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奇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陆的边缘”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注释:

1关于“空间”的界定、力量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请参阅黄应贵《空间、力与社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又见黄先生主编《空间、力与社会》的导论部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年,第1—38页。

2鲁西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鲁西奇:《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3鲁西奇:《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11年第7期转载。

5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10页。

6鲁西奇:《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与分析理路》,《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9期转载。

7鲁西奇:《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见王日根等主编《厦大史学》第三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8—136页。

8在考察唐代山南东道统辖区域的伸缩及其辖区内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变化时,我认识到山南东道治所所在的襄州可以说是唐代山南东道的“核心区”(鲁西奇:《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以襄阳为中心的讨论》,见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97—139页);在整理、考释东汉时期南阳碑石并借以考察东汉中后期南阳地区的地方社会及其变动时,我模糊地意识到:在南阳郡范围内,以郡治宛为中心,包括西鄂、博望、涅阳、安众、棘阳、穰县、新野、湖阳、朝阳等县在内的淯水中下游地区,是南阳郡的“核心区”(鲁西奇:《南阳汉代碑石丛考》,见连晓鸣、庞学铨主编《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01—240页;收入拙著《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1—258页);在鄂西北郧西县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我注意到县城所在的天河中游河谷在郧西全境的核心地位(鲁西奇、杨国安、徐斌、江田祥:《内陆的边缘——明清时期湖北省郧西县地域社会史的初步考察》,见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31—493页,特别是第434—441页)。这些思考是断续进行的,已很难梳理清楚它与“王朝统治的核心区”的概念是何者先形成的。实际上,上述区域性研究的工作之展开都在有关核心区的系统思考之前,但当时并没有清晰的“问题意识”。

9鲁西奇:《“内陆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11鲁西奇、江田祥:《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核心集团”与“核心区”——以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2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乡村聚落形态”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699页。

13鲁西奇、韩轲轲:《散村的形成及其演变——以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期。

14鲁西奇:《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见《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8—151页;鲁西奇:《〈水经注〉沔水篇所见汉水上游地区的聚落形态》,收入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5—147页;鲁西奇:《〈水经注〉所见南阳地区的聚落及其形态》,《燕京学报》新25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88页。

15鲁西奇:《城墙内外:明清时期汉水下游地区府、州、县城的形态与结构》,收入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8—291页;《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时期郧阳府、县城的形态及其空间结构》,收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38—559页;《双子城:明清时期的襄阳府—樊城与光化—老河口》,收入张建民主编《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9—395页;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江汉论坛》2009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09年第5期转载;《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8期转载;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16鲁西奇:《多元、统一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人文国际》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

17鲁西奇、林昌丈:《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18鲁西奇:《台、垸、大堤: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扩展与组合》(笔谈稿),《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鲁西奇:《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从“水利工程”到“水利共同体”》,张建民、鲁西奇主编《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8—439页;鲁西奇、徐斌:《明清时期江汉平原里甲制度的实行及其变革》,《“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第84本第1分,2013年;鲁西奇:《“水利社会”的形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2期;鲁西奇:《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中区域协作的发展与局限——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田水利为中心》,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史论稿——彭雨新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3—293页;鲁西奇:《传统中国农田水利领域的区域协作——以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垸区”为中心》,王日根主编《厦大史学》第4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6—51页;鲁西奇:《长江中游的人地关系与地域社会》,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

19鲁西奇、林昌丈:《“画圈圈”与“走出圈圈”——关于“地域共同体”研究理路的评论与思考》,《人文国际》第4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2—157页。

20鲁西奇:《唐代长江中游地区政治经济地域结构的演变——以襄阳为中心的讨论》,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97—139页。

THE END
0.比屋傍河开市肆:明清江南市镇如何发展起来的?市镇发展 江南(此处江南指的是八府一州,即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和太仓州)市镇在明代兴盛并成熟。明代中后期始,州县城市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全国以工商业发达而著称的大中城市有50多个,清代在100个以上。二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变化,清代工商领域的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83:87413<65=78:a713B9543=50|mvon
1.中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54<157mvon
2.通俗文学通用12篇这也正是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这本凝聚了作者25年研究心血的著作,不仅打破了由精英文学一统天下的现代文学史传统格局,更是在意识形态层面,对长久以来僵硬、偏颇的文学史观念发起了一次具有颠覆意义的正面强攻――就如贾植芳先生所高度评价的那样,此书是“为文学史找回另一只翅膀”。只有jvzquC41yy}/z~jujw4dqv4jcq}fp8622:;:0qyon
3.全书梗概(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书评——乡土社会既有自己的传统,也深受国家制度的影响。倡导“活的”制度史研究——长时段考察泽州乡村社会的制度变迁(朝廷 宗教 血缘联系 空间关系的因素)传统中国中,国家和社会并不处于对立的两极信仰、祭祀活动和社会的组织管理并非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前者宗教,后者世俗;在“社”的历史中,两者是融会在一起的)力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53::3951
4.地域文化通用12篇静升文化休闲中心用地位于静升镇静升村的西侧,静升镇文化休闲中心的建设,主要旨在依托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打造古镇新的名片,从而提升地域文化环境品味。力图在突出其原有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之既能符合当地的传统风貌,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成为古镇良好的无形资产营造一个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jvzquC41j|}i0zguj{/exr1jcuxgw446;>20qyon
5.高中高考历史专题热点例子解析(2)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民族主义地位的转化时期, 表现为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两大阵营内出现对美苏的抗争,不结盟运动成为第三支国际重要力量;在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上,后者逐渐让位,前者开始向主流地位转化。 (3)第三阶段,从70年代中期到冷战末期。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icutcwqkujo0e@8:774ivvq
6.自然经济的基础(精选5篇)此时社会占主导地位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特征。自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商品经济便取代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自此以后的经济形态便被称为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形态下,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成分仍然存在着,只不过处于从属地位。强大的商品经济并没有消灭或者排除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75;3:70qyon
7.建筑表现论文汇总十篇美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和自然环境、人和社会的关系上面,当美学赋予建筑设计诗意的时候,建筑设计中就出现了生态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学。美学可以折射出建筑设计的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建筑语言。总之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是可以反映出建筑设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形态,反映出社会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第二是可以体 jvzquC41|jzi{}0zwktj~3eqo4dp8mcqyko1A9820nuou
8.论近代上海城市转型的历史与文化因为中国传统社会“重农轻商”,城市意识相当薄弱,政府只重视征税,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市政管理职能和相应的机构,地方行政官员都不把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所以现代意义上的市政规划和市政建设基本没有。正因为如此,当1843年正式开埠,上海县城仍然保留着江南古镇的幽情雅趣;在城市的管理上,也完全因jvzquC41ufyeyt}d0etv0niw0et0itqn1462:w44247e8zdee3>3;k<53fi5c=hc2;773k83e:l3h@61h9=19jg;f7h56o:8ce;569fh9:7b4Akd0jzn
9.山西建筑论文纵观各地比较成功的度假酒店,建筑风格大多以酒店所在地的地域以及文化为母体,在建筑物立面造型元素来自于基地周边现状和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发展,体量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高低起伏。立面构成采用山西传统的坡顶构造符号,整体形态上实下虚,底部用架空走廊,玻璃面和立柱。建筑主楼由虚实体量相间而成,塔楼由玻璃体和角柱jvzquC41yy}/jjtvqwmbq7hqo1lbp€jp14742@3jvor
10.商业模式发展史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模式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转型 商业经济 创新发展 在这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目前也正处于一个较为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经济发展的大体状况,不难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