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杂志》官方网站

(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淮南市,232001)

摘 要 近年来煤炭工业科技发展迅猛,煤炭智能无人化开采成绩显著,煤炭工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然而我国煤炭开采条件复杂,灾害威胁严重,煤矿安全生产仍面临多重挑战。同时,可供开采的绿色煤炭资源储量极其有限,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威胁巨大,淘汰煤炭落后产能过程中关闭或废弃矿井面临大量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追求煤矿工人生命安全与健康为目的,构建面向未来煤炭开采全过程灾害防治精准智能开采模式,推进煤矿生产透明化、智能化、减灾化、健康化、低碳化(“五化”)的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战略,以构建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助力国家低碳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关键词 科技创新;智能精准开采;“五化”;灾害防控;安全发展

2020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已经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1]。2035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目标是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面临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煤炭工业必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采矿业跨界融合,走智能、无人、安全精准开采的道路,争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之时,全面实现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2-5]。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建立高效科学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始终把人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强化基层监管力量,着力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我国出台一系列适合煤矿安全生产实际的政策法规和文件,并大力组织落实,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专门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研究,连续多年立项资助持续创新。

我国“缺气、少油、相对富煤”,2020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为56.7%左右。2020年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3%、43%[6],中国工程院预测:205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还将保持在50%左右[7]。2050年以前,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我国煤炭开采条件复杂,灾害威胁严重。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极薄煤层与特厚煤层、近水平与急倾斜煤层广泛分布,复杂地质条件煤层占70%[8]。晋陕蒙宁甘区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条件相对简单,生态环境脆弱;华东区煤质优良、煤层较稳定,已转入深部开采;东北区开采地质条件复杂,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威胁严重;华南区煤层不稳定、构造复杂,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全国79.7%、热害问题突出;新青区生态环境脆弱,保水采煤面临突出问题,冻土区域煤炭开发难度大[9]。我国煤炭开采受瓦斯、冲击地压、煤自燃、水害、粉尘、顶板、热害等威胁严重。

1.2.1 煤炭资源勘探和煤矿地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以地震主导,多手段配合,井上下联合”立体式综合勘探体系逐渐成熟,以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为核心的技术得到应用。井下水平定向钻机能力超过1 000 m,无线电波、直流电法、微震等超前探测、监测预警技术得到推广应用[10]。井上下一体、采前采中配合的煤矿地质保障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1.2.2 煤与瓦斯共采研究国际领先

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研究,实现了煤与瓦斯精准开采及高瓦斯煤层在低瓦斯状态下的安全开采。攻克了多分支水平井钻完井等重大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50余项重要标准规范。创立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及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1.2.3 综采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开创薄煤层刨煤机无人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模式,实现0.8~2.0 m煤层高瓦斯工作面自动化开采[11-12]。研发成功14~20 m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首次实现年产千万吨特厚煤层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随着我国世界首台马蹄形和斜井双模式盾构机、最大矩形盾构机以及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的相继研发成功,曾经完全依靠进口盾构机的时代已经过去,自主研制的盾构机现在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拉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的40%。

1.2.4 智能开采技术及装备取得历史性突破

创新研发了采区工作面无人开采新技术,攻克了三角煤自动化开采、转载机和液压支架联动、采煤机电缆防脱槽、采煤机和液压支架遥控等多项技术难题。集成创新了工作面盾构无人掘进新技术,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盾构机,完成盾构掘进技术在神华、淮南等矿区的成功应用。自首个无人开采工作面——黄陵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试验成功以来,我国已有近500个采煤工作面实现无人开采[13]。几代煤炭人期待的“有人巡视,无人值守”智能化无人开采由梦想变成现实。

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进步,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煤炭产量逐年增加,已从2005年的21.5亿t跃升至2020年的39亿t。在强有力的能源供给支撑下,我国GDP总量也逐年增加,已从2005年的18.73万亿元增至2020年的101.59万亿元。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不断创出新低,已从2005年的2.76降至2020年的0.059。煤矿瓦斯事故基本得到控制,2020年全国煤矿瓦斯事故7起,死亡30人,较2005年分别减少407起,2 141人。

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3.1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2020年,煤矿发生事故122起、死亡225人,较大生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目前全国还有840处高瓦斯、719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增加,部分煤矿由低瓦斯向高突矿井演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3.2 可供开采的绿色煤炭资源量极其有限

绿色煤炭资源量是指能够满足煤矿安全、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支撑煤炭科学产能和科学开发的资源量。煤炭资源预测量约5.97万亿t,绿色资源量只有5 048.95亿t,约占1/10。煤炭回收率平均仅50%,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80%。我国绿色资源量仅可开采40~50年,未来或将大面积进入非绿色煤炭赋存区开采。

1.3.3 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威胁巨大

我国探明煤炭埋深1 000 m以下资源量占53%,浅部资源枯竭,煤炭采深以平均每年10~25 m的速度增加。深部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威胁更大。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关闭矿井,我国需要迎难而上[14]。

1.3.4 我国主动淘汰落后煤炭产能

国家制定了煤炭行业去产能目标,主动淘汰煤炭落后产能。2016-2020年,我国煤炭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约9.9亿t/a。中国工程院预测:2030年我国废弃矿井数量将达到1.5万处[15]。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矿井关闭或废弃将成为常态。

1.3.5 直接关闭或废弃矿井面临大量问题

直接关闭或废弃矿井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能诱发安全、环境及社会问题。关闭或废弃矿井中蕴藏着大量资源,其中煤炭约420亿t、非常规天然气约5 000亿m3(残存瓦斯是隐患也是清洁能源)、约占全国1/3的矿井水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地热能、地下空间资源(约60万m3/矿)、土地(约30 km2/矿)及可再生能源、生态开发及工业旅游资源等[16-17]。“12·4”重庆吊水洞煤矿停产关闭后发生CO超限事故,造成23人遇难。煤矿在停产关闭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态环境及区域生产生活。

在依然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下,煤炭行业的科研人员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煤矿智能精准开采、重大安全生产风险的预测预警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在煤与瓦斯突出理论方面,揭示了多场耦合诱突机理及突出发展演化规律,成功开展了全球首次大尺度真三维煤与瓦斯突出物理模拟试验,揭示了多场耦合诱突机理,构建了煤与瓦斯突出临界判据[18-19]。

在煤与瓦斯突出预警方向领域,构建了煤与瓦斯突出工作面风险、区域风险、生产系统风险的一级预警指标共13个,二级预警指标共36个的多参量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多源信息融合预警模型,实现了多指标自动融合分析与决策、预警模型的自修正、预警原因可追溯。同时,开发了采掘面分布式声电突出预警系统、基于B/S结构和支持跨平台矿井突出智能预警系统和煤与瓦斯突出区域远程监控预警系统的云平台。

在冲击地压理论方面,揭示了冲击地压应力场-能量场-震动场叠加诱冲机理和煤厚变异区开采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构建了冲击地压发生的临界判据[18-19]。在冲击地压预警方面,构建了冲击地压时空强分区分级筛选方法,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模型,单参量综合异常指数模型,指标监测预警判别方法,权重确定的R值评分方法等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冲击危险分区分级监测预警思想,包括对全矿井冲击危险进行分区分级,确定重点区域;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测预警和检验,确定危险范围;对局部危险范围进行局部实时监测预警和检验。研发了双源震动波一体化CT探测预警设备、煤岩电荷监测系统、钻孔组合式动态应力监测系统,建立了冲击地压预警云平台,实现了冲击地压危险的综合监测预警。

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方面,构建了“高位环形体”理论模型,首次开展大尺度(1∶1)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卸压系数新概念,实现了深井采动煤岩体“三场”定量描述和瓦斯高效抽采[20-21]。

2004年提出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包括抽采瓦斯浓度10%~40%、首采层采空区瓦斯抽采率70%以上、连续抽采最高达90%的首采层采空区留巷钻孔法瓦斯抽采技术;瓦斯抽采浓度达60%~95%、单孔瓦斯抽采流量0.25~1.50 m3/min、上向被卸压煤层瓦斯抽采率72%以上、被卸压煤层瓦斯含量由30 m3/t降至8 m3/t以下的留巷钻孔法上向钻孔抽采卸压瓦斯技术;以及瓦斯抽采浓度85%~100%、单孔瓦斯抽采流量0.12~0.98 m3/min、多层开采后瓦斯抽采率达70%以上、被卸压煤层瓦斯含量降至8 m3/t以下的留巷钻孔法下向钻孔抽采卸压瓦斯技术等,都达到了安全开采标准。

新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积极推进,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立足煤矿安全生产,积极制定并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战略,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3.1.1 战略思想

以追求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生活为目的,以先进的工程科技支撑绿色本质安全和职业健康,实现煤矿安全“五化”:透明化,精准探测,实现矿井全息透明;智能化,精准开采,设备智能高效操控;减灾化,精准监控、解危、救援,实现全过程减灾;健康化,精准防护、有效控制职业病,保证工人健康;低碳化,精准开发、分级分类充分开发利用废弃矿井资源。按照“五化”的要求,构建面向未来的煤炭开采全过程(采前、采中、采后)灾害防治的精准智能开采新蓝图。

3.1.2 战略蓝图

2050年煤矿实现精准开采,包括全息透明矿井、精准智能开采、智能防灾治灾及废弃资源开发,助力煤矿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煤炭行业成为技术含量高、安全水平高、绿色无害化的高科技行业。以最少用工、最少动用储量、最少人员伤亡,保障我国煤炭安全稳定可持续供应。提升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降低碳排放,助力国家低碳战略。

3.1.3 战略路线

2025年,实现精准智能开采“25版”,完成精准开采试验和示范工程;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减少30%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内;煤矿尘肺病发病率降低10%以上;废弃矿井开发利用率达到25%以上;安全生产形势发生根本好转。2035年,实现精准智能开采“35版”,精准开采煤矿占比达到30%以上;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减少70%以上;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煤矿尘肺病发病率降低40%以上;废弃矿井开发利用率达到35%以上;安全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前列。2050年,实现精准智能开采“50版”,精准开采煤矿占比达到90%;人员白领化,井下无人作业,煤矿死亡人数控制在个位数以内;废弃矿井开发利用率达到50%以上;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遵循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规律,推进落实科技战略思想,聚焦全息透明矿井,精准智能开采,智能应急救援,智能健康防护安全发展技术体系。

3.2.1 全息透明矿井

全息透明矿井是运用全息成像技术,构筑三维分布图像,精准确定煤炭资源赋存、资源储量、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和伴生资源等,能为灾害源头防治、区域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支撑的矿井。聚焦全息透明矿井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和装备研发,实现矿井资源和灾害探查透明化。研发具有透视功能的地球物理科学,智能感知与多网融合传输技术及装备,复杂井下空间定位及自主导航技术,井下地质构造探测和灾源定位高精度技术与装备。2020-2035年,探测精度达到分米级;2035-2050年,探测精度达到厘米级。并且形成成套精准探测技术装备,实现矿井全息透明化,大幅提升矿井隐蔽灾害探查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构建全息透明矿井

3.2.2 精准智能开采

精准智能开采是在透明矿井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智能精准的无人采掘作业。持续推进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尖端装备,对精准智能开采煤矿进行工程示范,实现煤矿智能无人安全开采。具体开展煤岩识别研究、智能遥控开采技术与示范应用、远程可控的少人精准开采技术及其装备研发,深部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研发。2020-2035年,实现精准开采煤矿占比达到30%以上;2035-2050年,实现精准开采煤矿占比达到80%以上。同时,建立智能控制及自主避险的煤矿精准智能安全开采技术体系,实现煤矿精准智能安全开采,大幅提高煤炭开发技术水平及安全保障能力。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战略蓝图如图2所示。

图2 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战略蓝图

3.2.3 智能应急救援

智能应急救援是以全息透明矿井为前提,明确矿井灾害源定位,并实时在线监测,设备自动报警和智能响应,井下机器人进行操作的智能精准应急救援。具体要研发煤矿灾害探测防控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实现煤矿灾害智能化、无人化探测与防治;研发基于透明矿山技术的复合灾害预警技术,智能机器人探测、识别、防控灾害技术;建设全国灾害防治大数据平台;研发深部复合动力灾害防控技术。2020-2035年,实现煤与瓦斯突出、水灾、火灾、顶板、冲击地压预测准确率90%,百万吨死亡率0.01;2035-2050年,实现煤与瓦斯突出、水灾、火灾、顶板、冲击地压预测准确率100%,煤矿死亡人数个位数(百万吨死亡率不大于0.003)。进一步提升我国煤矿安全技术水平,形成智能化局部精准开采,实现隐蔽灾害的精确定位、监测、预警,构建井下安全生产系统和灾害管控可视化监控体系,从开发源头控制煤矿灾害,加强复合灾害的综合治理和区域治理,协调资源利用与灾害治理。智能应急救援战略蓝图如图3所示。

图3 智能应急救援战略蓝图

3.2.4 智能健康防护

智能健康防护是指基于全息透明矿井和智能减灾核心技术,标识煤矿井下潜在危险区;运用高精准人员定位、风险监测、智能控制系统,实时分析工人位置危险程度、个体接尘量及健康状况,并实时反馈给个人,通过智能控制消除安全风险的健康防护。研发煤矿井下环境优化关键技术、个体健康精准防护装置和解危技术,提高矿井职业危害监测预警及防治技术水平。开展矿山呼吸性粉尘在线监测与防治技术及装备、矿井一体化高效除尘技术装备、煤层硫化氢含量测定方法和高效吸收技术装备、矿井协同增效降温移热技术装备、矿井有毒有害气体及噪声抑控技术的研发。2020-2035年,实现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大于90%,煤矿尘肺病发病率降低40%以上;2035-2050年,实现职业病发病率降低90%以上。提高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技术的有效性、适应性和经济性,实现职业危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系统的技术装备突破。从源头控制煤矿职业危害,结合呼吸性粉尘监测治理及高温热害、噪声、有毒有害气体控制技术,提高矿井职业危害监测预警及防治技术水平。智能健康防护战略蓝图如图4所示。

图4 智能健康防护战略蓝图

随着煤矿动力灾害防控水平及煤炭精准开采不断发展,未来争取用最少矿井数量和最少开采面积支撑国家25亿~30亿t煤炭需求,构建能源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实现科技强国梦做出贡献。我国煤矿安全发展战略规划是:力争2025年,煤炭智能精准开采取得重大突破;2035年,基本实现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2050年,全面实现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21.

[2] 袁亮.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J].煤炭学报,2017,42(1): 1-7.

[3] 袁亮,张通,赵毅鑫,等.煤与共伴生资源精准协调开采——以鄂尔多斯盆地煤与伴生特种稀有金属精准协调开采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3): 449-459.

[4] 张通,袁亮,赵毅鑫,等.薄基岩厚松散层深部采场裂隙带几何特征及矿压分布的工作面效应[J].煤炭学报,2015,40(10): 40-48.

[5] 李爽,薛广哲,方新秋,等.煤矿智能化安全保障体系及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20,45(6): 2320-2330.

[7] 袁亮.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煤炭,2020,46(1):6-12.

[8] 曹新.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石油安全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57):2-15.

[9] 袁亮,张农,阚甲广,等。我国绿色煤炭资源量概念、模型及预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47(01): 1-8.

[10] 袁亮.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开采科学问题与对策[J].煤炭学报,2019,44(1): 1-9.

[11] 王国法,李希勇,张传昌,等.8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研发及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7(11):6-13.

[12] 翟桂武,赵永峰,杨鹏,等.榆家梁煤矿1.5~2.0m煤层自动化开采技术[A].神华集团第三届矿长大会论文集[C].神华集团,2010.

[13] 范京道,王国法,张金虎,等.黄陵智能化无人工作面开采系统集成设计与实践[J].煤炭工程,2016,48(1): 84-87.

[14] 袁亮.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 3-12.

[15] 袁亮.推动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9,39(5):1.

[16] 袁亮,姜耀东,王凯,等.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的科学思考[J].煤炭学报,2018,43(1):14-20.

[17] 袁亮,杨科.再论废弃矿井利用面临的科学问题与对策[J].煤炭学报,2021,46(1): 16-24.

[18] 袁亮.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技术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20,45(5):1557-1566.

[19] 袁亮.深部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21,46(3): 716-725.

[20] 袁亮.留巷钻孔法煤与瓦斯共采技术[J].煤炭学报,2008,33(8): 898-902.

[21] 袁亮,薛俊华.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1): 5-11.

YUAN Li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ing Respons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Deep Coal Min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hui 232001, China)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lligent and accurate mining; intelligent, specialization, customization, clustering and gree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afe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D7

文献标志码 A

移动扫码阅读

基金项目:我国煤矿安全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二期)(2020-XZ-13)

THE END
0.世界能源结构以石油为主,我国的能源结构以什么为主?解答一 举报 据报道,目前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1%.2003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原油占%,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占%.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的占有量和消费量均处于较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jvzquC41yy}/|‚gcpi4dqv4swgyukxs12g9f9=h87e<69mk8hf9bg;7fff8efm7;0jznn
1.光期能化:《“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解读图表4: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 资料来源:BP,光大期货研究所 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9%,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6.8%,常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4亿千瓦、2.8亿千瓦、2.5亿千jvzquC41v071lzpc0eun0ls1rkj`4:6245;127xjvor
2.安全发展范文(二)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大了对环境影响的压力 从能源资源禀赋状况来看,中国是煤多、气少、油贫。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资源储量相当丰富,且煤质较好。中国煤炭资源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的12.6%,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2004年中国煤炭资源采储比只有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29:4ivvq
3.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四个新挑战——人民政协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贡献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单位燃煤、燃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燃气的1.5~1.7倍,是电的3.2~3.4倍。 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下,201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8.3亿吨,约占到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8.8%,超过中国的人口和GDP在世界的总量占比,当年同比增长了3.4%,比2008~2018年平均增速高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6/3433688233:367xjvor
4.能源革命与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呈现煤炭消费占比下行、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升的趋势,但整体来看传统化石能源仍居于主导。截至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占据主导地位,对应的占比读数为56%。相较于十年前(2011年),我国煤炭的占比已从70%以上的高位显著下行;2015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中石油的jvzquC41hktbplj0gcyuoxsg{0ipo8f142842>5;49776:<4984ivvq
5.邹才能院士: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新能源使命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也将从当前以煤炭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格局发生革命性转变;新能源将主导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最终将力争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独立”。但在能源发展中,始终把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社会、建设绿色宜居地球jvzquC41tkio0|ovw0kew7hp1Ykc1\mqy1728B
6.深度丨我国能源安全韧性从哪里来?三是转型保供挑战叠加,能源系统安全复杂性大幅提高。我国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2021年比重约为80%,其中绝大部分为煤炭。面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要,我国一方面要转变以煤为主的发展路径,稳步推进退煤降碳,另一方面要应对气候环境对清洁能源发电稳定性的影响,系统安全复杂性大幅提升。例如,受今年夏季极端高温干旱jvzquC41ekifr7}ow0kew7hp1ktgq86233523;;30jzn
7.《中国金融》“商行+投行”助力新能源产业升级银行频道为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向综合化经营的内在意愿与外在动力正不断增强。以新能源、互联网、高端装备为主的成长型企业缺乏抵押物,更适合金融机构通过债券融资的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并通过资产管理的形式募集资金。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累计高达1.2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jvzquC41dctl0qjzwp4dqv44247.3;2391816B:7746/j}rn
8.“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论坛”在南昌召开孙正运发表了题为《“双碳”战略与智慧城市》的主旨演讲。孙正运指出,城市是人类经济生产活动的主要聚集地,在全球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方面均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城市容纳64%的人口,消耗85%的能源,贡献约85%的碳排放,城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智慧城市的打造将是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技术在城jvzq<84yyy4{isyd0eun1;545/661;71eqtugwya57<26@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