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认为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中国死磕治理年,成效如何黄河植被小流域

曾几何时,联合国的专家断言,中国的黄土高原是一片“无药可救”之地。

"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风沙肆虐,寸草不生",这是过去外界对黄土高原根深蒂固的印象。

在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上,曾经存在着27万多条长度超500米的沟壑,一到刮风下雨的时候,满天黄沙遮蔽天日,树上难觅鸟儿身影。

为治理黄土高原,中国走过了一段相当艰辛而曲折的历程。

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这里的植被覆盖率高达53%,葱茏的森林与广袤的草原交相辉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人口的急剧膨胀,大量茂密的林地被开垦成农田,植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到了北宋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降至33%。明清时期情况更加严峻,由于人口的进一步激增和农田的大规模开垦,这里的植被覆盖率骤降至15%。

至清末民初,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仅剩6.1%,昔日葱茏的森林不复存在,广袤的草原也所剩无几,满目皆是荒凉贫瘠的黄土地。

与植被锐减相伴随的,是土壤侵蚀的日益加剧。

由于黄土疏松多孔,遇水极易冲刷,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壤更是任由风吹雨打,塬面、梁峁、沟壑,随处可见水土流失的罪证。

据估算,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塬面的侵蚀沟数量多达1789条,至清末更是新增2409条。

不堪侵蚀的土壤最终汇入黄河,致使河水含沙量急剧攀升。

明清时期,黄河年均输沙量约为10亿吨。

这一数字在1800年更是攀升至16亿吨的历史最高值。

巨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导致河床不断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据记载,黄河下游的开封段,河床甚至高出城区7-8米,最高处更是达到10米以上。

为防范洪水泛滥,两岸的堤防不得不年年加高、季季加固,即便如此,黄河决口改道的悲剧仍在频频上演。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平均每年决溢1次以上,每一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除了洪涝之害,土壤侵蚀还导致大片农田肥力下降、加速退化。

据估计,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坡耕地每年每平方公里就要流失8吨左右的表土。

肥沃的土壤流失殆尽,留给农民的只有贫瘠的黄土地。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在陡坡上继续开荒种地,又引发新一轮的水土流失。

如此恶性循环,使当地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农民生计日益艰难。

水土流失、洪涝不断、农田退化、粮食欠收,经年累月的生态恶化,最终酿成了一场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

处在苦难深重的黄土高原,许多农民为了谋求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沦为乞讨流民。

一个个昔日安居乐业的村庄,也因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而日渐凋敝。

"穷山恶水出刁民",用来形容黄土高原的困境再贴切不过。

正所谓"黄沙漫天、鸟无栖树",当时的黄土高原俨然已成为"人类最不适宜居住的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饱经苦难的黄土高原终于迎来了重建家园的曙光。

1949年9月,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重建也被列为国家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毛泽东主席曾两次实地考察黄河,并多次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者们三代接力、砥砺前行,付出了巨大心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世纪50年代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挑战,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工作也是任重道远。

为了遏制水土流失,恢复植被覆盖,坡面治理率先拉开了序幕。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要想控制水土流失,关键是要减少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而要减少径流,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缩短坡长。

因此,黄土高原大规模兴修梯田的序幕就此拉开。

参加梯田修建的党员肩挑背扛,将黄土从山脚一筐筐挑到山腰,然后小心翼翼地筑起一道道横向的堤坝。

堤坝之间再用纵向的土埂隔开,修筑成一块块阶梯状的田地。

干活的时候,脚下的黄土常常会突然塌陷,把人埋进去,那时候条件过于艰苦,很多人牺牲在梯田建设的工地上。

与修梯田齐头并进的,是大规模植树造林,马尾松、侧柏、山杏、柠条等适合黄土高原生长的树种被大量引种。

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各种造林方式轮番上阵,仅1956年一年,黄土高原地区完成造林面积就达450万亩。

与此同时,为加强造林成果,各地还普遍推行了禁牧、禁樵等制度,对植被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经过十多年的坡面治理,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初步缓解,为下一阶段的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60年代后期,黄土高原开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治理。

山坡地依然是治理的重中之重。

在继续坚持造林种草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植被的固土保水功能。

种植的树种、草种讲究配置搭配,乔灌草结合,发挥群落整体效应。

比如树冠层常选用枝叶繁茂、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层则配置耐旱耐寒、枝叶茂密的灌木,草本层选用根茎发达、耐践踏的草种。

三者搭配,错落有致,形成完整的植被防护体系。

与此同时,沟道治理的力度也在加大。

一方面加快淤地坝建设,拦截泥沙,减轻下游压力。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90年,黄河流域共修建淤地坝11万座,拦截泥沙约200亿吨。

另一方面,还大力开展了以"拦"为主、"拦排结合"的沟道治理工程。

通过修建谷坊、潜堰等拦沙设施,使泥沙慢慢淤积在沟道中,不仅减轻了下泄泥沙量,还逐渐夷平了沟道,改善了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配套建设也同步跟进,黄土高原地区普遍推广了梯田—水平沟—暗沟—蓄水池的"四位一体"农田水利体系。

将雨水引入梯田,然后通过水平沟汇流,流经暗沟减少渗漏,最后储存在蓄水池内。

这一套组合拳,有效解决了梯田灌溉难题,大大提升了农业抗旱防涝能力。

综合治理初显成效,年入黄泥沙量由1950年代初的13亿吨下降到60年代末的8亿吨,实现了"三年一递减"的目标。

不少塬区农田也摘掉了"望天田"的帽子,实现了粮食自给。

进入70年代后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始成为主攻方向。

所谓小流域治理,就是以自然形成的小流域为单元,对其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治理。

相比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小流域治理更加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和经济条件,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在陡峭的山坡地带,通常以植被建设为主,通过合理配置乔灌草,构建稳定的植被防护网。

必要时辅以修筑等高土埂、山坡截流沟等工程措施,形成庇护山体的"铠甲"。

而在川台塬区,则以修建梯田、淤地坝为重点。

通过梯田化减少农田坡度,利用淤地坝拦截泥沙,不断改良土壤,夯实农业基础。

在沟壑区,拦沙坝工程则成为治理骨干,通过在沟道中修建拦沙坝,削减泥沙下泄,实现以沙治沙、以坝保塬的目的。

在工程治理的同时,还普遍建立了完善的管护机制。

比如在工程管护、植被抚育等方面,采取大包干到户的方式,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许多地方还成立了专门的水保协会,对工程进行组织化管理。

通过综合治理,许多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不少荒山秃岭重披绿装,昔日干涸的溪流也重现潺潺水声。

90年代末,小流域治理进一步发展,开始向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的方向迈进,不仅要改善生态,还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种植、草产业等特色产业。

许多"三农"服务措施也开始向小流域倾斜,使治理成果转化为农民的"真金白银"。

1999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截至2020年,共投入资金5000多亿元,建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8亿多亩。

作为重点治理区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提高到了60%以上。

与此同时,一批重点水保项目也在黄土高原密集启动,包括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建设、淤地坝除险加固、坡耕地综合整治等。

经过70年的接续奋斗,曾经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已经旧貌换新颜。

兰考,这个昔日因风沙、盐碱、内涝而苦不堪言的县城,如今已是"林果花草、稻菽蔬桑"的塞上江南。

在绥德,"千沟万壑郁青青,处处民歌唱太平"的美景再现。

而在陕北高原核心区子洲县,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山沟壑也披上了绿装,沟底打造的淤地坝造就万亩良田,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示范园区。

2020年,这里的人均收入跃升至1.3万元,高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正如联合国环境署官员所言:中国在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是人类改善生存环境的一个奇迹。

它不仅改变了当地的自然面貌,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怀念我崇敬的老领导孙志明书记子长是农业大县,当时也有靠天吃饭的旧传统耕种方式产量低,孙书记在推广山地水平沟种植技术上狠下功夫,全县采取抓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办法,在边远的三岔下乡,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晚上休息跟老百姓了解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干部群众都称赞他是焦裕禄式的好书记。jvzquC41yy}/onnrkct/ew46|;j3sƒ:
1.太行山上“新愚公”!他12年荒山“写绿”6000亩,独创9种整地造林  水源问题解决的同时,他还针对不同地貌,独创了水平沟整地造林、水平梯田整地造林、鱼鳞坑整地造林等9种整地造林模式。   他解释,“大坑客土整地造林模式”就是遇到石头多的地方,就在石头层上开凿大坑,将开挖出来的石块围在坑的周围,然后再往坑内客土。所以,不管片麻岩地质,还是石灰岩地质,这9种里面肯定jvzq<84yyy4idp~0qtm0pn|u18:6;7mvon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在西北、华北和其他干旱地区,尤其必须大力动员群众,用苦干的精神作好蓄水保土工作:平地要整好地,山地要挖鱼鳞坑,水平沟,缺水缺土的山头要送水土上山。造林要保证一定的密度(用材林每公顷一般要有六千株到一万二千株,即每十亩四百株到八百株,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规定不同的密度),要保证成活率jvzq<84yyy4837hp1462385;52575;9990yivvq
3.林业造林技术论文模板(10篇)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jvzquC41yy}/jjthcdobq7hqo1nbq€jp15=26A3jvor
4.抗旱造林技术范例8篇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2.3造林方法。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jvzquC41yy}/dj~ycvii0ls1mcthjjs|cqrjpsnujw5
5.植树造林(精选5篇)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等。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893830qyon
6.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技术探析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 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 jvzquC41yy}/{xzhcdobq7hqo1lbp€jp14<26B3jvor
7.山区造林地清理与整地及植树造林技术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jvzquC41yy}/insi|juoikfpi0ipo8ftvkimg674;978:660jvsm
8.抗旱造林技术大全11篇(2)反坡梯田,反坡梯田是黄土高原干旱丘陵地一种行之有效的整地方法。断面呈三角形的沟,又叫三角形水平沟,田面向内倾斜成反坡。 反坡梯田蓄水保土,抗旱保墒能力强,改善立地条件作用大,造林成活高,幼林生长好,使用于黄土高原地形平缓坡面完整、土层深厚的造林地。 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4:3:;3jvor
9.青藏高原是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答案】标记重捕;多;死亡率;环境容纳量;水平沟造林整地、施用药物A、五月人工捕杀;次生;逐渐降低;劣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生物量呈现增加趋势,群落的植物丰富度也呈现增加趋势;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 jvzquC41yy}/l‚jqq0ipo8xjkvo0;:9;g471/:k37/:27>2:76<.4>;f8:j6:@j8
10.黄土高原人工整地与抗旱造林技术21. 2horizontal ditchhorizontal ditch 水平沟水平沟 1. 31. 3fish scale pitfish scale pit 鱼鳞坑鱼鳞坑 1. 41. 4Dai ZitianDai Zitian 带子田带子田 1. 51. 5alternation of slope and terracealternation of slope and terrace 隔坡梯田隔坡梯田 1. 61. 6V sump packer preparationV su 3、mp jvzquC41o0xfp{jpfqi/exr1rcvft8697;?:2A<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