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

认证主体:常**(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1、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

2、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 、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

3、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 、灵活安排空间布局。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一) 、抬梁式构架

4、(又称 “叠梁式” )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 置楝。楝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 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 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5、(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 承楝,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 一种叫做“穿”的杨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 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楝作横向连接。这种构 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 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 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 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 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三)、井干式结构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

6、结构使用原木,或者 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 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楝。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结构。这种结构耗费木材 量大,建筑的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 林区还有使用的。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型制(一)、基本单元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间”。两根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和形式, 多间组合而成。.以及间的组合方式而定。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宅

7、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二)、结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由挑构件和斜向支撑。(三)、构造方式各节点采用桦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 一定的适应能力。(四)、面阔与进深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 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 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 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 一幢建筑,沿宽的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的方向所有间的进

8、深之和叫 “通进深”。面阔俗称“开间”。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或 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特别重要 的建筑用九开间;建筑中各开间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叫做“明问”(宋代称“当心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次间外侧位于建筑物两端的间叫“梢间”。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整个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可以设廊子。各间面阔在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后来逐渐演变成当心间最宽,次间次之,梢间同次间宽或更次之,廊最窄,这样可以突生 当心间的地位,加强中轴线。当然业有各间相等或各间不均 的。(五)、院落的组成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围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

9、中,多为南向,称“正 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 布置的建筑叫做“配殿”(或厢房)。与正殿(或“正房”) 相对布置的建筑称“前殿”(或“倒座”)。这样布置的建筑 所围合的空间称为“院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 叫做“耳房”。一个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称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 。 (六) 、 “步”的概念梁架上相邻的檩与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即水平投影距离)清代称为 “步” 或“步架” 。 各步之总和业就是通进深。 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

10、。 柱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 一、柱的分类 (一) 、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2) 、按柱的断面形式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多使用圆柱。 此外尚有方柱、 八角柱、 凹棱柱等断面形式。(3) 、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类按柱所处位置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具体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 、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

11、)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4 、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 、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 ,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这类柱常

12、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7、雷公柱 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 按照宋代 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 ,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 中柱。(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

13、柱网形式叫做 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疣建筑中。(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 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四)、单槽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 “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 式。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 塔等。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 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 。估计这可能 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规

14、模都是不大的。三、柱的“生起”与“侧脚”(一)、生起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 营中称为“生起” 。 营造法式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二) 、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 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

15、倾斜 8 / 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 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 四、柱的“收分”与“卷杀”(1) 、收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 ,又称“收溜” 。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适。小式建筑的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为7/1000(2) 、卷杀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 1 / 3

16、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0 , 1/3柱高共收进 3 分,加上柱肩处收 1 分,实收进4 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 这种做法叫做 “卷杀” 。 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五、柱础与石质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石质是柱脚底下,柱础上面一种垫状构件,木制的称为木质,铜制的称为锧,石制的称为石质。枋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 一、额枋与平板枋额枋简称“额” , 它是柱头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横向梁架。位于檐柱头上的额枋又称“檐枋” 。额在汉至唐的时期称为“楣” 。隋代以后

17、,楣多放在柱头顶上,乘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期,楣开始放在柱头之间,上皮与柱头平,两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两道楣,上的旧做法为“檐额” ;清代称“阑额” ,下层楣叫做“由额” ,而称随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 ;清代称阑额为“大额枋” ,由额为“小额枋” ,大、小额枋之间为“由额垫板” 。阑额和柱头上水平放置的一块长度与每间面阔相同的木板,宋称 “普拍枋” , 清代叫 “平板枋” , 上面乘托斗拱。 二、脊枋与金枋 在正脊处,脊檩(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 。在脊檩(桁)与脊枋间有“脊垫板” 。位于檐杨和脊杨之间,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的杨子都叫做“金杨”。按金杨所处的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杨”

18、、“中金杨”、“下金杨”之别。每根金杨对应一根金桁。在金杨与金桁之间为金垫板。脊杨或金杨的两端或交与金柱、或交与瓜三、箍头、或交与梁架的侧面。柱(包括金瓜柱或脊瓜柱).杨(又称“搭脚大额杨”)箍头杨是檐杨的一种特殊情况,即檐杨的一种。在建筑物的梢间或山面的转角处 与角柱相交的檐杨叫“箍头杨”。在多角的亭子建筑中,与角柱相交的檐杨都是箍头杨。箍头杨有单面箍头 杨与搭脚箍头杨之分。单面箍头杨用于悬山建筑的梢间;而 搭交箍头杨用于疣殿式、歇山式建筑的转角或多角形建筑的转角处。箍头杨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箍头杨的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状;无斗拱的小式建筑中则做成“三岔头”的形状。

19、四、穿插杨位于抱头梁或桃间梁下,连系檐柱与金柱的杨叫“穿插杨”,位于桃间梁下的,也叫“桃间随梁”。位于 角檐柱和角金柱间的叫“斜插金杨” O 五、天花杨及天花构造天花杨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构件之一,它与天花梁共同构成室内天花的承托构架。其中,位于面阔方向 的称为“天花杨”,位于进深方向的称为“天花梁”。天花杨 与天花梁断面不同,但其上皮均与天花上皮平。天花上另一种半圆形断面构件叫做“帽儿梁” ,常与“天花支条”连做,沿面阔方向布置。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吊顶中的大龙骨。 贴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侧面的天花支条又叫 “贴梁”六、雀替雀替又叫“角替” ,置于梁坊下与柱交接处,可加固梁坊与柱的连接,缩短梁坊的净跨

20、距离。雀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雀字是由“绰”字演变而来,替是“替木”雀替。 、1 雀替主要有以下几类:的意思。 指的是普通雀替。 2 、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 它比普通雀替大, 长而且厚, 下面用柱支撑。 3小雀替。 出头很小。 4、 通雀替。 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 5 、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 6 、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 刻成卷草等图样。 四川叫做 “弯门” , 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华丽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 7 、龙门雀替。这是一种非常华丽的大型雀替, 柱旁雀替下设有梓框,

21、 雀替上装设三伏云等雕饰件。七、地桢地桢是连接柱脚的水平构件,以加强柱下部的整体刚度。在开门处也做为门槛。在栏杆下面,须弥座上,有一层水平条带,也叫地桢,用以安装栏杆。梁 梁和柱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不过梁是水平放置的构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穿到柱上。主要的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若建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 ( T3 10 ) 。 梁的长短随房屋进深而定。一、梁的分类 (一) 、按梁的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顾名思义,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两边线为两条平行的直线。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 。汉代称为“虹

22、梁” 。 )21 3 并饰雕刻,外观秀巧(图( 二 ) 、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类1 、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长,叫做“大柁” ; “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 “二柁” ; 再上面一根梁叫 “三柁” 。 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檩(或桁)的总数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 。如所承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 ,其上一层称“五架梁” ,再上一层为“三架梁” 。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梁的两端各收进一个步架。 +宋代的梁称为“桢”,以每根桢本身所承椽子的总数来命名。因为一步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椽桢;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桢

23、;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三架梁两端搁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撑脊檩。 所谓瓜柱指在抬梁式构架中立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支起,并使之达到所需要的高度的构件。若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径长,称为“瓜柱” ;反之,小于本身之径或长宽者,称为“柁墩”瓜柱按其所处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称。 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的辅助构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径 2 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而脊瓜柱必须安设角背。3、四架梁与六架梁 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顶(也叫“元宝脊” )上。卷棚顶没有正脊,脊部做成圆弧形, 承受月梁传下的荷载。月梁两端各设一根

24、脊瓜柱,下用月梁支撑,4、桃间梁在带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将檐柱与金柱拉结起来,并将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间梁” 。5、抱头梁抱头梁用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与大式建筑中的桃间梁相同,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梁头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 二、梁头形式在汉代明器中显示的梁头为垂直截割,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是批竹梁头,宋元建筑中常用蚂蚱头,明、清建筑中则多用卷云或桃尖。 三、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为一凹曲面。屋面上这种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举架” ,宋代叫“举折” 。举架的基本原则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基本方法是调整各层瓜

25、柱的高度。由举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这种做法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举架的做法举架的做法均以步架为比例。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如:一般规定檐步架均为五举(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 5/10 ) 。 (二)举折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楝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杨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楝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楝上皮与了檐杨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 H/10 ,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第三檩依前法折, H/20 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撩檐枋上皮连直线,下 H/40 , 依此类推

26、。 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1)、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 ( 2) 、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 ( 3) 、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 ( 4) 、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桁、楝桁、楝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楝”,宋代称木专。带斗拱的大式 建筑,桁径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楝径 与檐柱直径相同。桁楝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正心桁:位于檐

27、柱中心线上的桁。(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三)、脊桁(脊楝):位于正脊处的桁(或楝)O(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的桁,统统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上平木专),中金桁(宋称中平木专),下金桁 (宋称下平木专)之别。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楝及附件:(一)、梢楝:指悬山建筑向两山外挑由的楝。(二)、扶脊木:叠置于脊桁上的构件,断面为六边形。其两侧与脑椽 相交,所以需剃凿由椽窝。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桩,扶持正脊, 安插脑椽。、垫板:每种桁楝下面均设有相对应的杨, 作为瓜柱之间(三).的连接件,具上皮与瓜柱上皮平。桁楝与杨中间为相应的垫板。(四)、生头木:

28、在房屋转角处的正心桁(或檐楝)背上需另加一个三角形的构件,叫“生头木”(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五)、替木和攀间:唐代用“替木”托木专。宋代撩檐木专下或用替木, 或用通常的撩檐杨,而平木专和脊木专下使用 “攀间”相托。攀间使由素材结合替木和斗拱组成的各梁架间的重要连接件,是相邻两根梁架上的蜀柱间起联系拉结作用的横木。由 两材攀间、单材攀间。捧节令拱、实拍攀间等组合形式。这 类构件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金杨、脊杨。楝下只用垫板和杨, 合称” 一楝三件不再用替木、攀间。椽椽是按垂直与桁楝的方向,置放与桁楝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的构件。一、椽的分类(一)、脑椽:最顶上一排

29、屋脊处的椽子叫“脑椽”。(二)、罗锅椽:又叫“蟋蛔椽”“顶椽”。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楝)之间的椽子。(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杨上),另一端伸由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檐椽伸由檐桁之外的 部分叫“由檐”。(五)、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由的 椽子。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为圆形 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六)、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 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

30、椽。 二、附件 (一)、大连 檐:钉附在飞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呈直角梯形,长随通面 阔,高同椽径。它的作用在于把檐口处的飞椽连在一起,以 保证飞椽的相对位置固定。(二)、小连檐:钉附在檐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也是直角梯形,长随面阔,厚为板厚的 倍,宽同椽径。作用为将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对位置上,避 免其游移。(三)、闸挡板:用以堵塞飞椽之间空挡的闸板。其厚同望板,高同飞椽高,宽为飞椽空挡净宽加两侧入 槽尺寸。闸挡板与小连檐配合使用。如安装里口木则不再用 小连檐和闸挡板。(四)、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连檐和闸挡板的结合体。其长同通面阔。高为小连檐厚加飞椽高, 宽同椽径。里口木需按飞椽位置凿由凹口,飞椽

31、即从凹口内 穿由。里口木用材较费,加工麻烦,且笨重,无特殊要求时, 一般不采用。(五)、椽碗:封堵檐椽间空挡的挡板。椽碗侧立钉在檐楝中线内侧,其外皮与楝中线齐,檐椽即从碗 洞内穿过。碗椽系在檐柱间安设装修,以檐柱为界划分室内 外时才采用。若在金柱上安设装修,以金柱为界划分室内外 时,则不设椽碗这一构件。椽碗可以封堵檐椽间空挡,分隔 室内外空间,防止鸟雀钻如室内,也有防寒保温的作用。(六)、椽中板:当在金柱间设装修,划分室内外时,需在金檩上安设椽中板。 其作用与椽碗相同。 它位于檩中线外侧,里皮与檩中线齐。并夹设在檐椽与花架椽之间,故名“椽中“。其长随通面阔,厚同望板,宽椽径或按实际定。 (七)

32、瓦口 : 承托底瓦和盖瓦的构件,钉附在大连檐上。七总长按通面阔。明间正中应以底瓦座中。瓦口高为椽径的 1/2 ,厚为高的 1/2 。其他构件一、蜀柱与叉手 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的名称,又叫侏儒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柱,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攀间,柱角处装木沓。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木专。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木专,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二、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桢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

33、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上使用了半驼峰。 三、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木专的构件。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 四、替木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 ,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 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据。最 早在汉代已出现这种构件。宋代,檐下替木通常连续,实际成了撩檐枋。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使用。 五、平座与滴珠板平座是指楼阁式建筑上由楼层向室外挑出的平台或走道部分。它主要由平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台,栏杆和斗拱组成。 叫法, 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挂落板, 由一些竖向木板拼

34、接而成。其高度同平坐斗拱高, 厚度为沿边木厚度( 2 斗口) 的 1/3 。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头形状,如意头宽为板高的 1/2 ,或按总面阔划定。 翼脚构造中国古代建筑屋角的转角部位向上翘起,使两个方向的檐部在立面上形成优美、轻灵、流畅的曲线,宛似鸟翼,故称为“翼脚” 。从平面上看,在两个方向各形成一条向 45 度(在矩形、 方形平面建筑中) 斜角方向逐渐向外伸出的和缓曲线。翼角由老角梁、仔脚梁、翼角椽、翼角翘飞椽、大连檐、小连檐、檐头望板、枕头木等构件组成。 一、角梁这里指外转角角梁。在矩形平面的四坡顶建筑中,角梁位于同檐面和山面各成45 度角的分位上。角梁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为老角梁,

35、上面的是仔角梁。老角梁与仔角梁后尾交于搭交金桁处。老角梁的上皮做桁碗(承接桁檩之带碗口的构件,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撑头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碗大小同桁径,以承受桁或檩)仔角梁的下皮做桁碗,并合抱住搭交金桁的交点处。这是最常用的做法。另一种做法叫“插金做法” (俗称“刀把做法” ) ,用于重檐或多层檐的下层檐角梁,其后尾不和搭交金桁相交,而是做榫插入角柱。榫可做成半榫,也可将老角梁后尾做成透榫,出榫部分做成方头或“麻叶云头”。角梁的伸出和翘起有“冲三翘四”之说。 “冲三”是指仔角梁梁头的平面投影位置,比正身檐平出(即檐椽头部至挑檐桁中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的长度在加上 3 个椽径。

36、 老角梁的前端头部,一般做成霸王拳的形式,后尾刻做三岔头。所谓“翘四”是指仔角梁头部边棱线(即大连檐下皮,第一翘上皮位置)比正身飞椽椽头高出 4 椽径。 角梁的翘起有三个因素:、老角梁的前部是扣压在正心桁和挑檐桁上面的, 而后尾却被压在金桁下面, 使老角梁本身前端向上翘起。、仔角梁头部探由老角梁以外部分,比它的正身下皮延长线又翘起一个角度,使仔角梁头比老角梁头翘起更高。、角梁本身的高度尺寸大于正身檐椽和飞椽。 二、翼角椽 翼角椽系檐椽在建筑物转角处的特殊形式。翼角椽无论是平面、立面及构造形式都与正身椽不同。紧靠角梁的翼角椽为第一根,紧靠正身椽的翼角椽为最末一根。在平面投影上,正身椽与角梁的夹角

37、为,而翼角椽从最末一根起,至第一根,其与角梁的夹角则逐渐减小。同时,从最末一根翼角椽起,至第一根翼角椽,其外冲的长度也越来越大。第一根翼角椽冲出长度接近老角梁外冲长度,但翼角椽本身长度约等于正身檐椽,所以它的后尾大约落在老角梁 2/3 长位置处的仔角梁上。所以仔角梁梁侧应从第一根翼角椽后尾处开槽,以承搭翼角椽尾。从立面上看,翼角椽椽头从最末一根起逐渐抬高,至第一根翼角椽已接近老角梁头的高度。三、翘飞椽翘飞椽是正身飞椽在建筑物翼角部分的特殊形式。它和正身飞椽的区别在于: (一) 、翘飞椽随仔角梁向外、翘飞椽需随仔角梁翘起,所以(二)冲出,所以比正身飞椽长。 它的上皮线不是一条直线。 (三) 、翘

38、飞椽头随着起翘而逐渐翻转,呈不同角度的棱形,而与正身飞椽的方形椽头不同。(四) 、翘飞椽随起翘而产生的扭脖(称翘飞母)的角度不断改变。斗拱一、斗拱的作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它的主要作用是: (一) 、承重。它承受梁架传下来的荷载,并将其传到主子上,在通过柱础传至屋檐。它可以承托挑檐,使檐部挑出更远,以保护墙身和台基。在室内还可以承托天花枋,构成室内天花。在设有平坐的多层建筑中,斗拱又是平坐的支撑构件,所以,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结构构件。 (二) 、抗震。斗拱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它可以有效的抗御地震力。所以,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建筑

39、,包括多层的楼阁和高耸的塔,经历多次强烈的地震而仍能巍然屹立。 (三) 、装饰。纵横交错,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韵律井然,使斗拱成为中国古建筑上重要的装饰构件。 (四) 、建筑等级的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只有重要的建筑,如宫殿、陵寝、苑囿、坛庙、寺观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同时斗拱的形制也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 此外,对我们来说,斗拱的形制也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筑建造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二、斗拱的组成与分类(一) 、斗拱的组成 斗拱在结构上由四种部件组成。1、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弓形构件。 2 、翘。与建筑物表面度夹角的弓形构件。其形式与拱相同,唯放60 度或 45 垂直或成置方向不同

40、。 3 、昂。昂在唐、宋时是斗拱中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这是真昂。明清时昂的结构作用下降,常常仅起装饰作用。其形式为将翘向外的一端特别加长,并斜向下垂(或斜向上挑出) 。4 、斗与升。斗与升都是斗形的立方块。位于拱的两端,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着, 清代叫 “升” 。 位于翘或昂的两端, 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包括横拱之间者,叫做“斗” 。斗和升除位置不同外,在全部设有横拱的斗拱中,升上只承托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或枋一种构件,所以只开一面口,叫做“顺身口” ;而斗拱则承托相交的拱与翘昂, 所以斗上开的是 “十字口” 。 (二) 、斗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 1 、按斗拱在建筑物上所处的部分可以

41、分为两大类。 ( 1) 、外檐斗拱。主要包括五种。 A、 柱头斗拱。 直接座于柱头上。 宋代叫做 “柱头铺作” ,清代称“柱头科”。B、柱间斗拱。位于两柱之间的额杨或平板杨上。宋代叫做“补问铺作”,清代称“平身科”。C转角斗拱。 位于角柱上。 宋代叫做 “角铺作” , 清代称 “角科” 。D、 溜金斗拱。在明清时期由带下昂的平身科斗拱转化而来。E、 平座斗拱。 位于平座下面, 用于支撑平座。 每一组斗拱,宋代叫做“一朵”,清代称“一攒” 。 ( 2) 、内檐斗拱。主要包括品字科斗拱和隔架斗拱两大类。 2 、拱的分类及各部分名称( 1 ) 、按拱所处的结构位置可分为两大类。现以外檐斗拱为例做介绍

42、。A正心拱。凡是位于檐柱中线上的拱,都叫“正心拱” 。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纵中线上需加宽斗口的槽口,用以安放拱垫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其它的拱多一个拱垫板的厚度。B、单材拱。凡不在檐柱中心线上的拱都叫“单材拱” 。在檐柱中心线以外的单材拱又叫 “外拽拱” ; 在檐柱中心线以内的单材拱又叫 “里拽拱” 。( 2 ) 、按拱的长短尺寸可分为三类:瓜拱、万拱和厢拱。瓜拱最短,厢拱次之,万拱最长。这是清代的规定。瓜拱和万 拱常相叠并用,瓜拱在下,万拱在上,瓜拱托着万拱。位于正心拱位置上的瓜拱叫做“正心瓜拱” (宋代称泥道拱) ;位于正心拱位置上万拱叫做“正心万拱”。位于单材拱位置上的瓜拱和

43、万拱,分别叫做“单材瓜拱”、 “单材万拱”。又可以分为“外拽瓜拱” 、 “外拽万拱”和“里拽瓜拱” 、 “里拽万拱” 。厢拱总是安放在最上层翘或昂两端,外拽厢拱承托挑檐枋,里拽厢拱承托天花枋。在正心拱位置不会出现厢拱,所以厢拱没有正心和单材之别。瓜拱、万拱、厢拱是清代的名称。 在宋代瓜拱称 “瓜子拱” , 万拱称 “慢拱” , 厢拱称 “令拱” 。( 3) 、拱的各部分名称。在拱的中间部位有与翘、昂或要头相交的卯口。拱的两端有承托升的分位。在升与卯口之间,拱向下弯曲的位置叫做“拱眼” 。拱的两端下面曲卷处叫“弯拱” 。弯拱的曲度在清代营造法式里有“瓜四” 、 “万三” 、 “厢五”的规定,使拱

44、弯分成几小段直线,以便制作。 3、 翘、 昂的分类与斗拱出跳( 1) 、 翘与昂的分类A、翘。 凡是向内、 外出跳的拱清代叫做 “翘” , 宋代称 “华拱” 。宋代把出跳叫做 “抄” , 每出一跳叫做 “一抄” 。 例如 “双抄”即出华拱两跳。C、昂。昂也是斗拱向外由跳的构件,只是形式与翘不同,昂头部伸出特别长。 1) 、下昂。下昂是向下倾斜的构件。下昂的作用在于使斗拱出挑长度和华拱相同时,减低斗拱抬升高度。这样可使屋檐伸出较深远时,斗拱不至于抬升过高。2) 、上昂。上昂是斗拱向外上方斜出的构件。它可以在斗拱挑出长度与华拱相同时,增加斗拱高度。 ( 2) 、斗拱出跳翘(华拱)或昂每向内或向外挑

45、出一层,宋叫“一跳” ,清叫“一踩” ;每升高一层,宋叫“一铺” 。以正心拱为中,每向内、外出跳一层,清代又叫做“一拽架” 。按宋代和清代的规定, 斗拱向内外各出一跳, 宋叫 “四铺作” ,清叫“三踩” ;出两跳,宋叫“五铺作” ,清叫“五踩;出三跳,宋叫“六铺作” ,清叫“七踩” ;出四跳,宋叫“七铺作” ,清叫“九踩” ;出五跳,宋叫“八铺作” ,清叫“十一踩”。宋代斗拱曲跳的铺作数为由跳数加3,即N (铺作数)=X (由跳数)+ 3 (长数项)。清代斗拱由跳的踩数是指一攒斗拱中横拱的道数。清式斗拱每拽架都设有横拱,所以每攒斗拱里外拽架数加正心位上的正心拱枋,即为每攒的踩数。唐宋时期,里外

46、拽斗拱上常有不设横拱的做法。这种做法叫做 “偷心造。 而里外拽上设横拱的做法做 “计心造” 。 宋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铺作几抄几昂” 。如“五铺作单抄单下昂” 、 “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等。清代对斗拱的表示方法为“几踩几翘几昂” 。如“五踩单翘单昂” 、 “七踩单翘重昂”等。最简单的无论一攒斗拱 斗拱为不出跳者,分别有“一斗三升”等形式。 出几跳,在最里、最外两跳上只有一层厢拱(令拱) 。外拽厢拱上托着挑檐枋,挑檐枋上座着挑檐桁;里拽厢拱上托着天花枋。其余各踩都只有两层拱,瓜拱在下,万拱在上。万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叫“正心枋” ,在里、外拽位置上的叫“拽枋” (宋称“罗汉枋” ) 。无

47、论踩数多少,正心万拱以上就用层层的枋子叠上,一直到正心桁下。 ( 3 ) 、翘昂的构造做法 以清式五踩单翘单昂平身科斗拱为例。翘与拱的做法完全相同,只是方向不同。 昂向外伸出一端为昂嘴。向里挑出一端或曲卷如翘,或者做成“菊花头” 、 “霸王拳”一类的雕饰。在最上层翘昂的上面,还有两层与翘昂平行的构件。下面的叫“耍头” ,上面的叫“撑头” 。耍头里外两端均外露,外端往往做成“蚂蚱头”,里端做成“六分头” 。撑头外端不露出,抵住挑檐枋;后尾露出刻座“麻叶头”。 4、斗和升的分类及各分部名称 ( 1 ) 、斗和升的分类。a、大斗。汉代称“护工宋代叫护斗“,清代也叫坐斗“。它位于全攒斗拱的最下层,直接

48、座在柱头或额枋、或平板枋(普拍枋)之上。大斗上承托正心瓜拱及头翘或头昂。所以,全攒斗拱的重量都集中在大斗上。B、三才生。宋代叫“散斗” 。它位于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C、 槽升子。 宋代叫 “齐心斗” 。 它位于正心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正心拱或正心杨D、十八斗。宋代叫“交互斗”c它位于翘或昂的两端,托着上一层翘或昂及与之相交的拱。( 2 ) 、斗与升各分部名、斗口。大斗和十八斗上,都开有装设翘昂的槽口,称做A 称。“斗口” 。清代把平身科斗拱大斗的斗口作为权衡大式大木建筑各部件的基本单位。B、 斗耳。 斗口两侧突起的部分。C、斗腰。斗耳下面的垂直部分。宋代叫做“斗平”。D、斗底。

49、斗腰下面的倾斜部分。宋代称“斗欹” 。宋代规定:斗耳、斗平、斗欹的高度比为 4: 2: 4。 三、斗拱的模数制(一) 、宋代斗拱的模数制 宋代营造法式中把建筑物的长、宽、高各种构件,包括斗拱的宽和广(高) ,都用“份数”订出标准,称为“材份(宋写作分 )制” 。这是中国古代的模数制。这种模数制的基本单位为分 。规定1材=15分。另以“契”和“足材”作为辅助单位。一契=2/5材=6分;一足材=1材+ 1契=21分。矩形构件均为高15分度,宽10分度,即高:宽=3: 2。上下拱之间的距离为契,高 6 分度,宽 4 分度。单材拱断面也是高 15 分度,宽 10 分度;足材拱高 21 分度,宽仍为 1

50、0 分度。 营造法式中,按建筑物等级将“材”分为八等 (二) 、清代斗拱的模数制 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以平身科斗拱中坐斗承托翘昂的卯口宽度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叫做“斗口” 。清代单材高度比为 14: 10 ,足材20 : 10。斗口制为宋制“分值”的十倍。斗拱按建筑等级分为十一等。由宋制和清制相比,可以看出用材普遍减小。随着历史的发展,斗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四、平身科斗拱构造平身科斗拱位于两柱之间,座在额枋或平板枋上。它的结构作用 远逊于柱头科斗拱。 1 、大斗。大斗是各类斗拱最下面一层构件。大斗的上面,沿进深和面阔两个方向的中部,刻有十字形开口。其中,正面开口宽度为 1 斗口,即模数

51、制中的“斗口” 。里面安设头翘(或头昂) 。因为大斗顺面阔方向的两侧需安设拱垫板,所以尚要剔出拱垫板槽。2、正心瓜拱与头翘。这是第二层构件。顺面阔方向为正心瓜拱,沿进深方向为头翘。清式斗拱同一层的纵横两个方向的构件均为十字相交,并按“山面压檐面”的原则构造既是用头翘压住正心瓜拱。正心瓜拱和槽升子常用一根木料制成,以利制作和安装。3、正心万拱、单材瓜拱与昂。这是第三层构件。顺面阔方向,在正心瓜拱上安设正心万拱;而在头翘的十八斗上安设单材瓜拱。正心万拱两端仍做出槽升子。单材瓜拱两端设三才生。4、正心枋、单材万拱、外拽厢拱与耍头。这是第四层构件。正心枋安置与正心万拱之上。单材万拱安置在单材瓜拱之上,

52、其两端也设三才生。在昂头的十八斗上,顺面阔方向安设外拽厢拱, 两端各设三才生; 沿进深方向安设耍头,其外端刻做蚂蚱头,后尾为六分头。 5 、叠置正心枋、拽枋、挑檐枋、里拽厢拱、撑头木、钭斗板与盖斗板。这是第五层构件。在第四层构件正心枋的上面在叠置一层正心枋。单材万拱的上面安设里、外拽枋。在外拽厢拱上面安设挑檐 枋。 在耍头后尾的六分头上安设里拽厢拱, 其两端为三才生。在耍头上沿进深方向设撑头木,其外端抵住挑檐枋而不外露;后尾外露做成麻叶头。在挑檐枋和各拽枋上设钭斗板和盖斗板, 以放鸟雀由斗拱上进入室内, 并可起到防寒保温作用。 、续叠正心枋、井口枋与桁碗。这是第六层构件。在第五层构2件叠置正心

53、枋上在续叠正心枋,直至正心桁下,其高度由举架要求而定。在里拽厢拱上设井口枋,井口枋是为架构室内天花而设的构件。 以上为清式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拱的构造。当斗拱的踩数增加时,外檐蚂蚱头数量不变,只增加翘或昂的数量;五、溜金斗拱 溜金斗拱是明清时期由平身科带下昂斗拱转化而来。它的特点是,沿进深的昂、翘、耍头、撑头等构件,自正心枋以内,按檐步举架要求斜向上延伸。其中的耍头和撑头两个构件,或者其中之一,一直延伸至下金步位置。溜金斗拱可分为落金溜金与挑金溜金两种做法。 挑金溜金与落金溜金之不同仅在于挑金溜金后尾起秤杆件没有花台科斗拱的支撑,纯属悬挑构件。这种做法用于荷载小的(如亭子)建筑上。 六、品子斗

54、拱 品子斗拱用于平座挂落或者室内金柱上,承天花枋。这种斗拱正心枋两侧跳出均用翘,仰视如“品”子。当用于平座挂落时,正心枋上皮与挑檐枋上皮平。七、牌楼斗拱牌楼斗拱是一种特殊的品子斗拱,其正心构件的两侧完全对称。八、攀间斗拱攀间是相邻两个梁架蜀柱与蜀柱之间起拉结与联系作用的横木。这是宋代构件的名称,相当于明清时代的金枋与脊枋。明代建筑中,常在金(脊)桁与金(脊)枋之间安设一抖三升斗拱或重拱,称为“攀间斗拱” 。九、隔架斗拱 隔架斗拱用于承重梁架及随梁之间,以 十、藻井斗拱增强承重梁架的抗弯能力。 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它没有结构作用,而只起装饰作用。藻井斗拱采用以正心枋中心为界,只做外出一半的“

55、半面做法” ,后尾做燕尾榫交于藻井板上。多层木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中多层木建筑实际上是由若干单层木构架相叠垒而成。在层间有使用暗层、斜称等加固措施者。多层木建筑结构的关键是上下层柱子的连接构造,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分层设柱的连接宋营造法式上有两种做法: 1 、叉柱造。即将上层柱的脚底处做十字开口,插入平座柱的斗拱内;平座柱底脚处也做十字开口,插入下层柱头上的斗拱内,但应向内退入半个柱径。这种做法便于施工,但因柱脚开十字口而降低了柱角强度,并且柱收进少,立面外观不够稳定。中国古代多层木建筑大量使用这种叉柱造。 2缠柱造。即在下层柱顶端增设斜梁;上层柱座在斜梁上。二、通柱做法 即一根柱直通多层,甚至直通到顶。第四章 屋顶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 且异于外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屋殿顶屋殿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级别最高的一种屋顶形式,常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上,如:宫殿、陵墓、陵寝、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中国古建筑解析之《祈年殿构造图解》1 / 9 中国古建筑解析之《祈年殿构造图解》 ​ 2 / 9 中国古建筑解析之《祈年殿构造图解》 ​ 3 / 9 中国古建筑解析之《祈年殿构造图解》 ​ 4 / 9 中国古建筑解析之《祈年殿构造图解》 ​ 5 / 9 中国古建筑解析之《祈年殿构造图解》 ​ 6 / 9 中国古建筑解析之《祈年殿构造图解》 ​jvzquC41m0yjpj3ep1gsvrhnga898;:54265ayfc;gi6c=549271htt0jvsm
1.古代建筑:中国古建筑结构图解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作为普通受众,不禁赞叹古建筑奇伟、感叹民族智慧,今天本文遴选了一些在《中国建筑史》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名词,配以图文,以供赏析。 ❃ 构架制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jvzquC41yy}/5?5fqe4dp8rkr1725B:779:60qyon
2.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解析古典美学财经头条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解析古典美学。 ​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解析古典美学。 ​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解析古典美学。 ​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解析古典美学。 ​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解析古典美学。 ​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解析古典美学。 ​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解析古典美学。 ​ jvzquC41el4tkwf0eqs/ew4ctvodnnx1xkkx1><98:8:9:71r3;97<;f3263996jpmh
3.古建筑外墙构造图解,细节真讲究!高清图集古建筑外墙构造图解,细节真讲究!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2023.11.22 12:23:22 作者设计艺客 1 / 7 古建筑外墙构造图解,细节真讲究! ​ 0 南京“最美600米”色彩斑斓景如画 因为每年花100万租了衡山路8号,收藏 下载 评论0 分享到 微博 微信 分享 来源:其他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98:8:9:7ar3;97<;f3263996jqf:/j}rn%rC2
4.古建筑墙体构造基建处古建筑中的墙体类型主要有山墙、檐墙、槛墙及院墙和影壁。 九龙壁影壁 一、山墙构造 硬山山墙在各类山墙做法中,构造最为复杂。 1、硬山山墙外立面 (1)外立面的形式 硬山山墙外立面由下碱、上身、山尖、砖博缝四个部分组成。 (2)外立面各部分比例权衡 jvzq<84lle4tn~0gf{/ew4kphu03B>4147527mvo
5.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pdf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 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根据古建筑房屋 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91347:1A6362;12?<2296227xjvo
6.中国古建筑之美,图解屋顶构造细节1 / 9 中国古建筑之美,图解屋顶构造细节 ​ 2 / 9 中国古建筑之美,图解屋顶构造细节 ​ 3 / 9 中国古建筑之美,图解屋顶构造细节 ​ 4 / 9 中国古建筑之美,图解屋顶构造细节 ​ 5 / 9 中国古建筑之美,图解屋顶构造细节 ​ 6 / 9 中国古建筑之美,图解屋顶jvzquC41m0yjpj3ep1gsvrhnga;89?=4;973ay67:797f:5249627}my0jznnHrqf?}qcpj(t?6'v{B5:3
7.李剑平: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词典(14)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属于古建筑的一个类别。大约在半氏族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其住屋周围挖有道道沟壕,据考古专家推测,当时人们为了越过沟壕,已经使用了最早的,而且也是最简单的“桥梁”。古代的“桥梁”按所用材料,主要有石桥、木桥、竹桥、铁索桥4类:按照结构类型主要分为梁式桥、拱桥、索桥3类: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1686817?85?=29a71;>7273>10|mvon
8.中国古建筑结构图解(上)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作为普通受众,不禁赞叹古建筑奇伟、感叹民族智慧,今天本文遴选了一些在《中国建筑史》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名词,配以图文,以供赏析。 ❃ 构架制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98947:6Ad334>:2983;0nuou
9.中国古建筑图解(彩色高清)王其均.pdf需要金币:*** 金币(10金币=人民币1元) 中国古建筑图解(彩色高清)王其均.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学术思想史、中国历史地图集、古文,古籍,历史记载,善本,历史,文集,曹子建集,游记,散文、书法、史记、绘画、诗集、字画、古籍,历史记载,本对联,楹联,灯谜,酒令,玉石、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673;4833926>5332632=50ujzn
10.明清古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图解)二、常见古建筑的构造方式 1、硬山建筑 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硬山建筑以小式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则例》列举了七檩小式、六檩小式、五檩小式几种小式硬山建筑jvzquC41ddy/ex6::0ipo8yjtgge/B674998/?230jznn
11.李乾朗:以建筑载道主要著作:《台湾建筑史》《穿墙透壁》《传统营造匠师派别之调查研究》《台湾建筑百年》 《台湾古建筑图解事典》。 名家评李乾朗: 森罗万象凝聚在,神灵的殿堂。庄严建筑矗立出,帝王的宫殿。李乾朗精通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技法与装饰加工,以充满感情的目光,让丰富的细节在现代苏活。 jvzquC41yy}/v|npij{b0niw0et0kwkq146448<;28;/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