿洲
从荒原到林海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啥?
快来听塞罕坝林场场长陈智卿
揭晓答案!
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塞罕坝到底有多重要
塞罕坝是位于我国河北省最北端的
一片百万亩人工林
在蒙古语里,“塞罕坝”是一个简称
意思是美丽的高岭,水源之地
与北京直线距离仅有180公里的
浑善达克沙地
海拔高度是1400米
北风长驱直入
携带大量沙尘席卷而来
如果浑善达克沙地沙源封堵不住
对于平均海拔高度只有40米的北京来说
就好比站在房顶上
向院子里边沙子
如今,塞罕坝早已从荒原变成
百万亩人工林海
每年为京津地区
输送净水2.74亿立方米
释放氧气57.06万吨
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
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戳视频,看“一棵松”跟塞罕坝的奇妙渊源!
从荒原到林海
塞罕坝精神创造绿色奇迹
20世纪60年代
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
投入到塞罕坝林场建设中
他们在沙地里播种
在石头缝儿里植树
在黄沙遮天日的荒原
开始了改变历史的人工造林活动
这中间涌现出了许多
感天动地的故事
陈智卿场长在演讲中提及
早期,经过务林人十几年的
艰苦创业、苦干实干
塞罕坝逐渐恢复生机
但1977年,一场历史上罕见的雨凇
突然来袭
造下的57万亩人工林
有20万亩
一夜之间被压断
看到自己亲手种下的大片林木被压断
老一辈务林人痛心不已
但他们没有被击垮
毁了,从头再来
他们一棵棵地清理
被压断的残枝树木
一锹一镐地整地
又一片一片地重新造林
用永不言弃的塞罕坝精神
最终创造了
从“一棵松”到“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的
绿色奇迹
戳视频,听第一代务农人陈彦娴
讲述老一辈塞罕坝人迎难而上、创造奇迹的故事
同样的选择,不变的坚守
塞罕坝的年轻人“绿色接力”
塞罕坝人建设了林场
林场也滋养着塞罕坝人
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往塞罕坝
在互动环节,有青年代表提出疑问
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想逃离城市
到如塞罕坝一样美丽的森林或乡村里
那么,塞罕坝的年轻人
是否会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呢
对此,同在节目现场的
一位来自塞罕坝的青年代表这样回答
年轻人在塞罕坝
有很多业余的事情可以做
比如摄影,因为
“我的美丽塞罕坝,随手一拍都是画”
陈智卿场长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林场的一位副场长
大学毕业后就驻扎在塞罕坝
从基层做起,走遍塞罕坝的沟沟岔岔
他的爱人硕士毕业后
也回到塞罕坝
为林场科研做了大量的工作
陈智卿场长感慨地说
年轻人在大城市
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塞罕坝的年轻人
在这片热土
融入这个环境后
虽然可能默默无闻
但同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戳视频,看看啥时候去塞罕坝游玩体验感最好?
59年以来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
前仆后继,艰苦奋斗
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
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同时也铸就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塞罕坝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务林人
躬耕不息,接力不止
原标题:《从沙漠到绿洲,从荒原到林海,快来围观奇迹诞生的地方,塞罕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