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侵蚀作用分为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风夹带沙子贴地面运动时,风沙流中的沙粒对地表物质进行冲击、摩擦,如果岩石表面有裂隙等凹进的表面,风沙甚至可以钻进去进行旋磨,风的这种作用称为磨蚀作用。
2.典型的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主要有以下八种:
3.石窝(风蚀壁龛):是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经风蚀形成的许多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石袋),其直径20cm左右,深可达10-15cm,有的零散分布,有的成群出现。
风蚀壁龛形成过程
①阳光晒热岩壁,使岩石内部的矿物体积不同程度地膨胀,产生胀缩风化。
②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顺毛细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细孔中结晶,撑胀岩石,使之发生崩解。
③风吹蚀风化了的疏松岩面,形成许多浅小凹坑。以后,风沙再沿凹坑钻磨,使之不断加深扩大,逐渐发展成为石窝。
大的石窝又称为风蚀壁龛,有的高可及人。这种现象在花岗岩和砂岩壁上最发育。
4.风蚀谷:在干早荒漠地区,偶因暴雨产生洪流冲刷地面,可形成许多冲沟。冲沟再经长期风蚀改造,可加深和扩大成为风蚀谷。风蚀谷无一定形状,可为狭长的壕沟,也可为宽广的谷地。它们沿主要风向延伸,蜿蜓曲折,长者可达数十千米。
5.风蚀残丘:一个由基岩组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和暂时水流的冲刷,以及长期的风蚀作用以后,原始地面不断缩小,最后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称为风蚀残丘。(风蚀谷间的残留高地或孤立丘岗)它的形状各不相同,以桌状平顶形较多,亦有尖塔状的。
鲸背状雅丹
7.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直径10~100m,深1m,平面呈圆形或马蹄形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洼地浅,盆地规模大,当洼地与盆地深度低于地下水位时,水流出地面积聚成湖,称为风蚀湖。(如甘肃敦煌的月牙泉)。
8.戈壁滩:地表遍布裸露的裸岩和碎石,是大风将细小的沙尘带走后,遗留在原地的碎石地貌。这里需要注意,风力侵蚀只是戈壁滩形成的成因之一,并非其全部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