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咨询师专栏邹峰:原生家庭创伤疗愈的四个途径弗洛伊德人格温尼科特

文 / 邹峰 图 / 张进

经常有家长或朋友问我:如果从小有了创伤,长大后一直缺乏安全感,容易紧张焦虑,有惊恐发作,社交恐惧等等症状;更严重一点的,已经有了人格障碍的倾向,严重影响人际关系,该如何疗愈?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回答,现在我想认真梳理一下,做一个比较完整的陈述。

在我看来,原生家庭创伤的疗愈有以下四个主要途径或者方向:

一根基:固着、退行

这里说的退行,是指未成年人,或者成年早期,还没有离开父母的青少年,在原生家庭中出现的退行现象。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我退回到婴幼儿状态,让妈妈再爱我一次。

弗洛伊德很早就提出了固着和退行这一对概念,而固着又和创伤联系在一起。 如果一个人在早年(0-6岁,婴幼儿)有创伤,那么Ta的人格发育会出现固着的现象,就像一个人受了伤,这个伤口一直没有真正痊愈,遇到某种天气就会隐隐作痛。就像,一个有牙周炎,痔疮,胃溃疡等慢性疾病的人,每当熬夜,过于疲劳,营养不良,或者情绪不好,免疫力下降,这些疾病就会发作。有创伤和固着的人,遇到压力环境,或者重大打击,就会出现退缩行为,进一步表现为很幼稚,就像回到一个幼儿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退行。

关于固着和退行,弗洛伊德有两个形象的比喻。

第一个比喻:一股水流沿着河道往下游方向走,如果突然河道被拦截了,水被挡住没法继续往前了,水流就会出现往回倒流,最终流到哪里去呢?就是流到之前河道曾经出现溃坝,有缺口的地方。水最终从缺口处往河道外流出。这个缺口就是之前的创伤,每次出现往前发展受阻,水流就会回到这里,从这里溢出河道,这就是固着和退行的概念。

第二个比喻:一支部队行军打仗,每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指挥官就要下令扎营休息,第二天大部队继续往前走的同时,留下少量的士兵,继续留守在这里。如果行军受阻,或者前方遭遇敌军狙击,部队不得不后撤的时候,可以退到这个有人驻守的营地,避免退无可退,全面崩溃的窘境。

如果这两个例子有些不易理解,就再打一个比方,攀登珠峰的登山队,每到一个高度,都要建立一个大本营,既可以在这里休息,补充供给,也可以在登山者往上攀登遭遇恶劣天气,需要下撤的时候,暂时退回到这个大本营休息,等待好天气再出发攀登。

所以这个固着点,既可以理解为一个愈合不良的伤口,也可以理解为是相对安全的一个大本营;退行既可以理解为发展受阻、溃败,是一个不好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保存实力,等待机会,修生养息的解决方案。

关于退行,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人把退行分为良性退行和恶性退行(benign regression & malignant regression)。

我本人比较喜欢的温尼科特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退行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他不在意退行是良性还是恶性,在他眼里退行都是有利的。如果他的观点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退治百病”。

我之所以喜欢温尼科特的观点,是因为我目前接触到大部分抑郁休学的青少年,都还属于未成年人,退行是他们的重要解决方案。 甚至休学本身就是可以理解为退行到学龄前的幼儿状态,这个时候父母做到理解和无条件的接纳,允许孩子退行,他们就可以补上缺口,疗愈幼年的创伤,在大本营里充分休生养息,再重新出发。

据说在所有心理学大师中,有两个是最有温度的心理学家,一个是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另一个就是主张“一退治百病”的温尼科特。渡过的理念中有一条就是“有温度”。

二双刃剑:寻找新的亲密关系

对于很多成人,以及所谓的“大龄青年”,退行回到原生家庭中已经不可能了。 或者说,Ta曾经也试图通过在母亲那里退行来得到疗愈,但是母亲不接纳,不允许,退行不成功。甚至退行带来了新的创伤,原来的缺口没有补上,反而被越冲越大。就好像撤回到大本营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意外遭遇了一场大雪崩,彻底陷在里面出不去。

事实上, 母亲自己有早年的创伤没有疗愈,孩子的退行,攻击行为,触发了母亲自己的创伤。

这种情况下,寻找新的亲密关系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本能的解决方案。通常情况下,寻找亲密关系,就是找一个能无条件爱自己,接纳自己的恋人。

有人把心理疗愈的关键理解为:新的关系,新的体验。

也就是说,Ta需要找到一个能给Ta带来全新体验的人,原来从父母那里从来没有得到过的东西,从这个人这里可以得到。

比如,一个漂亮的女孩,从小就被父母要求懂事明理,不能任性,不能耍孩子脾气。后来她在求学的过程中出现焦虑,抑郁,休学,一路上磕磕绊绊,最终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但是还是有各种症状伴随,有社交恐惧,适应障碍。

假设她认识了一个特别喜欢她的男孩,这个男孩从小就很有安全感,父母给了很自由的成长环境。男孩爱上这个女孩后,无条件地接纳她的小脾气,小性子。无论她怎么作,提过分的要求,男孩都乐呵呵地接纳了。这个从小因为父母严厉而缺乏安全感的女孩,从男朋友那里得到全新的体验,得到了疗愈。

有人说恋爱的人就像一个傻子,这并非全无道理,所谓的傻,就是退行到幼儿的状态,有时候没脑子,有时候又特别任性,蛮不讲理。以这个女孩作为例,本质上,她就是通过在恋人这里退行来疗愈。而这个男孩就像一个母亲一样接纳了她孩子般的各种任性。一退治百病的概念,在这个女孩身上照样可以适用。

看到这里,有人肯定会问:照你这么说,有心理创伤,安全感不足的人,只要谈个恋爱就可以疗愈?

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按精神分析的观点,创伤越早,问题越严重,两周岁的创伤,比5周岁的创伤更严重,几个月大的时候的创伤,比两周岁的创伤更严重,更难以治愈。

继续用一个女孩为例。如果她早年的创伤很严重,人格发育固着点非常早,治愈就不那么容易。 或者说,她在亲密关系中,不管这个男孩怎么做,她都不敢相信自己是真正被爱的,总是觉得对方是刻意装出来的,潜意识里,她觉得自己是不配被爱的,男的早晚会提出分手。通俗一点说:她作起来会没完没了,而且动不动就就把男孩微信拉黑,玩失踪。

最后这个男孩实在受不了了,真的提出了分手。女孩又一次体验了被抛弃感,又一次受伤了。而且, 如果这个男孩本身也是有创伤的,女孩每次作,对男孩也是一种攻击行为,所以可能会出现互相攻击,互相伤害的情况。

所以通过寻找亲密关系来疗愈,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三较稳妥的方式: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

上面我们讲到,通过寻找亲密关系来疗愈,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和互相伤害的。

所以另一种选择就是通过付费咨询的方式,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弗洛伊德说过:没有退行就没有治疗。

找了专业咨询师, 来访者还是要通过在咨询师那里退行来得到疗愈。和前面两种疗愈手段本质上是一回事。

一个能帮助孩子疗愈的母亲,一个疗愈情侣的恋人,和一个成功疗愈来访者的咨询师,其实上他们需要做的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帮助,允许,接纳对方的退行。

退行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安全感,退行的目的进一步满足安全感。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曾经在很多场合对家长说要努力做到三个“不”: 不逃跑,不报复,不受伤。

其实这三个“不”,是对专业咨询师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咨询师必须要对来访者做到,才有可能帮到来访者。而我只是把这个对咨询师的要求用到了亲子关系上。

弗洛伊德铁口直断说没有退行就没有治疗,意思是,那些有早年创伤的人,有人格发育固着的人,必须通过在咨询室里的退行来得到真正的疗愈。

也就是说, 这些人需要在咨询师面前表现出一个任性的,蛮不讲理的孩子的状态,一个蛮不讲理的孩子,一定会表现为攻击的姿态。而咨询师需要通过做到三个“不”来疗愈Ta。

咨询师的逃跑,就是提出终止咨询,同时又没有通过沟通安排好转介。对有创伤、有被抛弃恐惧体验的来访者,终止咨询意味着一次彻底的抛弃。

咨询师的报复,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对来访者的攻击采取反击的姿态。

咨询师的受伤,可以理解为一种被动攻击,可以让来访者产生内疚,和报复的效果大致是一样的。

在一次家庭治疗中,当我讲完三个“不”,孩子妈妈叹了一口气:不逃跑、不报复我都能做到,但是让我不受伤,真是做不到啊!

这个时候在旁边一直静静在听的孩子,突然接了一句:你受伤就是一种报复!

我和父母三个大人一愣,然后相视而笑,最后爸爸点点头:还真的是!

咨询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表达攻击性。咨询师的逃跑,报复,受伤,会让来访者感受被抛弃,同时收回攻击性,转而重新开始自我攻击。

让咨询师出现逃跑、报复、受伤的主要原因,就是咨询师自己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专业一点的说法叫做咨询师还没有修通(work through)。来访者的退行直接触发了咨询师自己的创伤。

这个和女孩太作触发恋人的创伤,或者孩子的退行仇亲触发母亲自身的创伤,都是同一个道理。

所以找咨询师疗愈早年创伤,同样有风险。

再说得夸张一点,专业咨询师中也有漏诊的人格障碍患者,同样可能导致互相伤害。当然理论上咨询师是受过专业训练,遵守专业设置和伦理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规避伤害的风险。

四“最深刻的疗愈是自我成长”

这是渡过创始人张进老师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非常受用。

上面三种疗愈途径,都有可能实现,同时又有一定的风险,既给大家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一些担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我疗愈的方式。

心理学前辈卡伦霍妮写过一本书《自我分析》,可以说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个人是可以自我疗愈的。

有一次我和一个家长交流,我说了一些关于自我疗愈的话题,她马上接了一句:哦,我明白了,你说的自我疗愈,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很委屈,其实委屈是孩子特有的一种负面情绪,这是孩子没有被父母理解,各种情绪没有被家长看见所导致的一种情绪。所以当我们觉得委屈,其实是那个内在小孩在委屈。

自我疗愈的本质,就是用已经成熟的自我,去疗愈内心那个因为受伤,没有长大的内在小孩。让长大的自己去安慰、拥抱那个委屈的内在小孩。换句话说:自己做自己的父母,自己做自己的恋人,自己做自己的治疗师。

关于自我成长的话题,我觉得没有一套成熟完整的理论,所以我就只能零星说一些能想到的话题,大家可以继续探讨、补充:

1. 和寻找亲密关系相反, 你不需要去寻找一个特别亲密的,特定的关系,而是尝试去广交朋友,或者就是去认识各种各样的人,男女老幼都可以。

我认识的一个早期来线下营的孩子,她原来和母亲一直处于共生的状态,相爱相杀。后来母亲意外中风瘫痪了,没法陪伴她上学了。她尝试独立去适应大学生活。她认识了一个管宿舍的阿姨,给她煮了一碗特别好吃的冬瓜汤,给了她全新的体验。然而当她了解到这个阿姨不光是对她一个人好,还对别的学生很好,一开始她很失落,很难受。再后来,她想明白了,这是她原来和母亲之间的固有模式。她说,阿姨对很多人好,我也可以交更多的朋友,不需要牢牢绑定一个人。一碗冬瓜汤带来的感悟,胜过了好几门课程。

你不一定要认识很多懂心理学的人。普通的人,甚至没有上过学的人,可能是更有趣的人,更能和你交朋友的人。我在渡过基地认识的一个厨房阿姨,和一个门卫大爷,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人非常聪明,有趣,有爱心,同时又人情通达,常识丰富,教育培养孩子很成功,我和他们成为很好的朋友,他们对我的启发帮助也很大。

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读书也是特殊的交朋友的方式,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你可以通过阅读和古今中外的各种人物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行万里路,旅行不仅可以让你开阔眼界,也让你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

3. 尽量减少一些功利的想法,尝试去享受过程和事情本身的快乐,而不是一定要享受最后的结果带来的快乐。

目前青少年抑郁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成功焦虑,剥夺了孩子单纯的快乐,而去一味追求结果。这样凡是和提高分数无关的活动都被取消了。学习不再是为了满足求知欲,而是为了有好成绩,将来有好工作。这样一旦发现刻苦努力没有换来好的结果,一下子就崩溃了,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4. 学会自我觉察。

什么是自我觉察?

打一个比方:就像孙悟空和妖怪大战的时候,用一个分身和妖怪对打,自己一个筋斗翻到云上,四下打探这个妖怪的来路,然后瞅准时机……

当自己陷入某种情绪,或者和人产生冲突的时候, 可以用一下孙悟空的分身大法,让自己跳出来,俯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就是自我觉察。如果你不能做到像孙悟空一样当时就分身跳出来,那么也可以等事情结束后再来思考和觉察一下:刚才我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怎么来的?

最后是一点总结。

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后,自己多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特别是学习了精神分析后,就像是一个可以绕到后台看魔术表演的人。

如果我们在观众席上看魔术,怎么也看不明白魔术师是怎么做到的,心里又明白魔术肯定是假的,这个时候心里百爪挠心,特别难受。但是一旦你到后台瞄一眼,用一个特殊的视角看一下就明白了。精神分析就是一个特殊的,通往后台的秘密通行证。当你用精神分析的视角去观察事务,不管是理解对方还是自己,都可能给你带来一种“哦!原来如此”的释然。

回顾近年来,自己的主要工作,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 工作重点就是今天说的第一点:让父母允许孩子退行的方式来疗愈。

但是很多父母已经老了,或者父母自己的创伤让他们无法帮助孩子。甚至有些父母自己的内在小孩比自己的孩子更小,创伤更大,人格发育固着更严重,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方式来疗愈自己。

所以,我讲的这四种疗愈的途径,最好还是要多管齐下,互不排斥。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地对一些好的性格、或者说人格特质产生认同,并且把这些好东西吸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用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这些好东西来自好的客体,人的一辈子都在寻找好的客体,用好的客体关系来滋养自己。

自我成长是人的本能,就像婴儿生下来本能地吮吸母乳,依赖母亲来获得生存。

从少女时代就被诊断为边缘人格障碍的玛莎·琳纳罕(Marsha Linehan),曾经经历了无数次自杀自残,最终自我成长为心理学博士、教授。她发誓要把和她经历同样痛苦的人从地狱边缘带回来,发明了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的DBT疗法。

希望大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本能地自我疗愈、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作者简介:

邹峰

渡过签约咨询师,渡过发起人之一,渡过爱孩子团队成员。

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十多年前接触到抑郁症,有陪伴患者康复的经历。之后研学心理咨询知识,取向为人本主义,专注于青少年心理辅导陪伴,对处理青少年学习障碍、厌学、校园恐惧等方面有心得。

扫描二维码后可选择邹峰老师的页面,预约咨询

邹峰专栏:

【第04期】线上家长基础综合课

找到方向,厘清思路,少走弯路

点击海报解详情、报名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病家咨询问答神经症方面焦虑症焦虑症介绍4.问:焦虑症病人,这几天睡的比较晚,手机用的比较多,脖子有点僵硬难受,头顶也有点难受,是不是病情反复了? 答:你自找的,如果害怕焦虑复发,就老老实实晚11点以前入睡。手机是为了方便你生活的,不是用来伤害你脑子的。 5.问:我平时焦虑、疲劳,每天起床都很乏力,为什么今晨起床神清气爽? jvzquC41yy}/jjtfh0ipo8sgktuoi8|gp|nbpp4:389679>930nuou
1.治疗抑郁症的最佳良药——慧律法师佛法心药荣晗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那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的内心非常安祥,就可以过得幸福。而一个拥有很多物质享受,但却不了解宇宙真理,内心纷乱的人,生活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惩罚;拥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从何而来?要从内心的‘安祥’而来。 jvzquC41dnuh0|npc0ipo7hp1u5cnxla7h6g;n592362fs}k0jznn
2.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症能治好吗(青春期重度抑郁症能治好吗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抑郁症是肯定可以康复的。其次从大数据来看,系统接受药物+心理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康复率在75%左右。 所以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正确了解和处理的抑郁症,抑郁症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抑郁症需要多久才能康复? 这里谈到了重点,抑郁症的康复分为两种:临床治愈和完全治愈。 jvzq<84yyy4xqzzzwg4dp86:548/j}rn
3.科普——有效治愈抑郁焦虑的措施方法反刍思维就像一潭死水,稍有不慎跌落其中,暗中涌动的漩涡就把我们拖下去了。尤其是当我们面临压力或不开心时,很容易被勾起以前的痛苦回忆,把压力事件放大,更加消极地看待问题,导致心情更低落,越难过越想,越想越难过,如同滚雪球般终将我们压得喘不过气,让我们更加抑郁焦虑。 jvzq<84znyyom7s{h{4dqv3ep1oohx4322904?6:0jzn
4.老年人就医指导:老年常见“慢病”就医指导就医须知老年人常见的误区就是通过住院治疗,症状已被控制,认为自己只要坚持服药或发病时服药就可以了,无需定期复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首先对于确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均需要长期给予医疗预防,包括药物治疗、控制可控危险因素、治疗并发症、合理适当康复治疗。目前认为长期有效治疗可预防冠心病事件发生和延缓病变进展,故而必须坚持长期jvzquC41yy}/nw~{0eun0ls1Jvsm1Wjyu1Gsvrhngu52295236:40qyon
5.抑郁的救赎心情故事新浪财经金• 凯瑞服用抗抑郁药物已经相当长一段时间了。 晚年的张爱玲在给文学史家夏志清的一封信里说 ,“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 ,下午忙着看病 , 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她总感觉有一种来自南美、小得肉眼几乎看不见但生命力特别顽强的跳蚤充斥在她的左右 , 其实她已患上强迫症。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mgjigtunjr8}siu5329<333;04:7;63=:9;=0ujznn