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道路勘测设计是交通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城市交通规划和道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提高交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它包括道路线路测量、地形测量、交通流量测量、地质勘探、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是道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二、道路勘测设计的内容1. 道路线路测量:通过测量道路线路的长度、宽度、坡度、曲线等参数,确定道路的几何形状和布局,保证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性。

2. 地形测量:通过测量道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包括高程、地势、水文等信息,为道路的纵、横断面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4. 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了解道路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包括土壤、岩石、地下水等信息,为道路的地基设计和路基处理提供依据。

5. 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包括噪音、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方面,为道路建设的环保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形数据,为道路勘测设计提供全面的地理信息。

3. 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将道路勘测设计所需的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提高勘测设计的效率和精度。

4. 数字测图技术:利用数字化测图仪等设备,实现对道路线路和地形地貌的高精度测量和绘制,提高测绘效率和准确性。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前期必不可少的工作,它通过详细测量和勘测获取各类数据和信息,为道路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勘测设计是指在进行道路建设前,对所建造的道路进行现场勘测、设计和规划,以确定道路建设的具体方案及技术要求。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的基础,它对于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道路勘测设计中,包括了地形测量、地下管线调查、土壤力学试验、原材料取样等一系列的工作,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道路勘测设计的流程。

一、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道路勘测设计的第一步,它的主要目的是收集道路所在地区的地形信息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信息。

地形测量的方法主要有正投影法、三角剖分法和电子地图等,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形测量方法进行勘测。

在地形测量中,需要测量的参数包括地面坡度、地貌形态、土质特征等,这些参数对于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地下管线调查道路勘测设计中的地下管线调查是对于道路所在区域内的各类管线进行调查和记录,以确定道路建设时所需避开的管线位置以及施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地下管线调查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排水管、污水排放管、通讯光缆、电缆线路、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等的位置、深度、规格等。

这些管线的存在和管线的布局位置将直接影响到道路建设的方案选择和方向规划。

三、土壤力学试验土壤力学试验是道路勘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主要目的是对于道路建设所需使用的土壤材料进行力学性质测试,包括压缩性、弹性、剪切性、稳定性等。

土壤力学试验对于道路的设计和建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试验可以确定道路所需的土壤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及不同材料间的协调性,从而选择合适的土壤材料来保证道路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四、原材料取样原材料取样是指在道路勘测设计中根据所需施工材料的特点确定取样点位,采集需要施工工程所需的原材料,方便后续的实验和检测。

原材料取样包括石头、砂石、水泥,混凝土等,我们在进行取样时需要注意取样的数量和方法。

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着道路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在道路勘测设计中,我们需要通过地形测量、地下管线调查、土壤力学试验、原材料取样等一系列的工作来确定道路建设方案和技术要求。

道路勘测设计全知识点道路勘测设计是道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旨在确定道路的线路、断面和纵、横坡等参数,为道路的建设提供准确、详尽的设计数据。

本文将从勘测设计的步骤、内容、注意事项等角度,全面介绍道路勘测设计的知识点。

一、勘测设计步骤道路勘测设计包括勘测前的准备工作、现场实地勘测、数据处理和设计编制等步骤。

此外,还需要编制勘测设计方案,明确勘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 现场实地勘测现场实地勘测是道路勘测设计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路线勘测和纵、横断面勘测两个方面。

路线勘测主要是确定道路的线路,包括起点、终点、过渡线路等。

在路线勘测过程中,需要实地考察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并确定路线的位置和走向。

3. 数据处理在完成实地勘测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整理,以便进行后续的设计编制。

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计算、归纳和绘制等。

4. 设计编制在数据处理完成后,根据道路的勘测数据,进行设计编制工作。

设计编制包括道路线形设计、断面设计、标志标线设计、排水设计等,最终形成道路勘测设计成果。

二、勘测设计内容道路勘测设计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路线勘测结果、纵、横断面信息、地形图、地物图、标志标线图、排水设计等。

1. 路线勘测结果路线勘测结果包括道路的起点、终点、里程桩号、路线的走向、交叉路口、桥梁、隧道等信息。

3. 地形图道路勘测设计需要制作地形图,以直观展示道路所经过的地形情况。

地形图需要准确表达地势、高程和地面特征等信息。

4. 地物图地物图是道路勘测设计中绘制的道路周边地物的分布图,包括建筑物、树木、水域等。

道路勘测设计第一章绪论1.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系统包括: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

2.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3.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简称《标准》)中将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和支线公路三类。

按行政管理划分为:国家干线公路、省干线公路、县公路、乡公路和专用公路。

4.《标准》依据公路的功能和适应的远景交通量,将公路分为以下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5.设计速度相同的路段应为同一设计路段,高速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5km,一、二级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0km。

6.按照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7.设计车辆指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代表车型,以其外廓尺寸、重量、运转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几何设计的依据,对道路几何设计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

8.公路设计选用的设计车辆有五类:小客车、大型客车、铰接客车、载重汽车和鞍式列车。

9.运行速度(简称V85)在路面平整、潮湿、自由流状态下,行驶速度累计分布曲线上对应于85%分位值的速度,称为运行速度(简称V85)。

10.《标准》要求:相邻路段运行速度之差应小于20km/h,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之差宜小于20km/h。

11.以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依据。

12.通行能力大小的区别: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13.城市道路网的形式:方格网式路网、放射环形式路网、自由式路网、混合式道路网。

14.道路建筑限界:是为保证道路上各种车辆、人群的正常通行与安全,在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线。

15.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分界控制线。

第二章平面设计1.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第一章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五种运输方式:铁路、道路、水运、航空及管道组。

2.道路运输的作用:直达运输作用,衔接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纽带作用。

3.道路按用途分类: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乡村道路。

4.道路的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交通服务的特性,它包括通过功能和通达功能。

通过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安全,快捷,大量交通的特性。

通达功能:道路能为用路者提供与出行端点连接的特性。

5.公路按功能划分为: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

6.公路按行政管理属性划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

7.公路分级(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8.公路技术标准:在一定自然条件下能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体系。

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符合条件:①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②必须设置中间带③必须设置禁入栅栏④必须设置立体交叉9•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除快速路外,各类道路划分为1、11、III级。

10.道路设计控制:对道路几何设计其控制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为:技术标准,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交通流特性。

11.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植被等。

12.地形划分:平原、微丘和山岭、重丘。

13.设计车辆: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14.作为道路设计依据的车辆可分为四类: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铰接车。

15.设计速度(又指计算行车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16.运行速度:是指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良好的气候条件、实际道路状况和交通条件下所能保持的安全速度。

17.城市道路分级依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

18.设计交通量: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19.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环境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某个断面上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是特定条件下道路能承担车辆数的极限值.20.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某一条车道或某个断面上,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小客车的最大数量。

道路勘测设计通常分为两个阶段道路勘测设计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在道路勘测设计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对应于初步设计的称为道路初测;对应于施工图设计的称为道路定测。

一、道路初测(一)日的、任务及准备工作1.目的任务初测是两阶段设计的第一阶段(初步设计阶段)的外业勘测工作。

初测的目的是根据批复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拟定的修建原则和设计方案,进行现场勘测,确定采用的方案,并搜集编制初步设计文件的资料。

初测中路线方案的选定应采用“纸卜定线法”,当受地形、地物及设备条件限制时,可采用“现场定线法”。

初测的任务则是要对路线方案作进一步的核查落实,并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路线交叉和其他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

2.准备工作1)搜集资料为满足初测和初步设计的需要,航摄像片初测前应收集、掌握以下资料:(1)可供利用的各种比例地形图、航测图、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资料。

(2)了解沿线自然地理概况,收集沿线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基本烈度等资料。

(3)搜集沿线农林、水利、铁路、公路、航道、城建、电力、环保等有关部门的规定及规划、设计、科研成果等资料。

(4)对于改建公路还应收集原路的测设、施工及路况等资料。

另外注意以下资料的收集与调查:(1)了解沿线地形情况,拟定路线途径的地形分界位置。

(2)了解沿线涉及测量工地的地形、地貌、地物、通视、通行等情况。

拟定勘测工作的困难类别。

(3)调查沿线生活供应、交通条件等情况。

2)室内研究路线方案根据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拟定的路线基本走向方案,在既有地形图(1:10000-1:5嗍)与航测照片上进行室内研究,并进行初步的方案比选,拟定需要勘测的方案及比较路线,确定现场需要调查和落实的问题。

3.路线方案的现场核查和落实的问题开测前,应组织路线、地质、桥涵等专业的主要人员,必要时邀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派员参加进行现场路线方案的核实工作。

道路勘测设计必背知识点一、地理基础知识1.地理坐标:地理坐标系统是一种由经度和纬度组成的坐标系统,用于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准确位置。

2.平面坐标:平面坐标是指在某一平面上,利用笛卡尔坐标系的x和y轴表示点的坐标,常用于道路勘测设计中。

3.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指地面的形状、地势、高低起伏等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沼泽等。

二、勘测测量知识1.地形测量:地形测量是指对道路所在地区地势、地貌等特征进行测量的过程,包括三角测量、水准测量、控制点测量等。

2.交通流量测量:交通流量测量是指对道路上机动车辆、行人等交通流量进行测量和统计的过程,用于确定道路的设计需求。

3.地下管线调查:地下管线调查是指对道路勘测区域内的地下管线进行调查和标记,以避免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管线造成损坏。

三、设计原理与要求1.道路等级设计:道路等级设计是指根据交通需求和承载能力,将道路按照等级划分,并确定设计标准和要求。

2.道路几何设计:道路几何设计是指根据道路等级和交通流量,确定道路的线型、横断面和纵断面等设计要素。

3.标志标线设计:标志标线设计是指根据道路类型和交通流量,确定道路上应设置的交通标识和道路标线。

4.排水设计:排水设计是指根据道路的纵、横断面形状和地形特征,设计排水系统以防止道路积水和冲刷。

五、环境保护与设计1.生态环境保护:在道路勘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以及道路周边的植被和动物栖息地。

2.噪声与振动控制:道路勘测设计中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道路交通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保障周边居民的安宁和生活质量。

3.空气质量保护:道路勘测设计要考虑减少机动车辆排放的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环境。

2.设计图纸:设计图纸是道路勘测设计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等,用于指导施工和监理。

道路勘测设计工作流程资料一、勘测前准备1.简要了解勘测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交通流量等情况,了解道路的用途和设计要求。

3.制定勘测方案,确定勘测的范围、内容、精度要求等,制定勘测任务书。

二、实地勘测1.进行控制测量,确定勘测控制网的位置和坐标。

使用全站仪、GPS等测量仪器进行控制点的测量,并进行数据采集。

2.进行地形测量,获取勘测区域内的地形数据。

采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仪器对地形特征进行测量和记录,包括地面高程、山体、水体等情况。

3.进行地物测量,记录道路勘测区域内的各种地物信息。

如建筑物、管线、树木等,采用测距仪、测距仪和遥感技术等进行测量。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进行测量数据的处理,包括数据的验收、剔除异常数据、校正等。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得到相应的测量结果。

2.处理地形数据,包括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地面特征的分析等。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地形图和剖面图等。

3.进行地物数据的分析,包括地物分布、特征等。

四、设计编制1.根据勘测结果和设计要求进行道路的布局设计。

根据道路用途和交通流量等要求,确定道路的宽度、曲线半径、坡度等参数。

2.进行道路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设计。

根据地形数据和设计要求绘制道路纵断面和横断面图,确定路面高度、边坡等详细设计参数。

根据交通需求和交叉口类型,设计相应的交叉口形式和引道布置。

4.编写道路勘测设计报告,总结勘测结果和设计方案,并进行审核、修改和完善。

五、成果归档和交底1.对勘测测量资料和设计图纸进行整理和归档,制作成正式的纸质和电子文件。

1. 绪论1.1设计资料本段公路为桂林临桂某三级公路(一)沿线所在地区的地形图,比例为1:2000;(二)本设计道路设计车速采用40km/h。

(三)所在地区的地质资料:0---1米为普通土,1---2米为硬土,2.2米以下为次坚石;(四)路基宽度:3.5*2+0.75*2=8.5m(五) 行车道宽度:3.5m(六)土路肩宽度:0.75m(七)设计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道路勘测设计》杨少伟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2三级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路线是道路的骨架,它的优劣关系到道路本身功能的发挥和在路网中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影响路线设计除自然条件外还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选线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其基本原则如下:(1)在道路设计的各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方案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运营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

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不顾工程大小,片面追求高指标。

(3)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林园等。

(4)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道路工程影响。

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崩坍、泥石流、岩溶、泥沼等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谨慎对待。

一般情况下应设法绕避。

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2. 设计内容2.1纸上定线方案比选根据提供的地形图,在始终控制点A、B之间,选择一条最佳路线,在适当位置跨越中间控制点。

起点终点控制点标高为原地面高程。

要求至少选择两个方案,并且从线型最优的角度来论证,确定最佳路线方案,并对最佳路线方案进下述各项设计;经过比较,在A(27959,770001)和B(28679,767920)两点之间选了两条路线方案,以供比较选择2.2对选的两种方案进行平面线形设计(1)在平面上读出交点的转角并计算出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方案一方案二2.3相关规范及平曲线的计算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平曲线,圆曲线是平曲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规范〉〉查得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为600m,本路段所设计的最大圆曲线半径不满足不设超高的要求(R=450m),故设置缓和曲线。

根据〈〈规范〉〉规定,一般三级公路的设计车速为40Km/h,R=V2/127(u+i),根据《规范》取u=0.06 ,i=0.08求得R=99.95m>60m规范规定一般半径取100m,极限半径取60m缓和曲线的设计规范规定三级公路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为35m2.3.1方案一:JD1的平曲线计算:取R=500m LS=90m 则可求内移值: p= LS 2/24R-LS4/2384R3=0.67m切线增值: q= LS/2-LS3/240 R2=45.00 m缓和曲线角:β= 180LS/2Rл=5.460切线长: TH=(R+p)×tg(a/2)+q=132.735m曲线长: LH=R(a-2β)л/1800+2 LS= 325.055m其中圆曲线长: Ly=R(a-2β)л/1800=200.428m切曲差: DH=2TH-LH=0.61m五个基本桩号计算:直缓点:ZH=JD-TH= 1200.121m缓圆点:HY=ZH+LS= 1241.161m圆缓点:YH=HY+Ly= 1321.480m缓直点:HZ=YH+LS=1352.124 m曲中点:QZ=HZ-LH/2=1391.712交点:JD=QZ+DH/2=1301.235m与JD1桩号相同,计算无误.JD2的平曲线计算:取R=450m LS=80m 则可求得:内移值: p= LS2/24R-LS4/2384R3=0.87 m切线增值: q= LS/2- LS3/240R2=24.96 m缓和曲线角:β= 180LS/2Rл=11.940切线长: TH=(R+p)×tg(a/2)+q=43.902m曲线长: LH=R(a-2β)л/1800+2 LS=158.49m其中圆曲线长: Ly= R(a-2β)л/1800=6.674m切曲差: DH=2TH-LH=8.82m五个基本桩号计算:直缓点:ZH=JD-TH=2381.469m缓圆点:HY=ZH+LS=2421.469m圆缓点:YH=HY+Ly=2424.806m缓直点:HZ=YH+LS=2428.143m曲中点:QZ=HZ-LH/2=2468.143m交 点:JD=QZ +D H /2=2425.371m 与JD2桩号相同,计算无误. JD3同理可得,在此不再算例写出。

考虑到土石方数量,方案一比方案二少且方案二弯道较急。

综上所述,所以选择方案一做为设计方案比较合理。

3.路线的平面设计3.1路线设计的技术标准平曲线的一般最小半径:Rmin=100m ,极限半径R=60m由《规范》查得一般三级公路设计车速V=40km/h 时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35m ,故方案中所选LS=90 m,满足设计要求。

3.2平曲线的超高在公路的圆曲线路段,为了抵消车辆在此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向圆心倾斜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

超高坡度用ib表示。

由《规范》查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为600m,本路段上所设计的最大圆曲线半径为500m,不满足不设超高的要求,故必须在圆曲线上设置超高。

计算公式为:ib=V2/(127×R)-µµ—横向力系数,取µ =0.06根据以上所设计数据可求得JD1的超高值为:ib=V2/(127×R)-µ =402/(127×100)-0.06=-0.066JD2的超高值为:ib=V2/(127×R)-µ =402/(127×100)-0.06=0.066(1)超高方式:采用绕内侧行车道边缘的方式。

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线旋转,直至超高值。

(2)超高过渡段长度计算Ls=B×△i/p查《规范》取P=1/150本设计中超高过渡段长度的计算:(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取路拱横坡度为2.0%)JD1的缓和段长度为:Ls=B×△i/p=3.5×(6.6%-2%)/(1/150)=24.15m由于JD1、JD2的超高值相等,故过渡段长度相等。

3.3超高过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在一般的超高设计中应插入缓和竖曲线,在竖曲线的区间内进行超高过渡时,应注意缓和行车道边缘的凹凸线形,要防止行车道边缘形成波浪形状。

3.4曲线的加宽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其四个车轮轨迹半径不同,其中前轴外轮半径最大,后轴内轮半径最小,因而需要比直线上更大的宽度。

此外,汽车在曲线上行驶,其行驶轨迹并不完全与理论行驶轨迹吻合,而有一定的摆动偏移,故需要路面加宽来弥补,以策安全。

这种在曲线上适当拓宽路面的形式称为平曲线加宽。

(1)车道加宽值的确定综合几何加宽值和摆动加宽值两项因素,根据《规范》有:bj=NA2/2R则可求得JD1、JD2的加宽值为:bj=NA2/2R=2×84/2×500=0.65 m根据《规范》则:JD1、JD2的车道加宽值取1.5 m(2)加宽缓和段的方法及长度在圆曲线范围内加宽为不变的全加宽值,两端设置加宽缓和段,其加宽值由直线段加宽为0,逐渐按比例增加到圆曲线起点外的全加宽值。

加宽缓和段的长度可按如下两种情况确定:1)设置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采用与回旋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相同的数值;2)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 3)要求设置。

本设计中采用前者进行加宽,加宽缓和段的长度可取为50m。

加宽缓和段内任一点的加宽值b jx的确定(采用高次抛物线过渡)bjx=(4k3-3k4)bjK=Lx/Lj3.5行车的视距及其保证为保证行车安全,当司机看到一定距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而来的车辆时,进行刹车或绕过它们而在路上行驶所必须的安全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无论在道路的平面或纵断面设计时,都应保证必要的行车视距。

(1)行车视距的确定停车视距 S停=S1+S2+S3(m)查教材得f取0.02,i取0.05,故ψ=0.07则,S=40*2.5/3.6+402 /254(0.5+0.07)+10=48.83m>40m,满足《规范》要求。

(1)会车视距S会=2S停=97.66m(2)超车视距三级公路一般是200m,最小值是150m4.路线的纵断面设计4.1路线设计的技术标准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坡。

连续上坡和下坡的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

越岭线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缓一些。

(3)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道路的稳定与通畅。

(4)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填方路段,以减少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5)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面三刀端接线等,纵坡应缓和,避免产生突变。

THE END
0.小车门口坡度应该多大才合适小车门口坡度一般不超过15%才合适。这一数值是综合多方面因素得出的,旨在保障车辆平稳、安全通过。入口和出口处直线缓坡3.6米范围内设为7.5%,弧线缓坡2.4米内也是7.5%,可避免车辆前后底盘磕蹭。不同类型坡道如直线式、折返双坡道、L坡道等,对宽度、坡度及休息平台深度也各有规定,以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为小车出行创造良jvzquC41yy}/rlfwvq4dqv3ep1pyym46:5706A83;;=30qyon
1.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指南国家法规3)当坡道纵向坡度大于 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缓坡坡段,其直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 3.6m,缓坡坡度应为坡道坡度的 1/2;曲线缓坡段的水平长度不应小于 2.4m,曲率半径不应小于 20m,缓坡段的中心为坡道原起点或止点;大型车的坡道应根据车型确定缓坡的坡度和长度。 jvzq<84yyy4dpyftmkth0xwi1ipgi8966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