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桑代克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而个体的学习准备反过来又受成熟和学习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第二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2 .关于认识的形成皮亚杰认为,知识的形成,既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也不是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而是主体与外部世界连续不断相互作用中逐渐建构建起来的一系列不同水平的认识(知)结构。

而认知结构的发展又表明儿童智慧水平的提高和逻辑范畴以及科学概念的深化。

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智慧的本质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adaptation)。

人的智慧或认识的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的适应过程。

而适应则依赖有机体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种功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equilibrium)。

(平衡化)认知结构的四个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观念的组织。

(1)格式或图式(scheme):指主体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婴儿最初的格式是一些本能动作,是遗传性的。

(2)同化:指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地整合于(纳入到)已有的格式之中。

也就是说,同化是个体以其既有的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3)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格式以适应新的情况。

或者说,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4)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与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此阶段儿童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达的和运算的智慧。

他们主要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或客体永久性)观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因果认识产生—动作的目的性明确前运算阶段(2-7岁):能够利用表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关键词:学与教的规律主要是学的规律心理规律基本规律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教师:协调学与教的协调员教学内容:受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侧面学习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等评价/反思过程:独立的成分,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观点: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重要概念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景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

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达到平衡(equilibrium)。

一、感知运动阶段在感知运算阶段,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二、前运算阶段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表征形式认知客体的能力发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维逻辑”,即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

1、教育心理学的萌芽、诞生、主要贡献者(了解)萌芽:1531年,西方学者琼·魏维斯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教育心理学"一词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工作中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1876年发表《教育人类学》,德国教育理论家莫伊曼倡导“实验教育学运动”,实验教育运动的另一倡导者拉伊,1903年出版《实验教育学》.美国出现了很多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诞生: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桑代克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用小鸡、猫、狗等动作进行实验,并把所得出的结论推论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中,是行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1)行为主义学派(联结派):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等(2)认知学派,起源于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等(3)联结-认知派:代表人物:托尔曼、加涅(4)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发展阶段(知道)生物成熟、活动、社会经验和平衡,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思维变化。

(1)组织:个体将思维过程组织进心理结构,简单的结构不断地被组合和整理变成更为复杂和有效的结构,图式是思维结构的基本框架或单元(2)适应:适应周围环境的倾向性,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指试图用已有知识来解释或理解新事物,顺应是指必须改变已有图式以对新的情境做出反应(3)平衡:在认知图式和环境信息间寻求心理上内在的平衡状态发展阶段: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期开始出现模仿、记忆和思维,出现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期到学龄早期语言和符号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能沿着一个方向进行逻辑运算;难以了解他人观点;不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学龄后期到中学能有逻辑地解决具体问题,理解对话的规则,能分类和排序,理解了可逆性;分类;排序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高中和大学能符合逻辑地解决抽象问题,思维更具科学性,对社会问题、身份的关注增加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儿童和成人的思维方式经常不符合不变的阶段观;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忽视了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预、引导、讲授、练、归纳、复。

心理学在其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研究特点和心理需求,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研究发展。

通过研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相对持久性变化。

2、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研究的基本过程)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41-44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创造等过程。

其中,感知是通过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注意是选择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思维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运用的过程,创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研究的基本过程。

3、研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的影响因素)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45-50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者的个体差异、研究环境、研究任务和研究策略等。

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差异、情感差异和动机差异等,研究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研究任务包括任务难度和任务类型等,研究策略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等。

4、研究的评价方法有哪些?(研究的评价方法)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51-53研究的评价方法包括测验、观察和自我评价等。

测验是通过考试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是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行为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

这些评价方法可以相互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5、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理论的应用)概念,考试重点,非常重要。

P54-56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例如,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研究任务,避免研究负荷过大;根据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因此,研究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名词解释1.内化p40: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社会交互作用中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交换的过程。

P72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2.自我中心语言p40:在内化的过程中,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中心语言的出现表明儿童的符号系统已经开始内化,儿童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非社会语言,是2~7岁儿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维果斯基等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语言的交际机能转向言语的自我调控机能的一种过渡形式。

(p72)随着年龄的推移,自言自语逐渐转变为默默地不出声的言语,但仍然非常重要。

3.学习风格p55: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者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4.认知风格p58: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5.场独立性、场依存性p58-59: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成为场依存性,这是“外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这类人不能将一个模式(图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能专注于情境的某一个方面。

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成为场独立性,是“内部倾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这类人善于分析和组织。

6.反思型和冲动型p61反思型和冲动型是学习风格研究的重点范畴之一。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做出反应;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是在回答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单项选择题1.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桑代克2.描述性研究方法不包括自然实验法3.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形式运算阶段4.桑代克总结的三条主要的学习规律不包括失用率5.在条件反射研究基础上,巴甫洛夫总结的学习规律不包括同化6.提出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属于学习理论流派里的行为主义7.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中等水平8.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9.奥苏贝尔提出可以通过设计一种引导性的材料来提高有意义学习的效果,这个材料被称做先行组织者10.在有意义学习中,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上位观念的学习被称做总括学习11.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技能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12.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计划性13流程图和模式图属于组织策略1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15.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16.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服务的人群是正常学生群体17.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18.下列不是课堂情境结构的是课堂纪律19.系统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与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此过程是教学评价20.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罗森塔尔效应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人格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整体性、结构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3.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可分为三个领域,分别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

4.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维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6.根据言语信息复杂性的程度不同,可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2、名词解释:第二章(内化、自我中心言语、学习风格、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反思型、冲动型);第四章(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内隐学习、外显学习);第五章(强化物、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普雷马克原则、交互作用论、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第六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先行组织者);第七章(认知灵活性理论、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情境性认知、认知学徒制、支架式教学);第八章(外部动机、内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第九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图式、产生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第十二章(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自我调节学习)。

3、选择题:第一章到第十三章(除第十章外)练习题后的所有选择题4、简答及论述题(1)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p25(2)支架式教学与最近发展区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教学中有何应用?P75(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P75 (4)为消除一个不良行为,我们可以使用惩罚、消退和分化性强化等方式。

它们有何优点?各自的适用范围怎样?请举例说明。

P154(5)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考研复习题)(6)试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并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原理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

(考研复习题)(7)观察学习经历了什么过程?请举例说明。

P154(8)简述奥苏伯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第一编教育心理学总论教育心理学:(包含问答)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只是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

研究对象是: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教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包括①学与教的相互作用②学习与教学因素(学与教的五大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③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反思评价过程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行动研究法:由勒温提出,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

其特点是: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自我评价。

设计型研究: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

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

它承担着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与心理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任何一门学科的性质都是与其研究对象密不可分的,研究对象规定学科的体系并决定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教,从这个定义出发,教育心理学应该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①与普通心理学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一般特点和规律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极其规律这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学生的学习动机及获得知识的影响因素,如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评价、课堂管理及学习策略)2)学科性质不同:普心属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3)侧重点不同:普通心理学侧重一般人,教育心理学侧重特殊的学生群体。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一、名词解释1.内化p40: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社会交互作用中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交换的过程。

P72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2.自我中心语言p40:在内化的过程中,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中心语言的出现表明儿童的符号系统已经开始内化,儿童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非社会语言,是2~7岁儿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维果斯基等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语言的交际机能转向言语的自我调控机能的一种过渡形式。

(p72)随着年龄的推移,自言自语逐渐转变为默默地不出声的言语,但仍然非常重要。

3.学习风格p55: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者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4.认知风格p58: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5.场独立性、场依存性p58-59: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成为场依存性,这是“外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这类人不能将一个模式(图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能专注于情境的某一个方面。

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成为场独立性,是“内部倾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这类人善于分析和组织。

6.反思型和冲动型p61反思型和冲动型是学习风格研究的重点范畴之一。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做出反应;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是在回答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

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三、流体智力:是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四、晶体智力:是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五、斯滕伯格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七、谭顶良提出学习风格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2、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几种经典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型和系列型、分类风格。

3、学习风格的社会因素: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成人支持。

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狭义指学习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原理:(p107)2、第一信号系统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刺激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第二信号系统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3、在课堂中的应用: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帮助学生克服窘境;帮助学生拜托考试焦虑。

三、华生的行为主义(创始人)他认为行为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应联结而形成的。

实验——恐惧实验。

四、桑代克的联结主义1、实验:饿猫打开迷笼的实验。

2、原理:(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的结果提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这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做中介。

(试误说)(2)他提出了学习的效果律。

(外加准备率和练习律称为学习的定律)。

3、应用:学校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大量的刺激——反应联结(如乘法表),反复练习这些联结,并且奖励这些联结(题海战术)。

五、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1、基本过程: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果控制的。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1)实验:将白鼠置于斯金纳的箱内,白鼠不断尝试,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

(2)原理: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第一;任何反应如果紧随以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第二,任何能够提高操作性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3、应用:斯金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所涉及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塑造新行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或管理。

六、比较两种操作性条件作用(p115)七、班杜拉最早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由于这种理论使用诸如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现在被看做社会认知理论,属于新行为主义。

八、社会认知理论对学习和行为表现提出了这样三个阶段:个性、行为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学习与表现是不能等同的,学习可以分为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九、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

十、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

十一、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十二、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3)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十四、经典条件作用中的强化。

(109)十五、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与惩罚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

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表格p118)十六、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1、加涅提出了学习信息加工过程。

2、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来自环境的信息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受器,进入感觉登记器,或称为感觉记忆。

信息在人脑中通过注意和识别进入人的短时记忆。

如果学习者不断的对信息进行重复,信息就进入了人的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至少包括三个部分: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

2、目标预期:学习者要明确所要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

这些目标或由学生确定,或由教师确定。

提取先前知识:学习者要针对当前的学习主题任务,回忆自己曾经学习过什么。

4、选择性知觉:学习者感知教学信息,辨认重要的信息要素,将其识别和转化称为有意义的模式,纳入工作记忆之中。

5、语义编码:对进入工作角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同时联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形成对新的信息的理解,然后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

6、做出反应:在此环节上,学习者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完成某个活动。

7、反馈强化:如果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将会获得积极的体验,从而起到强化的作用。

8、提取应用:此阶段可能在若干天之后进行,主要任务是提取运用所习得的知识技能,推广应用到新的任务情境中。

三、促进知识的保持1、加工深度2、多元表征3、应用情境和学习情境的一致性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一、认知结构(一)布鲁纳的认识结构思想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一举,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他认为,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的过程实际是“超越所给的信息”的过程。

学习就是发展和调整内在的认知结构(编码系统)的过程。

与其认知结构的思想相联系,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与有意义学习1、有意义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2、三种同化模式(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

(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就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

(3)组合学习三、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把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

它可以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有效地同化、理解新学习的内容。

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原理等的说明。

(理论的学习)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驾驶。

(技能的学习)五、陈述性知识的结构关于陈述性知识的组织结构,心理学家主要提出了三种构想:语义网络、理论和图式。

六、程序性知识的结构安德森等提出,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系统的形式进行组织的。

所谓”产生式”,就是一些“条件-行动“的结合规则,他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做出这种活动的条件。

按照这种观点,要想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形成某种认知的或操作的技能,最重要的是注意两个问题:1、必要的先前知识2、练习加反馈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

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P153(二)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三)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认知活动是高水平思维。

P155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点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红的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THE END
0.学习风格Dun将学习风格要素分为五大类:一是环境类,包括对学习环境静闹、光线强弱、温度高低、坐姿正规或随便等的偏爱;二是情绪类,包括动机、学习坚持性、学习责任性等;三是社会类,包括独立学习、结伴学习、喜欢与成人或各种不同的人一起学习等;四是生理类,包括对听觉、视觉等刺激的爱好,学习时吃零食,时间节律等;五是心理类,包括分析与综合、对大脑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5912<2485:13>1;>d7756367xjvor
1.学习风格包含哪些要素?()搜标题 搜题干 搜选项 搜索 多项选择题 学习风格包含哪些要素?() A.环境类要素 B.情绪类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生理性要素jvzquC41yy}/rypcq0ipo8ykmw5tjryk1fl:hl<;e8?gf=6g5;g18=g;eg;e5o6dh0nuou
2.网络学习行为分析12篇(全文)这个关系图在网络学习中非常适用,学习者个人及其学习风格、动机等可以看作是班杜拉关系图里的“个体特质”,而网络学习平台、周围学习伙伴等都可以认为是“环境”。显然这些“环境”和“个体特质”对网络学习行为都有影响,如不良的网络学习习惯和不明确的学习动机都会影响学习的进度。 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qe2v47:r0jvsm
3.大学生学习(精选5篇)关键词:学习风格;生理要素;心理要素;学习对策 引言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习者。因此,最高效的学习就是符合学习者个性的学习。爱因斯坦、丘吉尔等人之所以能成名、成为大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商有多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类型,找到了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325920qyon
4.教学设计学习心得总结(精选23篇)4、在你的教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5、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学习者分析是否充分?并如何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处理? 6、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如何设计课堂形成性评价?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是否用到学习需求分析? B、备课的方法与形式 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vgnzkpjfvrmwk1?85A<780nuou
5.邓恩夫妇学习风格要素分类7. 房间里若有一点声音,我会更容易集中精力学习。 5 完全符合4 比较符合3 说不清楚2 不太符合1 完全不符合 8. 当我坐在椅子上,我会不停的摇动我的双脚或摆动我的身体。 5 完全符合4 比较符合3 说不清楚2 不太符合1 完全不符合 9. 我喜欢和一、两位朋友一起读书。 5 完全符合4 比较符合3 说不清楚jvzquC41yy}/ys}0ep5y|86652;66=<0cuvy
6.教育学知识点:学习风格知多少(3)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 四、学习风格与个别化指导 顺应学习风格的个别化教学指导策略包括两个方面: (1)匹配教学策略:教师设计并采用与学生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偏爱的、擅长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的教学策略。 (2)有意失配策略: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风格中的短处所采取的有意识的弥补策略,由于这种策略与学生擅长的学习方式jvzq<84o0jt/|poumu4dqv4jvor049741|~`2A691881593jvor
7.智慧树心理健康期末考试答案13、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 A B C D E ) A.生理性要素 B.认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会性要素 14、学习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A B C D ) A. 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或技能 B. 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C. 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znoqmgpuqn176=2593jvor
8.高校教育心理学范文C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 、学习需要练习 E 、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B,C,D) A 、知识的学习 B 、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 、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 ,B ,C ,D ,E )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273=/j}rn
9.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答案(题库版)考试题库59、多项选择题 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 A、生理性要素 B、认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会性要素 点击查看答案 60、单项选择题 六七十年代的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的局面。 A、战争动乱 B、衣食无忧 C、极度自由 D、物质匮乏 点击查看答案 61、判断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适应自我认识的变化。jvzq<84yyy4:3n}co0usi8jzco59969267552=:42;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