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地貌是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定义的发展在“雅丹”一词未被地学界广泛使用前,有诸多称谓。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下中被称为龙城、白龙堆和龙堆。1899年-1903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将古湖周围成群分布,长数百米,高2-3 米以上,走向东北—西南,先水蚀后风蚀而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按当地维吾尔语称其为Yardang(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 。之后,随着他的著作《中亚和西藏》在国内外学界的广泛传播,在中国被音译为“雅丹”。从此,“Yardang(雅丹)”一词便正式被科学领域接受。继罗布荒原发现雅丹地貌之后,在世界干旱区许多地方,发现了许多类似地貌,均统称为雅丹地貌。
形成机理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剧烈变化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导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
形成条件
岩性条件
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也有学者认为除硬度外,岩性中还应考虑其结构,并做了研究。如Goudie认为形成雅丹的岩体岩性相对一致,构造简单,但有便于下切的节理发育。夏训诚认为具有泥岩和砂岩互层的河湖相沉积物,泥岩层内发育有便于侵蚀的水平与垂直节理。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很多学者根据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推断高大的雅丹是在更新世冰期干冷多风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或更早的干旱气候环境下形成的。
动力条件
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雅丹分布于极端干旱区,风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动力。大多数学者认为单一风向的强风是雅丹形成的主要外营力,洪水作用也是重要的外营力。但对于洪水对雅丹的作用机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者认为,在雅丹形成初期,风沿着洪水形成的冲沟吹蚀,使冲沟不断加宽加深。也有学者认为,在雅丹形成之后,洪水还会再次侵蚀雅丹间槽地,并在雅丹坡面上发育密集的切沟。同时,也有学者提出洪水在雅丹形成过程中存在正反两种作用,认为强烈的洪水作用会起到破坏雅丹的作用。
除上述定向动力条件外,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部分雅丹形成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非定向营力,如风化作用、重力坍塌、盐类风化和龟裂等。
地貌赏析
最瑰丽的岩石雅丹:乌尔禾 (新疆)
乌尔禾雅丹,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市乌尔禾乡东南3公里。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维吾尔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据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后来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地质学上称它为“戈壁台地”
最神秘的雅丹:白龙堆(新疆)
白龙堆雅丹,罗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位于罗布泊东北部,是一片盐碱地土台群,绵延近百公里,由于白龙堆的土台以砂砾、石膏泥和盐碱构成,颜色呈灰白色。从远处望去,白龙堆就象一群群在沙海中游弋的白龙,白色的脊背在波浪中时隐时现,首尾相衔,无边无际,气势奇伟。
最壮观的雅丹:三垄沙 (新疆)
三垄沙是一条横亘于罗布泊东部地区的流动沙丘带,至今仍受东北风的影响,随时游动。所有的土台都呈长条状东西排列,犹如茫茫沙海中的一群巨鲸,或联合舰队的一列列战舰在游弋,气势磅礴。其成因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人认为属洪水冲蚀为主,在加上风的作用形成。土台的结构多已沉积层黄土形成,有不同的颜色,在早午晚太阳的光线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色彩世界,奇幻无群。
丹霞地貌
“雅丹”与“丹霞”几乎同时出现于现代中文地学文献中,二者都有相同的汉字“丹”,“长相”也相似,是地学中最常混淆的一对概念。因此,笔者有三个希望:
1、希望您看完本文后记住8个字:“风蚀雅丹、流水丹霞”。
2、希望您进一步明白两个概念:雅丹是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状地貌;丹霞是地表流水作用加之垂直于地表的节理共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地貌。
3、希望您在以后的野外考察或户外旅游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一下自然景观的成因,不仅仅限于地质、地理,这是本文的终极目标。
本文主要依据本人在《科学画报》2014第5期和第6期的内容改写而成。
“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状地貌。1899年至1902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对中亚地区进行第二次科学考查期间,在中国的罗布荒漠中发现大面积河湖沉积物暴露地表,并被强风吹蚀形成独特的垄岗状残丘(图1),当地的维吾尔人称之为“Yardang”(雅尔当)。1903年,赫定在其出版的考查游记《中亚与西藏》一书中首次使用了Yardang一词,专指这种特殊的“垄岗状风蚀地貌”。从此,Yardang在英文地学文献中开始流行。
图1 通过谷歌地球鸟瞰敦煌雅丹地质公园(红色箭头表示主风向)(照片来自GoogleEarth)
1936年曾经随同赫定等一起参加过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陈宗器先生在其所著的《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中,正式将Yardang翻译为“雅丹”。网上许多资料(比如百度百科)中说,雅丹地貌的名称是陈宗器根据他女儿的名字命名的,事实刚好相反:做为地学术语的“雅丹”出现于1936年正式出版的“地理学报”第1期,陈宗器的女儿陈雅丹生于1942年,中间间隔了将近七年。
赫定和陈宗器等人在他们的原始文献中,把大型的“垄”称为“迈赛”(英文Mesas,意为“方山”),迈赛通常高10~30米,形成年代较早;而称为“雅丹”的地貌高度通常小于1米,形成年代也较晚。后人的文章中则不加区分,将二者统称为雅丹地貌。风蚀成因、形态上呈垄岗状、成群集中分布是雅丹地貌的最重要特征。此所谓“风蚀雅丹”。
典型的雅丹地貌形成于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或河、湖阶地上,大部分为未固结或半固结的砂砾岩。地壳活动导致湖(河)水退却、湖底抬升并裸露地表,强烈持久的定向风沿干缩裂隙(或构造作用形成的裂隙吹蚀),使原来平坦且固结程度不高的湖底沉积物逐渐形成一系列与主风向略成平行的不规则的相间排列的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垄脊高数十厘米至数十米,沟槽宽数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少数长过千米。沟槽间大部分被流沙充填。因长时间遭受风蚀,单个垄脊常呈鳍形或流线形,迎风面通常为圆弧状,背风面细长或呈分散状。沟槽间充填的流沙表面通常保留有明显的风成波纹。
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千变万化,千奇百怪,“雅丹”只是众多风蚀地貌的类型之一,其他风蚀地貌还包括风蚀穴或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城堡等。但是,现今的许多文章或游记中,几乎把所有与风蚀有关的地貌都笼统称为雅丹地貌。严格说来,只有像图1所示的这种成群分布的垄岗状地貌才能称之为雅丹地貌。甚至有人将流水成因的丹霞地貌也称为雅丹地貌,这显然是错误的。
“雅丹地貌”中的“丹”字是音译而来,与红色没有任何关系,雅丹地貌的颜色既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红色以外的任意颜色。而“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故有“流水丹霞”之说。
表1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主要异同点。
地球表面没有降雨的地方真的不多,绝大部分地貌的形成都或多或少有水的参与。雅丹地貌在其形成过程中自始至终有水的参与。首先,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或岩层主要为湖相的砂砾岩,湖水干涸后,这些出露地表的砂砾岩在间歇性流水和长期而强烈的定向风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今这种地貌,只是流水冲蚀的作用远小于强风的吹蚀作用,因此将雅丹地貌归因于风蚀地貌,“风蚀雅丹”由此而来。
地球上没有降雨的地方极少,没有风的地方几乎不存在,只是风的作用有大有小。中国的西北多风,风蚀作用非常普遍和强烈,在西北地区的丹霞地貌中发现风蚀作用的痕迹不足为怪。
敦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
古玉门关以西约80公里的地方(GPS参考坐标为:北纬40°29′~40°33′;东经:93°~93°11′之间),有一片典型的雅丹地貌。数十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望无际的湖泊。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湖泊中沉积了大量的砾石和砂泥,湖泊面积逐渐缩小,最终湖泊退缩,湖底沉积物裸露地表。与此同时,南部迅速隆起的青藏高原和西北部的天山挡住了南部印度洋和西部的湿润的空气,东边距离太平洋又太过遥远,导致这里的气候越来越干燥,来自蒙古高原的强风则自北向南长驱直入,在强风的长期吹蚀和磨蚀作用下,伴随着间歇性的洪水,罗布荒原中大面积的河湖相沉积物逐渐被瓦解,从而形成今天的雅丹地貌。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通过谷歌地球(GoogleEarth)从空中俯瞰,一排排风蚀垄脊恰似大海中的舰队,又似巨型的鲸群,你争我赶地向前行进,蔚为壮观(图1)。受构造作用、岩石的原始成份以及风蚀作用和间歇性流水作用的共同影响,宏观上的垄脊常呈不规则状断开,在风沙的长期吹蚀和磨蚀下形成形态不同的地貌景观,有的如潜艇,有的像蝌蚪,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孔雀,有的像柱子,有的像蘑菇,千奇百怪。
图2 雅丹地貌(镜头方向:西南)
图3雅丹地貌(镜头方向:西南)
图4 “覆舟状”雅丹地貌,仔细观察,还可见到砂砾岩沉积时流水作用形成的斜层理。
图5“狮身人面像”
图6 大风吹出来的“凤凰”
图7 雄狮
注意雄狮的底座清晰可见清晰平直的节理切割痕迹,说明在其形成过程中,构造作用亦非常重要。
图8 强风吹蚀、磨蚀后留下的风蚀柱、风蚀残丘
图9敦煌雅丹地貌全景卫星照片(照片来自GoogleEarth)
照片左上部分为标准的雅丹地貌,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在烈风吹蚀下形成白色的长垄状地貌,地貌形态与当地的盛行风向(红色箭头)一致(参见图1)。照片右下部分近东西向出露的白色垄状地貌为间歇性水流冲蚀而成(如黄色箭头所示),与现在的盛行风向几乎垂直,因此常常被吹裂,形成孤立的地貌景观。从本质上讲,罗布泊地区的水陆变迁、流水与风的侵蚀作用等等均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地球表面的面貌(地貌)是地质运动的结果。罗布泊地区独特的地质背景造成了其独特的地貌景观。
构造专业的博友们,谁来解释一下图9中的构造现象?
图10雅丹地貌在中国的西北非常多见,这是2003年8月在青海油田附近野外考察的路上随手拍摄的照片,前面的景物像不像另一尊“狮身人面像”?
图11中国西北还有许多壮观、典型的雅丹地貌在荒野中“沉睡”。例如本图所示为青海冷湖附近尚未开发的雅丹地貌(照片来自GoogleEarth),其规模要比敦煌雅丹地貌景区大得多。
图12 伊朗Lut沙漠雅丹地貌(Yardangs in Lut Desert,Kerman Province, Iran)
图13 火星上的雅丹('Yardangs' on the surface of Mars)
雅丹地貌几乎在地球各大洲均有报道。甚至在火星上也发现了巨型的雅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