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网络视频「瞎练」之前,我建议你先理解健身动作

从一个运动小白,到一个「证书一只手数不过来」的资深体育爱好者,我经历过许多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小白,也困扰过我。其中之一是这样的:在学习一个新动作的时候「找不到感觉」。

我们如何定义这里的「感觉」呢?从认知层面上来说,感觉意味着我们在头脑中对动作形成粗略的表象。例如,每个人都做过「徒手深蹲」这个动作;你闭上眼睛,能否在头脑中以「深蹲.gif」或者「深蹲.png」的形式,模拟出整个动作过程呢?你能否用语言描述出动作的步骤和要点呢?这个头脑中的动图和步骤简述就是表象,或者说——感觉。

从躯体感受的层面上来说,感觉意味着我们对自身的骨骼肌状态有足够的觉察。这些信号一部分来自我们的「本体感受器」,例如肌梭和高尔基腱器官。它们就像人体肌肉中的眼睛和耳朵,向大脑反馈肌肉被拉长(以及对抗收缩)的线索。另一部分信号来自内耳的前庭器官,它们是人体的加速度和重力传感器。对这些感官信号的接收、分辨和觉知,构成我们对运动的另一部分「感觉」。不过这种感觉是需要在运动实践中逐渐摸索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的「感觉」还是运动表象。

运动表象主要来自我们对动作的知识、观察和理解。按照一般的动作技能习得步骤,我们总是先形成运动表象,然后有意识地去模仿、实践并修正它,最后通过练习达到无意识的自动化。也就是说,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有助于我们把动作做准确、做到位,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反之,形成了错误的表象,或者无法形成表象,就会变成「找不到感觉」,其后果朴实而可怕。

说它朴实,是因为「没感觉」意味着我们对动作缺乏理解和认识,练习也就约等于瞎练。说它可怕,是因为瞎练不单会降低运动效果,还会显著增加受伤的概率。前一阵盲目跟练刘畊宏导致受伤的案例就是如此。

为了避免自嗨,让我们的运动更高效、更安全,我们需要建立起正确的运动表象。为了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我们需要理解我们练习的每一个健身动作。为了理解我们练习的健身动作,我们需要一套专门的概念体系和思路。

让我们在脑海里想象一个简化的火柴人。这个火柴人的身体由若干肢体节段(火柴棍)和关节(火柴棍之间的连接)组成。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吃喝拉撒,都是这些节段和关节在三维物理空间中运动的结果。

具体到每一个参与运动的关节,在一项运动发生的全过程中,它会从空间中的一个位置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也就是说,在三维空间中划过了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关节的「运动轨迹」。例如,我的手在做哑铃二头弯举时的运动轨迹近似于一个 1/2 圆弧,在做哑铃侧平举时则近似于一个 1/4 圆弧。

高中数学老师在教立体几何的时候会在空间中划出 X、Y 和 Z 三条轴,并把空间切割为 XY、YZ 和 XZ 三个平面。我们同样会在人体运动的三维空间中划出三轴和三面。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还会给它们分别命名。

让想象中的火柴人自然直立,像体育课站队时「一臂距离拉开」的动作那样平举手臂。从火柴人的脚底向头顶方向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是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称之为「垂直轴」。从火柴人的一只手向另一只手方向画一条直线,它会向左右两侧延伸出去,称之为「冠状轴」。最后,向火柴人的正前方和正后方画一条直线,和其他两根直线分别成 90°,称之为「矢状轴」。

上图中,XY 平面 = 水平面,XZ 平面 = 矢状面,YZ 平面 = 冠状面

有了这三根轴,我们就可以把空间切割为三组平面。每一组平面都由两根轴决定,并与第三根轴垂直。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让想象中的火柴人做几个动作。首先,让火柴人向前弯腰,再向后仰面。这些动作是在矢状轴和垂直轴的方向上发生。这两根轴决定的平面垂直于地面,指向前后方,叫做「矢状面」。矢状面总是与冠状轴垂直。

然后,让火柴人上下摆动手臂。这个摆动发生在冠状轴和垂直轴的方向上。这两根轴决定的平面同样垂直于地面,但是指向左右方,叫做「冠状面」。冠状面总是与矢状轴垂直。

最后,让火柴人左右转体,手臂跟着旋转起来。这个旋转发生在冠状轴和矢状轴的方向上。这两根轴决定的平面是平行于地面的,叫做「水平面」。水平面总是与垂直轴垂直。

有了这三轴和三面,我们在理解运动时就有了一个通用的参照系。在运动过程中,每一个关节的运动轨迹总是出现在至少一个平面上。仍然以前面的哑铃运动为例,哑铃二头弯举时手部的运动轨迹是一个位于矢状面的 1/2 圆弧,哑铃侧平举的轨迹则是在冠状面的 1/4 圆弧。

有了三轴三面的概念,我们已经能理解单个关节的运动轨迹。但是大多数运动并非只包含一个关节在一个平面上的运动,而是多个关节同时在多个平面上按各自的轨迹运动。深蹲、俯卧撑、波比跳和引体向上……都是如此,更不用说跳舞、击球和打拳等更复杂的动作了。

为了形成多关节运动的正确表象,我们需要把每个参与运动的主要关节及其轨迹加起来,在空间中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这个火柴人的各个节段和关节分别按照各自的轨迹运动,再把这些轨迹加在一起,想象出这个人动作的整体。这个「整体」,我们称之为动作模式。

表象越准确、越细化,意味着我们对这个动作的理解越透彻,在实际做出动作时也会更准确。以标准深蹲的下蹲阶段为例。为了让自己能够「蹲」下去,我们需要让自己的腿从伸直变为屈曲。如果此时躯干垂直于地面,我们的动作模式就会以「屈膝」为主:膝关节在矢状面上向前移动,或者说,主动向前「推」膝盖,同时臀部以接近垂直的方向朝脚后跟「坐」下去。这个动作模式会对膝关节施加极大的压力,也就是所谓「伤膝盖」的错误深蹲动作。

正确的下蹲动作模式则是以「屈髋」为主:髋关节在矢状面上向后移动,导致骨盆和大腿像一个铰链一样闭合。此时脊柱和骨盆保持中立位,但上半身会略前倾;同时,臀部向后向下「坐」下去,带动膝关节屈曲,但主要的压力并不由膝关节承担。

从结果上来看,正确的动作模式会减少膝关节在矢状面上的前移,从侧面看使得膝关节不会明显超过脚尖。许多爱好者看到了这个结果,于是认定「深蹲时膝关节不能超脚尖」。但实际上,我们在练习深蹲时,不应该过于留意「膝关节是否超过脚尖」,而应该关注「屈髋是否充分」,以及「脊柱和骨盆是否在中立位」,否则就是化果为因。

运动模式的表象可以用来指导训练。更近一步地说,形成并重复正确的表象本身就是训练。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第一组被试在实验期间,每天都要实际练习投篮。第二组被试只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练习,中间不进行任何练习。第三组被试只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实际练习投篮,但中间的每一天都要在想象中练习投篮——如果在想象中投偏,还要在想象中纠正自己的动作。经过 20 天的实验,第一组学生的命中率提高了 24%,而第三组学生的命中率也提高了 23%。也就是说,认真在想象中进行训练,效果和实际训练可能相差无几。有经验的教练称这种训练为「具象化(Visulization)」。

每一种运动(例如篮球)都可以分解为一些基本的动作模式(例如定点投篮)。每一个动作模式都可以用具象化的思路指导训练。这相当于我们在头脑中为自己配备一个「教练」的小程序,并且在不运动的时候仍然进行运动练习。何乐而不为?

到这里为止,我们已经能用火柴人在头脑中尝试形成动作的表象,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训练。但这还不够。现实中的人体动作是在肌肉(骨骼肌)的驱动和参与下完成的。为了进一步理解我们练习的动作,我们最好在表象中加入参与动作的主要骨骼肌,想象这些肌肉的收缩和发力。

加入肌肉的表象和线索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研究证据表明,想象训练能够影响运动员对应肌肉的肌电图,而且能够实际促进肌肉力量增加。在训练过程中专注感受肌肉发力,有意识地学习每个动作用到的肌肉及其发力的感觉,这也是教练和力量训练老手们都通晓的常识。作为非专业人士,你不需要记住每块肌肉的名称、走向和起止点,不过平时逐渐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动作、提高训练水平,绝对有益无害。

我们在这里需要三个概念:主动肌,协同肌,稳定肌。主动肌是一个动作中的「发动机」,提供主要的驱动力。协同肌是「助手」,提供次要的驱动力。它们的作用是「让应该动的肢体/部位」动起来。与前两者相对稳定肌在动作过程中也会发力,但作用是「让不应该动的部位保持不动」。

仍然以深蹲为例。深蹲可以分为「下蹲」和「站起」两个动作阶段。在下蹲阶段,我们主要动作模式是「屈髋」,造成该动作的主动肌是大腿前侧的股四头肌;主要的协同肌包括小腿的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它们驱动了屈膝和足背屈(勾脚尖)的动作,帮助我们顺利蹲下去。在站起阶段,主要的动作模式是「伸髋」,主动肌是臀大肌,主要的协同肌变成了大腿后侧的腘绳肌。主要的稳定肌分布在脊柱、腹部和盆底,它们在下蹲和站起阶段中都需要适度收缩,维持脊柱和骨盆处于中立位置。

为了理解动作,我们最好具备一些基础的肌动学知识,但并不需要拿着教材死记硬背。健身房的常见器械上都会有运动相关肌肉的简单图示。一些健身类 app 和科普栏目会针对各种常见动作提供直观说明。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动作的名称,就能方便地获取相关资讯。

知道动作名称、理解动作模式、记住与之相关的主要肌肉,是为了有目的地选择健身动作。一个动作总是会主要刺激(锻炼)到主动肌,并顺便刺激到协同肌和稳定肌。如果你想着重训练某个部位或某块肌肉,就应该优先练习(或者学习)「以该肌肉作为主动肌」的动作,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做你学过或习惯做的动作。

抗阻训练就是我们常说的「力量训练」。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动作模式、阻力、克服阻力做功。动作模式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阻力就是「让动作变得更困难」的要素,而克服阻力做功意味着对肌肉施加「比平时更大的刺激」。骨骼肌是用进废退的,给它施加一个适当大的刺激、为它的做功创造难度,才有可能开启它的「生长窗口」。在此基础上,补充足够的营养、做足够的休息和放松,肌肉才有可能利用这个窗口变得更强。

营养、休息和放松都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专文再谈。我们在本文中只讨论阻力或者刺激。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力量基础不同,「适当大的刺激」也就因人而异。阻力过大、刺激过强,我们可能无法完成动作,或者容易受伤。阻力过小、刺激过弱,可能无法打开生长窗口,就无法取得进步。

力量训练主要用到的是人体的磷酸原和无氧糖酵解两个供能系统(所以俗称「无氧训练」,但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这两个系统在短暂做功之后就会疲劳,需要短暂休息以便部分恢复。对于一般业余健身人群来说,每次健身,一个动作通常可以练 3-5 组,每组重复 8-12 次,两组之间休息 90-120 秒。允许我们完成上述设置的阻力,就是「适当大的刺激」。

仍然以深蹲为例。它的动作模式我们现在已经有所了解。当我们在徒手、无负重的情况下做深蹲练习时,我们的阻力是自身体重。克服自身体重进行深蹲,就是所谓的「自重训练」。如果自重深蹲过于轻松,例如,你可以连续完成 50 次,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并没有明显的疲劳感,它对你来说就不再是一个合适的力量训练。此时我们就需要考虑加入阻力。

这个阻力的来源和负载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哑铃、杠铃、负重背心或沙袋。同样是杠铃深蹲,杠铃可以位于颈后或颈前,还可以架在前臂上。杠铃可以是自由负载,也可以架在一个固定的垂直轨道上。例如,我们从杠铃架上扛起杠铃,将其置于颈后(扛在肩上),就是最普通的自由式杠铃深蹲。假如我能用 50kg 的杠铃完成每组 8 次、连续 5 组的练习,这个 50kg 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合适的阻力水平。

每一种动作的变化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名称,适用的阻力值可能略有差别,对协同肌和稳定肌的要求会稍有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克服这个阻力完成动作时,首要刺激(锻炼)的肌肉,总是深蹲的主动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

前面四个要素加上各种参考资料,就是我们形成动作表象的基本素材。把这些素材积累下来,我们就会逐渐拥有自己的「动作笔记」或者「训练动作库」。第五个要素随训练时间累积,有助于我们追溯自己发生的变化——以前无法完成的动作现在可以完成了,以前要全力以赴才能克服的阻力水平现在只能用来热身了,等等。

如此一来,我们逐渐学会了更多的动作,对动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同一个动作上克服了越来越大的阻力,也就获得了学习和进步。这个过程的一个基础,就是本文谈到的动作表象的形成和完善。

从小白过渡到菜鸟,很多人都会有幸福的烦恼:动作越学越多,一次训练或者一段时间不可能把这些动作都练一遍,应该如何选择呢?有了本文提供的思路,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老鸟们挂在嘴边的一些基本原则,然后就可以放心地按照这些原则去操作。

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优先选择多关节、大肌群运动,而不是单关节运动」。如上文所述,单关节运动就是只有单一运动轨迹的动作,例如二头弯举。这类运动只会刺激到少量的、局部的肌肉。多关节运动会有更复杂的运动模式,刺激到的肌肉也会更多。例如颈后杠铃深蹲,全身至少有 80% 的骨骼肌会参与运动。在有限的时间里,优先练习多关节、大肌群运动,收益更高,效率更高,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做「均衡训练」。人体的骨骼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肌腱、筋膜和骨等组织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若干相互联系的骨骼肌会串联成一个链条,这个链条会整个贯穿于某些复杂的动作。例如,我们要投掷飞盘或棒球,就会用到从手臂到对侧脚的 X 型链条。这个链条上如果有一环(一块肌肉)格外弱,这块肌肉就比较容易受伤,尤其是在大量重复的运动中——例如长时间跟跳健身操。因此,如果你想从事一些复杂的运动,就应该找到这些运动涉及的肌肉,并对其中的薄弱环节做专门的强化训练。

最后还有一个原则是「不要着急上重量」。这里的重量就是阻力。提高阻力固然能增加对主动肌的刺激,但同时也会增加协同肌和稳定肌的负担。当阻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为了勉强完成动作,可能会「挪用」稳定肌发力,于是让身体不该动的部位动了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代偿」。发生代偿意味着主动肌没有得到恰当的训练,也意味着周围的关节和肌肉负担增加,于是既降低训练收益,也提高受伤风险。因此训练务必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也就是说,要让恰当的刺激出现在恰当的位置上。

理解了这些原则,再加上前面谈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就有了一套标准去筛选接触到的每一个健身动作。我们要考虑的不再是这个动作好不好看、酷不酷炫、练起来是否主观上「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应当权衡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动作能用到多少肌群,是否能刺激到我们想练的肌肉,是否提供了恰到好处的阻力,……以及,是否相对安全。

流量属于别人,器械是身外之物,只有这个身体属于我们自己。没有感觉的瞎练,还是越少越好。

作者系美国运动医学会认证私人健身教练(ACSM-CPT),国际马伽术联盟(IKMF)个人防卫技术教官,UKK 学院体脂管理师,Uno-Mas Kali MMA 菲律宾武术初级教练。

THE END
0.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对应的运动是左右方向的运动,比如瑜伽动作:三角式、风吹树式,普拉提动作:侧卧抬腿1,侧卧抬腿2,侧卧香蕉卷起…… 水平面,是指按照与地面平行的方向,将身体分为上下两半。对应的运动是一些扭转类的动作,比如瑜伽动作转躯触趾式,普拉提动作卷腹旋体和旋体拉锯,生活中的打羽毛球动作。 这三个平面互相垂直。jvzquC41yy}/onnrkct/ew43r5i25q
1.[题目]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题目]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q1ujoukhnfa8l34@7:92<22=jg;ch9h;7g:3648n9c3
2.【面向大数据应用,希达电子“智慧显控”选型建议】PjTime.COM水平面内视野分析 垂直面内视野分析 根据运行中心日常应用情况,原则上建议在主操作区上,针对大屏关键显示区域的水平视角不超过75度,垂直视角不超过40度;针对整屏显示区域的水平视角不超过120度。在两侧最边缘工作位上,针对大屏关键显示区域的水平视角最小不低于30度,垂直视角不超过40度。 jvzq<84yyy4ql}nog0ipo87244541:8433>2;B:330yivvq
3.垂直投影面积什么意思垂直投影面积计算规则投影面积在建筑工程中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那么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垂直投影面积什么意思,水平投影面积计算规则。 2022-03-29 11:06:55 目录 1、垂直投影面积什么意思 2、垂直投影面积计算规则 1 垂直投影面积什么意思 垂直投影面积指物体在垂直面上的投影面积,即水平平行光线照射到物体后,该物体在垂直平面上的影子所jvzquC41yy}/srwcpm/exr1dcolg87953:/j}rn
4.单摄像头下三维场景中的目标尺寸测量4.4 水平垂直面联合检测实验 本实验选取了在摄像头监测区域内, 目标同时出现在面AINM和面ABCI的情况, 光轴OO′距离分别取3.8 mm、4.0 mm、4.2 mm和4.4 mm. 因为通过4.1, 4.2, 4.3的实验基础, 这里我们只选取了两个位置. 通过水平垂直联合测量函数分别获取目标的高度.表4表示了联合检测时测量高度与实际高度的对jvzquC41yy}/e6x/c0usi7hp1jznn8723:531?6960nuou
5.中以透视模式绘制图稿Illustrator教程平面设计如果改变原点,则水平面的 x、y 坐标和垂直平面的 x 坐标将受到影响。在网格可见情况下,在透视中选择一个对象时,“变换”和“信息”面板中显示的 x 和 y 坐标将会随原点的变化一起变化。使用矩形工具或线条组工具绘制对象并按住 Shift 时,同时相关网格处于活动状态,您也会看到坐标测量值发生变化。如果将鼠标移jvzquC41yy}/lk:30pku1Rqnwuzsc}tt1:646?80jvsm
6.高级保健按摩师考试试题14.沿人体的左右径所做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切面叫做C A.矢状面 B.水平面 C.额状面 D.垂直面 15.关于骨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 C 。 A.由骨组织构成 B.构成人体的支架和外形 C.成人共有206块骨 D.分躯干骨和四肢骨两部分 16.手少阴心经 C 。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yjkzwt05@:6794ivvq
7.自主悬停&高度融合作者:nieyong悬停油门自动文章浏览阅读5.1k次,点赞5次,收藏20次。本文详细解析了Crazepony无人机实现自主悬停的技术原理,包括水平面与垂直方向的定位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融合加速度计与气压计数据实现高度双环PID控制。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悬停油门基准和最小油门设定的重要性,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jvzquC41dnuh0lxfp0tfv8sf|j€tdl4ctvodnn4fgvgjn|4726;9:>5
8.用水平仪检测导轨直线度应注意的问题|直线导轨官网导轨直线度是指组成 v 形(或矩形)导轨的平面与垂直平面(或水平面)交线的直线度,且常以交线在垂直平面和水平面内的直线度体现出来。在给定平面内,包容实际线的两平行直线的最小区域宽度即为直线度误差,导轨的直线度误差分为在垂直平面和水平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 jvzquC41yy}/|qnzkctecxlwk0io1:6:54
9.没想到啊,天气预报竟然也是绿幕“抠图”!南方plus待融化后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 以毫米为单位,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 用雨量筒来测定 雨量器 积雪深度指 从积雪表面垂直向下到地面的实际积雪厚度 以厘米为单位 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 而不断累积变化的数值 测量过程必须在下雪时定时测量 直至下雪结束 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4971435d8;92;7
10.平面截切圆锥与投影原理:圆锥截交线与投影面2.()是平行于水平投影面的直线,即与H面平行但与V面、W面倾斜的直线。 A.侧平线 B.垂直线 C.水平线 D.正平线 3.投影面垂直面在它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条()。 A.斜直线 B.平面 C.立体 D.点 4.一直母线沿两交叉直导线连续运动,同时始终平行于一导平面,其运动轨迹称为()。 jvzquC41dnuh0lxfp0tfv8wqdkt:69>1ctzjeuj1fgzbkux134924?;:9
11.(1)如图1所示.太阳光与水平面成60度角.要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沿因为反射光线与水平面垂直,而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60°的角,所以入射角等于60°+90°260°+90°2=75°, 则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90°-75°=15°,故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5°+60°=75°或180°-75°=105°. 这种题一般要写出镜子与水平面夹角的锐角的度数.如图所示,平面镜与水平面夹角为75°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q1ujoukhnfag>99A6do;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