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核!这所百年名校打造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

在我国的工程建筑领域,有一座高等学府享有盛名,常常被最顶尖的建筑设计师们提起:她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曾被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授予“建筑教育特别贡献奖”;她坐落于古都西安,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类学科精华,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她是国务院认证的第一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她培养的毕业生,在行业内广受欢迎,她的名字,就是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始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95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市政类系科,在古都长安调整建制合并。承载着四所母体院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学科的精粹,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应运而生,不仅为当时培养了大批救亡图存的科技人才,还将现代文化思想、民族文化精髓历史性地传承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铸就了这所百年老校的核心精神魂魄。

办学百余年来,西安建大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教师为国家振兴而教,学生为祖国建设而学,他们心怀理想,用赤诚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用睿智推动科技持续进步,用争先创举改变着中国和世界的模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目前,学校已具有“一条龙”的完整“建筑科技”学科链群,几乎涵盖城乡建设的所有专业,并延展到建设前端的材料、冶金、采矿,及经管、人文艺术等学科,致力于要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科技创新作出开拓性和引领性的学术成就,形成“一链多群”的特色化发展格局,为丝路沿线乃至更多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建设提供经验和智慧,建成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

百年建大,人才辈出。在这里,有着一支规模高达2800余人、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1800余名专任教师,其中有高级职称者占比近65%!他们由院士、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青优青、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杰出人才组成,大师与大楼在这片校园里相得益彰,这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业界顶尖的学术规训和专业教育。

我国水泥工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徐德龙院士带领学术团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对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水泥干法生产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开发了三个系列的X·L型技术,利用该系列技术改造了120多条生产线,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效益,同时利用原创性技术建成10余条生产线,主要指标创同类型窑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高固气比悬浮换热和反应理论,主持设计了全世界最大的冶金工业渣水泥生产线,在20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各项指标居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其自主创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徐德龙院士现场技术指导

徐德龙院士自主创新的、拥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分解理论与技术应用实例

我国绿色建筑创新领域的开创地,刘加平院士带领学术团队长期从事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领域的基础研究、教学和应用推广工作,建立了我国建筑学学科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西部建筑环境与能耗控制理论研究,主持和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在西部绿色建筑和太阳能富集区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研究成果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发的“世界人居奖”。

刘加平院士指导研究生

2017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领衔的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凭借着一直以来对于“使命”二字的不懈践行,扎根西部做出的杰出贡献成功入选。

杨柳教授、王怡教授、刘艳峰教授指导研究生

正是基于诸多优秀的教师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打造了一批顶尖的教学平台。在这里,有着“冶金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近年来,西安建大先后斩获了1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彰显出了这座百年学府的强大实力。

在这里,还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兼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具有17种类别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作为我国工程建筑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始终追求一流,有着极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多年来,通过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先后与美、英、德、澳、加、法、意、俄、日等国家和地区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年5月,教育部正式同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设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澳大学安德学院。这是西北地区首家同时具有硕士和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配备了国际化的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建大学子不出国门即可享受优质的国际高等教育资源。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年12月,她更是被列为陕西省、教育部和住建部三方共建的高校,学校的发展得到了更高层面的支持。现如今,这座以土木、建筑的强悍实力闻名于世的百年学府,已然成为一所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西安建大在科学研究领域同样建树颇丰。2018年1月,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揭牌成立,并在这里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省部共建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

除此之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还拥有1个西部绿色建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34个,以及3个声名远播的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强势地位,也让西安建大被赋予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使命。2019年,住建部与西安建大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家级智库——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省政府也依托西安建大的独特优势,先后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等三个研究院。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科和基础扎实的科研平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着突出的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特别是“十三五”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已经承担了九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其中国家重点研发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2项),其中,2019年,王树声教授主持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现代传承营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单项中央财政经费支持就高达2897万元!

此外,近五年西安建大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7项,合作单位项目86项,获批经费2.85亿元。2015年,刘加平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极端热湿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研究”获得了1770万项目经费支持。优秀的科研实践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重量级各项评奖评优里都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简称“三大奖”),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的国家级奖励,是对科技工作者科研水平和成果的最权威认定。“三大奖”由国务院设立,每年合计评选数目不超过300项,竞争相当激烈。因此,“三大奖”的获奖情况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其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先后斩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

以“自强、笃实、求源、创新”八个字为校训的西安建大人从未忘记,要将自己的学术科研实践与祖国大地紧紧绑在一起,推动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在茫茫雪域高原,在巍巍秦岭深处,在抗震救灾最前线,在祖国最需要建设者的地方,建大人的身影从未缺席。

·参与国家重点工程

1958年,学校陈叔陶教授作为专家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建筑结构方案设计审查工作,此前他还曾担任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专家组成员。同年,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合作进行预应力钢结构研究,陈叔陶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空腹拱”概念。

陈叔陶教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

人民大会堂

武汉长江大桥

1962年至1966年,为配合国家核武器研发,陈叔陶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地下防原子弹冲击波的国防建筑”重大课题的研究。

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现场

我校谭炳训教授于1949年翻译了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时名《市镇计划纲领》),是该纲领最早的中文版本。

谭炳训主持整修天坛期间与梁思成、杨廷宝等人合影

1958年,我校作为编委单位参与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编写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编撰的第一部中国建筑史专著。

《中国古代建筑史》书影

学校是我国钢结构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地,以陈绍蕃教授为代表的钢结构领域专家参与国际标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的编制,并两次担任中国专家组组长,承担了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起草和历次修订工作。

1995年,陈绍蕃教授在亚太地区钢结构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是由中国科学院与我校共同编著而成,1985年正式出版,该书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成就的专史,共一百余万字。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副主编赵立瀛教授指导学生

多年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与时代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他们完成了黄帝陵整修总体规划,获得了1998年全国城乡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图丨黄帝陵

我国著名“五岳”之一的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也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大师们,并获陕西省优秀规划设计项目一等奖。

图丨华山风景区

历时22年的宝钢工程,同样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斩获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等重大奖项。

图丨宝钢工程

白国良教授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

牛荻涛教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

郝际平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郝际平教授科研团队助力大飞机启航

王晓昌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科学实验

王晓昌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科学实验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王磊教授科研成果进行报道

中央电视台对李安桂教授进行采访

刘克成教授带领学术团队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设计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上,主讲的课程分别入选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视频课。在科研上,团队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遗址保护、国家遗址公园规划、历史街区保护、传统建筑保护、遗址博物馆设计、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完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别荣获国际建筑师协会建筑遗产保护大奖、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国家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银奖等奖项。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唐西市博物馆和中国科举博物馆

刘克成教授为学生授课

学校王树声教授学术团队针对中国城乡规划优秀传统几近断裂的问题,运用人居科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1400余座城市的规划历史经验,证实了中国本土规划体系,揭示了中国规划经验的现代价值;通过科学化,初步构建了中国本土规划理论,并在多层面探索本土规划现代传承路径。发表城乡规划领域顶级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18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工程实践等20余项;率领科研团队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1项、省级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4项;成果及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报道。

王树声教授学术团队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的报道

主流纸媒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的报道

并校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已经先后为国家培育输送了30万余名优秀人才,在我国工程建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现如今,这里已经是十位院士的母校,诸多学术新星从这片校园里冉冉升起。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院士风采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赛团队学生代表接受组委会颁奖

西安建大学生相继三次在UIA(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最高奖,成为全球在该项赛事中获奖层次最高、奖项最多的高校。

图丨西安建大学子包揽第25届UIA(国际建筑师协会)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第一名、第二名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铜奖各1项

卓越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层出不穷的优秀毕业生,也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行业内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西安建大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3-5年基本都可成为建筑类及相关领域的骨干。多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都有着十分良好的就业工作态势,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居陕西省高校前列。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以2019年为例,西安建大共召开了1182场专场招聘会,全年共收集岗位需求98558个,毕业生供需比高达1:16.4!历年来,西安建大不仅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还先后两次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评选中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其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

图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这里会是崭新的开始,在这里将会成就独属于你的建大时光。百年学府,风华正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欢迎大家的到来。百余年梦想与荣光,六十余载进取与探索。岁月积淀,奠定着建设一所一流大学最坚实的根基;传承坚守,合力书写满载辉煌的历史答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向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和复兴作出贡献,为时代新蓝图谱写最美的华章!

THE END
0.经典结构建筑案例.doc经典结构建筑案例.doc,经典结构案例 空间:薄壳结构 骨架:框架结构 网架结构 框剪结构 悬索结构 框筒结构 膜结构 板柱结构 钢架结构 排架结构 拱结构 姓名:吴琪 学号:140409121 日期:2016.3.23 一、薄壳结构 项目名称 :天津博物馆 项目地点 :天津 河西区 建筑面积 :5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133711?7493<987xjvo
1.建筑结构2018年20期沧州市天成装配式钢结构住宅设计刘华;卢清刚;苗启松;林爱华;邹杨;李源; 《建筑结构》新稿件中心正式上线 非线性纤维梁单元研究与应用武云鹏;韩博;郭峰;苗启松; 首创丽泽金融商务区F02和F03地块地基基础设计李培;周笋;齐五辉;孙宏伟;王雪生;方云飞;王媛; jvzquC41yy}/ewpk0eun0ls1Lq{spjq1E/I6/SHLI/813A2420nuo
2.21个拱形天花板,自支撑拱形结构|ArchDaily拱形天花板最简单的定义是一种能够覆盖空间的自支撑拱形结构。这项技术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时期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其他更实用的构造解决方案的出现而逐渐废弃。然而,由于这些元素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现代设计项目仍然在室内装饰中构建拱形元素或突出原始结构。jvzquC41yy}/c{hjfcom{7hp1et0;?553;533pj/iqth/npi/zjcw2jwc3ccw2ujk3ogr2cp/rj
3.丨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博览园主展馆荣获2020年全国绿色建筑凤凰阁展厅(单层层高近26m,为国内木结构之最) 飞虹拱桥(下承式吊杆木拱结构,跨度29.4m,宽8.4m)第二,采用了建筑师主导、各专业协同的整合设计,实现设计目标效益的最大化。设计强调建筑的被动式节能,利用凤凰阁高耸空间的拔风效应,基本实现展览空间的自然通风、降低能耗。南北贯通的水庭将自然引入建筑内部还留出了jvzquC41ctii0|jw0gjv0ls14282199321i:3:=c58=93>4rcik/j}r
4.中铁四局集团钢结构建筑有限公司关于推荐引江济淮钢渡槽项目部申报安徽省工人先锋号的公示03.21 关于推荐熊秋虎同志申报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公示02.25 中铁四局党委第二轮巡察钢结构建筑公司巡察公告05.18 巡视公告09.28 更多公司要闻 公司智能制造基地投产暨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 公司中标狮子洋通道主桥段钢桁梁制造项目 公司在局2025年上半年经济jvzq<84ili4dtnh60eun1
5.神游德意志|德国十座最美的桁架结构建筑小城易北河以南约四公里处,在大都市汉堡的荫蔽下,坐落着一座半木结构的小城镇——施塔德。古朴的汉萨城市有许多值得观赏的风景。如果您伫立在老城的旧港口或在那附近的咖啡馆饮一杯美酒,仿佛可以听到那古老的城墙诉说着小镇千年的历史……经过精心修复的半木结构建筑,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塔楼和传统小镇的惬意与您同在。 jvzquC41uktp/pjtoct.frfnqi{f0}tpilo/gmz0ep5668k41e?25=f:94>31yfig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