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考马概复习题

距25年10月自考成绩查询8天

距25年10月自考已经开始

温馨提示

亲爱的学员,您好!

1.21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该题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2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客观性和斗争性

D.普遍性和同一性

该题考查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23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B)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发展变化观点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和静止的观点。

1.25 下列选项中,不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是(C)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该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A、B、D均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26 规律的(A)表明,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本质性 D,必然性

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不是认识到、是不是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27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阶级分析的方法

D.适度原则

该题考查度的概念及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

1.28 时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

该题考查时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的途径

该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3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表述的辩证思想是(D)

A.运动的规律性

B.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C.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D.运动的绝对性

该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表达了对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故D是正确的。

1.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B.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1.32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该题考查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回答。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33 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

A.语言

B.社会性劳动

C.人类精神

D.物质

该题考查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34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A.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C.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D.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35 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该题考查意识的起源问题。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6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该题考查对生产关系的理解。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因此正确答案是B。

1.37认识的主体是指(D)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该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定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因此正确答案是D。

1.38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A.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

C.物的依赖性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3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B)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厚德、包容、求是、创新

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正确答案是B。

1.40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该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正确答案是A。

在那遥远的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1.21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该题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2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客观性和斗争性

D.普遍性和同一性

该题考查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23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B)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发展变化观点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和静止的观点。

1.25 下列选项中,不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是(C)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该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A、B、D均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26 规律的(A)表明,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本质性 D,必然性

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不是认识到、是不是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27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阶级分析的方法

D.适度原则

该题考查度的概念及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

1.28 时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

该题考查时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的途径

该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3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表述的辩证思想是(D)

A.运动的规律性

B.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C.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D.运动的绝对性

该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表达了对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故D是正确的。

1.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B.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1.32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该题考查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回答。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33 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

A.语言

B.社会性劳动

C.人类精神

D.物质

该题考查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34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A.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C.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D.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35 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该题考查意识的起源问题。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6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该题考查对生产关系的理解。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因此正确答案是B。

1.37认识的主体是指(D)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该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定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因此正确答案是D。

1.38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A.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

C.物的依赖性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3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B)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厚德、包容、求是、创新

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正确答案是B。

1.40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该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正确答案是A。

在那遥远的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或深或浅,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1.21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该题考查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2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客观性和斗争性

D.普遍性和同一性

该题考查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1.23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4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B)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发展变化观点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该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只能坚持孤立和静止的观点。

1.25 下列选项中,不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是(C)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该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A、B、D均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26 规律的(A)表明,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本质性 D,必然性

该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不是认识到、是不是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因此正确答案选A选项。

1.27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阶级分析的方法

D.适度原则

该题考查度的概念及意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

1.28 时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

该题考查时间的概念。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的途径

该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主要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30“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表述的辩证思想是(D)

A.运动的规律性

B.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C.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

D.运动的绝对性

该题考查运动的绝对性。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表达了对万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故D是正确的。

1.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B.庸俗唯物主义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1.32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B)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该题考查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回答。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33 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

A.语言

B.社会性劳动

C.人类精神

D.物质

该题考查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因此正确答案选B选项。

1.34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A.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C.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D.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35 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D)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该题考查意识的起源问题。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6 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B)

A.道德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该题考查对生产关系的理解。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因此正确答案是B。

1.37认识的主体是指(D)

A.一切有生命的人

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C.一切有知识素养的人

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该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定义。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因此正确答案是D。

1.38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A.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

C.物的依赖性社会

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3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B)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厚德、包容、求是、创新

该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正确答案是B。

1.40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该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正确答案是A。

陕西自考报名预约

鉴于网络的特性,本网站将无可避免地与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关系,故特此说明本网站对用户个人信息所采取的收集、使用和保护政策,请您务必仔细阅读:

信息收集范围

我们根据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仅收集为您提供服务所必要的信息。包括:

1、您在使用我们服务时主动提供的信息

我们的部分服务可能需要您提供特定的个人敏感信息来实现特定功能。

若您选择不提供该类信息,则可能无法正常使用服务中的特定功能,但不影响您使用服务中的其他功能。

若您主动提供您的个人敏感信息,即表示您同意我们按本政策所述目的和方式来处理您的个人敏感信息。

本次报名数据服务由本网站提供,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不一致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报名结果以最终辅导报名系统为准。

信息使用用途

我们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及与用户的约定,将收集的信息用于以下用途。若我们超出以下用途使用您的信息,我们将再次向您进行说明,并征得您的同意。

2、满足您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学历途径规划、学历评估等。

3、项目开发和服务优化。例如,通过您的咨询问题及服务过程中您的建议等,优化我们的服务。

4、向您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学校、资讯等。

5、学校推荐。例如,我们会根据您的具体要求以您所具备的条件向您推荐合适的院校。

为了让您有更好的体验、改善我们的服务或经您同意的其他用途,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我们可能将通过某些服务所收集的信息用于我们的其他服务。例如,将您在使用我们某项服务时的信息,用于另一项服务中向您展示个性化的内容或广告、用于用户研究分析与统计等服务。

信息保护

我们仅在本《隐私政策》所述目的所必需的期间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时限内保留您的个人信息。

本网站将对您所提供的资料进行严格的管理及保护,本网站将使用相应的技术,防止您的个人资料丢失、被盗用或遭篡改。

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本网站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本网站均得免责。

由于您将用户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帐户,由此导致的任何个人资料泄露。任何由于计算机问题、黑客政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发作、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之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情况时本网站亦毋需承担任何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

适用范围

我们的所有服务均适用本政策。但某些服务有其特定的隐私指引/声明,该特定隐私指引/声明更具体地说明我们在该服务中如何处理您的信息。如本政策与特定服务的隐私指引/声明有不一致之处,请以该特定隐私指引/声明为准。

THE END
0.事业单位公基高频考点: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以上是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这种精神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例如出现我、心、感觉、感知、经验、意志时,它过分夸大人的精神作用,强调精神万能论。如:“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jvzquC41jnp/j~fvw0ipo872445149=13;89;:;0jvsm
1.高二政治: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存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即认为世界是人的思想和感觉的产物。) ②客 jvzq<84yyy4zwutq0eun1pp1pg}t1:<231763@8820yivvq
2.考研政治马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和存在根源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精神、意识、思维的派生物或表现。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或本质归结为个人的感觉或意识。例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事jvzq<84yyy4vpsx0eqs0mjt{cp5cgrjcp5{jnsi|jo0496334762A882;e8597360nuou
3.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意识形态问题理论上述两种意识形态观也有共同点,就是都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纯粹的理念看待,它们割断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客观联系,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不可能揭示意识形态问题的真相。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并超越了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它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分析工具,从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中寻找意识形态问题的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872355239:1e6665:2456967?<0jvsm
4.2022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历史唯物主义抚松华图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jvzquC41ln4iwjyw0eun1;5441654A4446824;3jvor
5.九年级政治中考必备知识点整理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lk{okjslk|nfppjk1i27A7658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