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赵淮青回忆柴达木
文丨甘建华
[1956年9月,新华社记者赵淮青(左一)与光明日报记者卢云(右二)在茫崖帐篷城留影。]
戊戌年10月16日,年已88岁高龄的赵淮青先生,在夫人庞惠子的陪同下,冒着秋寒去了首都博物馆,兴致勃勃地观看“国家相册 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微信中看到赵公身体康健,步履平稳,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期间甚至脱掉外衣拍照,一副年轻人朝气蓬勃干大事的样子,远在雁城的在下甘某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两天前,南方周末记者石岩拜访赵淮青先生,告知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其过去拍摄的资料图片,其中一张1950年代、一张1980年代照片,正在首都博物馆3层展示。他听说后非常激动,向夫人深情讲述着往事,两位老人当即决定去观展。
作为青藏高原成长起来的湖南文化人,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走南闯北这些年,结识了一大批新华社记者,得到了他们持续不断地关爱和高评。甚至蒙总社领导青眼有加,几度欲将我调入北京,只因在大西北生活时间太长,不想离开美丽的鱼米之乡衡阳,所以放弃了别人巴不得的机会。
[1955年6月,新华社记者赵淮青(右二)头上戴着防蚊帽,在昆仑山中采访石油勘探队员。]
赵淮青先生1956年由甘肃分社调到青海分社,先搞摄影,再转文字,散文写得颇有情调,文艺通讯视角独特,尤以《通天河上的悲欢》广为人知,深得后来的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赞赏。他在《新观察》和《青海湖》杂志上,发表了好几篇有关柴达木的文学作品,其中《柴达木的绿洲》收入《青海文艺创作丛书•小说散文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又被我编入《名家笔下的柴达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夜行司机》被我编入《巴音河》2017年第2期特大散文专号;《戈壁滩上的姑娘》将收入我主编的《苍茫之崖》散文选本;《欢乐幸福的时刻》将收入我主编的《冷湖的星塔》散文选本。
1970年以后,赵淮青先生曾在河北等分社任记者,1978年调回北京总社,1983年任云南分社副社长,1988年任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农村大世界》杂志总编辑。1991年退休后,成为名刊《炎黄春秋》的重点作者。
赵公先后出版《通天河上》《山水人物》《赵淮青通讯特写选》等专著,作品曾入选大学教材和中学课本,吾家晴好居书斋均有收藏。
近几年来,我在撰写柴达木文史笔记时,得其非凡的记忆之助,了解了许多前人不知的轶事趣闻。他曾在银川见过李季先生,共同回忆昆仑山和尕斯库勒湖;采访过“柴达木开发一号尖兵”、乌孜别克族老人木买努斯·伊沙阿吉,并在老茫崖他的帐篷中喝过奶茶;认识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原著《惠嫂》作者王宗元,知道他想创作一部以慕生忠将军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却未果;到过格尔木的第一片良田二十七亩菜园,见过格尔木第一个种菜、种树、种花人魏承淑……
赵公还帮助我澄清了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譬如“南八仙”这个地名,根本就没有什么八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牺牲于此,而是石油地质专家王尚文和柴达木石油地质大队的大队长郝清江,根据这片雅丹地貌的形状貌似八仙过海而取名。后来有海西州文人酒后胡诌,其他人跟着起哄,以至于将莫须有演绎成了“真实的传说”。
---------------
赵淮青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老茫崖,是相对于后来青新两省区交界处的茫崖石棉矿而言,1950年代都称为芒崖。它位于冷湖与花土沟之间,曾是盆地第一个新兴石油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帐篷城市,前后存在过4年时间,据说高峰时有3000多顶帐篷,18000人左右。许多人以为第一个涉足老茫崖的文化名人是诗人李季,其实并非如此。李季1954年9月、1958年9月,两度进入柴达木盆地,第一次是在花土沟地区,第二次从玉门一路高歌到冷湖,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但诗中并没有出现“芒崖”“茫崖”“老茫崖”字样。作家李若冰也是1957年9月才到达这儿,后在敦煌写下散文名篇《茫崖——拓荒者的城市》。10月18日,他在老茫崖挥写了一篇《寄给伊沙阿吉老人》,其中一句被广为传诵:“当你62岁的时候,还添了一个女孩,我真为你高兴!”真正第一个到老茫崖的文化名人,是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记者赵淮青。1955年5月下旬,他随着青海石油勘探局总地质师王尚文,乘坐嘎斯69从西宁出发,经茶卡、格尔木、乌图美仁、那棱格勒河,抵达大漠深处的茫崖帐篷城。
---------------
徐迟
---------------
李希凡 蓝翎
新华社四川分社高级记者范眭《行色如歌写春秋》,是对赵淮青《山水人物》一书之的评。内中谈到赵公同窗李希凡、蓝翎,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篇文章,大胆挑战红学权威俞平伯,毛泽东赞许“两个小人物”,一时间名噪京华。随之引发在全国开展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延及后来“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掀起了一场动荡深远的政治风暴。其时赵淮青奔赴青海高原,远离尘嚣是非之地,登昆仑,闯祁连,过盆地,走戈壁,探三江源,溯通天河,既摄影又著文,留下了许多蜚声全国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
张国声
---------------
龚福恒
李若冰散文名篇《伊克柴达木湖畔》中说到,1957年夏天在柴达木首府大柴旦,不但采访了工委第一书记薛宏福,“还遇到了另一位姓龚的书记。他是老红军,参加过万里长征。敌人的枪弹曾经在他的脑门擦过,在他的左肩穿行。他也非常乐观地说:‘经过几年的勘探,完全可以说,柴达木是一个多金属的盆地!’”恩师在世时,我未曾请教龚书记的名字。前年与赵淮青前辈谈到薛宏福,他随口说了一句:“当时柴工委还有一位龚福恒书记,我采访过他,他是你们湖南人。”百度一下,果然!
---------------
顾雷
1956年初冬时节,正在芒崖基地采访的赵淮青,听说人民日报大牌记者顾雷来了,赶忙从竹编屋中出来迎接。只见顾雷右边腰间别着一把手枪,左边斜挎着一个铁水壶,上身穿着粗布对襟大褂,脚上蹬着一双前面有两根皮条的棉鞋,打扮得十分怪异。赵淮青陪他到勘探处刘处长办公室报到,对方斜倚在床上,懒洋洋地接过介绍信,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顾雷火了,一把将介绍信抢过来,怒斥道:“你他妈的算什么玩意儿?老子即便在北京采访副总理,他们见了我都很客气。”赵淮青害怕他掏枪,好说歹说将他拉出门外。吃饭时分,大家都在食堂排队,顾雷也跟着赵淮青站在队列中。正在这时,青海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张俊拄着棍子进来了,大声问道:“请问哪位是人民日报记者?”顾雷慢吞吞地走出来,看着张俊,二话没说,先给他当胸一拳,然后说:“好你个张俊张大局长,今儿个到了你这一亩三分地,我吃没吃的,住没住的,一点面子也不给了?”腿有残疾的张俊踉跄着倒退了好几步,抬头见是顾雷,连忙陪着笑脸说:“嗨!是你呀!老顾!走,走,走,到那边用餐去,咱们有话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