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超静定结构计算一一力矩分配法—、是非题1单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果是精确的。
2、图示刚架可利用力矩分配法求解23、在力矩分配法中反复进行力矩分配及传递,结点不平衡力矩愈来愈小,主要是因为分配系数及传递系数< 1。
4、若图示各杆件线刚度i相同,则各杆A端的转动刚度S分别为:4 i , 3 i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各杆I相同,EI =常数。
其分配系数"BA = 0.8,"BC = 0.2,"BD = 0。
Ci 9、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时, 杆端AC的分配系数J AC =18 / 29。
5、图示杆AB与CD的El、I相等,但A端的转动刚度S AB大于C端的转动刚度S CD。
A10、若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刚架,则结点A的不平衡力矩为D—3 k=EI/I -M - Pl o166、力矩分配法中的分配系数、传递系数与外来因素(荷载、温度变化等)有关。
7、图示结构EI =常数,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分配系数J A4= 4 / 11。
1 31DIM IPTCI BA2I1.5I_EllI I/2 I /2二、选择题1下图中哪一种情况不能用力矩分 配法计算。
△A B一 CD2、图示结构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 C. 结点A 上作用单位外力偶时,在 AB 杆A 端产生的力矩;D. 结点A 上作用外力偶时,在AB 杆 A 端产生的力矩。
4、图示结构,EI =常数,杆BC 两端 的弯矩M BC 和M CB 的比值是: A. -1/4 ;B. —1/2 ;C. 1/4 ;D. 1/2。
A . 1 / 4 ;B . 1 2 / 2 1 ;C . 1 / 2 ;D . 6 / 1 1。
表示:A. 结点A 有单位转角时,在AB 杆A 端产生的力矩;B. 结点A 转动时,在AB 杆A 端产生 的力矩;5、结构及荷载如图所示,当结点不 平衡力矩(约束力矩)为0.125ql 2时, 其荷载应是:2 A . 4 =q , M =ql /4 ; 2 B . 5 =q , M - -ql / 4 ;2 C . q^ -q , M = ql /4 ; 2D . q 1 _-q , M - -ql / 4。
力矩分配法练习题一、判断题1-1、力矩分配法是由位移法派生出来的,所以能用位移法计算的结构也一定能用力矩分配法计算。
1-2、已知图示连续梁BC跨的弯矩图,则M AB=C BA M BA=57.85kN.m。
1-3、在图示连续梁中M BA=μBA(-70)= -40kN.m。
1-4、在图示连续梁中结点B的不平衡力矩M B=80 kN.m。
1-5、对单点结点结构,力矩分配法得到的是精确解。
1-6、图示结构可以用无剪力分配法进行计算。
1-7、交于一结点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1-8、结点不平衡力矩总等于附加刚臂上的约束力矩,可通过结点的力矩平衡条件求出。
1-9、在力矩分配法中,相邻的结点和不相邻的结点都不能同时放松。
1-10、力矩分配法不需计算结点位移,直接对杆端弯矩进行计算。
《结构力学》习题集- 33 -第六章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力矩分配法一、本章基本内容:1、基本概念:转动刚度、分配系数、传递系数、侧移刚度;(1)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一种渐进解法;(2)转动刚度与杆件的线刚度和远端支承情况有关;(3)杆件远端的支承情况不同,相应的传递系数也不同;(4)分配系数的值小于等于1,并且1=∑ik μ;(5)力矩分配法只适用于计算无结点线位移的结构。
2、固端力矩、结点不平衡力矩的计算;3、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多跨梁和无侧移刚架的一般步骤:(1)计算汇交于各结点的每一杆端的分配系数并确定传递系数;(2)求出各杆件的固端弯矩;(3)求出结点不平衡力矩,将其反号乘上各杆件的分配系数得到相应的分配弯矩。
然后,再将分配弯矩乘以传递系数,求出远端的传递弯矩。
按此步骤循环计算,直到不平衡力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为止。
(4)将每一杆端的固端弯矩、历次的分配弯矩和传递弯矩相加,求出最后杆端弯矩。
(5)校核最后杆端弯矩,作内力图。
二、习题:(一)、判断题(不作为考试题型):1、力矩分配法中的分配系数、传递系数与外来因素(荷载、温度变化等)有关。
2、若图示各杆件线刚度i 相同,则各杆A 端的转动刚度S 分别为:4 i , 3 i , i 。
AA A3、图示结构EI =常数,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分配系数4 A μ= 4 / 11。
1l ll第六章 力矩分配法- 34 -4、图示结构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分配系数μAB =12/,μAD =18/。
BCA D E =1i =1i =1i =1i5、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各杆l 相同,EI =常数。
其分配系数μBA =0.8,μBC =0.2,μBD =0。
A B CD6、在力矩分配法中反复进行力矩分配及传递,结点不平衡力矩愈来愈小,主要是因为分配系数及传递系数< 1。
7、若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刚架,则结点A 的不平衡力矩为 −−M Pl 316。
第六章 力矩分配法一 判 断 题1. 传递系数C 与杆件刚度和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2. 力矩分配中的传递系数等于传递弯矩与分配弯矩之比,它与外因无关.( √ )3. 力矩分配法所得结果是否正确,仅需校核交于各结点的杆端弯矩是否平衡.( × )4. 力矩分配法经一个循环计算后,分配过程中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是传递弯矩的代数和.( √ )5.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与每一结点各杆端力矩分配系数总和为1,则表明力矩分配系数的计算绝对无错误.( × )6. 在力矩分配法中,分配与同一结点的杆端弯矩之和与结点不平衡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7. 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渐进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可以获得近似解,也可获得精确解.( √ )8. 在任何情况下,力矩分配法的计算结构都是近似的.( × )9. 力矩分配系数是杆件两端弯矩的比值.( × )10. 图示刚架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CB =-16/2ql ( × )题10图 题11图 题12图11. 图示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BC =—M/2.( × )12. 图示刚架可利用力矩分配法求解.( √ )13. 力矩分配法就是按分配系数分配结点不平衡力矩到各杆端的一种方法.(× )14. 在力矩分配法中,同一刚性结点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 )15. 转动刚度(杆端劲度)S 只与杆件线刚度和其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16. 单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果是精确的.( √ )17. 力矩分配法仅适用于解无线位移结构.( √ )18.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时,杆端AC 的分配系数29/18=AC μ.(√ )题18图 题19图 题21图19. 图示杆AB 与CD 的EI,l 相等,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S AB 大于C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 S CD .( √ )20. 力矩分配法计算荷载作用问题时,结点最初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仅是交于结点各杆端固端弯矩的代数和.( × )21. 若使图示刚架结点A 处三杆具有相同的力矩分配系数,应使三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之比为:1:1:1.( √ )22.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 )23. 计算有侧移刚架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力矩分配法.( √ )24.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 )二 选 择 题1. 图示结构汇交于A 的各杆件抗弯劲度系数之和为∑A S ,则AB 杆A 端的分配系数为: ( B )A.∑=S A AB AB i /4μB. ∑=S A AB AB i /3μC. ∑=S A AB AB i /2μD. ∑=S A AB ABi /μ题1图 题2图2. 图示结构EI=常数,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分配系数μ4A 为:( D )A.4/11 B.1/2 C.1/3 D. 4/93. 在图示连续梁中,对结点B进行力矩分配的物理意义表示( D )A. 同时放松结点B和结点CB. 同时固定结点B和结点CC. 固定结点B,放松结点CD. 固定结点C,放松结点B题3图题4图4.图示等截面杆件,B端为定向支座,A端发生单位角位移,其传递系数为( C )A. C AB=1B. C AB =1/2C. C AB =-1D. C AB =05. 等直杆件AB的转动刚度(劲度系数)S AB :(A)A 与B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B 只与B端的支承条件有关C 与A、B两端的支承条件有关D 只与A端支承条件有关6. 等直杆件AB的弯矩传递系数C AB:(B)A 与B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B 只与B端的支承条件有关C 与A、B两端的支承条件有关D 只与A端支承条件有关7.当杆件刚度(劲度)系数S AB =3i时,杆的B端为:(C)A 自由端B 固定端C 铰支承D 定向支承8.力矩分配法计算得出的结果(D)A 一定是近似解B 不是精确解C 是精确解D 可能为近似解,也可能是精确解。
第八章 力矩分配法1. 图中结构中固定端弯矩 为: -533.33KN·m2.在力矩分配中等截面杆的远端固定,杆传递系数C等于: 0.53.图中结构中固定端弯矩 = -10KN·m4.在力矩分配法中杆端的转动刚度与杆另一端的支撑情况有关。
( )5.图中结构中力矩分配系数 = 0.7066.单独使用力矩分配法,只能解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 )7.图a和图b的A端转动刚度相同。
( )8.一个刚结点无论连接多少个杆件,这些杆件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总等于( )9.在力矩分配法中已知某杆一端的分配力矩M,若该杆另端为滑动支座,则传递力矩为M。
( )10.力矩分配法中的传递系数等于传递力矩与分配力矩之比,它与荷载作用无关。
力矩分配法例题力矩分配法是一种用于确定机械系统中各元件的力矩和力矩矩阵的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机械系统包含两个轴承,一个齿轮和一个电机。
电机产生的力矩为Tm,齿轮产生的力矩为Tg1和Tg2。
轴承1产生的力矩为Tb1,轴承2产生的力矩为Tb2。
通过使用力矩平衡方程,可以确定各元件的力矩。
Tm = Tg1 + Tb1Tg2 = Tb2从而得到以下力矩矩阵:| Tm | | 1 1 0 | | Tg1 ||----| = |--------|* |----- || Tg2| | 0 0 1 | | Tb2 |通过解方程组可以得到各元件的力矩值。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实际应用中,力矩分配法可以用于解决更复杂的机械系统中的力矩平衡问题。
1.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8(a )所示连续梁,并画M 图,EI =常数。
固端弯矩表见图8(b )和图8(c )所示。
图8(a )图8(b ) 图8(c ) (1)计算转动刚度和分配系数(令EI =1)4.018244==⨯==BA BA BA i S μ6.05.18344==⨯==BC BC BC i S μ6.05.18344==⨯==CB CB CB i S μ4.016233==⨯==CD CD CD i S μ(2)计算固端弯矩m kN 108108181⋅-=⨯⨯-=⋅⋅-=-=l P M M FCB F BCm kN 962818122⋅=⨯⨯=⋅⋅-=l q M FCD(3)分配与传递(4)画弯矩图(kN·m) (5分)图3(1)计算转动刚度和分配系数(令EI =1)4.016233==⨯==BA BA BA i S μ6.05.18344==⨯==BC BC BC i S μ 6.05.18344==⨯==CB CB CB i S μ4.014144==⨯==CD CD CD i S μ (2)计算固端弯矩m kN 166431211212⋅-=⨯⨯-=⋅⋅-=-=l q M M F CB F BC m kN 968163163⋅=⨯⨯=⋅⋅-=l P M F BA (3)分配与传递,如图所示。
(4)画弯矩图(m kN ⋅),见图所示。
示。
(1)计算分配系数(令EI =1) (4分)5.019333==⨯==BA BA BA i S μ 5.018244==⨯==BC BC BC i S μ 4.018244==⨯==BA CB CB i S μ6.05.18344==⨯==CD CD CD i S μ (2)计算固端弯矩 (4分)m kN 27916163163⋅=⨯⨯=⋅⋅=l P M F BA m kN 328612112122⋅-=⨯⨯-=⋅⋅-=-=l q M M F CB F BC (3)分配与传递,如图所示。
第八章 力矩分配法一、判断题1.力 矩 分 配 法 中 的 分 配 系 数 、传 递 系 数 与 外 来 因 素 ( 荷 载 、温 度 变 化 等 ) 有 关 。
( )2.力 矩 分 配 中 的 传 递 系 数 等 于 传 递 弯 矩 与 分 配 弯 矩 之 比 , 它 与 外 因 无 关 。
( )3. 图 示 结 构 用 力 矩 分 配 法 计 算 时 分 配 系 数 μBC 为 1 / 8 。
( )mmABCD II I4. 图 示 结 构 的 最 后 弯 矩 绝 对 值 关 系 有 M M CB BC =/2 。
(E I = 常 数) ( )q lll二、选择题5.力 矩 分 配 法 中 的 分 配 系 数 μ 、传 递 系 数 C , 与 外 来 因 素 ( 荷 载 、温 度 变 化 等 ) :( )A . 均 有 关 ;B . 均 无 关 ;C . μ 有 关 ,C 无 关 ;D . μ 无 关 ,C 有 关 。
6.力 矩 分 配 法 中 的 传 递 弯 矩 等 于 : ( )A . 固 端 弯 矩 ;B . 分 配 弯 矩 乘 以 传 递 系 数 ;C . 固 端 弯 矩 乘 以 传 递 系 数 ;D . 不 平 衡 力 矩 乘 以 传 递 系 数 。
7.力 矩 分 配 法 中 的 分 配 弯 矩 等 于 : ( )A . 固 端 弯 矩 ;B . 远 端 弯 矩 ;XOXXBBCC . 不 平 衡 力 矩 ( 即 约 束 力 矩 ) 乘 以 分 配 系 数 再 改变 符 号 ;D . 固 端 弯 矩 乘 以 分 配 系 数 。
8.图 示 结 构 用 力 矩 分 配 法 计 算 时 分 配 系 数 μAB , μAD 为 :( )A . μAB =12/ , μAD =16/ ; B .μAB =411/ , μAD =18/ ;C .μAB =12/ , μAD =18/ ; D . μAB =411/ , μAD =16/ 。
第六章 力矩分配法一 判 断 题1. 传递系数C 与杆件刚度和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2. 力矩分配中的传递系数等于传递弯矩与分配弯矩之比,它与外因无关.( √ )3. 力矩分配法所得结果是否正确,仅需校核交于各结点的杆端弯矩是否平衡.( × )4. 力矩分配法经一个循环计算后,分配过程中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是传递弯矩的代数和.( √ )5.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构时,汇交与每一结点各杆端力矩分配系数总和为1,则表明力矩分配系数的计算绝对无错误.( × )6. 在力矩分配法中,分配与同一结点的杆端弯矩之和与结点不平衡力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7. 力矩分配法是以位移法为基础的渐进法,这种计算方法不但可以获得近似解,也可获得精确解.( √ )8. 在任何情况下,力矩分配法的计算结构都是近似的.( × ) 9. 力矩分配系数是杆件两端弯矩的比值.( × )10. 图示刚架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 CB =-16/2ql ( × )题10图题11图题12图=—M/2.( × )11. 图示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求得杆端弯矩MBC12. 图示刚架可利用力矩分配法求解.( √ )13. 力矩分配法就是按分配系数分配结点不平衡力矩到各杆端的一种方法.(× )14. 在力矩分配法中,同一刚性结点处各杆端的力矩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 )15. 转动刚度(杆端劲度)S只与杆件线刚度和其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 )16. 单结点结构的力矩分配法计算结果是精确的.( √ )17. 力矩分配法仅适用于解无线位移结构.( √ )18.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结构时,杆端AC的分配系数μ.(√ )=18/29AC题18图题19图题21图19. 图示杆AB 与CD 的EI,l 相等,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S AB 大于C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 S CD .( √ )20. 力矩分配法计算荷载作用问题时,结点最初的不平衡力矩(约束力矩)仅是交于结点各杆端固端弯矩的代数和.( × )21. 若使图示刚架结点A 处三杆具有相同的力矩分配系数,应使三杆A 端的劲度系数(转动刚度)之比为:1:1:1.( √ )22.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 ) 23. 计算有侧移刚架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力矩分配法.( √ ) 24. 有结点线位移的结构,一律不能用力矩分配法进行内力分析.( × )二 选 择 题1. 图示结构汇交于A 的各杆件抗弯劲度系数之和为∑A S ,则AB 杆A 端的分配系数为: ( B ) A.∑=S A AB AB i /4μ B. ∑=S A AB AB i /3μ C. ∑=S A AB AB i /2μ D. ∑=S A AB AB i /μ题1图题2图2. 图示结构EI=常数,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时,分配系数 4A为:( D )A.4/11B.1/2C.1/3D.4/93. 在图示连续梁中,对结点B进行力矩分配的物理意义表示( D )A. 同时放松结点B和结点CB. 同时固定结点B和结点CC. 固定结点B,放松结点CD. 固定结点C,放松结点B题3图题4图4. 图示等截面杆件,B端为定向支座,A端发生单位角位移,其传递系数为( C )A. C=1AB=1/2B. CAB=-1C. CABD. C=0AB:(A)5. 等直杆件AB的转动刚度(劲度系数)SABA 与B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B 只与B端的支承条件有关C 与A、B两端的支承条件有关D 只与A端支承条件有关:(B)6. 等直杆件AB的弯矩传递系数CABA 与B端支承条件及杆件刚度有关B 只与B端的支承条件有关C 与A、B两端的支承条件有关D 只与A端支承条件有关=3i时,杆的B端为:(C)7. 当杆件刚度(劲度)系数SABA 自由端B 固定端C 铰支承D 定向支承8. 力矩分配法计算得出的结果(D)A 一定是近似解B 不是精确解C 是精确解D 可能为近似解,也可能是精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