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运动是一系列复杂的三维转动和滑动活动。它是由两个颞下颌关节(TMJs)的联合和同时活动决定的。
单面边缘运动
水平面边缘运动与功能运动
哥特弓是记录水平面上的下颌运动的传统工具,该装置包括:连接上颌的记录平面及下颌的记录指针。
下颌运动时,指针在记录板上画出与下颌运动吻合的轨迹,即下颌边缘运动在水平面上的轨迹。
当在水平面上的下颌骨运动轨迹是一个菱形图案,其中包括四个不同边缘部分和一个功能区:左侧边缘运动;左侧伴前伸边缘运动;右侧边界缘运动;右侧伴前伸边缘运动
水平面上的下颌边缘运动轨迹。I. 左侧边缘运动轨迹;2 . 左侧伴前伸边缘运动轨迹;3. 右侧边缘运动轨迹;4 右侧伴前伸边缘运动轨迹;正中关系(CR);尖牙交错位(ICP)
1.左侧边缘运动
髁突位于CR时,右侧下翼状外肌的收缩会导致右髁突向前和向内(也会向下)移动。如果左侧下翼状外肌保持放松,左侧髁突将保持在CR位置,下颌围绕左侧髁突冠状轴转动,左侧髁突称为轴心髁突,右侧髁突因为围绕轴心髁突旋转称为转动髁突。
2.左侧伴前伸边缘运动
当下颌骨处于左侧边缘位置时,左侧翼下外侧肌收缩,同时右侧下外侧翼肌持续收缩,会导致左侧髁突向前向右移动。由于右髁突已经处于其最大前方位置,左侧髁突向其最大前方位置的移动将导致下颌骨中线向后移动,以与面部中线重合。
3.右侧边界缘运动
完成左侧边缘运动轨迹记录后,下颌回到CR开始记录右侧边缘运动轨迹。
左下翼外肌收缩会导致左侧髁突前移和内移(也会不顺)。如果右下翼外肌保持放松,右侧髁突将保持在CR位。由此产生的下颌骨运动将是右侧边缘(例如,左侧髁突围绕右侧髁突的前轴旋转)。
右侧髁突在这个运动因此被称为转动髁突,因为下颌骨是围绕它旋转的。左侧髁突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被称为旋转髁突,因为它是围绕旋转的髁突运行的。在此移动过程中,触针将在记录板上生成一条与右侧边界移动相一致的线。
4.右侧伴前伸边缘运动
当下颌骨处于右侧边缘位置时,右下翼外肌的收缩和左下外侧翼的持续收缩将导致右侧髁突向前和向左移动。由于左侧髁突已经处于其最大前方位置,右侧髁突向其最大前方位置的移动将导致下颌骨中线向后移动,以与面部中线重合。
在下颌开口的不同层面上都能产生侧方运动。随着开口角度的增加而产生的边界移动将导致连续较小的轨迹,直到在最大开口位置时,产生很小的侧方移动甚至没有侧方运动。
5.功能运动
如同在矢状面一样,水平面上的功能性运动通常发生在ICP附近。
在咀嚼过程中,随着食物被嚼细、变小,下颌运动从远离ICP的位置开始渐渐离ICP越来越近。咀嚼时的下颌位置受咬合的反馈调节。
位于水平边缘轨迹内的功能活跃区。LC:吞咽前咀嚼末期区域;EC:咀嚼初期区域;EEP:前牙切对切位置
冠状(垂直)面边缘运动和功能运动
当在前平面观察下颌骨运动时,可以看到一个盾形图案,它有四个不同的运动成分以及功能部件:左侧上缘运动;左侧开口边缘运动;右侧上缘运动;右侧开口边缘运动
冠状面上下颌边缘运动轨迹。1 左侧上方;2 左侧侧方开口;3. 右侧上方;4. 右侧侧方开口;PP :下颌姿势位
1.左上缘运动
下颌骨从牙尖交错位开始向左运动, 产生一个向下弯曲的运动弧线。
这一轨迹由上、下牙形态及牙弓间相互关系决定,另外髁突-关节盘-关节窝的关系及工作侧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对该弧形轨迹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轴心关节韧带决定了此运动的最大范围。
2.左侧开口边缘运动
从上缘轨迹的最左侧位置开始,下颌的开口运动产生了一个侧方的运动轨迹。当接近最大开口时,韧带拉紧并产生一个向内侧的运动,导致下颌骨中线向后移动,与面部中线重合。
3.右侧上缘运动
记录冠状面左侧边缘运动以后,下颌回到牙尖交错位,然后与左侧上缘运动类似,开始右侧上缘运动,先使下颌向右。
4.右侧放开口边缘运动
类似于左侧开口运动,从侧方边缘运动的最右侧开始,下颌的开口运动产生了向外侧的运动轨迹。当接近最大开口位时,韧带拉紧产生近中移动,导致下颌向中线方向运动,最后与面部中线重合。
5.功能性运动
与其他平面一样,冠状面上的功能运动也起止于ICP 。咀嚼时,下颌下降至适当位置,,然后向咀嚼侧偏斜并向上运动,当达到最大牙尖交错位时,压碎食物。在闭口运动的最后阶段,下颌迅速回到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