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共学”的实验

首先感谢大家的踊跃报名!我们收到的报名人数远超预期,在浏览了大量的简历和作品集后,我和本项目的发起人、寒山美术馆馆长布达迅速进行了挑选,并确定了16名参与者(participants),超出了原定12名的人数。为了回应报名者的热情,我们特地为工作坊设立了观察员(observers)的席位。观察员可全程旁听,也可以参加讨论和提交提案,但没有硬性的要求;而参与者则必须全程参与工作坊和进行创作和研究提案,并参与最后的展览制作。参与者的名单请见后附。

本次的公开招募,目的在于让工作坊能超出我们自身的圈层关系,从而扩大它的社会参与度。在设计这个工作坊的时候,我们也不想采用传统的导师制,而想把它变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共学”(mutual learning)实验。因此,从一开始我就舍弃了“讲师”(instructor)和“策展人”(curator,当工作坊的后期成果变成展览时)的身份标签,而把自己设定为“主持人”(facilitator),也就是创构平台、搭建桥梁、激发思想、协调合作、催化行动的角色。在工作坊中,我分享,也学习,其他参与者也一样。在这种相互激荡中,我们探索着去往这次工作坊最终结果的路径。这个结果我们是无法预知的,但它将在集体智能的推动下渐次揭晓。

在最近为杜塞尔多夫K20美术馆写的博伊斯百岁(1921-2021)纪念文《蜂巢思维与社会雕塑》中,我写到了他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

博伊斯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要求取消对学生入学资格的甄别制度,在教学中打破艺术与社会的分界,导入民主化的“环形讨论”(ring discussions)等等,都是对他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和“社会雕塑”观念的实践,其中隐含了平等政治和群集实践的雏形。这和陶行知1927-1930年在南京晓庄所进行的乡村教育实验颇有共同之处:在这三年里,他们和村民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通过在底层的乡村社会的教学实践,进而推而广之,试图达到改变整个社会的宏大目标。我把这种与主流教育制度有异的实验称之为“另类教育学”(alternative pedagogy), 这也是本次在寒山美术馆的工作坊想要尝试的路径。

期待与大家的见面!

* Rudolf Steiner, Nine Lectures on Bees (Scotts Valley, California: Create 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1923).

以下名单按姓氏拼音首字母A-Z顺序排列

策展人,建筑师。曾就读于浙江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现在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攻读硕士。策展提案“家园II号:柯布西耶的巨轮&米提斯的森林”(与卢川合作)入围Hyundai Blue Prize (2020);曾参与第八届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城市之眼”板块学术活动策划(2019),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Inter-World-View的总制作人(2019);曾参与、主持成都蒲江、雅安、绍兴新昌、湘西花垣等地的乡建项目。

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 走向缓慢的小路

比起“看来看去的看一下”,鲁迅先生后面的半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或许更为人们熟知。这里想要分享的,是“看”的动作 以及“看”所引发的进一步动作,即在各个现场的一些实践。这些实践散落 在地理上并不关联的一些地方:雅安、绍兴、湘西、贵州等等,但它们又具 有一种共性:从中可以看到试图与地方对话、与地方建立真正的关系的渴望。

艺术家,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湖畔媒体实验室主理人。曾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和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致力于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曾获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公共艺术奖、德国大众银行BraWoLED城市公共艺术奖及德国德意志奖学金等。他于2018年在德国布伦瑞克举办个展“新媒体实验”,参加的展览包括:首届苏州市青年美术作品展、德国西北艺术家提名展(NORDWESTKUNST)、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文化部(MWK)公共艺术展、“声音场所/城市声音”国际声音艺术展等。

科技与媒介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为艺术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将我的创作称之为“新媒体实验”,立足于想法和观念,发掘当下的新技术,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新媒体实验作品注重观众的感知和体验,力求成为精神上有趣的作品。科技不仅可以是艺术创作的材料,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是一种观念改变的尝试。在我的创作中虚拟与真实交织在一起,二者相互融合成为另一种存在。

剧场导演、StageNoMore艺术小组发起人,剧场新写作平台“声嚣剧读节”联合策展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策划的作品在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北京中间剧场、今日美术馆、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ONE艺术周、单向街文学节、香港亚洲剧力无边界、日本横滨舞台艺术大会(TPAM)等平台上演。

如何被听见 / 不被听见?

2020年,病毒肆虐使全球剧场经历大范围的暂时关闭,由此引发线上戏剧 的创作热潮。然而,在图像过载的互联网海洋,从现场艺术转化为视频的线上戏剧,声音愈发微弱。我从着手线上戏剧的尝试,开始思考将声音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媒介。于是有了《我现在所在的地方》。分享几个与声音、地理相关的过往作品: 特定场域表演《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2020),《移动剧场:二次城像》(2015),《看!他们在吃饭》(2014),《床上的故事》(2020)。

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法国设计师协会会员。曾就读于法国南锡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担任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LAB 研究学者,巴黎高科电信学院“创新与虚拟现实构建”实验室博士研究员。现为法国亚眠高等预科学院艺术项目负责人,AAD 国际艺术教育(巴黎/上海)项目负责人。

感性城市——文化信息可视化研究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写到: “潜藏隐匿而看不见的城市,不是目光所无法顾及,而是心神不在之处,是被忽略的地方。” 看不见不一定是因为隐藏,而可能是因为被忽略了,或因为无法被归纳。这些隐匿的东西存在过一个时期,也许一直存在,或许只有在日常生活刹那的裂缝里,才能见到与察觉。城市的经验与记忆,在每个时代一向是以其多样性为根源。但在今天的工业化时代,都市的急速扩张,快速繁复的变化,使得感官所接受到的景象和讯息,成为片断化、拼贴化。 同样新科技与工具,能帮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去获不同需求的信息,对于个体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与自己有了某种特殊联系后,才产生了意义。 分享项目试图通过城市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图形化的城市识别符号研究,尝试构建特定城市的视觉身份的同时,根据个体的需求与差异,探讨个人信息获取与感性导视系统的可能性。

声音教育活动策划人,声音研究学者,专注于声音生态学的声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曾在上海音乐学院修读音乐人类学专业,师从萧梅教授,硕士论文题目为《音响生态学理念下的声景期刊研究》(2013)。2015年,在国际传统音乐学年会发表了关于上海城市声景调查的论文报告,并统筹影音民族志作品《声音中国》系列一和二的出版,并参与创作发表了其中《外滩钟声》、《鸣虫声宴》、《上海一天》三个声音民族志作品。目前正在进行《聆听声音的历史》教案编写以及声音研究论文集Keywords in Sound (杜克大学出版社,2015)的翻译工作。

聆听“地方感” ——基于声景研究对苏州声音景观调查的探讨

本次报告通过我对自己声音研究的总结,期望探讨从方法论与声音田野实践 的相互关系角度,呈现地方声音景观的途径和可能性。《声景》(Soundscape)期刊中集合的“聆听”(Listening)和声音漫 步(Sound walking)研究,提供了感知和记录声音基本行为方式的理论 基础,我也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上海的城市田野及录音采集,通过这样的声音田野实践来记录上海城市声音当下与过去的变化更迭和调查在上海这座有着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人对声音的感受和社会记忆。在此基础上,在上海、苏州、金华等地策划了系列的声音教育实践,在策划活动的过程中, 进一步探索感知地方文化声音的多样化方式。而在国际视野上,自 1960年代声景研究的提出,至今从民族音乐学视角来看“声音研究”(Sound Study)又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路径?又能给地方音 景的考察提供什么新的思路?我将结合上述研究,提出自己的思考。

音乐人类学学者,昆曲研究者。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后入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院主修音乐人类学。2006年开始,以昆曲为其中心研究课题,专注于该剧种自2001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以来的传承、演变并探索其如何被利用于以想象、创造、定义和表演中国的文化身份认同。在学术研究外,同时致力于策划各种与昆曲相关的讲座、会议及展览,将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和学术理念,结合到社会及大众认知的现实状态中进行讨论。

音景中的音景——被边缘化的昆曲锣鼓与它的“虚拟“听觉叙事

作为超越时空压缩的“记忆之场”,昆曲锣鼓音乐建构于中国传统社会对生活材质与声音的日常运用以及对性别、阶层、礼俗、大自然等文化背景的认知之上 , 因而赋有在一定地域里有效的“指涉性”、 “虚拟性” 与 “叙事性”。然而,在当代“快销式”消费观及“景观社会”的主导下,锣鼓音乐作为声音叙事的符号日渐被淡化,以致满载集体记忆及文化意象的锣鼓声音从一个原来充满归属感的“地方”,逐步演变成为全球化之下所生产出来的消费空间 —— “非地方”。如何使昆曲锣鼓从“非地方” 回归“地方”,让人们重新在它的声音中感受“归 属感” 并探索其与城市的关系,正是参与这次工作坊的目的所在。

策展人,文化项目合伙人。曾就读于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和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在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播音与主持艺术,担任伦敦移民博物馆策展助理,担任《麓客》杂志特约撰稿,参与麓客思享会、麓客工作坊等文化活动,在成都集火实验室作为项目策划合伙人,推动并执行西南自然博物馆项目、中国道教文化发源地鹤鸣山重整项目等。长期关注文化变迁、移民群体及多族群文化研究,目前正在准备社会人类学博士申请。

移民博物馆对“地方”的想象与实践

伦敦移民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是如何构建社群认同,建立关系,并试图为移民群体提供场所和平台,呈现他们对“地方”的想象和实践的?本报告将从移民博物馆的建立,运营(包含展览、工作坊、活动等),以及移民群体的反馈进行讲述。

装饰艺术家,平面设计师,摄影师,手作人。如視設計合伙人,Sofia Lu Vision及 Vitartissimi品牌主理人。曾就读于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欧洲设计学院。获意大利A’设计奖金、银、铜奖,德国红点设计奖,德国国家设计奖,釜山广告节水晶奖等。

有关于我

我是苏州盛泽人,当下的职业是一名平面和装饰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摄影师。2012年的时候我去了佛罗伦萨,在那里度过了 9 年的求学时光,前 10 年的多数作品,都和这个“地方”有关系,2016 年我和先生一起创立了So Feng Design综合工作室, 一边从事商业设计,一边参与一些视觉传达方面的策展工作。我们的设计作品一直在探寻“人”、“自然”、 “情感”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停留在商业性上。 作为我个人的创作,我更多用影像记录下我的一些观察,成为摄影或影片资料保存。虽然声景这个课题在我前 10 年的工作里鲜少关联,但这次工作坊的前期学习让我看到新的可能。

3D声景内容制作人,3D声景系统设计师。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师从格莱美获奖录音师陆晓幸教授。AES(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正式会员,参与了上海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东方明珠等多个地标建筑中3D声景系统的工程设计及内容制作。2018年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创建浮音实验室(Floating Sound Lab),探索3D声景内容在心理治疗学中的应用,推出减压声景装置作品《治愈盲盒》;并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推出科普声景装置《夜听虫吟》。未来主要研究方向为3D声景与VR结合的感知影响,以及历史声景的修复与3D化重制。

声音还原方式的演进

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聆听左右两个声道还原的声音内容。然而在真实的世界,我们身处于三维空间,声音是360度全方位的存在。为了还原真 实声景,将聆听者带回最初发声的时空,音频行业的工程师们花了百余年孜孜探索。当下的3D空间音频技术如何还原真实声景?让我们一起从单声道 发展至今的还音方式开始揭秘。

规划师,音乐人。曾就读于苏州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现在上海担任园区规划工作。2016-2019年担任乐队“汉阳特种汽车制药厂”鼓手,2020年成为乐队“苏E Band”主创,致力于打破用“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旧酒”方法改编苏州传统曲艺的局限,用“新瓶装新酒”的方法,以城市民谣、电子乐等形式讲述发生在苏州的新故事。

我和我的苏州

在苏州,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和外来人口的冲击让苏州方言日渐式微。而在苏州传统曲艺方面,创新性的尝试也一直都是“新瓶装旧酒”或者“旧瓶装新酒”,和苏州青年的距离感比较大。在这次的共学实验中,我会和大家分享我们乐队如何在生活中提炼苏州的地方元素,通过将苏州方言和民谣音乐、电子乐等形式进行融合再创作,以之讲述苏州正在发生的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师,同济大学声音实验室成员,上海市“晨光学者”。本硕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致力于音乐科技、录音艺术、媒体与交互方向的研究,作品曾展演于“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开幕式、上海科技节、“环同济设计周”、CSMT全国声音与音乐技术会议等,并获得IEMC国际电子音乐大赛、CSMT会议、DAC数字音频大赛、丹尼奖国际电子音乐比赛等奖项十余项。科研项目曾获得上海文化艺术基金、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项目等立项。

数字媒体时代的听觉感知

麦克卢汉曾在《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声音作为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带给人不同的体验,将人们与世界联系起来。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制造和消费声音的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声音动员,同时也引发了有关听觉研究结构的思考。

“黑胶猩猩”主理人,“黑胶养生DJ”,地方文化挖掘者和实践者。做过教师、编辑、独立出版人、摄影师、书籍装帧设计师。目前正致力于苏州的声音采集,计划制作苏州在地声音采样音乐的黑胶唱片《园林组曲》;设计卡通形象来沟通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苏州的历史视觉资料,创作本地漫画和进行书法实验;以苏州市井和都市为题材,进行《苏州怪物》的系列写作。

黑胶与苏州连接的1001种可能性

1. 从苏州土地里生长出的黑胶 IP 形象。2. 黑胶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连接实验。3. 用黑胶漫画喝掉苏州: 黑胶咖啡、黑胶啤酒、黑 胶澡堂、黑胶民宿。4. 黑胶书法的在地实验:猪油膏与苏州国际设计周、五星酒店与姑苏酒肆、自然酒与黑胶空间、园林喫茶所、苏州葑门横街菜市场的书法创作与延展。5. 苏州市井里生出来的概念黑胶唱片设计实验。6. 苏州旧物收藏与“园林组曲”的延展。7. 在苏州特色场景中放歌的黑胶派对集邮。

戏剧导演、演员、制作人、翻译,张枢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巴黎新索邦大学戏剧研究学院和巴黎南戴尔国立戏剧中心,先后游学日本及欧陆,研习戏剧(剧场/表导演创作/应用戏剧),现活跃于戏剧教学、学术科研、艺术创作、舞台演出、翻译一线。创作和翻译剧本、执导戏剧、参与表演作品近四十部,在各地主持戏剧教育、培训、交流、研讨活动多场,是戏剧领域非常活跃的实践者。

当代戏剧 / 剧场的在地性与跨文化

走下神坛的戏剧 / 剧场,从宏大叙事(大人物)转向个体叙事(小人物), 进而呈现出其多元化价值,民主大众化。戏剧 / 剧场与人息息相关,作为一种现场性演出形式,在其发生时,会形成一个独特时空场域,我们在其中,反观自省,了解我们自身,了解当下社会生活形态。那么如何当代化?为什么需要在地性? 跨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本人将通过其自身作品创作案例,来向各位简单分享介绍一下。

艺术家,策展人。曾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和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一直致力于绘画、影像、声音装置及新媒体艺术创作,作品参加国内外接近三十个展览,获得七个奖项。在从事个人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涉足策展实践。

观察、聆听与暗适应

从观察、聆听与暗适应角度出发,回顾过往的有关田野录音,涉及声音景观的思考和实践,把伦敦、 武汉、纽约这三座城市观察和记录的声音当作背景,以时间线的方式对两张个人田野录音唱片为梳理,思考不同国家、文化、以及个人身份和日常生活在期间贯穿于整个声音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声音景观与地域之间的关联,并试图剥离习以为 常的视觉经验,从不成熟的听觉经验入手分享近三 年的声音实践。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州大学吴门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东吴文化遗产》执行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及中国传统手工艺。已先后在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近现代社会转型与苏州的城市设计》、《苏艺春秋——“苏式”艺术的源起和传播》、《桃花坞工艺史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装饰艺术史”,清华大学柒牌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研究”,是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设计美学研究”子课题“传统工艺美学研究”负责人。2018 年创建“看见大山”设计扶贫公益组织,已先后完成 了七个省市地区的艺术乡建与设计赋能项目。

“苏式”文化艺术生态

在“苏式”文化的庞大框架中,其核心是艺术化的生活,而艺术化的生活又与一系列的艺术产品相联系,其中多数是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物质的有书画、版刻和手工艺品,包括建筑、家具、文房四宝、服饰等; 非物质的有戏曲、民俗文化空间等,十分丰富。“苏式”文化艺术离不开太湖流域的水 土养育,其成长发育与水乡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而文风的昌盛、自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苏州文化有极强的艺术性和风雅之趣。

艺术家,人类学在读。她的作品主要探讨身体、死亡、信仰、性别政治以及文学与影像之间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人类学田野调查

后现代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和田野调查工作中,人类学家需要考虑让渡“主体”,并思考如何将其重新配置为研究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表演和创作性的参与,让民族志从从前描述观察性的基础上的推断和解释意义,变为自传式民族志描述和开放的定位观察。后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学家的使命是增强“声 音”,特别是寻找边缘化的声音。并通过并置现实的方式,去创造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将分析和比较的机会留给观众。这样的人类学研究更接近对艺术性的意义描述,同时完成了值得深思的创作和调查 工作。

THE END
0.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不包括()。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不包括()。 A.病例对照研究 B.现况调查 C.生态学研究 D.队列研究 E.社区干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析性研究可人为控制研究条件 B.生态学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 C.人群现场是流行病学主要的实验室 jvzquC41yy}/rypcq0ipo8ykmw5tjryk14=:4;660jznn
1.下列不属于观察性研究的是()健康管理师题库下列不属于观察性研究的是()。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观察性研究的是()。 A 、横断面研究 B 、病例对照研究 C 、队列研究 D 、实验室研究 扫码下载亿题库 精准题库快速提分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D】 不属于观察性研究的是实验室研究。jvzquC41yy}/dt|0ep5uktz1xfxMn7mvon
2.2010年1月自考03008护理学研究真题及答案A.随机分组B.不施加干预 C.随机抽样D.设对照组 13.护理研究步骤中最关键的阶段是() A.选题和确定课题的过程B.科研设计 C.收集资料D.书写论文 14.类实验性研究的设计内容一定有的是() A.随机分组B.设对照组 C.干预内容D.随机取样 15.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 jvzquC41yy}/|rpcqu}/exr1np€u1pqzn1924>50jvsm
3.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模式描述性研究模式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其共同特点如下:其一,这种研究是控制不严密的,各个变量并不是可以随意操纵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操纵”的结果;其二,这种模式研究下得到的数据在统计分析时一般只能使用相关分析等技术,更具体地说,通过描述性研究无法得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jvzquC41urkdkjq0ejgpzrsi0eun1|ugekgm1|htggt0vxhctf595>6972;@exztugOe?A8739::4
4.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根据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试验体外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对受试者的影响,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主要包括两种设计类型: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中,采用试验体外诊断试剂对样本进行检测的同时,受试者还会接受常规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试验体外诊断试剂检测结果不用于患者的管理,不影响临床决策;临床试验中通过评价该检测结果jvzquC41yy}/dshcpeks0xwi1Jznn8Sgyu5Bt}nengy03<>3;0nuou
5.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流感疫苗立场文件一般而言,流感疫苗在不同季节和不同人群中的效力和效果有相当大的差异。可能存在许多混杂因素,包括老年人的免疫衰老、研究设计的差异以及不同季节或不同疫苗之间的差异,包括疫苗株与流行株不匹配或发生鸡胚适应性突变。除非在同一时期用相同的方案对使用的进行评估,否则直接比较不同疫苗效力和效果估计值一般没有意义。jvzquC41yy}/oniuek4dp8ftvkimg8xjqyebt}neng4eqHnf?9k2fn825;93d
6.暨南大学353卫生综合202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16. 下列哪 一项不是慢性苯中毒的分级( ) A 轻度 B 中度 C 重度 D 极重度 17. 我国集中式给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 1, 8A 氯化消毒 B 煮沸消毒 C 臭氧消毒下列哪项不属千观察性研究( ) A 现况调查 B 生态学研究 C 队列研究D 殃消毒 jvzquC41yy}/mjt{cp9777hp1zozk884;:860qyon
7.2021年4月自考社会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自学考试考试网23.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中的一员,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这种方法属于 A.实验室观察 B.参与观察 C.非参与观察 D.结构式观察 24.在学术性研究报告的撰写中,对研究结果是否支持假设做出明确回答的是 A.资料分析 B.数据处理 C.论证 D.结论 25.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的符合程度是 A.观察信度 B.观察效度jvzquC41zn4iwjyw0eun1;544272986257=/j}rn
8.北师大教育学考研模拟题: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四章考研12、下列观察方法中属于正式观察法的是( ) A.轶事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频率计数图示法 D.特性等级评定法 13、下列不属于教育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观察的目的性 B.观察的科学性 C.观察的客观性 D.观察的自觉性 14、依据实施方法的不同,教育观察可分为( ) jvzquC41mcuzcw3mqqrfc{s0eqs04965328:1@>53: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