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北疆万里生态安全屏障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分析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发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的时代号召,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指明了发展方向、做出了系统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

1.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在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和40%以上的水土流失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享有“绿色长城”之美誉。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建设范围囊括了“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的725个县(旗、区)。目前已完成前五期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2021至2030年是“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期。

“三北”防护林工程以生态保护修复为核心,以植树造林为重点,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取得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重点突出、规模推进,实现了工程建设数量和质量并重、造林和经营并举、人工措施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从生态效益来看,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风沙危害得到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截至工程五期末,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45.59%以上农田实现林网化,61%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从经济效益看,“三北”工程始终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植、木材加工、林下种/养殖、休闲观光等特色产业,绿色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经测算,五期工程完成的营造林每年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总值可达964.55亿元。截至五期工程末,“三北”地区森林旅游年接待游客3.85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480亿元。从社会效益看,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通过道路绿化、城乡美化等方式,实现了人居环境极大改善。铸就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核心的“三北精神”,生态文化日益丰富。建立起以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沙漠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驿站、公共营地和体验基地,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形成了人人营林、护林、爱林的思想意识,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2.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工程成林率相对较低,防护林衰退风险较大。根据中国科学院“三北”工程40年建设综合评估,工程建设保存率与成林率分别为65.3%和46.9%。工程重点在造林后期的抚育管护不足、缺乏必要经营管理,是成林率低和衰退的重要原因。同时,退化林的改造和修复问题突出,尤其是农田防护林中大规模营造时间相对集中,没有形成幼龄、中龄、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梯次。从树种来看,杨树约占90%,工程至今已45年,而杨树寿命只有30至35年,目前农田防护林面临自然衰亡,亟须更新改造。

生态用水的矛盾、水资源承载力的制约愈发显著。“三北”工程区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45%,而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4%,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十分突出。随着“三北”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各方面用水的需求大幅上升,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幅上升,区域用水矛盾愈发凸显。水资源约束在防护林建设之初未被充分考虑,同时造林密度普遍偏高,导致水量失衡,影响树木生长且易导致病虫害发生,也易造成防护林衰退。

治理难度加大,治理成本上升。按照工程最初确定的先易后难的原则,易治理的问题大多已治理或者正在治理,剩下的绝大部分属于难啃的硬骨头。“三北”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主要采用国家补助的形式进行投资。随着造林成本提高,现行国家补助标准难以满足工程建设实际需要。国家初步建立了营造林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家发改委2021年发布的《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提高了营造林补助标准,但提升后的标准与实际治理成本之间仍存在缺口。工程投资范围窄,主要是造林投资,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及后期可持续经营费用缺乏。

3.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要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决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认真总结“三北”工程历史经验并在后期建设中坚持和发展。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我们党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高度加强对“三北”工程的系统谋划、整体部署、全面推进,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多方面力量和资源,为“三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提供了最坚实的领导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工程从起步开始就有总体规划,每期都有专门的阶段性规划,并根据每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对规划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三是坚持久久为功,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问题新变化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举措,面对各类风险挑战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四是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三北”工程后期建设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加强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目前“三北”地区各类生态工程之间内容有交叉,应加强整合协同,防止治理碎片化、分散化。继续贯彻“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融合贯通、互相支撑,包括与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开发战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等进行有机结合。加强规划统筹协调,根据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抓紧修编“三北”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将造林、湿地保护、草原恢复、荒漠化治理等内容进行整合和统一规划实施,加强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配合衔接,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态空间。

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解决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一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加强科学治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抓紧摸清“三北”地区详细的水、土、气、生等基础资料和家底,正确把握人工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层次性及动态特征,加强对关键性问题的科学研究和对策分析,科学谋划规划后续工程建设的布局、节奏、结构、重点,努力提高工程成林率,有效防止防护林退化,大力提升荒漠化治理效率。二是针对区域水资源短缺的客观现实,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协调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大力发展节水林草。三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全过程投资模式,加强后期保护、抚育、管理与更新改造等资金保障力度,实行更加精准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全力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茹,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THE END
0.专题讲座四、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1.展示图片和资料,直观认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关井、压田、搬迁、封育),思考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2.展示荒漠化防治的成果(人工造林、防风固沙屏障、压沙、“民勤县绿洲沙漠化防治与社区生态扶贫”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等) 3.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退耕还林还jvzq<84yyy4vpsx0eqs0z~jzk1pjcx~wygt{jjn142723:7737762:d943:687mvon
1.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090415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这是一项重大的成就,也是中国环境治理的成功范例。 1. 2004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全国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西部生态安全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要项目,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加快了荒漠化和沙化治理的进程。 2. 2007年,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l36>52;3=/j}rn
2.【高考地理•考法训练】专题34: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治理措施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等,所以三者应采取的防治措施都是退耕还林、还草。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371886716<72:;29a725A;667770|mvon
3.环境与发展论文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持久性有机污染、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消费猛增,出现资源大量消耗、废物大量产生、资源紧缺的局面,突出表现在能源、水和一些不可更新的资源上。据来自95个国家1300多名研究人员历时4年完成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全球60以上的jvzquC41yy}/jjtvqwmbq7hqo1lbp€jp1474:?3jvor
4.荒漠化治理工程范文4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分析 4.1 建立防风固沙的林带 在沙漠边缘要形成防风固沙林带。最好栽植沙生植物,比如:耐旱性较强的乔木、灌木和紫花苜蓿草等,用来缓解和防止沙丘恣意移动。针对已经沙化的土地的治理,要因地制宜,紧盯重点,解决难点。尤其是针对我国风沙活动的地域性差异,要抓好农牧交错地带的防风固沙工作,做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3599/j}rn
5.沙漠治理规划范文由于乌兰布和沙漠化现象的扩展,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治理方案与思路。以保护优先,科学治理为原则,严禁对沙漠过度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采取人工造林,生态补水等一些措施,来对沙化进行遏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要的治理思路如下:①防护林带建设,在乌兰布和周边建立防护带,主要以保护水土为目标,从而来减少沙化扩展的面积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58;/j}rn
6.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植树造林3、调整农、林、牧之间的比重,因地制宜发展林牧业,避免土地生态系统失衡。 4、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避免过度砍伐树木。 一、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荒漠化的防护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保持水土平衡。解决水资jvzquC41o0~jp|fppqth0lto1c5:7<6350nuou
7.当前有关地荒漠化及防治,现在怎么对付?18881236813&&你对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的看法如何?应采取什么防治措施 - 》》》[答案]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按照每年国家提供的数字来看是十分的严重的.我国960万平方公里,有27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而我国西北是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而伴随着荒漠化现象会出现各种不利的生态问题 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 措施 一、合理jvzquC41o0iiwjsi/hgo0lto1pkxu8uugvvdrls0jvsm
8.土地荒漠化治理原则和对策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jvzquC41yy}/dsieh{4dqv4skvg0vmmojf€me|4423>.386397878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