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承重结构体系可分为木结构、砖木构造、砖结构、砖石结构以及石结构,其中以木结构为主的承重结构最具传统特色。
一、木结构类型
木结构按其构件组合方式,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式三种。
(一)抬梁式构架
大量的传统古建筑平面组合皆为矩形平面,因此很自然地将其结构体系按间划分为一榀榀的、横向的、由柱及梁组合成的构架体系。各榀构架间搭以纵向的承重檩条,以及联系用的枋木。檩上再搭以椽条(又称桷子),椽上铺望板(或望砖),形成前后两坡的屋顶构架,如两山的檩条不挑出,则为硬山;若挑出则为悬山或歇山顶。上述所说的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式、拱架式都属于这种坡顶式的构架。它们在各构件的受力、传力作用上,节点的构造做法上皆有不同的意匠,可以说各有特色。
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是将整个进深长度的大梁放置在前后檐柱柱头上,大梁上皮在收进若干长度的地方(一步架)设置短柱(瓜柱)或木墩,或大斗,短柱顶端放置稍短的二梁,如此类推,而将不同长度的几根梁木叠置起来,各梁的端部上置檩条,最后在最高的梁上设置脊瓜柱,顶置脊檩(图9-1-1)。
抬梁式构架各构件的受力状况明确,一层层叠置,柱及柁墩、瓜柱是轴心受压,梁是受弯,梁端部受剪,传力简单。虽然构件端头皆有榫头、卯口,但仅是定位与拉接作用,各构件是散置的,故从理论上讲,构架的稳定性稍有欠缺。为弥补此点,一般将瓜柱下部添置角背或驼峰;檩条下添置垫板及枋子,形成“工”字形的檩垫枋三件;檐柱柱头置额枋;部分前檐柱额交接处设置雀替,前、后廊步设置抱头梁及随梁枋等,并且皆为透榫穿透檐柱及老檐柱,以增强构架纵横的稳定性。同时在钉置椽子及望板以后,整个屋面成为刚性的整体,更加牢固。有关抬梁式构架的开间、跨距、柱径、梁宽等数据,各地皆有所不同。在实地调査中也发现古建筑建筑的结构设计随机性很强,古建筑建筑的跨距小,故构件承载潜力大,因此用料大小并不需精确计算,而更重要的是结构构架形式要设计得当。
(二)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又称“立帖式”。应是一种较古老的做法,在广州出土的汉明器中即有穿斗形式的梁架表现。穿斗架是由柱子、穿枋、斗枋、纤子、檩木五种构件组成。以不同高度的柱子直接承托檩条,有多少檩即有多少柱,如进深为八步架则有九檩九柱。为了保证柱子的稳定性,以扁高断面的穿枋统穿各柱柱身,根据三角形坡屋面的界范,安排多根穿枋,越靠中间的柱子穿枋越多。在这样的排柱架上,再以若干斗枋、纤子纵向穿透柱身,拉接各榀柱架,柱架檩条上安置椽子,铺瓦,成造屋顶(图9-1-2)。
穿斗架的步架较小,一般约二尺至二尺五寸,故柱子排列较密,影响跨间生活使用要求。为此在有些地区将排柱架的一部分柱子减短,成为不落地的瓜柱,瓜柱下端骑在最下一根大穿枋上,一般为一柱一瓜或一柱两瓜间隔使用,甚至有的地区还将不同瓜柱下端减短落在不同高度的穿枋上,称为“跑马瓜”,进一步节省了材料。穿枋若一根木枋难达高度要求,则用数根木枋拼合。
穿斗式木构架的受力状况亦十分明确,屋面荷载通过檩条直接传给柱子,穿枋及斗枋仅为稳定拉接构件(若为楼房,楼层的穿枋或纤子兼有楼面楞木承重作用),但是改良后的柱瓜结构的穿斗架的穿枋兼有拉接与承重的双重作用。从稳定性上讲,排柱架的横向稳定性是非常好的,整排统穿在一起的三角架不易变形。但是相对来讲,纵向斗枋的稳定性较差,而前后檐墙多为板壁或木装修,刚性较砖石、夯土墙差许多,故常可在南方看到左右歪斜的穿斗架房屋,需用木柱支顶。为克服这种缺陷,住户往往在两山部分加设披屋,有助于保持稳定性。
穿斗架多为杉木,材直且防蛀。但用材细小,且柱身为通榫穿透多处,为了不影响其承载能力,故穿斗架的构件皆以原木为主,雕饰相对简朴。同时穿斗架的节点加强辅件也较少,江西完全不使用加强辅件的穿斗架十分常见,较复杂的穿斗架在穿柱骑穿梁处加平盘斗,或穿柱承檩处在檩下加替木或丁头栱,亦以简明为主。因此整体视觉效果十分简洁轻快,结构艺术感极强。
穿斗架的架设方法也不同于抬梁式,由于大量穿枋,斗枋须穿透多个柱身,无法在空间装配,所以整榀排柱架须在地面装配好,然后整体起立,临时支撑到位,再用斗枋将各榀屋架串连,最后架檩成为整体。正因为如此,穿斗架难以建造高大的房屋。
(三)抬梁穿斗式构架
抬梁穿斗式构架的结构特色即是承重梁的梁端插入柱身,与抬梁式的承重梁顶在柱头上不同,与穿斗架的檩条顶在柱头上,柱间无承重梁,仅有拉接用的穿枋的形式也不同。具体讲,即是组成屋面的每一檩条下皆有一柱,前后檐柱及中柱或瓜柱,每一瓜柱骑在下面的梁上,而梁端插入临近两端的瓜柱柱身。顺此类推,最外端两瓜柱骑在最下端的大梁上,大梁两端插入前后檐柱柱身。为加大进深尚可增加廊步,以及用挑出插栱的办法,增大出檐。
在纵向上亦以插入柱身的连系梁(或称额枋)相连形成构架(图9-1-3)。
抬梁穿斗式梁架多用于大型住宅的厅堂或祠堂。空间宏阔、屋顶华美,使用阴阳坐瓦,内部有时还有轩顶及天花顶,用料皆较粗大。为了增加艺术效果,显示财势,这类构架的装饰皆极繁复,甚至描金,将构架装饰得色彩绚丽异常。较重要建筑的抬梁穿斗式梁架皆保留了斗栱的节点构造,并加以变形艺术化。而大梁、连系梁、随梁枋、瓜柱或坐斗皆是装饰的重点,花样因地因人而异,其形式变异之丰富,非抬梁式可望其项背。
抬梁穿斗式梁架兼有抬梁与穿斗的特点:它以梁承重传递应力,是抬梁的原则,而檩条直接压在柱头上,瓜柱骑在下部梁上,又有穿斗的特色,但它又没有通长的穿枋,其施工方法也与抬梁相似,是分件现场组装而成。抬梁穿斗式梁架的山面柱架往往增加通高的中柱,变成两个半架拼合,增加了刚度。
从稳定性角度看,抬梁穿斗式梁架显然优于抬梁架,因为它有多层次的梁柱间插榫,克服横向位移。有些建筑为增强稳定性,在大梁下边另加一道或两道插梁,则使构架更为坚稳。从承载角度看,由于步架小、用料大,也是可靠的。虽然承重梁的入柱榫头较梁截面减少了2/3,降低了端部抗剪能力,但杉木横纹抗剪能力极强,故也无大碍。从用料来看,抬梁穿斗式梁架较穿斗架提高很多,但为获得大空间的室内环境,也是必要的。抬梁穿斗式梁架另有一特色与抬梁架、穿斗架不同,即是屋面檩位与各层托梁的端头位置并不一致。檩位坡度平缓,梁端位连线坡度陡峻,这样可以使各层梁枋间隔舒展开来,有利于艺术加工,增强室内结构艺术的创造余地。
挑檐
南方建筑为防雨淋,建筑前后檐皆有宽大的挑檐。挑檐方式有硬挑与软挑两种方式,以主体构架的穿枋延长伸出的挑木为硬挑(图9-1-4、图9-1-5),在檐柱上插接的挑木为软挑(图9-1-6)。依挑出长度可分为单挑、双挑、三挑等不同构造方法。
三、木结构的区域特征
由于建筑文化的地区差异,或受周边省份建筑文化的影响,形成木结构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各得其用。
(一)徽州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江西具有徽州古建筑木构架特征的地区以婺源、浮梁、景德镇为代表。因其与安徽接壤,且婺源历史上曾隶属徽州,受徽商文化的影响。自明清以来徽商畜甲天下,豪宅、巨祠林立,炫财斗富之风甚炽。大宅的木构架脱离了力学的轨道,且向装饰方向发展,而且形成了地方形制。其特点即是梁柱断面明显增大,超出了承重力学上的需要,装饰亦增加很多。梁断面呈巨大的椭圆形,上下砍平少许,形成向上弯曲的月梁形式,梁端浅刻出卷曲线(称为“剥腮”)。尤其是穿梁(额枋)亦做成肥大的月梁,梁身遍施雕饰,图案琐碎。挑檐、挑平坐下的斜撑变成动物、人物的圆雕品,以显示气派。梁、檩端部皆以插拱承托。柱身上下收分,呈梭柱状,瓜柱底端以圆形平盘斗承托,斗周边饰以华美的雕刻,使得建筑雍容华贵,气派非凡(图9-1-7、图9-1-8)。
(二)东阳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江西省具有东阳古建筑木构架特征的地区以广丰、玉山、德兴、上饶市、上饶县、横峰为代表因其与浙江接壤,受东阳、江山建筑文化的影响。其木构架与徽州有类似之处,即梁、额肥大,呈椭圆形断面的月梁型,并且拱弯度更大,柁墩处改用斗栱承托(图9-1-9)。值得注意的是其联系梁(如三架梁、廊步的单步梁等)皆有复杂的造型及雕刻,如做成象头、云卷、猫拱背等形式,廊步皆有轩顶,出檐有雕刻复杂的挑木、撑拱,可以说从雕刻意匠上比徽州古建筑更为华美精致(图9-1-10)。
(三)吉泰盆地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该地区以现吉安市辖区的各区县为代表,包括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峡江县、新干县、安福县、万安县、遂川县、井冈山市等,该区域属江西省腹地,其建筑文化基本未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梁、额多为包镶做法,即中心为圆木表面用木板包裹,做成肥大的月梁型,形成的断面为矩形或椭圆。且梁(额)背弓起较高,使其跨中断面高度较两端断面高度大(图9-1-11)。
(四)赣西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该地区以现宜春市的部分县区、新余市和萍乡市辖区的区县为代表,主要包括高安县、宜丰县、铜鼓县、万载县、袁州区、渝水区、分宜县、萍乡等。该区域梁架的显著特点是脊檩(俗称“栋梁”)两侧增加一组伴梁组成“三花檩”。有的在脊檩下再加一根支撑顺梁,其上托着八出斗栱,形成一个莲花撑,支托连接“三花檩”,把三花檩结成一个整体,保证构梁最高点,也就是正脊的刚度(图9-1-12)。
(五)其他地区古建筑木构架特征
这些区域涵盖江西省的大部分,包括九江市、南昌市、宜春市的部分县、抚州市和赣州市。其梁架特征是圆作直梁系,或微微弓起,梁底或施雀替,梁头或施装饰,童柱底或施平盘斗。重要建筑的檩断面高度很大,其构造多为顶部为圆檩,圆檩下由多根枋木相叠而成随檩枋(图9-1-13~图9-1-15)。这种构造大大地增强了整体木构架的横向刚度。
四、古建筑构架的细部做法与历史残留
古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地区间、民族间的技术交流,各种构架形式都很难说是纯粹的、一成不变的形式。在古建筑构架中也还可以看出许多历史遗留的痕迹,如上下收分的梭柱、柱子侧脚、木槓、山面构架的升起、使用月梁,并进一步发展成为猫拱背梁、用斗栱装饰梁架节点、斜撑托脚木等。以上这些形制实为古代曾经出现过的手法,仍沿用至清代,说明历史形式会有一段较长的残留时间。
(一)翼角
江西古建筑翼角做法地方性非常明显,与北方官式做法完全不同,大致有三种。其一,老戗嫩戗做法。老戗后尾插于金柱或金檩,戗头延伸至角柱之外,嫩戗斜插于老戗外延段顶面,高高翘起,如婺源汪口俞氏宗祠(图9-1-16)。
其二,单根曲角梁做法。角梁为一根加工成弯曲的枋料,角柱外延段辅以挑枋支托,如广丰龙溪祝氏宗祠(图9-1-17)。其三,叠木做法。角梁由多根枋料叠加拼合组成,每根枋料高度加工成前大后小,形成翼角的起翘,如广丰东阳管氏宗祠(图9-1-18)。
(二)斗栱
斗栱的使用,承重的功能逐渐消失,而追求其外观装饰效果,刻意雕刻,用材细小,多为如意斗栱(图9-1-19~图9-1-22)。
(三)木植
由于南方多雨、潮湿,毛细水丰富,木柱底部易受毛细水的侵蚀而腐朽。江西省木檳的使用一直延续至清末,甚至于整个柱础全为木作。木欖(或木础)一般为用大木料横纹加工,卧摆于柱底,即安装好之后,其木纹为横向,不利于毛细水顺纹上升至木柱,以保护木柱(图9-1-23)。再者,木槓(或木础)腐朽之后,易于更换。
(四)托脚
托脚是从檐檩至上金檩的檩与檩之间相互支撑的杆件,其作用是防止檩条下滚。江西部分地区仍可见到托脚的使用,但已演变成以装饰为主的构件雕刻烦琐(图9-1-24)。
第二节砖石及夯土结构
江西古代砖石结构较为简单。拱券结构主要用于地下墓室,地面拱券仅见于桥梁、城门洞口等少数场合。一般民用建筑完全不使用拱券结构,采用拱券门窗洞口均极为晚近,系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
石材资源在江西颇为丰富。江西盛产红砂岩,当地通称红石,属湖相沉积岩,较松软,易于开采和加工,在江西大量用于建筑。江西又盛产石灰岩,当地通称青石,亦为沉积岩,各地亦大量使用。虽然江西地面建筑中除牌坊桥梁外极少有石结构,由于其材料特性,经常作为各种结构或装饰构件使用。
夯土结构在江西各地广泛使用,除用作建筑基础外,也大量用于承重墙体,甚至用于建造桥梁和塔。此种结构建造费事,表面质量差,但若精工细作,的确具有优良的而耐久性,是追求坚固永久的一种最廉价的方式。
砌体拱券
吉水县东吴墓系江西目前可见的早期砌体拱券结构。1990年8月,负责京九铁路吉水段施工的铁道部第十六局一处,在县城南部恩江北岸,对铁路中心线内的小山包进行爆破取土时,发现该座大型墓葬。之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水县博物馆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封土高耸,占地900平方米,东西南北各长约30米,墓向朝东。墓葬年代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论证,为三国东吴晚期,距今一千七百余年。墓室由墓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后室,正方形回廊组成,用青灰色网钱纹花纹砖砌筑。甬道、回廊、耳室均为砖砌筒形拱顶,跨度约1.5米。前室及左、右回廊转角处各有一砖砌叠涩穹顶。后室为砌叠涩穹顶(图9-2-1)。发掘时发现,所有砌体均为干砌,未见使用砂浆。此墓在发掘后,为配合京九铁路施工,向西移动约200米重建,并为此新建吉水县博物馆,加以保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较早的地上拱券结构有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的星子观音桥,见本书第八章第四节。此桥由七道石拱券组成,跨度10.33米,是最早的大型石拱券结构。此桥具有显著的中国石拱券特征:券式为片段券;各道拱券并列砌筑,每道券的石块之间以榫卯相互搭接以增强券的整体性,但各道券之间却没有相互连接,只能靠增加生铁卡子来相互拉结(图9-2-2)。
即使如此,它仍在江西保持拱券跨度记录达五百多年之久,直至明代才被打破。明代地上拱券结构明显增加。永丰茶口桥是较早的明代石拱券结构,建于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为四墩三孔石拱桥,由红砂石砌筑,总长41.9米,宽3.20米,通高5.8米(图9-2-3)。
中孔跨度8.6米,矢高5米,两边孔跨度7.3米,矢高4.2米。桥面由鹅卵石铺成,桥两侧石栏杆和两端石阶梯已毁。南面桥孔下一石上有“大明成化戊戌渠县知县口口捐修”铭文。此桥为连续券,石砌整体拱面,虽跨度较小,结构整体性远胜观音桥。但拱券层很薄,未必足以支撑如此跨度,实际上仍具有某种叠涩券特性。
德兴会源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全长30米,桥面宽9.4米,离水面高14.2米,单孔跨度达到22米,为江西古代最大跨度(图9-2-4)。
整座桥体和桥面均用青灰岩石砌筑而成,券式为半圆券,拱券层厚度约80厘米,整体拱面,充分体现了明代成熟的拱券技术。
砖拱券结构如九江庐山区鲁班桥,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单拱砖结构,长14.5米,宽4.8米,高4.9米,跨度5.7米。该桥全部用青砖砌筑,拱券为双层砖券,间以两层眠砖和一层密砌斗砖,再以一层眠砖与砖拱肩连接,砌筑方式复杂而不尽合理,是江西较早的大跨度砖拱券结构(图9-2-5、图9-2-6)。
清代拱券技术较明代进展甚微。瑞金云龙桥,宋代为浮桥,名绵福桥。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始建石墩木梁桥,更名云龙桥。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改成十二墩十一孔红条石拱桥。通长177.52米,宽5米,红石砌筑连续券结构,最大一孔跨度约15米。券式为半圆券(图9-2-7)。
砌体墙
江西现存的早期砌体承重墙结构均为佛塔。唐塔均为墓塔,体量小,以石块堆叠而成。宋代江西建造了多座佛塔,均为砖砌体结构,是江西早期砌体承重墙结构的代表。这些塔均为单层砖砌筒体,内部以木结构楼面形成拉结,无砖砌楼面,结构简单。砖砌塔壁特别厚,使得结构有较好的刚度。如建于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浮梁红塔(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以下诸塔同),高七层40.47米,壁厚3.1米。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的浮梁双峰塔,高五层16.2米,壁厚亦达1.95米。
由于塔壁厚,通常在壁内设穿壁楼梯,绕塔盘旋而上,称穿壁绕平坐。也有少数宋塔塔壁较薄,如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西林寺塔,高七层46米,壁厚仅2.4~1.8米,因此未设穿壁楼梯。
明代以后结构技术有所发展。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上饶奎文塔,壁厚3.16~2.71米,设有穿壁楼梯,但每层均以叠涩券起穹顶,支承上层楼面,形成了整体性更好的塔体结构。
一般建筑中普遍采用砖墙。墙体的砌法多样,全顺、一顺一丁、梅花丁及每皮多顺一丁等均有,以每皮多顺一丁最为多见。少数地区尚有一皮顺砌与一皮立砌相间的砌法,如高安贾家村。
除眠砌墙体外,大量使用空斗墙。空斗墙的砌法亦非常多样,基础及勒脚部分一般均为眠砌,上部有一眠一斗、二眠一斗、三眠一斗等多种砌筑方式。为提高结构强度,并改善热工性能,往往在空斗墙中填充黄泥。少数大型建筑空斗墙砌筑高度可达6米以上(图9-2-8)。
空斗墙由于强度不如眠砌墙,通常在转角等易开裂破坏处进行加固。加固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在加固部位改用眠砌,也可以在加固部位采用石材砌筑,例如以石块立砌(图9-2-9)。
除在勒脚及勒脚以上部位加固外,有时也在檐下进行加固。抚河中下游一带常见砖石混合砌体墙,以大块青石板在墙体外侧衬砌做墙裙,砌筑方式类似于空斗,亦有竖向石板向内拉结,墙体内侧则完全用砖眠砌,形成坚固墙身,高度可达2米左右。石板墙裙以上往往还眠砌数皮砖,然后才做空斗墙。如金溪竹桥余茂庆宅(图9-2-10、图9-2-11)。
砖的尺寸,宋明较大,入清后逐渐减小,至清末厚度可小至不足2厘米,亦用于砌筑空斗墙,墙体稳定性较差,易出现倾斜(图9-2-12)。
三、砖石建筑构件
石梁柱式结构在江西主要用于建造石牌坊,如宜黄谭坊大司马坊、奉新济美石坊等(均见本书第八章第三节)。亦有若干处石亭,如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建造的靖安马祖塔亭、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造的庐山黄龙寺赐经亭(均见本书第八章第二节)。作为具有实际功能的建筑结构,较完整而年代又可确定的仅有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的三清山三清宫(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一例,纯以石柱承托石梁,石梁上再设木结构支承屋面。但由于江西石材资源丰富,在建筑局部使用石构件则极为普遍。
(一)砖石柱
设有周围廊或前廊的重要公共建筑,其廊柱常使用石柱。如江西现存的几处文庙,其大成殿周围廊柱均为石柱,安福文庙大成殿、萍乡文庙大成殿明间甚至使用透雕盘龙石柱(均见本书第三章第二节)。民间建筑中,石柱大量应用于建造祠堂。如吉安渼陂的多处祠堂,主体部分均全用石柱(图9-2-13,见本书第六章第一节)。
清代以后,木材大料日益稀少,大型建筑开始采用砖柱,系一种特别烧制的半圆形砖,砌成圆柱,外表粉刷,刮腻子,涂漆,仿大木柱。此种做法见于江西各地,如乐安流坑大宗祠遗址(图9-2-14)等。
(二)大门
江西重要建筑如祠祀、会馆、大户住宅,常做牌坊式大门,以石梁柱形成一间两柱甚至三间四柱式结构,梁柱间填充砖墙。祠堂大门实例如乐安湖坪炽光先生祠大门(图9-2-15),会馆大门实例如永修吴城吉安会馆大门(见本书第七章第一节),住宅大门实例如南昌后万某宅大门(图9-2-16)。
部分大门石柱不落地,嵌在砖墙里,形成垂莲柱式样,整体则成为一种牌坊式门罩。大门亦可以砖砌筑成牌坊模样,砖柱常粉刷以仿石材。如广昌驿前某宅门楼,除门仪、勒脚石及梢间端部石柱外其余全为砖砌(图9-2-17)。
一般建筑外门常设石门框,当地称“门仪”,由门仪石、门梁石、门枕石、门槛石和抱鼓石组成。江西使用青石门仪非常普遍,也有少数使用麻石(花岗石)或红石。大门作为建筑主入口,其尺度、比例均经过认真推敲,选材、做工均十分讲究。并在重点部位加饰以精美雕刻(图9-2-18)。少数门仪甚至使用汉白玉制作。建筑内门有时也使用石门框装饰,如万载县城隍庙城隍殿侧路厢房壸门(图9-2-19)。
(三)柱础
江西降水丰沛,气候潮湿,地形多河谷平原或盆地,而聚落为图运输及灌溉之利,常依托水体建设。因此建筑防潮成为重要问题,关键之一即为木结构体系中柱子的防潮。故江西普遍使用石材柱础。
柱础的高度均较大,双层柱础使用极为普遍。除双层石础外,也有单层高石础上置木櫃。在鄱阳湖周围水网密集、地势较低的地区,甚至有特别高的三、四层柱础。
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出土了相当数量的柱础。虽属于皇家建筑,受到官方制度限制,仍有相当数量的双层础,形状饱满,尺度硕大,形制简练,可作为江西明代柱础的代表(图9-2-20)。
建于明末的东乡浯溪王宅正堂柱础,下层为方形底板上设八面勾栏座,上层为莲瓣极大的覆莲石檳,两层各由一块石块雕出,图案线条均饱满大气(图9-2-21)。
大部分两层或多层柱础由一块整石雕出。高安贾家舜夫公祠大厅柱础可视为三层础,下层为方形高底座,饰如意纹,中层为八面勾栏,上层为鼓墩。三层的形状和装饰手法各不相同,尽管形状变化复杂,仍是一块整石雕成(图9-2-22)。
进贤艾溪陈家某宅的花瓶式高柱础,高达四层,高约0.8米,底层为莲瓣很大的覆莲座,二层为仰莲鼓墩,三层为精细的覆莲座,此时高度已超过同等体量的一般双层柱础;第四层为一个高鼓墩,饰有壸门、莲瓣、回纹等多种纹样。整个柱础也是由一块整石雕出,是罕见的极为复杂的柱础(图9-2-23)。
四、夯土结构
江西南北山区均常见夯土结构的使用。围屋大量使用夯土墙做外墙甚至内墙,采用三合土版筑,又混合使用小块石材或卵石,厚度常超过1米(图9-2-24)。
除用作墙体外,江西尚有夯土塔与夯土桥。夯土塔见于赣南,如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的于都禾丰文峰塔,高七层约30米,单筒体结构,首层塔壁厚约2米,由三合土和少量的石块混合版筑而成(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
夯土桥分布更为广泛,系以夯土筑桥墩,墩上铺木材梁板而成。如樟树城湖桥,建造年代不详,可能建于清代,全长51.8米,以三合土加糯米浆版筑六座半船形分水桥墩,距离3~4米不等,桥墩之间架9~12根大小不等的圆木,其上再横铺数层木板,木板之上再铺一层三合土为桥面,中间再镶嵌一条青石板加固(图9-2-25)。
第三节 建筑装饰
一、石雕
(一)梁柱装饰
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的奉新济美石坊(见本书第八章第三节)是江西最杰出的石雕建筑艺术珍品。自最低一层枋底高度开始,直至屋面檐口,除用于题款的中枋留白,其余梁枋柱各面几乎全用雕刻填充,各个面内外各不相同,充分显示了明代工匠的艺术创造力
南、西两面外檐下枋做二龙戏珠高浮雕,上枋做人物故事场景高浮雕(图9-3-1~图9-3-3),内檐下枋做麒麟高浮雕,上枋做凤凰高浮雕,北、东两面的外檐上枋做凤凰高浮雕(图9-3-4、图9-3-5),都是极其杰出的石雕艺术品。
其余如北、东两面的外檐下枋六角菱花浮雕图案,普拍枋如意卷草浮雕图案,亦姿态优美、雕工生动。其他石结构大门、牌坊等通常只作重点装饰雕工亦甚可观。装饰部位包括石梁枋、柱头等,装饰方式包括:
图案,通常基于某种几何纹样如菱形、六边形等,清代以后通常还填充花卉图案。用于覆盖整个梁枋、柱头或梁枋两端透雕动物和戏剧人物,通常置于梁枋中部开光,包括龙凤、麒麟、八仙过海等。实例如金溪游垫总宪第大门,石柱柱头雕六边形花卉纹,上枋端头雕菱形花卉纹,中间开光雕云龙图案,下坊全为云龙图案(图9-3-6)。
门仪的装饰重点通常包括门仪和门梁连接处,往往在此设透雕雀替。此外,门枕、抱鼓石也都是重点装饰部位。
(二)石雕花窗
江西石雕花窗几乎全部位于外墙,尺寸均不大,主要起通风和装饰作用,对采光影响有限。做法为一块石板上透雕出图案,形状以长方形为主,偶尔也能见到圆形和瓶形。如金溪竹桥余利权宅青石花窗,基于矩形形状,按木隔扇隔心做法进行透雕和浅浮雕,甚至连木构件接缝也一丝不苟地雕出(图9-3-7)。
寻乌周田上田塘湾红石花窗则简单得多,仅透雕万字图案(图9-3-8)。
遂川堆子前黄宅红石花窗,形态为正方形,周围窗框浮雕回纹图案,窗心中央为大喜字,下部形成景框,内雕戏剧场景,周围绣的卷章。雕工细致,构图复杂(图9-3-9)
(三)天井
江西的天井普遍以石材铺砌,亦为重要的装饰部位,但图案简单,通常以线刻为主。新余仁和衡庐钟秀宅天井周围各面均施浮雕,长边雕云龙天宫,短边雕吉祥如意,是少见的做法(图9-3-10)。有时在天井的四角加设短柱,施以浮雕。高安贾家洪兴堂天井,底板四角雕线刻如意纹,天井四角设短柱,浮雕辟邪形象(图9-3-11)。万载田下路某宅天井亦有类似做法。
二、木雕
(一)梁柱装饰
在江西古建筑中,木结构梁架既是主要的承重结构体系,同时也经常成为装饰的重点部位,使木材的结构性能和装饰性能同时充分发挥,材料、结构和装饰浑然一体。
明代和大部分地区的清代木结构梁架本身相对简洁,梁身仅饰简单线刻,如金溪曾家某宅穿斗梁架几乎满铺剔地起突浅浮雕,已属少见(图9-3-12)。
大部分梁架将装饰集中在梁柱连接的节点部位,包括雀替、插枋、丁头栱等,以及蜀柱、垂莲柱或不落地的穿柱与梁连接的部位,常设驼峰、平盘斗等。外檐檐下也是装饰重点,挑梁、丁头栱、撑栱等出挑构件的形式均非常多样,并饰以各种图案,如南丰古竹戏台夔龙撑栱(图9-3-13)。
清代以后,特别是在赣东北地区,梁身的雕饰也日益复杂,常在明间额枋中部开光,雕巨大的戏剧人物场景(图9-3-14)。
乐平车溪敦本堂是木结构建筑构件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该祠堂的戏台(见本书第六章第三节)和祭堂的梁架、出挑构件几乎充满雕刻,技法包括线刻、浮雕、高浮雕甚至透雕,构图饱满,形态生动,与构件本身紧密结合,体现了高超的工艺和艺术水平(图9-3-15~图9-3-18)。
(二)天花
江西一般民居中少用天花,多为彻上露明造,但重要建筑如宗祠的大厅明间等部位往往采用非常复杂的藻井天花。特别是在赣中吉泰盆地一带,天井发生退化,其采光通风功能由天门、天眼或天窗取代,但天井的空间位置仍然保留,在原应设天井开口的部位通常都做天花藻井。
藻井形式以覆斗式最为常见,但八边形和圆形藻井也很多。由于藻井只有在特别重要的部位才出现,往往做成双层藻井,上下层间以曲颈轩连接。通常都以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装饰,包括构件、雕饰和彩绘。
广昌驿前奎璧联辉宅三进大厅藻井,是典型的覆斗式藻井,四面开光做浮雕,每幅各有典故。顶板贴预制拼装图案,尤为精致(图9-3-19)。
乐平浒崦名分堂戏台藻井,是方形天花内嵌圆形藻井,井中央为描金云龙浮雕,周围以小栱旋转排列支承天花,并插入描金祥云人物圆雕,井外做一圈描金缠枝图案浮雕,四角为描金五福图案浮雕最外圈再加描金如意纹图案浮雕。做工精致,色彩华丽,装饰效果强烈(图9-3-20)。
除藻井外,偶尔也能见到非常精致的普通平天花装饰,如瑞金密溪某祠门厅天花,使用菱花图案进行基本划分,在每个菱花中精雕各种图案,包括动物、戏剧场景等,各有寓意,极为复杂(图9-3-21)。
(三)门窗隔扇
江西地方传统建筑以天井为中心,天井周围除正厅通常为敞口厅外,其余各面,特别是两厢和正厅两侧的正房,均大量使用隔扇装饰。
隔扇制作异常精美,大量使用六樘隔扇,八扇、四扇甚至两扇的也有。隔扇门形式以五抹、六抹为主,隔扇窗则以四抹、五抹为主。
清代中期以前,隔扇尚较简朴。裙板完全无装饰或仅起简单线脚,绦环板雕刻以线刻或浮雕简单图案为主,每扇隔扇仅一块绦环板有雕饰。隔心则以素方格、菱格、席纹等简单纹样为主,雕饰甚少,如建于明末的东乡浯溪王宅隔扇(图9-3-22)。
至清乾隆以后,虽然衙署、官厅甚至部分祠堂仍保持简朴传统(图9-3-23),但一般建筑中隔扇雕饰日益复杂。隔扇上部的绦环板常雕各种吉庆图案,中部的绦环板则雕戏剧人物场景。隔心则在纹样的基础上加入各种图案,甚至做双层套雕(图9-3-24、图9-3-25)。虽然工艺的确可观,但装饰效果则不免过于繁复。
三、砖雕
(一)砖雕门楼
砖石门楼或砖砌门楼的重点装饰部位,除石构件外,还包括檐下及墙体的砖作部分。婺源庆源某宅砖砌门楼,梁枋均仿石构件装饰,普拍枋和匾额周围为回纹满铺,上层枋以钱纹嵌花卉满铺,下层枋以席纹嵌花卉为底,衬托四帧浮雕圆光,柱头为钱纹加万字花卉满铺。全为砖作,但雕工足以与石作相比(图9-3-26)。
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的广昌驿前奎璧联辉宅门楼,檐口亦为三层仰莲叠涩出挑,其下为一层植物图案高浮雕,形象、姿态均颇写实。再下为三层枭混线脚,普拍枋为回纹满铺。上枋为梧凤图案,下枋为云图案,均为接近写实的高浮雕。匾额周围为一圈植物图案,四角为透雕蝙蝠。亦全为砖作,极其华丽(图9-3-27)。
(二)砖雕照壁
江西古建筑大量使用砖砌照壁,有建在建筑外部,面对大门者,有建在建筑内部,面对庭院或天井者。式样均仿牌坊,进行四柱三间划分。乐安流坑村尚保留两处眀代照壁,一处为怀德堂,宅丹凤朝阳照壁,见本书第五章第一节。另一处为永享堂麒麟望日照壁,明间磨砖对缝壁心中央镶有一高10厘米、宽80厘米的立体堆塑麒麟,麒麟龙头鹿身牛尾,张口吐舌,双耳耸起,满身鳞甲,前肢腾起,后半身下蹋,身披彩带,凌驾于波涛之上,回头仰望左上方一轮环绕火焰的太阳,构成“麒麟望日”图(图9-3-28)。
清代以后的照壁大部分均较朴素,仅在局部采用少量砖雕装饰。
(三)砖雕花窗
江西砖雕花窗形状均较简单,以矩形为主。图案主要依靠各种预制构件拼装而成,构件本身一般并不复杂,但图案则非常丰富。景德镇陶瓷博览区“清园”大夫第(见本书第五章第一节)的外墙花窗为多种预制件拼装而成(图9-3-29)。德兴海口某宅花窗是非常复杂的预制构件(图9-3-30)。
四、墨绘及彩绘
(一)墨绘
江西古建筑各地都有墨绘的使用,外檐均在檐下,通常为简单的装饰图案。内檐墨绘内容更为丰富。
横峰枫林某宅(现为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明间侧墙粉壁墨绘琴棋书画、梅兰菊竹等图案,是较少见的内檐大面积墨绘图案(图9-3-31)。
一种特别的墨绘是在承檩山墙上绘制梁架。如广昌驿前迎熏宅明间侧墙以墨绘穿斗梁柱(图9-3-32)。
乐安流舍蓝科进公祠系少见的畲族祠祀,做法总体与周边一般汉族祠堂无异,侧墙大量使用墨绘绘制简单的梁柱线条,亦为汉族祠堂中可见的做法,唯后寝以墨绘神橱,为此处仅见(图9-3-33)。
(二)彩绘
彩绘在江西古建筑中更为常用。除各地外檐下常用彩绘简单图案外,内檐彩绘更加丰富多彩。内檐彩绘以天花彩绘为主。建于清代中期的遂川堆子前燕山书院彩绘天花,是江西现存最杰出的天花彩绘,数量达近百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图9-3-34)。
天花彩绘中,最常见的是藻井彩绘。如南丰古竹戏台藻井彩绘八仙图(图9-3-35)。
和墨绘一样,也有一种特殊的彩绘是在山墙承檩的山墙上绘制假梁架,如兴国三僚某宅(图9-3-36)。
后记
撰写《江西古建筑》一书,是本书所有作者长期以来的愿望。江西北濒长江,南倚南岭,东连瓯越,西接湖广,自唐宋以来,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古建筑遗存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地域特征鲜明,艺术价值显著,是中国南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貌理应在学术界、文化界乃至全体公众中得到充分展示,并引起充分重视。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江西古建筑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深入研究,基础资料薄弱,参考文献稀少,给写作本书带来了巨大困难。本书的写作,自2010年接受委托起,历时超过四年,在此期间,各位作者都恰逢本职工作极为繁忙的时段。本书是在所有参与者共同付出巨大努力和精诚协作之下艰难完成的。
本书共有五人参与撰写,并聘有三位顾问。除姚糖、蔡晴担任主编外,还有下列三位作者:
张义锋,江西万年人,1965年生。198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获工学士学位。现任江西省浩风建筑设计院院长、技术总监,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西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徐少平,江西丰城人,1965年生。1987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农田水利专业,获工学士学位。1998年参加全国第四期古建筑保护培训班学习结业,此后一直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规划工作,主持百余项古建筑修复工程设计。现任江西省文物建筑保护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审核专家库专家。
肖发标,江西龙南人,1967年生。199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获文学士学位。长期从事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填补国内多项考古空白,发掘成果皆进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名单,并入选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现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十大“艺德楷模”。
本书顾问黄浩先生,是建筑界前辈,江西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民居大师,曾长期担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所著《江西民居》一书,是第一部关于江西古建筑的研究专著。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都得到黄浩先生的热情支持、鼓励和指导。
本书顾问王紫林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在江西长期从事文物保护行政工作,现任江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既具有官员身份又是历史和考古领域的专业人士。他的视野和经验,对本书的框架搭建、案例选择和资料准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书顾问梁洪生先生,是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江西地方史专家,江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研究积累、观点和方法对本书的写作给予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对本书的资料获取给予巨大帮助的单位有:江西省建设厅、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文物局、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南昌大学建筑系、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考古研究所、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南昌市博物馆、赣州市博物馆、九江市博物馆、景德镇市博物馆、抚州市博物馆、宜春市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新余市博物馆、萍乡市博物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上饶市博物馆、新建县博物馆、进贤县博物馆、安义县博物馆、庐山博物馆、湖口县博物馆、星子县博物馆、樟树市博物馆、丰城市博物馆、万载县博物馆、铜鼓县博物馆、高安市博物馆、靖安县博物馆、奉新县博物馆、分宜县博物馆、吉安县博物馆、吉水县博物馆、安福县博物馆、遂川县博物馆、金溪县博物馆、乐安县博物馆、广昌县博物馆、东乡县博物馆、南城县博物馆、南丰县博物馆、宜黄县博物馆、瑞金市博物馆、龙南县博物馆、宁都县博物馆、信丰县博物馆、安远县博物馆、大余县博物馆、兴国县博物馆、寻乌县博物馆、乐平市博物馆、浮梁县博物馆、铅山县博物馆、玉山县博物馆、广丰县博物馆、德兴市博物馆、横峰县博物馆、婺源县博物馆等。
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南昌大学建筑系、九江市博物馆为本书提供了珍贵测绘图纸。吉水县博物馆、铅山县博物馆、吉安县博物馆、永丰县博物馆、瑞金市博物馆、樟树市博物馆、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局总工程师邹虚怀先生、南昌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邱路先生、南昌大学建筑系校友何昱先生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照片。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永春先生在本书撰写之初提出的意见为本书增添了重要内容。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刘丹先生、南昌大学建筑系校友黄继东先生、九江市文物局吴宜先先生利用业余时间,为本书作者调研提供了关键帮助,使本书能够及时完稿。
对以上各位先生和单位的无私帮助与指导,本书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最衷心的谢忱。
本书撰写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姚糖执笔;
第二章由蔡晴执笔;
第三章第一节由徐少平执笔;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由姚糖执笔;
第四章第一节由姚糖执笔;
第四章第二节由张义锋执笔;
第五章由姚糖执笔;
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由徐少平执笔;
第六章第三节由张义锋执笔;
第七章由张义锋执笔;
第八章第一节由蔡晴执笔;
第八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由肖发标执笔;
第九章第一节由徐少平执笔;
第九章第二节、第三节由姚糖执笔
全书文字部分最后由姚糖统稿,图片部分由蔡晴统稿。
除本书已署名的作者外,还有下列人员参与了部分古建筑测绘工作:
南昌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聂璐、讲师郭晔、苏东宾;学生吴湘、吴启伟、周瑞生、朱勇宣、肖恒、谢畅、胡洪寅骥、黄美霞、杨梅、王小丽、肖可夫、夏雨霏、左云豪、王子隽、揭笑雨。
最后,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各位编辑、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的各位前辈和同仁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敬意,正是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与热忱的感召和推动之下,本书终于得以完成。
编者
2015年4月于南昌
主编简介
姚糖,江西南昌人,1963年生。198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师从著名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江西地方传统建筑研究,现任南昌大学建筑系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西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蔡晴,江苏苏州人,1969年生。200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著名风景园林建筑专家杜顺宝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建筑与景观遗产保护研究,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现任南昌大学建筑系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