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石库门民居的结构和材料——上海里弄民居检测漫谈之三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概述

随着上海里弄民居从早期石库门里弄向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的演进,里弄民居的结构形式也经历上从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构件结构向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转变历程。本期老陈主要结合相关资料,对早期石库门里弄民居的结构和材料的特点进行介绍。

二、早期石库门里弄的结构与材料

由于早期石库门里弄是从我国传统的江南民居发展而来,其结构类型与材料与我国传统的江南民居区别不大。

1.基础:

早期石库门民居的基础,都是用碎砖灰浆三合土或清水碎砖作材料,极少数为条石基础。

碎砖灰浆三合土基础做法:将挖好的沟槽底面排夯平整;将拣净的直径不小于5cm的碎砖倒在1.2m见方的拌板上,用木桶把配合好的1:2石灰沙泥与水淘成均匀的浓浆,再用木勺浇在碎砖上,边浇边拌,待碎砖沾满浆水后,下入沟槽;用30cm见方,1.2m高的杂木木夯上脚手架排夯,每次下23cm,排夯至15cm,分层排做至规定厚度;然后在面上浇注一层浓浆,并撤黄砂或煤屑填平空隙,再来回排夯几次、俗称打腰箍;待晾晒几个晴天,即可在上面砌做墙脚或基础。

在一般情况下,木柱基础为75-90cm见方,厚60cm。基础上面做砖砌柱墩,墩上放置40cm见方,10cm厚的磉皮石,石面高程与地板面平,上置圆形石鼓墩,再立木柱。

一砖墙基础为条形,宽度在75~90cm之间,厚60cm。砖墙的大放脚砌于基础上,大放脚上面为一砖,底部为二砖,俗称“二砖摆期”,适用于75cm宽基础,如果基础宽度超过时,就要用二砖半或三砖摆脚。大放脚每砌二皮收1/4砖,二砖摆脚四收就到一砖墙墙身。

按照习惯,墙身的基础不能伸入他人地界内,当需要在地界边缘砌筑砖墙时,则此墙基应做单边基础。其做法:在砖墙中轴线下打中F15cm´3.60m杉木桩,中距为60-75cm,上口用石片或碎砖填实塞紧,再做碎砖灰浆三合土基础,宽度一般不大于50cm。有时因地基土质松软,或因墙基处在暗浜上,也用打木桩等办法,改善或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有些荷载不大的一砖围护墙或半砖分隔墙,其碎砖灰浆三合土基础的厚度和宽度都比上述尺寸小,也有做清水碎砖基础或条石基础的。清水碎砖基础是在挖好的沟槽内,把敲成5cm以上的碎砖倾入,每20cm一皮碎砖,夯实至15cm,墙身大放脚即砌筑其上。条石基础用40cm×15cm×90~180cm的条石衔接而成,做时先在沟槽内做一皮夯压坚实的垫层,上面安放条石,砌筑墙身。

房屋地坪一般也采用传统做法,将基础上面的覆土掺入石灰或黄沙后耙平拍实,客堂铺方砖,厢房铺木栅地板。

2.砖墙

墙是里弄民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一个或多个接连的单元用一砖墙沿边缘环绕起来,结合内部立帖和分隔,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单元,这对于结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早期石库门民居的砖墙,有一砖墙、半砖墙两种,砖墙又分为空斗墙与实砌墙,初期两侧山墙和防火墙都做一砖墙,所谓一砖墙,实际是楼面以下为实砌墙,楼面以上为空斗墙到顶;后期,规定防火墙都要一砖实砌到顶并伸出屋面50cm。其余砖墙的布置有三间两大墙,即一幢三开间二厢房的两侧山墙和厢房山墙都是一砖墙;也有四间二大墙,即两个二间一厢房的两侧及厢房山墙为一砖墙,中间分户墙为半砖墙。

前天井外围墙也是一砖墙,其高度与楼上前厢房窗盘高度相平,一般为5-6m。在石库门门框上口以下为实砌墙,以上为空斗墙。附屋的外围墙也是一砖墙,它的高度较附屋的一披水屋面屋脊略高,与前天并外围墙相等分隔墙一般都是半砖墙。

实砌砖墙的砌法,有一皮丁砖,一皮顺砖,俗称一顺一丁式;有在一皮中,顶、走间隔砌筑,俗称砂包式。不论何种砌法,主要要求二皮之间不能对缝。砌筑空斗墙有一斗一皮和二斗一皮的做法。也有在空斗内填充一些碎砖泥砂,防了增加墙身自重以外,并无其他特殊意义。

半砖分户墙及分间墙砌筑时,高度每超过1m处,要放置一道5cm×10cm木质压砖槛,两端削成圆口与木柱镶紧钉牢。墙身长度每超过1.5m时,还需在中间加设5cm×10cm小木柱一根,以增加其刚度。

砌墙的砂浆,在早期民居中都用烂泥石灰,通常的配比为1:8,即一份石灰,八份泥土,较高级的为1:5,这种砂浆强度很差,约相当于目前的M0.4号砂浆。旧房砖墙质量不高,主要是砂浆强度太低的缘故。

砖填所用砖块都属土窑砖,以青砖为多,常用的规格有足二五十砖、九五砖、八五砖、黄道砖等。砖前标出的数字,都指英寸。黄道砖为一种小型砖,只供低标准民居砌筑分间墙使用。

早期石库门里弄墙体一般都采用外粉刷,先用柴泥石灰刮糙,再用纸筋石灰做罩层,实现“粉墙黛瓦”的风格。一般山墙要高出屋顶,并做“观音兜”“人字头”等装饰结构。

早期民居中,还有几处与砖墙结构有关的构件,分别介绍如下:

(1)石库门

石库门为石库门民居的主要特征。它位于每个单元中轴线的最前列,砌筑在高围墙中。双门扇,宽约1.55m,高约2.50m,用5cm左右厚的木板实拼,门轴处一块木板较高,上下做木摇梗,插入预先凿好孔眼的过梁与石槛内,门漆黑色,钉虎头铜环。花岗石或青石做门框,外框砖砌柱墩,上面做额坊字碑,也有用砂浆粉刷的,高大坚实,排列整齐,给人以深刻印象。

石库门做法:先安放地面石槛,石槛宽约35cm,厚约20cm,长约2.40m,两端砌人墙基,使上口高出里弄路面3~5cm。两侧石柱正面宽25cm左右,侧面与墙身厚度相同,立在石槛上,上架石过梁,过梁与石槛同宽,两端伸入墙内。初期的过梁下口子角镶有雀巷,雕有花饰,柱上也凿有线脚;中期为了节省投资,简化花饰线脚,取消了雀替,仅在过梁与石柱镶接处凿有圆口;后期过梁改用钢筋混凝土浇捣,石柱改用砖砌,粉做水刷石外框砖砌柱墩,额坊字碑一概取消,仅保留石库门的形式。

(2)砖拱

在早期石库门民居中,门窗上口都用木过梁,即使上面砌有砖拱的,下面也有木过梁,一则多一层支撑,二则方形门窗做来方便,外观也还可以。

(3)护角石

成排民居尽端单元的外墙角,初期常砌有高1.2m,宽25cm左右保护墙角的石块,多为花支石或青石,俗称“护角石”,当初是为防止铁轮老虎车转弯时,铁轮损坏墙角而设的。这类车轮改进后也就不再砌护角石了。目前在保存较好的早期石库门民层中,尚可找到残存的护角石。

(4)墙肩、桁枕、桁条垫头

当初规定,凡木搁栅木桁条等都不得直接伸入防火墙墙身,可在墙身砌筑时,挑出10cm作为墙肩,上放涂满柏油的统长沿游木支承格栅。

桁枕,俗称桁条垫头,是早期民居中用以搁置桁条的,主要作用也是不使桁条伸入防火墙,以防火灾蔓延。

另一种也称桁条垫头,是砌筑在墙内搁置桁条的构件,它的作用是把桁条端头的集中荷载,通过垫头均衡分布在砖墙上。

上述二者名称类同,很易混淆,但作用不同,外形各异,前者主要用于高出屋面的防火墙,后者用于每排房屋的两侧山墙及不出顶的承重墙。

3.立帖

早期石库门民居中,除砖墙之外,主要的承重构件就是木立帖,木立帖是上海本地民居一种常用的木构架,其形式类似穿斗式木构架,所不同之处穿斗式是所有的柱都是落地的,而木立帖有少量柱并不落地。

主屋所用立帖一般为五柱落地,后期也有用四柱落地的,少量进深较大的房屋则常用七柱落地,木柱一般为直径为15cm的杉木,后期也有少数采用洋松方木,其端面大致为15´15cm。

立帖中,屋面桁条直接支承在木柱和童柱顶部,童柱经五架梁将屋面荷载传递至金柱和中柱。楼板荷载的传递,更为简单,把楼搁栅搁置于二层的木梁上,木梁的两端伸入木柱,荷载就可通过木柱到达基础。

石库门民居的开间,就是二榀立帖的间距,一般在3.6米到4.2米之间,立帖之间设有纵向的穿枋,尺寸一般与横向梁一致。

木梁和穿枋用杉木或松木做成,宽为10~13cm,高为20~30cm,当高度超过20cm时,一般都用上下两根拼接而成。

梁枋与柱之间的榫卯节点一般为透榫和半透榫,半透榫类似于聚鱼榫,但榫头一般为直型;柱顶部也有梁箍柱头的做法,即在柱头端部开口,梁端挖燕尾榫套住柱头。

4.木楼板

木楼板现称木楼盖,其结构由木楼板、木搁栅构成。

早期楼层木搁栅均用直径为10cm,中距在60cm左右的圆杉木,上面略作平整,上铺厚2.5cm以上的杉木板。这种楼板因搁栅间距过大,木板又无企口,故人行其上会发出“咯吱咯吱”声音。

5.木阳台

有些做法考究的的沿街面都在楼上设置上有屋盖的木制挑出阳台。挑出深浅为75cm左右。木阳台的做法:在木梁挑出部分搁置两根木搁栅,铺木楼板,靠外面一根格栅称扑头搁栅,在扑头搁栅与木梁交叉处立10cm方木柱,支承上部屋盖,木梁下装设木斜撑或花铁斜撑,阳合三面装设木栏杆或花铁栏杆,下端固定在木搁棚上,上面镶接在小木柱上。有些民居山墙面向主要街道,也有在楼上设阳台的处理手法,做法是将楼板木搁栅外伸60cm,铺木楼板,立小木柱,装设木栏杆,上架小屋盖。

正屋楼板,多数做有挑口,挑出20-30cm不等,以扩大居室面积,做法与挑出阳台相仿。有的在格栅上不做栏杆,而做假墙或钉裙板,装设玻璃窗,上部屋面也相应挑出。

6.屋顶

屋顶由屋面和桁条组成。早期石库门民居的屋面覆盖材料都用黏土蝴蝶瓦。屋顶的做法:在标条上钉木椽,上铺满堂望板转,盖蝴蝶瓦。简单的则不铺望板砖,就在椽子上铺一层芦席再铺瓦片;有的连芦席也不用,把瓦片直接搁在椽子上,这些做法俗称“冷摊瓦”。

椽子有方圆两种,通常椽子规格为6´6cm、圆椽子为F8cm。椽子是承重构件,两端支承跨距一般为90cm左右,二根椽子的间距约20~22cm,刚好能放下一张底瓦。椽子钉在桁条上,桁条用杉木,直径15cm左右,直接搁支在立帖木柱顶上。

上海雨多风大,坡屋面都做出檐,只有很少包檐,出檐屋面的挑出部分俗称“檐口”,一般都用加长椽子的办法挑出,挑出长度在50cm左右。

早期里弄民居的室内都有木龙骨悬吊粉刷平顶,后公共租界当局以所谓“在一切房屋内,应无鼠类藏身的空穴”为由,规定不允许做悬吊平顶,只可在椽子底钉板条,做粉刷斜平顶,这种平顶俗称“老鼠平顶”。

【参考文献】

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修建养护工程技术培训班编,《旧式里弄房屋》(试用讲义),1973.5

上海市房产管理局编著,沈华主编,《上海里弄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4

王绍周、陈志敏编,《里弄建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12

田汉雄、宋赤民、余松杰编著,《上海石库门里弄房屋简史》,学林出版社,2018.7

伍江编著,《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5

《上海住宅建设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住宅建设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9

THE END
0.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绪论(1)战国时代,出现了花纹砖和大块的空心砖(未经历红砖阶段直接生产质量较高的青砖); (2)汉代,已有预制拼装的空心砖墓和砖券墓、砖穹窿墓,墓内还使用贴面砖(印有人物和各种花纹); (3)北宋,用琉璃砖建造开封祐国寺塔。 2、砖拱结构——地面建筑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954886768
1.探秘中山大学老建筑:窗花如蝶翼地砖会透光房产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怀士堂的砖拱跨度约5米,矢高约2米。跨度这么大的砖拱在广州的中式建筑中没有见过,它在西方建筑中比较成熟,设计概念来源于桥梁的拱,与拱桥一样,这样的红砖拱顶也作为承重用途。为何会以红砖砌筑成拱顶?汤国华说,砖拱是为了让室内空间显得更高更宽敞,若是做平顶就没有这种效果jvzq<84jqwyf0yjqrnk/exr0ep5o38723:522<61e3<54;5/52984@860jznn
2.中国唯一的地下排水系统博物馆福寿沟博物馆揭牌经勘探,已找到的现存砖石拱券结构福寿沟约1.8公里,主要分布在5条勾线上,其中建国路-均井巷-姚衙前-桥儿口-景凤山长约880米;西津路-西津门-西津门外水窗长约250米;厚德路中段约130米;罗家巷尾-汽修厂附近约200米;红旗大道约340米。 考古勘探过程中,在厚德路22号地下新发现一条福寿沟,且品质完好,有铭文砖jvzq<84yyy4djrscpg}t0lto1o5dwu4423?03;24;1?16?;290yivvq
3.砌墙砖砌墙的砖头砌墙砖试验方法砌墙砖价格砌墙砖砖头的砌法 由于砖的物理特性是抗压强度远大于抗拉、抗弯和抗剪强度,同时砖又是小块材料,因此必须采用某些特定的砌法. 拱.由于砖只抗压,而具有理想曲线的砖拱既不产生弯矩,也不产生剪力,只有轴向压力,很适合砖这种材料的物理特性.砖拱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有大量的运用,尤其是教堂,在中国古典建筑中,采用砖拱jvzquC41yy}/|6450io1kfkmg524>>9664ivvq
4.曲阳田庄大墓,展示唐五代馒头顶的砌砖技艺民居田庄砌砖我说是砌砖技艺的展示,也是无奈之举,由于黏土砖的材料所限,屋盖部分是古代建筑的软肋,从秦砖的发明之日到50年前,漫长的几千年中国砖石建筑体系相比西方砖石拱的建筑艺术就没有任何发展,砖石承载结构不涉及大木斗拱的文明,如果没有大木斗拱屋盖,我们只有这种叠涩而成的圆形穹隆拱顶和挤压承载的横劵拱顶,这就是田庄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753?1296a388e8@=932<72:rz:v4ivvq
5.中国古建筑砖石结构的维护技术古建筑公司砖石结构具有当地材料、成本低、耐火、耐久性好、施工简单易推广等优点,但砌体强度低,特别是拉伸、剪切强度低、抗震能力差、砌体劳动强度大,不利于工业化建设,此外,粘土砖还存在与农业竞争等问题。因此,从节能和节能的角度来看,应限制粘土砖的使用。 砖石砌体主要用房屋建筑中的墙体、柱、基础、拱等压力结构,常用于jvzquC41yy}/pkll|0ipo8689: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