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西丨新华社记者赵淮青回忆柴达木

新华社记者赵淮青回忆柴达木

文丨甘建华

[1956年9月,新华社记者赵淮青(左一)与光明日报记者卢云(右二)在茫崖帐篷城留影。]

戊戌年10月16日,年已88岁高龄的赵淮青先生,在夫人庞惠子的陪同下,冒着秋寒去了首都博物馆,兴致勃勃地观看“国家相册 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微信中看到赵公身体康健,步履平稳,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期间甚至脱掉外衣拍照,一副年轻人朝气蓬勃干大事的样子,远在雁城的在下甘某心里感到特别高兴。

两天前,南方周末记者石岩拜访赵淮青先生,告知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其过去拍摄的资料图片,其中一张1950年代、一张1980年代照片,正在首都博物馆3层展示。他听说后非常激动,向夫人深情讲述着往事,两位老人当即决定去观展。

作为青藏高原成长起来的湖南文化人,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走南闯北这些年,结识了一大批新华社记者,得到了他们持续不断地关爱和高评。甚至蒙总社领导青眼有加,几度欲将我调入北京,只因在大西北生活时间太长,不想离开美丽的鱼米之乡衡阳,所以放弃了别人巴不得的机会。

[1955年6月,新华社记者赵淮青(右二)头上戴着防蚊帽,在昆仑山中采访石油勘探队员。]

赵淮青先生1956年由甘肃分社调到青海分社,先搞摄影,再转文字,散文写得颇有情调,文艺通讯视角独特,尤以《通天河上的悲欢》广为人知,深得后来的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赞赏。他在《新观察》和《青海湖》杂志上,发表了好几篇有关柴达木的文学作品,其中《柴达木的绿洲》收入《青海文艺创作丛书•小说散文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9月出版),又被我编入《名家笔下的柴达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夜行司机》被我编入《巴音河》2017年第2期特大散文专号;《戈壁滩上的姑娘》将收入我主编的《苍茫之崖》散文选本;《欢乐幸福的时刻》将收入我主编的《冷湖的星塔》散文选本。

1970年以后,赵淮青先生曾在河北等分社任记者,1978年调回北京总社,1983年任云南分社副社长,1988年任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农村大世界》杂志总编辑。1991年退休后,成为名刊《炎黄春秋》的重点作者。

赵公先后出版《通天河上》《山水人物》《赵淮青通讯特写选》等专著,作品曾入选大学教材和中学课本,吾家晴好居书斋均有收藏。

近几年来,我在撰写柴达木文史笔记时,得其非凡的记忆之助,了解了许多前人不知的轶事趣闻。他曾在银川见过李季先生,共同回忆昆仑山和尕斯库勒湖;采访过“柴达木开发一号尖兵”、乌孜别克族老人木买努斯·伊沙阿吉,并在老茫崖他的帐篷中喝过奶茶;认识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原著《惠嫂》作者王宗元,知道他想创作一部以慕生忠将军为原型的长篇小说却未果;到过格尔木的第一片良田二十七亩菜园,见过格尔木第一个种菜、种树、种花人魏承淑……

赵公还帮助我澄清了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譬如“南八仙”这个地名,根本就没有什么八位南方来的女地质队员牺牲于此,而是石油地质专家王尚文和柴达木石油地质大队的大队长郝清江,根据这片雅丹地貌的形状貌似八仙过海而取名。后来有海西州文人酒后胡诌,其他人跟着起哄,以至于将莫须有演绎成了“真实的传说”。

---------------

赵淮青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老茫崖,是相对于后来青新两省区交界处的茫崖石棉矿而言,1950年代都称为芒崖。它位于冷湖与花土沟之间,曾是盆地第一个新兴石油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帐篷城市,前后存在过4年时间,据说高峰时有3000多顶帐篷,18000人左右。许多人以为第一个涉足老茫崖的文化名人是诗人李季,其实并非如此。李季1954年9月、1958年9月,两度进入柴达木盆地,第一次是在花土沟地区,第二次从玉门一路高歌到冷湖,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但诗中并没有出现“芒崖”“茫崖”“老茫崖”字样。作家李若冰也是1957年9月才到达这儿,后在敦煌写下散文名篇《茫崖——拓荒者的城市》。10月18日,他在老茫崖挥写了一篇《寄给伊沙阿吉老人》,其中一句被广为传诵:“当你62岁的时候,还添了一个女孩,我真为你高兴!”真正第一个到老茫崖的文化名人,是新华社西北总分社记者赵淮青。1955年5月下旬,他随着青海石油勘探局总地质师王尚文,乘坐嘎斯69从西宁出发,经茶卡、格尔木、乌图美仁、那棱格勒河,抵达大漠深处的茫崖帐篷城。

---------------

徐迟

---------------

李希凡 蓝翎

新华社四川分社高级记者范眭《行色如歌写春秋》,是对赵淮青《山水人物》一书之的评。内中谈到赵公同窗李希凡、蓝翎,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评〈红楼梦研究〉》两篇文章,大胆挑战红学权威俞平伯,毛泽东赞许“两个小人物”,一时间名噪京华。随之引发在全国开展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延及后来“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掀起了一场动荡深远的政治风暴。其时赵淮青奔赴青海高原,远离尘嚣是非之地,登昆仑,闯祁连,过盆地,走戈壁,探三江源,溯通天河,既摄影又著文,留下了许多蜚声全国经得住历史检验的作品。

---------------

张国声

---------------

龚福恒

李若冰散文名篇《伊克柴达木湖畔》中说到,1957年夏天在柴达木首府大柴旦,不但采访了工委第一书记薛宏福,“还遇到了另一位姓龚的书记。他是老红军,参加过万里长征。敌人的枪弹曾经在他的脑门擦过,在他的左肩穿行。他也非常乐观地说:‘经过几年的勘探,完全可以说,柴达木是一个多金属的盆地!’”恩师在世时,我未曾请教龚书记的名字。前年与赵淮青前辈谈到薛宏福,他随口说了一句:“当时柴工委还有一位龚福恒书记,我采访过他,他是你们湖南人。”百度一下,果然!

---------------

顾雷

1956年初冬时节,正在芒崖基地采访的赵淮青,听说人民日报大牌记者顾雷来了,赶忙从竹编屋中出来迎接。只见顾雷右边腰间别着一把手枪,左边斜挎着一个铁水壶,上身穿着粗布对襟大褂,脚上蹬着一双前面有两根皮条的棉鞋,打扮得十分怪异。赵淮青陪他到勘探处刘处长办公室报到,对方斜倚在床上,懒洋洋地接过介绍信,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顾雷火了,一把将介绍信抢过来,怒斥道:“你他妈的算什么玩意儿?老子即便在北京采访副总理,他们见了我都很客气。”赵淮青害怕他掏枪,好说歹说将他拉出门外。吃饭时分,大家都在食堂排队,顾雷也跟着赵淮青站在队列中。正在这时,青海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张俊拄着棍子进来了,大声问道:“请问哪位是人民日报记者?”顾雷慢吞吞地走出来,看着张俊,二话没说,先给他当胸一拳,然后说:“好你个张俊张大局长,今儿个到了你这一亩三分地,我吃没吃的,住没住的,一点面子也不给了?”腿有残疾的张俊踉跄着倒退了好几步,抬头见是顾雷,连忙陪着笑脸说:“嗨!是你呀!老顾!走,走,走,到那边用餐去,咱们有话好说。”

THE END
0.2021年冬季探秘柴达木系列(1)1958年,一支由30人组成的石油勘探队穿越茫茫戈壁,来到了赛什腾山下,在一个小淡水湖边安营扎寨,拉开了柴达木盆地石油开发的序幕。 青海油田发祥地简介 徒步参观石油的地方—油沙山 全体摄影人与”险峰”越野车队在油砂山合影留念。然后乘车去茫崖翡翠湖。 jvzquC41yy}/onnrkct/ew45fdr5ktr
1.《柴达木盆地典型构造剖面》(付锁堂)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柴达木盆地典型构造剖面》,作者:付锁堂,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最新《柴达木盆地典型构造剖面》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柴达木盆地典型构造剖面》,就上当当网。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8449<50qyon
2.青海省地质简介青海省地质简介 一、地层 (一)元古界 1、古元古界 区内早元古代地层依出露地区不同,曾有北大河群(托莱南山)、湟源群(大坂山、拉脊山)、化隆群、达肯大坂群下亚群(柴达木盆地北缘)、金水口群(东昆仑山)等地方性地层名称,均为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的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ie:963;37/j}rn
3.柴达木盆地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地层和沉积环境的第一份系统的科学研究专著。 作者对各成盐次盆地的10个完整的第四纪井下地层剖面系统地进行了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年代地 层学、气候地层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以及新构造运动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并作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在获 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34>53;81
4.海西州都兰县概况素有柴达木“绿洲”之称的青海省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1500前,都兰县是“唐蕃古道”青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至今出土的丝绸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均居甘肃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丝绸品之榜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 jvzq<84yyy4uevfr0eun0ls1skthjjn1fwrbpncpaoohx3jvor
5.翡翠映柴达木,烟火暖德令哈——大柴旦翡翠湖游记大柴旦翡翠湖简介: 大柴旦翡翠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镇境内,面积约15平方千米,翡翠湖由大小不等、形态迥异、深浅不一的盐池组成。 翡翠湖颜色变化简介: 翡翠湖的湖水颜色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淡青色:这种颜色相对较为柔和淡雅。翠绿色:如同翡翠般的翠绿。jvzquC41yy}/onnrkct/ew47hpq4o}>
6.韩寒在青藏高原的腹地,柴达木盆地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这片神秘的土地,既有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也有生机勃勃的湖泊植被。携带着对自然无尽好奇与向往,我踏上了探索柴达木盆地的旅途,怀揣着一颗寻求内在宁静的心。 柴达木盆地的广阔使人感到震撼,无边的戈壁滩上,沙砾铺陈,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风的呢喃。站在如此荒凉之地,我仿佛能听到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1785218<959>55a724@=:83840|mvon
7.《柴达木》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简介:这是一部关于家园与梦想主题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关于柴达木盆地生态、生命、生产、生活的纪录片。该片从柴达木盆地的地理、历史、气候、物产等视角入手,讲述这一方土地的沧桑变迁、物产资源、生态保护以及探索未来的基地建设。 立即观看 图文选集 选集列表 jvzquC41vx4de}{0eqs0497712:03=4XKFGq\Q6WvSImlTZx6GRb4MG472:267xjvor
8.研究生部光荣榜(附图片)受部机关表彰的1985年先进集体 除尘科研组 昌平培训处 食堂 受部机关表彰的1985年先进个人 时铭显 年永光 崔孝秉 郭天民 胡泽明 吴芳云 许子峰 李英儒 嵇明 王家林 1985年度北京市安全驾驶员标兵 李明仁 1985年度海淀区安全驾驶员 曹芝祥 1985年度海淀区先进工作委员会——家属委员会老龄会 1985年度东升地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研究生部 (摄影稽明)jvzq<84u{f~c0~ue0gjv0ls1fgzbkuDtgeusfF:3349
9.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介,详细介绍,行政区划、人口面积、交通1957年4月,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 1958年1月,更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乌苏迁驻大柴旦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合署办公。 1963年8月26日,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全政区称“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jvzq<84yyy448>6570ipo8vkpinbk8mckzo/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