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含干姜者22首,这22首方剂所治疗症状中有“烦”的共8首。以下对这8首方剂具体分析。
以上8首方剂所治烦症,有因虚寒致烦者,有因寒热错杂致烦者,有因气机不畅致烦者,有因蛔虫上扰致烦者。干姜在上述方剂中用量均较大,甚者为方中最大,在方中均为主药,起到了温阳化气、温脾助肾的主要作用。烦因热而作,但此处所列8方,皆无实热,干姜在此起到了治病求本而除烦的作用。
干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历代医家未明确提出其能“除烦”,但《本经》谓姜能“通神明”,笔者认为,神明通则烦自止,因此通神明即可除烦。《伤寒论》中含有干姜的8方均可治疗“烦”的症状,此8方所治之“烦”皆无实热致烦,均与虚热上扰、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等有关,干姜在这8方中用量均较大,为方中主药,起到了主要的治疗作用。笔者认为,干姜通过温阳健脾、散寒通脉等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阳虚、气机不畅、寒热错杂等问题,因此,虚阳得下、气机得畅、寒热自除,又加之其能“通神明”,故烦亦除矣。
[1]李家庚.张仲景症状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81
[2]王辉武.中医百家药论荟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28
[3]卢传坚.姜对脑血管疾病的作用与途径.中国临床与康复,2005,9(45):188
[4]卢传坚,欧明,王宁生.姜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5):356
[5]蒋苏贞,周婷婷.姜油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80
[6]营大礼.干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8,19(18):1435
(孟小斐,钱秋海.从《伤寒论》组方浅析干姜的“除烦”作用.江苏中医药,2014,46(1):67)
《伤寒论》中的法和方,不仅适宜于外感热病,而且可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近年来,笔者取《伤寒论》中少阴病的方剂治疗一些心血管疾病,疗效颇为满意,临床一得,总结以下。
本文为陈潮祖教授1996年讲授真武汤的文字整理稿,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与掌握真武汤的临床运用很有启发与帮助。伤寒论中用真武汤的有两条论述: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认为,表阳证即太阳证,表阴证即少阴证,里阳证即阳明证,里阴证即太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证。循此规律运用经方,可收桴鼓之效。
小柴胡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方剂,流传至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深受中医大家推崇。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柴胡类方四则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本案患者原发病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容易出现发热,且反复难退,西医因发热再次使用激素退热,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本病病机为肝胆郁热、脾虚有寒,属津液损伤、半表半里的阴证。
笔者近年来对《伤寒论》中方剂的运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药物组成相同的方剂根据临床病证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剂量、不同的煎法、不同的服法,归纳为“一方二法”。具体内容是方不变,剂型变;方不变,剂量变;方不变,调护变;方不变,而每次服用的剂量有别等。征之于临床,这种灵活的辨证用方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兹结合案例阐述“一方二法”这一用方思想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红阿胶半两(炙),木香1分,人参1分,麝香4铢(研入),菌桂1分(生用),龙脑(冰片)2铢(研),虎骨10铢(酥炙),海桐皮10铢,麻黄半两,黄芪半两,白藓皮8铢,附子半两(炮令析,去皮),茯苓10铢
当归0.6克 炒盐0.9克 蝎梢 升麻各1.5克 甘草1.8克 柴胡2.1克 黄柏少许(为引用)附子3克 干姜 良姜各3克主赤白带下,脐下冷痛。
远志3两,甘草3两,茯苓3两,麦冬3两,人参3两,当归3两,白术3两,泽泻3两,独活3两,菖蒲3两,薯蓣2两,阿胶2两,干姜4两,干地黄5两,桂心3两。内补伤损,益气,安定心神。主产后心虚不足,心下虚
槟榔1两(锉),肉豆蔻1两(去壳),青橘皮(陈皮)1两(汤浸,去白,焙),干姜1两(炮),木香1两,巴豆(去皮心膜)50粒(炒黑色,研如膏)。食症,气聚不消。
干姜1钱,当归2钱半,乌梅3个,黄柏1钱半,黄连1钱。痢疾。
白茯苓(去黑皮)1两,干姜(炮)1两,泽泻1两,桂(去粗皮)1两半。冷湿风虚,腰重不随,脚膝浮肿。
附子6克、茵陈6克、绿茶适量、干姜6克散寒祛湿退黄。主治阴黄,因阳黄日久转化或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身目萎黄晦暗,神疲乏力,小便短少。
厚朴(姜制)一两(30克)、陈皮(去白)一两(30克)、炙甘草半两(15克)、草豆蔻仁半两(15克)、茯苓(去皮)半两(15克)、木香半两(15克)、干姜七分(2.1克)温中理气,燥湿除满。主治脾胃寒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主之。按:此证系阴格于内,拒阳于外,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进入《伤寒杂病论》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这些问题前,应该首先弄清楚这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我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论题,通过书名来解决。“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1
治肺冷唾涎沫而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宜以此温之;并能回中焦之阳气。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甘草干姜(汤)温肺气,唾涎(唾涎沫者必有寒饮)溲数(气化失令)且遗尿,(
治霍乱吐利,心腹疼痛,气逆手足冷。干姜(炮)桂心(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草豆蔻(去皮)木香高良姜(炒)肉豆蔻(去壳,面煨)干木香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黄芩(三两) 干姜 牡蛎(熬) 甘草(炙,各二两) 栝蒌根(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
〔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10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12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半两,去皮(10克)〔煎服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第一百四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辛以散之,甘以缓之,乾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通寒格。士材:上焦寒则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注〕本条文义不明,自来医家以为脱简,余亦同感,故此注释暂置之。试就其方剂观察,本方可作泻心汤去大黄,半
聂某某,女,45岁。1951年春,产后失调,体渐瘦赢,面色苍白,头眩晕,时唾白沫,咽干口谈,夜不安卧,舌无苔少津液。前医误认为血亏阴伤,曾以大剂养血滋阴,佐以化痰之剂,治疗经旬而病不减,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